高中化学笔记加竞赛全.pdf
《高中化学笔记加竞赛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笔记加竞赛全.pdf(10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化学笔记加竞赛全集2.1原子结构2.2.1原子结构理论的初期发展1.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的概念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一一1 8 0 3 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其 要 点(1)一切化学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的微粒一一原子组成的;(2)原子是保持元素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3)两种或多种元素的原子结合而成化合物的分子,分子是保持化合物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2.原子的组成(1)电子的发现:1 8 79 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W.Crook e s)总结了对阴极射线的研究:1 8 9 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J J T h om son)确认阴极射线是带有负电荷的微观
2、粒子一一电子,并测定了电子的电荷与质量 之 比(1.759 X 1 08C-g ),并证明这种粒子存在于任何物质中。1 9 0 9 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R ob e rt A.M il l ik a n)测定了电子的电量为1.60 2*1 0*仁,从而计算出一个电子的质量等于9.1 1 X 1 0-2 8g,约为氢原子质量的1/1 8 40。(2)元素的天然放射性原子是电中性的,电子带负电,那么原子中必然含有带正电荷的组成部分,且正电荷总量=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电量。放射性元素衰变是放出a射线,带正电,说明原子中含有带正电荷的微粒。(3)原子含核模型的提出1 9 1 1 年,卢 瑟 福(R c
3、 nc st R uth e rf ord,英国物理学家)a散射实验,提出含核原子模型: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再带有正电荷的微粒一一原子核上,核的直径只有原子直径的万分之一,带负电的电子象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样围绕着原子核高速运转。(4)原子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发现中子,不带电荷,确立近代原子结构模型。3.氢原子光谱和玻尔(Bohr)理论氢原子的线状光谱(如右图)经典理论不能解释。1 9 1 3 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B oh r)提出三点假设:(1)电子不是在任意轨道上绕核运动,而是在一些符合一定h条件的轨道上运动。这些轨道的角动量P 必须等于2 月 的整数倍,也就是说,轨 道 是“量子化”的。
4、(2)电子在离核越远的轨道上运动,其能量越大。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原子中的各电子总是尽可能的处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这时原子的能量最低,即处于基态。当原子从外界获得能量时,电子可以被激发到激发态。(3)由于激发态的电子不稳定,可以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上,在跃迁的同时会以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kv=玻尔理论的成功点:1)提出了量子的概念:2)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结果;3)用于计算氢原子的电离能。玻尔理论的局限性:1)无法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2)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分子或固体的光谱。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间发生跃迁2.1.2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1.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1)光的波粒二象性:1)
5、粒子性一一光电效应;波动性一一光的衍射、干涉等现象。根据普朗克(Pla nck)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A.Eins tein)的光子学说,光的能量与频率之间存在如下关系E=hv(A:普朗克常数 G&X IO-M J S)结合质能联系定律E=mc2,可以推出n E hv hc c A能量E 和动量P:表征粒子性;频率V 和波长4:表征波动性。(2)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一一德布罗意波:德布罗意(L.dc Broglie,法国物理学家)1924年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说,存在着如下关系:P mv这种波叫作物质波,亦称为德布罗意波。并于1927年由戴维逊(CJ.Da vis s on)和革末(
6、L.H.Germer)的电子衍射实验得到证实微观世界如何认识一一考虑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规律。2.测不准原理海森堡(W.Heis enberg,奥地利物理学家)1927年提出了测不准原理,同时准确测定一个微粒的动量和位置是不可能而hAxAP AxAv的:2 7,或 2 m 式中A x为粒子的位置的不准量,产为粒子的动量的不准量,A v 为粒子速度的不准量。(1)对于宏观物体子弹,m=0.01kg,v=1000m s-1,若&X=i0r m,驷Ah 6.6 2 x 1 0-3 42X3.14X0.01X1C4AP 1,0 5 4 x l 0-2 8m-s 可以忽略不计一一宏观物体的速度和位置可以同
