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与反思_小学教育-小学教育.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与反思_小学教育-小学教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与反思_小学教育-小学教育.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的: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1、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2、知识应用能力训练。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王安石有一首诗,泊船瓜洲,其中有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字改过好几次,先后曾改为“到”、“过”、“入”、“满”,都不满意,最后定为“绿”字。“绿”字有什么好处?它给人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好像一枝画笔,涂出了无限生机。2、贾岛诗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提问:这两个人在干什么?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咬文嚼字。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的解释:形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叫咬文嚼字。作者使用它做题目,是有一番用意的,其中用意那就得让我们好好去探索一番。(引入课文)二.教学过程:1、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 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
3、,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概括: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
4、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3、推敲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介绍关于推敲的故事,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个?同学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 表发言 板书:郭沫若改字是改这感情变化 王若虚该文增与减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推与敲意境有别 小结:3 个修改的例子中,改得效果如何?为什么?1 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 是改坏了的。3 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4、课外拓展 1、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提示: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 2、红杏枝头春意“闹”提示: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
5、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3、眼看朋辈成新鬼 提示: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眼看”没有“忍”字的悲愤意味。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示: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5、前村深雪里,昨夜数(一)枝开。齐己早梅 提示:一字更体现出其“早”字 三、吸收借鉴观点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1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今后阅读和写作的时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表情达意的“炼字”给予足够重视。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谈作文一文中曾经指出:“文章是可以练习的吗?迷信天才的人须依靠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咬文嚼字 教学 设计 反思 小学教育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