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感悟心得分享(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感悟心得分享(六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感悟心得分享(六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感悟以后,应当立刻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感悟,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你知道心得感悟如何写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感悟心得共享篇一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溢了东方才智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特别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实,我们许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特别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简单的事,今日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毅
2、。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育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在道德经中给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假如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毅。 柔弱与刚毅是一对冲突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毅的呢?它须要忍耐和克制,须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须要年复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
3、欲则刚。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恒久充溢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恒久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简单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许多的故事说明白这个道理。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到处当心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惋惜他傲慢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白这个道理。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毅。试想,假如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卷土重来,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后来的结果唯恐是以身偿命,默然消逝,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
4、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坚韧的。在抗日斗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现在和平常代,我们国家始终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事实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加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敬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虚心谨慎、低调务实的看法,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安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胜利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
5、极懈怠、丢失信念。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才智,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擅长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终的赢家。 柔弱胜刚毅,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细致品读道德经,你可以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合适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宏大的事业。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感悟心得共享篇二 今日偶然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共享! 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说。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水虽平凡,却蕴含非
6、凡才智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人计较,你进,她退,你挤,她溢,能屈能伸,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态,倒碗里而成碗之形态,倒锅里而成锅之形态,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旧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敏捷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懦弱,内心坚毅。坚硬易折,松软耐久。水滴
7、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水之大才智,水之高品性。 何谓道,水即是。 附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何谓道,水即是。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感悟心得共享篇三 信任许多人都听过“道可道,特别道”、“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经典名句,它们都出自道德经。这些才智能量满满的文字,渗透在中华文化中传递千年,历久弥新,哪怕顺手翻出来一两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获,这就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
8、一。历史上也曾有许多解读认为无为的思想过于消极,是不思进取。其实,老子提倡的无为并非目的,而是一种常人很难企及的状态,是“为”到极致才能达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种“为”与“无为”之间的转化就像阴阳两极的关系,是辩证的客关规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环沪事业部有着特别好的跑步文化,间或设置一些小激励,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务,可以获得精致小礼物。从“为”的角度来看,单次5km对于不常熬炼的人来说是须要一点毅力来完成的,假如要追求速度,那更须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对于跑半马甚至全马的大神级人物来说,完成单次5km不在话下,就像一般人走路一样,不用刻意,轻松完成,那么这种状态就有点接
9、近“无为”了。 又比如,我们地产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猎面很广的行业,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困难,所以对流程的规范性要求也很高。大家都走过流程,许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为种.种不合规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线下沟通不到位而导致走不下去,有些略微困难的流程要反复“折腾”,刻意而“为”,才能通过审批。读后感随着工作娴熟度的增加,我们走流程前已经懂得做好线下沟通,流程规范也早就心中有数。这时,走流程这项工作不再须要刻意而“为”就可以顺当完成,这种工作状态也可以说是离“无为”近了一点。 结合上面的小案例我们更简单理解,老子提倡的“无为”,是“为”到极致才能到达的一种境界,俗语中的“熟能生巧”、哲学三大辩证法
10、规律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理论也都具有类似的概念,这些概念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具备这种实力的状态。 所以,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种客关规律,对人的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记,关于道德问题前人有许多思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道德问题的一点感悟。 道德与本性 关于道德与本性,先秦时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论断: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探究这三种观点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三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处。 我以为论本性无分善恶,怜悯、怜悯、嫉妒、残暴等等都包含于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
11、简单导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却很难。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个导向善的助力,这个助力就是教化。 道德与教化 原始氏族社会是否存在着道德的意识?这个问题是困难的,氏族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而原始社会是以群居为生存形态。氏族社会的首领是德律的一种权威,原始人无鉴别的实力,有一种群体从众的心理,这正是道德的一种强制性。而这种强制性的接受会使人在道德权威的阴影下形成一种固守旧俗的状态。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教化,教化程度越高对道德的重视程度越高,对道德的相识更清晰,向上的善念也会越多,从而产生与时俱进的新道德。 道德的内在精神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风俗、习惯或是外在因
12、素作为推断道德的标准是不准确的。虽然道德的外在充溢不确定因素,但道德内在的原理与精神是确定的,即道德要适应时代环境,道德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 心情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心情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歼灭心情,而是要把坏心情转化为好的心情。 心情也分为个人心情与社会心情,在群体压力下个人心情可能会受到社会心情的影响,假如完全放弃个人心情而遵从社会心情,那么社会就不会发展。正如杜威说的:“文明进化的历史是特立独行之英雄的历史。” 过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发展的阻力。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欲望,过度的自私和欲求会破坏道德的发展,但适当的私心
13、与欲望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比如你现在帮助一个人,表面上是出于你对她的怜悯,其实潜意识里你是有私心的,假如当自己陷入逆境的时候,希望受自己帮助的人也会赐予同样帮助,这是一种互助的私心。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感悟心得共享篇四 学习道德经这门学科虽然不久,并且资料也不是简洁易懂,但在张剑伟教授的精彩授课中,却大致了解了道德经,和学习到了其中的一些人生哲理,这些学问都是我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所以这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人生中珍贵的一课,使我受益匪浅。张教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加入了很多自我独特的见解,他还进取向我们提倡每个人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我们彼此之间应当多沟通探讨。在此,我就来说说学习了道德经之后,自
