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功率高中物理教案(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功率高中物理教案(8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2023年功率高中物理教案(8篇) 学问目标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洁的问题中,依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推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把握动摩擦因数,会在详细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把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力量目标 1、通过观看演示试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培育学生的观看、概括力量。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分比照,培育学生的分析综合力量。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冲突,忽视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 一、根本学问技能:
2、1、两个相互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消失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局部。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试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摩擦力计算公
3、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详细状况。 教法建议 一、讲解摩擦力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时,从根本的事实动身,利用二力平衡的学问使学生承受摩擦力的存在。由于摩擦力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摩擦力的概念可以通过试验、学生争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诞生活和生产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2、让学生思索争论,如: (1)、摩擦力肯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肯定受到静摩擦力; (3)、运动的物体不行能受到静摩擦力; 主要强调:摩擦力是接触力,摩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
4、势的,但不肯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外表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留意正压力的解释。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 功率高中物理教案篇二 一、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1。将解题思路简洁化,程序化。 怎样做到让学生主动的去思索?关键在于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策略,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展现给学生问题的关键点在哪?突破点在哪?以及解决物问题的思路,把思索的过程程序化,简洁化。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止明白了如何解决这一个问题
5、,而且还明白了怎样类似的问题。 2。运用策略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学习策略,需要让学生有练习的时机。通过练习,学生就可以体会到学习策略的运用技巧,并能够加深印象,娴熟把握。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应当为学生选择,设置能够尝试不同学习策略的问题情境,应从学习材料的多样性,不同角度去进展搜集,让学生能够敏捷的运用于物理学习中。 3。引导学生形成新的策略 制造性是学习策略教学的最大的特点。学生在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渐渐发觉策略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之后,会明确的意识到策略在其他不同的领域所呈现的作用。从而形成自己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新策略,成为学习的仆人。最好的策略就是适合个人特点,有效的策略,这就是学习策略的
6、目的。 二、有效教学反思性评价 1。自我反思评价的意义 自我反思性评价是提高专业技能一个重要方式。某位注明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阅历加上反思等于成长。要想获得持续的提高,成长,进步,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曾经有人做过专项的讨论:一个可持续进展的教师,他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自我的观看,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展自我调整。通过不断的总结,反思,修正,主动的端详自己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个过程,就能够使得自身处于一个不断完善,进步的良性循环中。 2。反思评价的内容 1)在物理教学的实施阶段,教师对于自身反思性评价包括:教学理念的反思性评价,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
7、的有效结合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传授学生学问技能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的结合,这要求教师要转变陈旧的理念,从一个学问传播者转变为引导者,合和组织者。为了能够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精神,并加以利用,教师需要经受从学习,实践再到自我反思评价再到学习实践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教学理念的升华。 2)教学内容的反思评价教学内容的反思性评价,包含教学内容的有序性,科学性,以及与学生实际状况的匹配度。是否是以教学目标为统筹的讲解物理概念。教学的重难点,选题的代表性是否利于学生的理解运用,是否能够表达解决方法的关键点,作业的布置是否精确,能够设计有利于培育学生思索力量,观看力量的试验
8、方案等等。 3)教学对象的反思评价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和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学生个体的理解力量和思索力量的差异会更明显。所以,对学生的理解就显得尤其重要,作为物理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共性和差异,考虑教学的进度是否符合学生的承受力量,是否把精力偏向优等生而遗忘所谓的差生。是否能依据课堂的实际教学状况作出准时调整。反思学生的奇怪心,求知欲,学习习惯等,只有这样,物理教师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本文基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结合新课程要求的特点,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进展讨论,利于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水平,探究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功率高中物理教案篇三 一、课题
