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伤科理筋手法临床治疗基本技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伤科理筋手法临床治疗基本技能.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伤科理筋手法临床治疗基本技能理筋手法的主要作用有消肿止痛,舒筋活络,放松肌肉,保健强身。(一)常用理筋手法1推法(附捋法)【操作方法】用指、掌、肘或拳等部,着力于人体其部位,作单方向直线移动。操作时指、掌或肘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图2-59)。附 捋法 用手掌由肢体近端向远端推动的手法称为捋法(图2-60)。而所谓的“推上去,捋下来”,其手法及劲力与推法相同,仅有向心和离心上的区别。【功效】疏通经络,理筋活血,消瘀散结,缓解痉挛。【临床运用】推法是临床常用手法之一。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用拳称拳推法,临床多用于腰背及四肢部,常用于治疗风湿痛、各种慢性劳损、
2、筋肉拘急、感觉迟钝等症。图2-59图2-59推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37页图2-59推法)图2-60图2-53捋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38页图2-60捋法)2摩法【操作方法】用食、中、环三指指腹或手掌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的环形而有节奏的抚摩(图2-61)。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功效】镇静止痛,消瘀退肿,缓解紧张。【临床运用】摩法多用于胸、腹、背、腰部,因其手法轻柔,常作为理筋开始阶段的手法,使患者有一个逐渐适应过程;或作为结束阶段的手法,以缓和强手法的刺激。轻度按摩法和深度按摩法,此两法为推、
3、摩二法的联合运用。 轻度按摩法(浅表抚摩法):即用单手或双手的手掌或指腹、或食、中、环并拢贴附于患处,稍用力作轻柔缓慢的来回直线或环形的抚摩动作,其功效和临床运用同摩法。深度按摩法(推摩法):用手指、掌根、全掌或双手重叠在一起进行推摩(图3-62)。其力量较轻度按摩法力量为大,作用力达深部软组织。摩动的频率快慢应根据病情、体质而定。动作要协调,力量要均匀。图2-61图2-61摩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38页图2-61摩法)图2-62图2-62深度按摩法(推摩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39页图2-62深度按摩法(推摩法)3揉法【操作方法】用指腹、大鱼际或掌根吸
4、定于体表,作轻柔缓和回旋活动(图2-63)。操作时,腕部放松,以前臂带动腕和掌指活动,着力部位不移开接触的皮肤,仅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手掌的揉动而滑动。【功效】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放松肌肉,缓解痉挛。【临床运用】本法作用缓和,故全身各部位均可应用。临床常用于缓和强手法、外伤肿痛、慢性劳损、风湿痹痛等的治疗。图2-63图2-63揉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39页图2-63揉法)4按法(按压法)【操作方法】用拇指指端、指腹、掌根、鱼际、全掌或双掌重叠按压体表一定部位(图2-64),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压法的动作姿势与按法相同,
5、故二法合称为按压法。但一般认为压法力量比按法重,除可用拇指、手掌着力外,常以肘部按压治疗即肘压法。【功效】松驰肌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温经散寒。【临床运用】拇指按压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手掌按压法常用于腰背和胸腹部;肘压法仅适用于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臀部。按压法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腰腿痛,肌肉痉挛,筋脉拘紧等症。图2-64图2-64按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39页图2-64按法)5擦法【操作方法】用大、小鱼际或全掌附着在体表一定部位,作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摩擦(图2-65)。操作时腕关节伸直,手指自然伸开,着力部位要贴住患者体表,但压力不宜太大,移动时用上臂带动手掌,往返距离