7、时准确测定!(2)对于微观粒子电子,m=9.11X10-3,kg,则A、h 6.6 2 x 1 O-3 4Irnn A x 2 x 3.1 4 x 9.1 1 x l O_ 3 1 x l O-1 1 加之 1.1 5 7 x i o m-s-i大于电子的速度(106m.S-)所以,电子等微观粒子速度和位置不可以同时准确测定。2.2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2.2.1 薛定娉方程和波函数1.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基本方程薛定那方程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其速度和位置不能同时准确测定,如何描述其运动规律?用统计的方法来描述和研究粒子的运动状态和规律,量子力学。1926年,薛定鳄(Erwin Schro
8、dinger,奥地利物理学家)提出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波动方程(薛定谭方程):学+黄+甘+h(x,y,z:核外电子的空间坐标;E:电子的总能量;V:势能;,:电子的质量:/?:普朗克常数;必 波函数。2.波函数叭原子轨道和概率密度1)薛定谬方程的解波函数W是量子力学中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数学函数式,与电子的空间坐标有关。2)波函数的空间图象就是原子轨道;原子轨道的数学表示式就是波函数.3)波函数T描述了核外电子可能出现的一个空间区域(原子轨道),不是经典力学中描述的某种确定的几何轨迹。4)中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但|Y F 表示空间某处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概率(概率密度)。2.2.2四个量
9、子数n,I,加是薛定谤方程有合理解的必要条件,称为量子数。对应于一组合理的球,用取值则有一个确定的波函数%j,m(x,y,z)。还有一个描述电子自旋特征的量子数机 S。1.主量子数主量子数:描述原子中电子出现概率最大区域离核的远近,或者说代表电子层数。取值:1、2、3、等正整数。n越大,出现概率最大区域离核越远,能量越高。光谱学符号为:2.角量子数/n1234567电子层数KLMN0PQ角量子数:表示原子轨道角动量的大小,原子轨道或电子云的形状,即电子亚层。取值:0、1、2、3、4(n-1)(共 n个取值),对应的光谱学符号s、p、d、卜,电子云形状分别为球形、哑铃形、花瓣形等。从能量角度上看
10、,这些分层也常称为能级。3.磁量子数,”磁量子数:表征原子轨道角动量在外磁场方向上分量的大小,即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取值:0,1,2,/,有 2/+1 个取值。1)说明了线状光谱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的分裂现象。2)在没有外加磁场情况下,同一亚层的原子轨道,能量是相等的,叫等价轨道或简并轨道,角动量M的空间取向4.自旋量子数出自旋量子数:代表了自旋角动量在外加磁场方向分量的大小,表示自旋状态。取值:也=1一 般 用 和”表示。说明了氢光谱的精细结构。自旋量子数,a有两种取值总结:原子中每个电子的运动状态可以用乩,,活,活,四个量子数来描述,它们确定之后,则电子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就确定了。2
11、.2.3波函数的空间图象1.概率密度的表示方法(1)电子云:在以原子核为原点的空间坐标系内,用小黑点密度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离核越近,小黑点越密,表示电子在那些位置出现的概率密度大;离核越远,小黑点越稀,表示电子在那些位置出现的概率密度小。(2)等概率密度面图: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相对值大小相等的各点连接起来形成个曲面叫做等概率密度面。(3)界面图:界面图是选择一个等密度面,使电子在界面以内出现的总概率为9095%Y(e,0)R(r)径向分布部分,仅与/(原子轨道半径)有关,与空间取向无关。W)角度分布部分,只取决于轨道的空间取向,与轨道半径无关。(1)径向分布:在半径为八 厚度
12、为A r的球壳内发现电子的概率为4 p E同,,将其除以A r,得 到)=4仃 坐 匕 以D(r)r作图,可得各种状态的电子的概率的径向分布图。氢原子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图(2)角度分布Y(q J)对q,j作图可得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对 4,J 作图可得到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胖一点,而电子角度分布图瘦一点。这是因为%Y%1,所以%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有“+”、“一”,符号表示Y q j)的角度分布图形的对称性关系,符号相同则表示对称性相同,符号相反则表示对称性相反;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均为正值。原子轨道的加度分布图2.3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2 3.1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1.鲍
13、林近似能级图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1)对于氢原子或类氢离子(如 H e+、口2+)原子轨道的能量:1原子轨道的能量E随主量子数的增大而增大,即1而主量子数相同的各原子轨道能量相同,即E4$=E4p=E 4d=E 4f0(2)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图1 9 3 9 年,鲍林(P a u l i n g,美国化学家)根据光谱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多电子原子中原子轨道的近似能级图,又称鲍林能级图。a)近似能级图按原子轨道能量高低排列。b)能量相近的能级合并成一组,称为能级组,共七个能级组,原子轨道的能量依次增大,能级组之间能量相差较大而能级组之内能量相差很小。c)在近似能级轨道中,每个小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