9、:万有引力定律 二、课型:概念课(物理按教学内容课型分为:规律课、概念课、试验课、习题课、复习课)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洁的引力计算问题。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觉问题、提出问题、猜测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育学生讨论问题时,抓住主要冲突,简化问题,建立抱负模型的处理问题的力量。 2.通过牛顿在前人的根底上发觉万有引力定律的思索过程,说明科学讨论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难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0、: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2.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六、教学法:合作探究、启发式学习等 七、教具:多媒体、课本等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以前对月-地检验局部的学习,明确既然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对地面物体之间具有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引力。这里进一步大胆假设:是否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力? 引发学生思索:很可能有,只是由于我们身边的物体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我们不易觉察罢了,于是我们可以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即具有划
11、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然后在学生的兴趣中进展假设论证。 (二)进入新课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0页万有引力定律局部,思索以下问题: 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日对地、地对月、地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都是其实例。 2.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并注明每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的质量的乘积成下比,跟它们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f为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单位:n.m1、m2分别
1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单位:kg,r为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单位:m。g为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 nm2/kg2,它在数值上等于质量是1kg的物体相距米时的相互作用力,单位:nm2/kg2. 3.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教师引导总结:只适用于两个质点间的引力,当物体之间的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时,物体可看成质点;当两物体是质量分布匀称的球体时,它们间的引力也可直接用公式计算,但式中的r是指两球心间的距离。 4.你认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觉有何深远意义?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发觉有着重要的物理意义:它对物理学、天文学的进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
13、一起来;对科学文化进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探究自然的神秘建立了极大信念,人们有力量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 (三)深化理解 在完成上述问题后,小组争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深化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即: 1.普遍性:万有引力存在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只不过一般物体的质量与星球相比太小了,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也特别小,完全可以忽视不计。 2.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特别性: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和物体所在的空间及其他物体存在无关。 4.适用性:只适用于两个质点间的引力,当物体之间的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时,物体可看成质点;当两物体是质量分布匀
14、称的球体时,它们间的引力也可直接用公式计算,但式中的r是指两球心间的距离。 (四)活动探究 请两名学生上讲台做个嬉戏:两人靠拢后离开三次以上。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本节学问点的印象和运用,请一位同学上台展现计算结果,师生互评。 1.请估算这两位同学,相距1m远时它们间的万有引力多大?(可设他们的质量为50kg)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代入数据得:f1=1.710-7n 2.已知地球的质量约为6.01024kg,地球半径为6.4106m,请估算其中一位同学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又是多大?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代入数据得:f2=493n 3.已知地球外表的重力加速度,则其中这位同学所受重力是多少?
15、并比拟万有引力和重力? 解:g=mg=490n。 比拟结果为万有引力比重力大,缘由是由于在地球外表上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可分解为重力和自转所需的向心力。 (五)课堂小结 小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仔细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完成多媒体呈现的学问网络框架图,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拟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进展生生互评。 (六)布置作业 作业:完成“问题与练习”。 功率高中物理教案篇四 向心力1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节向心力。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向心力的定义、定义式、方向及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16、,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这节讲的是描述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是对物体运动熟悉上的升华,为接下来万有引力的的学习奠定了根底。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洁到简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本章节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拟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熟悉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学联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学问系统中不行或缺的重要组成局部。 二、学情分析 【学问根底方面】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具备了探究向心