14、我的一些见解和探讨成果吧!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实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道德经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资料博大精深。今日,它仍旧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精神圭臬。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起先了改变。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
15、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恒久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定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实行“无为而治”的方法,让人民去过逍遥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方法,来到达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
16、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能够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学问和文化。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方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实”,少有“私欲”,不求学问,就能够没有忧患了。 老子所憧憬的幻想世界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
17、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老子这一设想,在必需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养精蓄锐和减轻剥削的愿望。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原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提高因素。可是,小国寡民的幻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提高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反相成。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视察了自然界的改变,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视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
18、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觉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道德经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仅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一样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相互对立而有了依次。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冲突中发展的。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改变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必需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所以,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需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 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丢失天下。他认为,高超的统治者必需懂得以柔弱胜刚毅的道理。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很多的例子。他常常用水来比方
19、自然力气的宏大,比方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毅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毅的力气没有能赛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变更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行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相识新生的力气是不行战胜的道理是有着进取意义的。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实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行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道德经中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
20、史遗产。 我们应当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看法去看待和学习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可是仍有许多哲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于我们此刻的生活仍有借鉴意义。或许,在日后的生活中,道德经会助我迈向胜利的彼岸。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感悟心得共享篇五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许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闻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当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肯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改变,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相识
21、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看法,主见贵柔、守雌,反对坚毅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如今的人一般都以为他的思想非常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袤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家立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牵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化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欢乐的事,才能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化者在教化理论中引导学生欢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教化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不顺应自然规律
22、,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敬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加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经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好像在预言今日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当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好像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行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奇妙的呢?在高度兴盛之后,人类当有所回来,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非常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
23、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觉“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很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感悟心得共享篇六 我们始终在找寻适合中国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探讨出最完备的的社会人文构造了,只是没多少人去钻研罢了。 题记 老子在道德经留下了很多治理国家的方法,或许有些人认为老子有愚民主义的方向,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而是老子毕生摸索出了完备的社会模型。 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首先提出上善若水的思想,老子善用一些生活中常见,而又不会引起争议的事物来引喻一种看
24、法或表达一种道理,犹如天、地、人、万物。老子谈水,不谈水对人或万物的帮助,而独辟新径地谈论起了水的“不争”,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事物,就算有东西拦住了它,它会从它的周边流去,而不会与事物本身相争持;它不论最终通往何处,哪里有路它就会往哪里去,或许通往地狱,亦或许一去不返,但它依旧义无反顾。文末有一句话:“夫唯不争,故无忧。”因为你什么也不去争,自然什么也不会失去,这里的不争绝非不思进了,而是擅长谦让,在同等机会下让利于他人,或自知不如而退让。其实到最终,你依旧会得利,因为不争,所以多了很多挚友,就有了更多得利的机会,正是“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试问,若全部人都能做到“不争”,那社会又如
25、何能不和谐,天下又怎会担心定呢?人们不去争利,相互谦让敬重,又如何建立起隔阂。社会学中提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构造,一种是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另一种是特性感性导致集体理性。好像比起理性而言,感性是个贬义词,但试想,全部人都想着自己手头的那点利益时,都想着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利益,在中国社会中这种现象叫做“坑”式欺诈,而这样一个个体理理性的社会,它的最终集体显现出的形态便是集体混乱。但若犹如老子所言,每个人都去谦让,或许有人称之为迂腐,有人称之为愚笨,但最终所呈现的却肯定是一个和谐的集体。 打个比方,若是每个人都是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都想着去碰撞对方以得到更大的地盘,那么到了最终,我们只能剩下一盘乱石散沙,杂乱地分布在各个角落;若是每个人都像是一股细流,或许在遇到石头时会被一分为二,甚至散落各处,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但是无人可挡的奔腾巨流。而这样的两种社会相遇,孰胜孰负一目了然。相较于西方社会,中国属于阅历社会,它最珍贵的资源便是老祖宗留下的学问,学问的惟一载体便是书籍,但很多中国人不愿去承接这些遗产,因为它们太过博大,而这对于一个没有凝聚出成体系的科学方法论的国家无疑是一件可怕的现象。 五千多年的历史使中国积淀了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也没有资格不去传承它们。古人的才智是宏大的,品读道德经让我悟出了很多,我愿化作一条细流,去追寻,去探究,等待着终有一天流入我们自己汇聚成的大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