6、要长而直,动作要均匀连续。施行手法时宜先用润滑剂,以防擦破皮肤。【功效】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温经通络,松解粘连,软化疤痕。【临床运用】本法通过手掌和体表的直接摩擦,使之产生一定的热量,而起柔和温热的刺激作用。适用于腰背部,以及肌肉丰厚部位的慢性劳损和风湿痹痛等。图2-65图2-65擦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40页图2-65擦法)6(扌衮)法【操作方法】(扌衮)法操作时肩臂放松,肘部微屈,手呈半握拳状,以小鱼际尺侧缘及第35掌指关节的背侧贴附于患处,通过腕关节的屈伸和前臂旋转,作复合的连续往返运动(前臂旋后时屈腕并用力下压;前臂旋前时伸腕压力减轻)。滚动时手背部要紧贴体表,使产
7、生的压力轻重交替而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不可跳动或拖拉摩擦。滚动幅度控制在120左右(图2-66), 并注意动作的协调及节律。【功效】调和营卫,疏通经络,祛风散寒,解痉止痛。【临床运用】适用于肩背、腰臀、四肢等肌肉丰厚的部位,可用于因陈伤、劳损引起的筋骨酸痛,麻木不仁,肢体瘫痪等症。图2-66图2-66(扌衮)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40页图2-66(扌衮)法)7拿捏法(附:捻法)【操作方法】用拇指与其余手指形成钳形,相对用力一紧一松挤捏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图2-67),操作时腕要放松,指腹着力,用力要由轻至重再由重至轻,不可突然用力。【功效】缓解肌肉痉挛,解除粘连,松筋
8、通节。【临床运用】拿捏法的刺激较强,常与其它方法配合应用,如结合揉法可缓和拿捏法的刺激而兼有揉捏两种作用。拿捏法以颈项部、肩部和四肢部最为常用。适用于伤筋而致痉挛或粘连等症。附 捻法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腹相对捏住某一部位,稍用力作对称的揉搓如捻线状(图2-68)。图2-67图2-67拿捏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40页图2-67拿捏法)图2-68图2-68捻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40页图2-68捻法)8弹筋法(提弹法)从弹筋法的劲力上看,有提、弹两种劲力,故又称为提弹法。【操作方法】用拇指和食、中指指腹相对将肌束、肌腱等组织横向捏紧并用力提拉,然后迅速放开,象射
9、箭时拉弓放弦样动作,使其弹回(图2-69)。操作时动作要迅速有力,快提快放。【功效】缓解肌肉痉挛,剥离粘连,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促使萎缩肌肉恢复。【临床运用】适用于急慢性筋伤所致的肌肉痉挛、疼痛或粘连者。常用部位为颈项、腰部及四肢。图2-69图2-69弹筋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41页图2-69弹筋法)9拨络法【操作方法】以拇指或其余四指的指尖或指腹紧按于患处,取与肌束、肌腱、韧带垂直的方向,作单向往复揉拨动作(图2-70)。操作时,宜加大劲力,使指上有肌腱、肌束、韧带等被牵拉又滑弹的感觉,而不可在皮肤上来回磨蹭。【功效】缓解痉挛,松解粘连,振奋经络。【临床运用】适用于急慢性
10、筋伤而致挛缩或粘连者。常用于腰背、四肢部。图2-70图2-70拨络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41页图2-70拨络法)10拍击法 用虚掌拍打体表为拍打法;用拳背、掌根小鱼际尺侧、指尖或桑枝棒击打体表为击法,又可分别称为拳击法、掌击法、指尖法和棒击法。【操作方法】拍击时要求蓄劲收提,即用力轻巧用有反弹感,以免产生震痛感。动作要有节奏,快慢适中,不能有拖抽动作。虚掌拍打时手指自然并拢,手指关节微屈,用虚掌拍打。拳击时,手握空拳,腕伸直,用拳背平击。掌击时手指自然松开,腕伸直,用掌根叩击。侧击时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伸,用单手或双手的小鱼际部击打。指尖击时手指轻屈腕放松,运用腕关节的屈伸
