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联盟、协同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略联盟、协同文献综述.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企业战略联盟批注11:根据资源学说的观点,通过战略联盟,各合作伙伴 将其核心的资源加入到联盟中,以实现资源共享、核心 力量互补。在联盟过程中的组织学习更是促进了默许学问的 转移以及新学问的开发和采用,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企业 竞争优势。而社会网络理论的引入,拓展了战略联盟固有的 “二元”结构观念,其经济行为的社会嵌入性视角,进 一步丰富了战略联盟理论。企业战略联盟20世纪80年月初期以来,企业间联盟与合作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寻求胜利 的一种战略选择。战略联盟的基础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战略联盟的不同侧面 问题进行了解剖与阐释。各个理论学说之间虽然有竞争关系,但更多是一种互补 关系。由于着眼点不同,有
2、些理论在某些方面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对其它方面 的问题解释力相对较弱,此时则需要其它理论的补充。这里介绍企业战略联盟的 三大基础理论:资源学说、学问与组织学习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 1企业战略联盟的资源视角.资源学说理论资源共享核心力量互补资源基础论组织学习理论组织学习学问转移网络嵌入理论信任信息共享资源基础理论兴起于80年月,以维纳菲尔特、格兰特和巴尼等人为代表。该理论基于企业的资源和力量是异质的这样一种观点,强调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的 猎取主要依靠组织内部的一些关键性资源,这些资源必需是有价值的、稀缺的、 难以替代或仿制的,并且必需听从“隔离机制”或“移动障碍”。企业之间通过 建立战略联盟实
3、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其中的前提就是认为企业之间的资源是异 质的不行完全替代,同时在资源复制中又存在“资源位势障碍”。只有通过联盟 合作,才能有效地猎取对方的某种关键性资源,并扩大企业运筹外部资源的边界。 也就是说,在企业缺乏关键资源的情境下,可以通过战略联盟方式拥有伙伴的独 特资源、学习伙伴的关键力量,以制造或维持竞争优势。资源依靠论资源依靠论不同于资源基础论,资源基础论虽然熟识到重要的内部资源可以 从外部获得,但更强调资源的内部来源;而资源依靠论强调资源必需从组织赖以 生存和进展的外部环境获得。资源依靠理论主要是由于组织在面临资源交易与外 部竞争环境不确定时,倾向与外部环境的重要生产要素进行
4、结合,进而在组织间 产生相互依靠的关系。在资源有限的状况下,没有哪个组织可以完全的自给自足, 因而需要通过与其它组织建立连结关系,来取得所需的资源。由资源依靠理论可 知,企业在缺乏某项重要资源以及市场不确定时,实行组织间的战略联盟,可以 弥补资源上的缺陷。更进一步,组织可经由联盟伙伴的品牌忠诚度、知名度等优 势,以取得更卓越的绩效。资源基础理论将企业组织视为一种资源来加以讨论,从而使其可以将组织内 部及组织间的交换理论置于一个开放系统中去分析,为联盟行为的讨论开拓了一 个全新的视角。但是资源学说对于什么是核心资源与力量缺乏操作性定义,企业 如何推断自己的资源与力量以及合作伙伴是否拥有自己所需的
5、资源与力量都成 了很大的问题。此外,资源学说过分强调资源本身而忽视了资源的制造过程,本 质上仍是一种静态的思维方式。2企业战略联盟的学问与组织学习视角资源学说的一个问题在于忽视了资源或力量的制造过程,组织学习理论对此 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该理论认为隐蔽在资源、力量背后,打算企业竞争优势的是 企业的学问以及与学问亲密相关的学习。在企业的整个资源体系中,学问被认为 是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动态环境中的企业,必需通过持续的组织学习来维持 学问与力量的独特性,通过学习和创新学问来保持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性,提升企 业相对竞争优势,从而猎取可持续的进展空间。学问与组织学习管理学和组织学的理论工作者以不同的方式
6、提出了组织学习的多种定义,这 些定义普遍认为组织学习包括新学问的猎取和开发采用。组织学习过程中可转移 的学问通常被划分为显性学问(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学问(tacitknowledge)两 大类(Nonaka, 1994:Polanyi, 1966)0显性学问是易编码的,能被复制和传递, 且不丢失完整性,这类学问可在有意识的转移过程中猎取。然而企业拥有的很多 学问属于不易编码的隐性学问,譬如专有技术,它通常隐藏在组织实践和文化中, 具有高度粘性,难以表达和转移,只有通过面对面的自由沟通,在实践工作关系 中才能共享这类学问。组织的学习程度主耍取决于:组织的学习意愿和力量、组
7、 织的汲取力量、编码新学问将其转化为集体财产的力量(Nonaka&Takeuehi, 1995)o3企业战略联盟的社会网络视角无论是资源学说还是组织学习学说,它们对于企业战略联盟现象的解释基本 是从企业个体的层面动身,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假设前提,来找出联盟合作的缘 由,差异在于切入点的不同。但企业是社会中的企业,企业的行为及结果不行避 开的要受到其四周环境的影响,从企业联盟行为的社会嵌入性(社会网络的视角) 来考察其对于联盟行为的影响是特别有意义的。社会网络的源起社会网络讨论产生于英国人类学,英国学者伊丽沙白鲍特的著作家庭与 社会网络至今仍被学界视为英国社会网络讨论的范例。20世纪60、70年