14、d)各原子轨道能量的相对高低是原子中电子排布的基本依据。e)原子轨道的能量:/相同时,主量子数越大能量越高。%IAHA.niB-vni用朗能改组曲公祖申1 口品舞7*,g、_ _ _ _ _ _ _V II4QP r*6,&-,,V IsCs Rn4 d -0 0 0XVIS Xe!V*1K*Krlil4Nn Ar,II4ILi-HeI.11*H-He原子轨道的近似能级图主量子数”相同,角量子数/越大能量越高,即发生“能级分裂”现象。例如:E 4 s E 4PE 4 d E 4 f当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同时变动时,发 生“能级交错”。例如:为,L M N O P.屏蔽效应使原子轨道能量升高。
15、钻穿效应:外层电子钻到内部空间而靠近原子核的现象,通常称为钻穿作用。由于电子的钻穿作用的不同而使它的能量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钻穿效应,钻穿效应使原子轨道能量降低。钻穿效应2.核外电子排布的三个原则(1)泡利不相容原理: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2 个自旋相反的电子,即在同一个原子中没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每个电子层中原子轨道的数目是/个,因此每个电子层最多所能容纳的电子数为2层个。(2)能量最低原理:多电子原子在基态时,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分布到能量最低的轨道。(3)洪德规则:也叫等价轨道原理,电子在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上排布时,总是尽可能地以自旋方向相同的形式分占不同的轨道,此时体系能量低、稳
16、定。洪德规则的特例:等价轨道全充满彼,。,尸),半充满(区,户J)和全空(。,小,/)状态比较稳定。例如,氮原子核外有7 个电子,核外电子排布为Is22s22p.J2p.J2pJ。电子填入轨道次序图4b O 0(DY期b氮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图3.电子结构式Ne(Z=10):Is22622P6 Na(Z=ll):Is22522P63sl K(Z=19):Is22s22P63s23P64sl简化写法,用稀有气体表示全充满的结构,称为原子实。例,Ca(Z=20):Is22s22P63s23P64s2 简写为Ar4用Cr(Z=24):Is22s22P63s23P63d54sl,简写为Ar3/4sL2.
17、3.2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系的关系1.每周期的元素数目周期:元素周期表中的行,共分为七个周期,与七个能级组相对应。每个周期的元素数量等于各能级组对应的原子轨道所能够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与各周期元素的数目周期能级组能级组内原子轨道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最大元素数目111s22222s2p88333s3p88444s3d4p1818555s4d5p1818666s4f5d6p3232777s5fi)d32322.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周期的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所具有的电子层数。族:元素周期表中的列,共有7 个主族(IAV IIA 族)、零族、7 个副族(IBVHB族)和V
18、HI族(含 3 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族数,基本上取决于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或价电子数各主族元素(IA VIIA)、第IB、第U B副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族序数;零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2或8,是全充满结构;第山至第V11B族元素的族的序数等于最外层5电子数与次外层d电子数之和;Y IB族元素的最外层s电子数与次外层d电子数之和为8,9,10。3.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区IA01IIAHIA-VIIA2s区ns-ws2p区7 s%p63VIIIIB IIB4d区(H-1)dxns2-(H-1)cfins2(有例外)ds区(n-)du)ns(n-)dGns256锢系元素/区钢系元素(n-2)f ns
19、2 (/?-2)f4ns2(有 例 夕 卜)2.3.3元素性质的周期性1.原子半径常用的原子半径有三种:1 共价半径: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以共价单键连接时,它们核间距离的一半叫做共价半径。I 金属半径:把金属晶体看成是由球状的金属原子堆积而成的,假定相邻的两个原子彼此互相接触,它们核间距离的一半叫做金属半径。I 范德华半径:当两个原子之间没有形成化学键而只靠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互相接近时,两个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叫做范德华半径。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十分明显。同一周期中,随着原子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减小,这是因为有效核电荷数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吸引力增强。同一主族中