17、力的根本学问和根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思维根底方面】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和第一学期的学习,具有了肯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力量,但承受力量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方面】在学生的生活阅历中,与向心力有关的现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错误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带来困难。 三、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目标】理解向心力的定义; 能说出向心力的定义、写出向心力的定义式和单位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圆周运动,牛顿其次定律的理解与学习,相互联系,体验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
18、价值观目标】 通过用概念前后联系的方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观点; 通过向心力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受与体验动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好玩的试验试验,加深学生的印象,简单让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向心力表达式验证,向心力来源与作用效果。设定肯定运动情景,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来源进展举例说明,进展受力分析。(重点如何落实) 难点:向心力表达式的验证。通过用圆锥摆粗滤验证表达式,通过圆锥摆做匀速圆周运动解释原理,分析其在运动角度和手里角度的合外力,测量数据与测量器材,一步步得出表达式的正确。(难点咋么突破) 五、教学方法与手
19、段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争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口述 六、教学过程 1.引入 回忆本章内容,复习向心加速度,放一个有关视屏,向同学提问物体为甚么做圆周运动? 2.新课教学(熟识一下过渡) 一、做小球做圆周运动的试验,多问题进展思索,得出向心力特点进展总结 二、教授有关向心力的有关学问并进展肯定补充。 三、用圆锥摆粗滤验证向心力表达式小结:向心力定义表达式 功率高中物理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热辐射及热辐射的特性。 2.了解黑体辐射,了解黑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 。 3.了解能量子的概念 及提出的科学过程,领悟这一科学突破过程中科学家的思想。 4.了解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
20、能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熟悉 。 【教学重点】 能量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 黑体辐射的试验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启发、引导。 【教学用具】 多媒体帮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师:19世纪末,牛顿定律在各个领域里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在机械运动方面不用说,在分子物理方面,胜利地解释了温度、压强、气体的内能。在电磁学方面,建立了一个能推断一切电磁现象的 maxwell方程。另外还找到了力、电、光、声等都遵循的规律-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当时很多物理学家都沉醉于这些成绩和成功之中。他们认为物理学已经进展到头了。 1900年在英国皇家学会的新年庆
21、祝会上,闻名物理学家开尔文作了展望新世纪的发言:“科学的大厦已经根本完成,后代的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 “但是,在物理学晴朗天空的远处,还有两朵令人担心的乌云。” 这两朵乌云是指什么呢? 一朵与黑体辐射有关,另一朵与迈克尔逊试验有关。然而, 事隔不到一年(1900年底),就从第一朵乌云中降生了量子论,紧接着(1905年)从其次朵乌云中降生了相对论。经典物理学的大厦被彻底动摇,物理学进展到了一个更为宽阔的领域。正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能量量子化的发觉 物理学新纪元的到来”。 二、进展新课 1.黑体与黑体辐射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7第
22、一段,思索:什么是热辐射,物体的热辐射有什么特性?(学生阅读教材、思索问题) (1)热辐射现象 师:我们四周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由于物体中的分子、原子受到激发而造成的,它与温度有关,因此称为热辐射。 所辐射电磁波的特征与温度有关。 当温度上升时,热辐射中较短波长的成分越来越强。例如:在给铁块加热使其温度上升时,从看不动身光到暗红到橙色到黄白色 ,这说明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状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 课件展现:铁块在温度上升时颜色的变化(下列图)。 (板书)1 热辐射 定义 特性 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状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 (2)黑体 教师:除了热辐射之外,物体
23、外表还会汲取和反射外界射来的电磁波。不同的物体汲取和反射电磁波的力量是不一样的。 (板书)能全部汲取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的物体,称为肯定黑体,简称黑体。 教师:课件展现黑体模型(如下列图)并进展阐释。 不透亮的材料制成带小孔的空腔,那么射入小孔的电磁波在空腔内外表会发生屡次反射和汲取,最终不能从空腔射出。这个小孔可近似看作黑体。 2.黑体辐射的试验规律 教师:一般材料的物体和黑体辐射电磁波的状况有什么不同呢? 功率高中物理教案篇六 【课 题】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第一章其次节库仑定律 【课 时】1学时 【三维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把
24、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 2、会用库仑定律进展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库仑定律得出的过程,体验从猜测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通过间接手段测量微小力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培育学生观看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学问解决物理问题的讨论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点电荷的讨论,让学生感受物理学讨论中建立抱负模型的重要意义; 2、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 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 2、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库仑定律的试验验证过程。 【教学方法】 试验探究法、沟通
25、争论法。 【教学过程和内容】 引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让我们对电荷间作用力的方向有了肯定的熟悉。我们把电荷间的作用力叫做静电力,那么静电力的大小满意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其次节库仑定律的学习。 库仑定律的发觉 活动一:思索与猜测 同学们,电荷间的作用力是通过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 因此,我们应当讨论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可是,生活中带电体的大小和外形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我们查找静电力的规律带来了麻烦。 早在300多年以前,宏大的牛顿在讨论万有引力的同时,就曾对带电纸片的运动进展讨论,可是由于带电纸片太不规章,牛顿对静电力的讨