8、月社 会网络观点在学术界的影响快速扩大;80年月是社会网络分析学者更为活跃的时 期;90年月开头,社会网络理论被视为讨论社会结构的最简洁明朗、最具有说服 力的讨论视角之一。国外的伯特、格兰诺维特、诺科、维尔曼、怀特等学者都是 活跃在这一领域中的重要人物。关于社会网络界定,米切尔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将社会网络界定为某一群体中 特定的个人间的一组独特的关系(Mitchel, 1969)。然而,社会网络的概念现在已 经超越了个人间关系的范畴,网络的行动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法人(经济组织 和社团等)。布迪厄把社会关系网络当作一种社会资本,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的 或潜在的社会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是与对某种长
9、久网络的占有密不行分的, 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识的、得到了公认,而且是一种体制化关系的网络 (P.Boundieu, 1980)o今日的网络分析者已把社会结构界定为网络的系统,社会 成员根据联系点有差别地占有稀缺资源和结构性地安排这些资源。一般认为,嵌入性的概念由卡尔波兰尼(K.Polallyi, 1957)首先在大转变 中提出。波兰尼的嵌入性思想敏锐地感觉到经济制度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 系,将经济学与社会学、人类学的讨论对象加以归位,开创了人类学实体论学派 的讨论先河。格兰诺维特关于嵌入性的思想极大拓宽了波兰尼的观点,认为嵌入 性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关系性嵌入,即经济行动者是嵌入于其所在的关
10、系网络中 并受其影响和打算的;二是结构性嵌入,在更宏大的层面上,行为者们所构成的 关系网络嵌入于由其构成的社会结构之中,并受到来自社会结构的文化、价值等 因素的影响或打算。假如说在波兰尼的讨论中,嵌入性还主要涉及宏观、抽象的 社会、经济制度间的关系。那么,格兰诺维特的讨论所取得最为重要的进展之一 就是将这种嵌入的层次“下调了”,使之更为贴近现实生活。他对嵌入性的关系 性与结构性划分,使得嵌入性可以便利地应用于对个体行动及集体行动的分析, 大大提高了这一概念的应用力量与解释力量。UzziBrian(1996)在格兰诺维特关系 嵌入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嵌入性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信任、细致的信任传
11、 递以及共同解决问题的支配。目前关于社会网络的形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第一种是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的观点,认为网络是通过不断积累社会资本而形成并扩展的;其次 种是结构洞(StructuralHole)的观点,认为资源猎取需要依靠不断地开拓网络中的 结构洞来实现,通过不断转变网络结构,从而使网络中的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结 构洞观点与Granovetter关于联结强弱重要性的假设有很强的渊源,结构洞之内 填充的是弱联结,因而结构洞的观点可以看作是Granovetter观点的进一步进展、 深化与系统化。协同、协同网络1协同网络讨论历史1965年,Ansoff在Corporate
12、 Strateg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即协 同是指相对于各独立组成部分进行简洁汇总而形成的企业群整体的业务表现,是 基于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两个企业之间共生互长的关系;并强调企业协同的核心是 价值的制造,必需高度重视子公司之间的协同。而系统提出协同理论的是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aken,他在70年月创立了 协同学,该理论认为,协同是指在简单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 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联合作用.这肯定义强调在肯定的外 部能量流和物质流输入的条件下,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序参量”,促使不同要 素结合在一起自行演化进展,并在宏观尺度上不断进展为更为有序的结构
13、和整体 功能。camarifilia Matos等(2005),在其讨论协同网络:一个新的学科中分析 了协同网络的8种组织形态,详细如下:1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 vE):是多个企业共同参加的临时联盟。企业成 员共享技能、核心竞争优势和资源,目的为了提高他们对商业机遇的反应力量, 企业间的合作由计算机网络进行支持。2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 vo):它与虚拟企业的概念相近,是由一系列 法律上相互独立的组织构成的。这些组织共享资源和技能以完成共同的任务或目 标。但是他们不局限于一个联盟型的收益企业。虚拟企业是虚拟组织的的一种特 别形式。3动态联
14、盟组织(Dynamicvirtual organization, DVO):一般是指建立一个短期 的虚拟组织去响应市场竞争机遇。它的生命周期一般比较短,当虚拟组织的短期 目标被实现后将解体。4延展型企业(ExtendedEnterprise, EE):是一种组织概念。它是指一个核心企 业把它的边界延长到供应链上全部的企业。延展型企业可以被视为一类特别的虚 拟企业。5产业集群(VO BreedingEnvironlnent, vBE):代表一种企业聚类或组织的汇 聚。这些组织有相关的支持制度和共同的合作意愿,通过达成一种长期的合作合 同和建立相互的合作基础而开展合作。一旦一个商业机遇被其中一个成
15、员识别 时,集群中的一些企业将形成一个虚拟企业或虚拟组织。6专.业虚拟社群(Professionalvirtual community, Pvc):它是虚拟企业和专业企 业的概念组合。虚拟社群被定义为由个体所形成的社会网络系统,他们使用计算 机技术作为媒介建立相互之间的关系。专业社群是指专业人员之间共享专业学问 和技能的环境,例如,相近的工作文化、问题感知、问题解决技巧、职业价值观 和行为等环境。7电子科学(E Science):是指全球范围内的关键科研领域的网络协作环境。 它以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为基本支撑,能够实现动态群体之间的柔性、平安、 协调的资源共享。8(协同)虚拟试验室(col