20、,自上而下各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这是因为原子的电子层数增多,核电荷数逐渐增加。同一周期中,副族的过渡元素随核电荷增加,有效核电荷增加得比较缓慢,从左至右原子半径减小幅度不大。锢系、舸系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减小的幅度很小,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锢系收缩。副族元素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变化不明显,特别是第五周期和第六周期的元素,它们的原子半径非常相近。这主要是镯系收缩所造成的结果。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nm)2.电离能、电子亲合能(1)元素的电离能:使基态的气态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称为电离能。其中使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气态正离子时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以
21、L表示;从+1价离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2价气态正离子时所需的最低能量叫第二电离能,以h表示,依此类推。电离能的单位为kJ.m oll 对 于 同 一 种 元 素 。元素的第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在同一主族中自上而下,元素的电离能般逐渐减小。这是因为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减弱,价电子容易失去,故电离能依次减小。在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电离能总的趋势是逐渐增大的,其中主族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较小,非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较大,而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原千序敷Z 元素第一电离
22、能I I随原子序数Z的变化元素的电子亲合能:某元素的一个基态的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一1价气态负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叫该元素的第一电子亲合能,常用日 表示;与此相类似,有元素的第二电子亲合能E2以及第三电子亲合能E 3,其数值可用来衡量原子获得电子的难易。单位一般采用kJmol 1一般元素以0,表示得到一个电子形成负离子时放出能量;个别元素屈0,表示得电子时要吸收能量,这说明该元素的原子变成负离子很困难。元素的电子亲合能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图中的稀有气体的数值来自于理论计算)3.元素的电负性(1)电负性:1932年鲍林首先提出,定量地描述分子中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通常用X表示。(2)电负性的取值
23、:相对值,XB=4.0,根据热化学数据比较各元素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求出其它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电负性数值愈大,表示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愈强。010 20 X 40 50 60 70 80境干月费元素的电负性随原子序数的变化4.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由于核电荷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最外层电子数也依次增多,电负性依次增大,因此,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以第三周期为例,从活泼金属钠到活泼非金属氯。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电负性减小非金属性减弱,金属性增强。例如第VA族,从典型的非金属N变为金属Bi。一般非金属元素(除硅外)X 2.0以上,金属元素(除钳系元
24、素和金)X MN a+(2 s?2R)刎 n C 1 0 J 3/).-一,;Na+Cl-离子化合物的特点:主要以晶体的形式存在,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在熔融状态或溶于水后其水溶液均能导电。V.+娱=二.+N e-和,当两个正、负离子接近的时候既有相互吸引又有相互排斥,总势能为:对 4啊,我当正负离子核间的距离达到某一个特定值R(时,正负离子间的引力和斥力达到平衡,整个体系的总能量降至最低。这时体系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正负离子间形成一种稳定牢固的结合,也就是说在正负离子间形成了化学键。2.离子键的特征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引力,没有方向性也没有饱和性。3.离子键的离子性及与元素的电负性关系相互成
25、键的原子之间电负性差值(一般大于1.7)越大,形成的离子键的离子性成分也就越大。4.离子的特征(1)离子的电荷:离子的电荷数是形成离子键时原子得失的电子数。正离子电荷 一般为+1、+2,最高为+3、+4;负离子电荷较高的如一3、一4的多数为含氧酸根或配离子。(2)离子的电子层构型:a.2电子构型:最外层为2个电子的离子,如L i+,B e?+等。b.8电子构型: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离子,如N a ,C l 0 2一等。c.1 8电子构型:最外层有1 8个电子的离子,如Z n 2+,H g 2+,C u+,A g*等。d.(1 8+2)电子构型:次外层有1 8电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离子,如P 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化学 笔记 竞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