26、论并未胜利。 (问题1)大家对讨论对象的选择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在静电学的讨论中,我们常常使用的带电体是球体。 (问题2)带电体间的作用力(静电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请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大胆猜测。 定性探究电荷间的作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试验说明:电荷间的作用力f随电荷量q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 (提示)我们的讨论到这里是否可以完毕了?为什么? 这只是定性讨论,应当进一步深入得到更精确的定量关系。 (问题3)静电力f与r,q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 你觉得哪种可能更大?为什么?(引导学生与万有引力类比) 活动二:设计与验证 试验方法 (问题4)讨论f与r、q的定
27、量关系应当采纳什么方法? 掌握变量法(1)保持q不变,验证f与r2的反比关系; (2)保持r不变,验证f与q的正比关系。 试验可行性争论、 困难一:f的测量(在这里f是一个很小的力,不能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实现对f大小的间接测量吗?) 困难二:q的测量(我们现在并不知道精确测定带电小球所带的电量的方法,要讨论f与q的定量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思维启发)有这样一个事实:两个一样的金属小球,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相互接触后,它们对相隔同样距离的第三个带电小球的作用力相等。 这说明白什么?(说明球接触后等分了电荷) (追问)现在,你有什么想法了吗? 试验详细操作定量验证
28、试验结论: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得出库仑定律同学们,我们一起用了大约20分钟得到的这个结论,其实在物理学进展史上,数位宏大的科学家用了近30年的时间得到的并以法国物理学家库仑的名字来命名的库仑定律。 启发一:类比猜测的价值 读过牛顿著作的人都可能推想到:但凡表现这种特性的相互作用都应听从平方反比定律。这好像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就可以得到电荷间作用力的规律。正是这样的类比,让电磁学少走了很多弯路,形成了严密的定量规律。马克吐温曾说“科学真是迷人,依据零星的事实,增加一点猜测,竟能赢得那么多的收获!”。科学家以广博的学问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根底
29、进展的猜测,才是最具有制造力的思维活动。 然而,英国物理史学家丹皮尔也说“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制服!” 启发二:试验的精妙 1785年库仑在前人工作的根底上,用自己设计的扭称准确验证得到了库仑定律。(库仑扭称试验的介绍:这个试验的设计相当奇妙。把微小力放大为力矩,将直接测量转换为间接测量,从而得到静电力的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讲解库仑定律 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数学表达式: (说明),叫做静电力常量。 3.适用条件:(1)真空中(一般状况下,在空气中也近似适用); (2)静
30、止的;(3)点电荷。 (强调)库仑定律的公式与万有引力的公式在形式上尽管很相像,但仍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力。我们来看下面的题目: 达标训练 例题1:(通过定量计算,让学生明确对于微观带电粒子,由于静电力远远大于万有引力,所以我们往往忽视万有引力。) (过渡)两个点电荷的静电力我们会求解了,可假如存在三个电荷呢? (承前启后)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不因第三个点电荷的存在而有所转变。因此,多个点电荷对同一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等于各点电荷单独对这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的矢量和。 例题2:(多个点电荷对同一点电荷作用力的叠加问题。一方面稳固库仑定律,另一方面,也为下一节电场强度的叠加做铺垫。) (拓展说明)库仑定律
31、是电磁学的根本定律之一。虽然给出的是点电荷间的静电力,但是任何一个带电体都可以看成是由很多点电荷组成的。所以,假如知道了带电体的电荷分布,就可以依据库仑定律和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带电体间静电力的大小和方向了。而这正是库仑定律的普遍意义。 本堂小结(略) 课外拓展 1、课本第8页的“科学闲逛”栏目,介绍的是静电力的应用。你还能了解更多的应用吗? 2、万有引力与库仑定律有相像的数学表达式,这好像在预示着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课后请同学查阅资料,了解自然界中的“四种根本相互作用”及统一场理论。 功率高中物理教案篇七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行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
32、区分; (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制这个力做了功。 2.把握功的计算: (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2)能够用公式w=fscos进展有关计算。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根底上把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简单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熟悉,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 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功这个词我们并不生疏,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
33、学问,今日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学问,绝不是简洁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熟悉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概念 先请同学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亲密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 (1)假如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争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
34、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 (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行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答复出如下计算公式:w=fs。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假如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状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w=fscos 再依据公式w=fs做启发式提问:按此公式考虑,只要f与s在同始终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图2中,我们是将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假