16、laborativevirtualLaboratory, vL):代表了一个异地的、 分布的问题解决环境,它能够保证一群讨论者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而一同工 作,共享资源(与试验相关的设施、工具、数据和信息等等)。协同虚拟试验室可 以被视为E - science的一部分。2协同网络讨论的主要学派一个是行为学派,这一派别主要由社会网络和战略管理讨论方面的学者构成 的,主要使用实证讨论的工具或手段,对网络结构、网络中心性(核心企业的作 用)、网络互惠性(学问共享、信息沟通)、网络学习、网络治理等方面进行讨论。另为一个派别是工程技术学派,他们主要由管理科学、信息科学领域的学者 构成。这一学派偏重于网络
17、组织运作管理中的定量决策和分析,主要使用优化建 模、智能算法/启发式算法、多指标决策分析方法等工具和手段。讨论内容集中 在对网络构建与形成、协同调度、协同生产方案、联合库存、网络绩效(有效性) 评价等的决策分析。并致力于把这些定量的模型和算法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 信技术进行进行系统实现。3协同网络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协同网络信息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协同网络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很多学者 在针对不同形式的协同网络的讨论中,分析了协同主体间协同作用的意义。这种 协同作用包括网络主体之间的相像性、互补性等“静态”协同作用,以及信息与 学问共享、相互学习、相互信任、技术转移、互惠关心等“动态”交互性协同作
18、 用。陶长琪,陈文华,林龙辉(2007)提出在融合的信息产业组织演化的背景下 (在融合的背景下,信息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的变化过程,实现信 息产业组织系统从简洁到简单、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的反复转化的自组 织过程),信息产业组织系统中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进展程度凹凸,对于我们国 家经济的进展以及其他产业进展起着战略基础作用和先进生产力的支撑作用。陆园园,薛 镭(2022)以中国机床业为例,研讨环境与战略协同演进过程。 在经济转型的第一个阶段(19781990年)和其次个阶段(1990到1999年), 企业的战略制定完全取决于环境的状态,而对环境不会产生影响。在第三阶段 (2000
19、年以后),这一时期,我们国家现代市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宏观经 济渐渐回暖,环境日益宽松,政府管制逐步放开,机床企业试图通过自身战略来 影响现有的规章甚至制定新的规章,展现出环境与战略协同演进(Co-evolution)、 相互适应(Co-adaplation)、相互匹配(Coalignment)的态势。批注12:规模协同主要指国际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 务业)与制造业在转移规模上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规 模上日趋相当。结构协同主要指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引致相关国际生产 性服务业的转移,国际生产性服务业的转移促进国际 制造业向更高层次转移。区位协同主要指国际制造业集中转移的东道国区域也 是国际生产
20、性服务业优先、集中转移的区域,:者呈现 出较强的地理集聚性。朱有为,张向阳(2005)认为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向中国转移过程中存在 协同关系:规模协同、结构协同与区位协同|。陆克斌,郭伟(2022)文章分析了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给出学问市场与产业集 群内全要素协同技术创新概念模型。以陕西纺织产业为例,揭示产业集群技术创 新与集群内学问市场存在显著的协同关系。hi任宗强,吴海萍,丁晓(2022)从外部开放度和内部要素参加度两个维度来讨 论企业内外网络的协同演化。网络中的企业或个体之间的全部交互关系等多维度 变化与企业自身的战略、组织、财务等内部要素和结构也随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 调整,这种基于内部网
21、络的汲取与整合力量形成内生性优势,有助于外部网络的 建设。解学梅(2022)协同创新网络是由企业和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等通过形 成垂直或水平的关联节点所构成,协同创新网络更加强调创新行为主体间的学问 交互和技术转移,更加注意政府和制度环境在协同中的作用,更加强调创新行为 的协同效应。参考文献1陶长琪,陈文华,林龙辉.我们国家产业组织演化协同度的实证分析_以企业融合背 景下的我们国家IT产业为例J.管理世界,2007,12.2转型经济中环境一战略的协同演进一以中国机床行业进展为例J.管理世界,2022,08.3朱有为,张向阳.国际制造业与服务业向中国转移的协同关系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5, 10:78-84.4陆克斌,郭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学问市场的协同关系讨论J.科研管理,2022, 03: 37-45.5任宗强,吴海萍,丁晓.中小企业内外创新网络协同演化与力量提升J.科研管理, 2022, 09:9-16.6解学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讨论J,管理科学学报,2022, 08: 55-6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