11、,以指端击打。棒击时棒与体表的着力面要大,主要以棒前半段击打(图2-71)。【功效】疏通气血,消除疲劳,舒筋通络,祛风散寒。【临床运用】拍打法常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拳击法常用于腰背部;掌击法常用头顶、腰臀及四肢部;侧击法常用于腰背及四肢部,指尖击法常用于头面、胸腹部,棒击法常用于头顶、腰背及四肢部。拍击法适用于风湿酸痛,局部感觉迟钝、麻木不仁及肌肉痉挛等症。拍打法尚可用于胸胁部岔气。图2-71图2-71拍击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42页图2-71拍击法)11点压法(点穴法) 是根据经络循行路线,选择适当穴位,用手指在经穴上点穴按摩,又称穴位按摩。因用手指点压刺激经穴,与针
12、刺疗法颇为相似,故又称指针疗法。近年来,又在点穴按摩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指压按摩麻醉。点压法的取穴基本与针灸学相同,在治疗外伤时,除以痛为腧的取穴方法外还可以循经取穴。【操作方法】用中指为主的一指点法;或用拇、食、中三指点法;或用五指捏在一起,组成梅花状的五指点法。医者用点压法治疗时,应将气力运用到指上,为增强指力,指与患者的皮肤成6090角。点压法根据用力大小可分轻、中、重三种。轻点:是以腕关节为活动中心,主要以腕部的力量,与肘和肩关节活动协调配合。其力轻而有弹性,是一种刺激手法,多用于小儿及老年体弱患者。中点:是以肘关节为活动中心,主要用前臂的力量,腕关节固定,肩关节协调配合,是一种中等刺激手
13、法。重点:以肩关节为活动中心,主要用上臂的力量,腕关节固定,肘关节协调配合,刺激较重,多用于青壮年及肌肉丰厚的部位。【功效】疏通经络,宣通气血,调和脏腑,平衡阴阳。【临床应用】本法多用于四肢关节,以上肢为常用,常用揉摩及搓法配合,作为治疗的收功手法。图2-72图2-72抖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43页图2-72抖法)13搓法【操作方法】用双掌面置于肢体两侧,用力作快速前后或内外方向的搓揉,并同时作上下往返运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图2-73)。【功效】调和气血,舒筋活络,放松肌肉。【临床应用】适用于四肢,以上肢最为常用。与抖法配合用于理筋手法收功阶段。图
14、2-73图2-73搓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43页图2-73搓法)14扳法【操作方法】(1)斜扳法(腰椎旋转法): 侧卧位,患侧下肢在上,屈髋屈膝各90,健肢伸直,腰部放松。医者面对患者(或立其身后),两手(或两肘部)分别扳推患者的肩前部及臀上部,先轻轻使腰部扭转数次,然后两手交错扳推,待感到旋转有明显阻力时,再突然施加一个大旋转幅度的猛推(图2-74),此时常可闻及“咯嗒”声,显示手法复位成功。图2-74图2-74斜扳法(腰椎旋转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43页图2-74斜扳法(腰椎旋转法)(2)腰部旋转复位法:患者坐于方凳上,腰部放松,两足分开与肩同宽。
15、 以向右侧旋转为例,助手面对患者站立,用两腿夹住患者大腿,双手按住大腿根部,以稳定患者坐势。医生坐(或弯腰站立)于患者右后侧,右手自患者右腋下穿过,绕至颈后,以手掌扶住其颈项,左手拇指向左顶推偏歪的棘突,然后先使患者腰椎慢慢前屈至一特定角度(拇指下有棘突活动感)时,右手用力将腰椎向右侧屈旋转,左手拇指同时用力顶推棘突(图2-75)。常可闻及“咯嗒”声和感到拇指下有棘突跳动感,提示复位成功。【功效】调正骨缝,整复错位,滑利关节。【临床运用】此两法临床可用于腰部扭伤、腰椎后关节紊乱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斜扳法操作容易,但定位准确性差;腰椎旋转复位法则定位准确性高,但操作较困难。图2-75图2-75腰部
16、旋转复位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44页图2-75腰部旋转复位法)15腰部背伸法【操作方法】(1)立位法(背法):医者与患者背与背紧贴站立, 并与患者双肘屈曲相互反扣,然后医者屈膝、弯腰挺臀,将患者反背起,使其双足离地,先作上下或左右晃动,待感到患者腰部放松时,随即着力作一快速的伸膝挺臀动作,使患者脊椎被牵拉过伸(图2-76)。操作时,臀部的晃动要和挺臀及两膝屈伸动作协调一致。图2-76图2-76背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44页图2-76背法)(2)卧位法(推腰扳腿法):患者俯卧或侧卧,医者一手按压其腰部,另一手托住双侧或一侧下肢快速用力向后扳拉,两手协调动作
17、,使腰部过伸(图2-77)。【功效】松驰腰肌,调正骨缝,牵伸脊椎。【临床运用】主要适用于腰部急性扭伤,腰椎盘突出症及单纯屈曲型压缩性骨折。图2-77图2-77推腰扳腿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44页图2-77推腰扳腿法)16踩跷法【操作方法】患者俯卧,在胸部及大腿部各垫枕头数只,使腰(腹)部悬空。医者双手扶住预先设置好的横木架,以控制自身体重及踩踏的力量,然后以单足或双足前部着力于患部,并作适当的弹跳动作,弹跳时足尖不要离开腰部(图2-78)。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控制踩踏力量及弹跳幅度,同时嘱患者弹跳的起落张口呼吸,切忌屏气,速度要均匀而有节奏。【功效】通络止通,放松肌肉,松