35、如我们将力f分解到物体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至此在图2中将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这个分力为fcos,再与s相乘,结果仍旧是w=fscos。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书: w=fscos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接下来给出f=100n、s=5m、=37,与同学一起计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说明1nm这个功的大小被规定为功的单位,为便利起见,取名为焦耳,符号为j,即1j=1nm。最终明确板
36、书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负功 (1)首先对功的计算公式w=fscos的可能值与学生共同争论。从cos 的可能值入手争论,指出功w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再进一步说明,力f与s间夹角的取值范围,最终总结并作如下板书: 当090时,cos为正值, w为正值,称为力对物体做正功,或称为力对物体做功。 当=90时,cos=0,w=0,力对物体做零功,即力对物体不做功。 当90180时,cos为负值, w为负值,称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制这个力做功。 (2)与学生一起先争论功的物理意义,然后再说明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提出功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这个问题与
37、学生争论。结合图1,使学生留意到力作用滑块并持续使滑块在力的方向上运动,发生了一段位移,引导学生熟悉其特征是力在空间位移上渐渐累积的作用过程。 然后就此提出:这个累积作用过程究竟累积什么?举如下两个事例启发学生思索: a.一辆手推车上装有许多货物,搬运工推车要用很大的力。向前推一段距离就要休息一会儿,然后有了力气再推车走。 b.假如要你将重物从一楼向六楼上搬,搬运过程中会有什么感觉? 首先使学生意识到上述两个过程都是人用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都要消耗体能。就此指出做功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做功越多,能量转化得越多,因而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能量是标量,相应功也是标量。板书如下: 功是描述力在空间位移
38、上累积作用的物理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是标量。 在上述对功的意义熟悉的根底上,争论正功和负功的意义,得出如下熟悉并板书: 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功向物体供应能量,即受力物体获得了能量。 负功的意义是:物体克制外力做功,向外输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为代价),即负功表示物体失去了能量。 4.例题讲解或争论 例1.课本p.110上的例题是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示范。分析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推力f对箱子所做的功,实际上就是推力f的水平分力fcos对箱子所做的功,而推力 f的竖直分力fsin与位移s的方向是垂直的,对箱子不做功。 例2.如图3所示,abcd为画在水平地面上的正方形,其边长为a,p为静
39、止于a点的物体。用水平力f沿直线 ab拉物体缓慢滑动到b点停下,然后仍用水平力f沿直线bc拉物体滑动到c点停下,接下来仍用水平力f沿直线cd拉物体滑动到d点停下,最终仍用水平力f沿直线da拉物体滑动到a点停下。若后三段运动中物体也是缓慢的,求全过程中水平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少? 此例题先让学生做,然后找出一个所得结果是w=0的学生发言,此时会有学生反对,并能说出w=4fa才是正确结果。让后者讲其思路和做法,然后总结,使学生明确在每一段位移a中,力f都与a同方向,做功为fa,四个过程加起来就是4fa。强调:功的概念中的位移是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而不能简洁地与物体运动的位移画等号。要结合物理
40、过程做详细分析。 例3.如图4所示,f1和f2是作用在物体p上的两个水平恒力,大小分别为:f1=3n,f2=4n,在这两个力共同作用下,使物体p由静止开头沿水平面移动5m距离的过程中,它们对物体各做多少功?它们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是多少?f1、f2的合力对p做多少功? 此例题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化功的计算公式的正确应用,订正学生中消失的错误,即不留意力与位移方向的分析,直接用3n乘5m、4n乘5m这种低级错误,引导学生留意在题目没有给出位移方向时,应当依据动力学和运动学学问作出符合实际的推断;二是通过例题得到的结果,使学生知道一个物体所受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各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代数
41、和,并从合力功与分力功所遵从的运算法则,深化功是标量的熟悉。 解答过程如下:位移在f1、f2方向上的重量分别为s1=3m、s2=4m,f1对p做功为9j,f2对p做功为16j,二者的代数和为25j。f1、f2的合力为5n,物体的位移与合力方向一样,合力对物体做功为w=fs=5n5m=25j。 例4.如图5所示。a为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其右侧固定着一个定滑轮o,跨过定滑轮的细绳的p端固定在墙壁上,于细绳的另一端q用水平力f向右拉,物体向右滑动s的过程中,力f对物体做多少功?(上、下两段绳均保持水平) 本例题仍重点解决计算功时对力和位移这两个要素的分析。假如着眼于受力物体,它受到水平向右的力为
42、两条绳的拉力,合力为2f。因而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2fs;假如着眼于绳子的q端,即力f的作用点,则可知物体向右发主s位移过程中,q点的位移为2s,因而力f拉绳所做的功w=f2s=2fs。两种不同处理方法结果是一样的。 五、课堂小结 1.对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义的主要内容作必要的重复(包括正功和负功的意义)。 2.对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的主要问题再作些强调。 六、说明 1.考虑到功的定义式w=fscos与课本上讲的功的公式一样,特殊是对式中s的解释不一,有物体位移与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之分,因而没有给出明确的功的定义的文字表达。实际问题中会用功的公式正确进展计算就可以了。从例题4可以看出,定义一
43、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将位移解释为力的作用点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是比拟恰当的。假如将位移解释为受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学生会得出w=fs这一错误结果,还会理直气壮地坚持错误,订正起来就困难多了。 2.由于对功的物理意义的讲解是初步的,因而对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的讲解也是初步的。这节课中只是讲到受力物体得到能量还是失去能量这个程度。在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再进一步作出说明。在机械能守恒的物理过程中,有重力做功,地球上的一个物体的机械能并没有增加,因而正、负功的意义就不能用能量得失关系去说明白。在这种状况下,重力做正功,表示势能向动能转化;重力做负功,表示动能向势能转化,这里的正功、负功不再表示能量得失,而是表示能量转化方向的。 功率高中物理教案篇八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强调“势”的含义,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展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二)过程与方法 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学问的建立过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