18、解粘连。【临床运用】本法可使腰椎被动后伸,临床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及腰臀肌劳损所致的腰腿痛。但本法压力大,刺激强,对体质虚弱及腰椎有病变而不耐刺激的患者,临床上不宜应用。图2-78图2-78踩跷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45页图2-78踩跷法)(二)理筋手法的操作要求1理筋手法的操作步骤 理筋手法操作时可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首先是准备阶段,主要是应用常用的基本手法,镇静或止痛,行气活血,放松痉挛的肌肉,创造一个“松则不痛”的环境,同时也使患者对治疗手法有一个适应过程。其次为理伤阶段,是应用针对病变具有治疗作用的手法来理顺筋络,活动关节,解决病人的主要病痛。最后为结束阶段,临床多用
19、轻手法整理收功,使肢体安全放松。2理筋手法的基本要求 (1)持久 其一为手法操作要持续作用一定时间,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 其二指手法在某一具体部位,尤其是重点治疗部位运用时,应维持适当的时间,使该位部产生感应(得气感),以增强治疗效果。 (2)有力 系指手法必须具有一定力量,医者应具有一定的功力,操作时施加于患部有适当的压力,这种力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病症部位等不同情况而增减。 (3)均匀 指手法动作的节奏性和用力的稳妥性,动作频率要有节奏而协调,不要时快时慢,用力要稳,不要时轻时重。 (4)柔和 指手法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用力不可生硬粗暴或用滞蛮力, 变换动作要自然。知识链接以上四项要
20、求是有机联系的,在治疗中只有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才能使手法作用力渗透入内,直达病所,收到预期的疗效。要想熟练掌握各种手法并能在临床上灵活运用,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手法练习和临床实践,才能由生而熟,熟而生巧,乃至于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三) 理筋手法治疗原则1施术前要对病情作充分了解,必须明确诊断。对扭挫伤要了解损伤程度,有无断裂等。如有断裂则忌用手法。2手法实施时一般按照手法操作步骤进行,治疗前应作出详细计划,多人配合治疗时更应设置周密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以免发生意外。3施行手法时指导患者密切配合,尽量放松、协作,需要时随时调整姿势、体位。4手法操作应熟练、准确,用力轻巧适度。用力要由轻到重。
21、对于急性损伤,局部肿胀严重的患者手法要轻,新伤常用按法以消肿止痛;慢性劳损患者手法可重些,采用分筋理筋手法等,但切忌粗暴。5手法操作时必须全神贯注,密切观察患者的表情,随时调整手法强度。6手法操作时需熟悉局部正常解剖结构与关节生理活动范围,避免加重损伤。7理筋手法的治疗时间,急性损伤初期治疗时间要短,一般直接采用对症手法治疗即可;慢性劳损、急性损伤中后期可根据病情、部位的不同选择治疗时间,一般1530分钟为宜。8严格掌握手法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四)理筋手法治疗适应症1各种急慢性筋伤而无肌筋断裂及损伤局部无皮肤粘膜破损患者。2损伤后导致小关节错缝症者。3骨折、脱臼及严重筋伤治疗不当遗留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患者。 4痹证及骨关节病变所引起关节活动不利、肢体疼痛症者等。(五)理筋手法治疗禁忌症1年老、体弱患者和孕妇禁用或慎用手法治疗。尤其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高血压患者和妊娠个月左右的孕妇应绝对禁止使用手法治疗。2损伤局部有炎症,皮肤粘膜破损,肌腱或韧带大部分或完全断裂者。3诊断不明的急性脊柱损伤伴有脊髓症状者。4骨肿瘤、骨结核、骨髓炎等骨病患者。5有严重心、脑、肺疾患的患者。6局部肿胀严重的急性筋伤患者早期禁用手法治疗。7精神病发作期,不能配合者,不适宜手法治疗。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