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半年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
《2022上半年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上半年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上半年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才能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学习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古人借月亮抒发对亲人思念之情的例子,以 下适宜的是)(常考)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B.从今假设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C.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A项,通过“我、影子、月亮表达了诗人单独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 感。B项,该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纯朴生活的喜欢之情,诗中的“月是显示时间的景物 描写。C项,该
2、句诗写庭中的清幽风光,“月是景物描写。D项,借“月表达了诗人的祝 福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2.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阅读散文集的根本方法,教师准备再向学生推荐一部自主阅 读的散文集,以下适宜的是)A.孙犁?白洋淀纪事?B.沈从文?湘行散记?C.斯诺?红星照耀中国?D.法布尔?昆虫记?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A项,?白洋淀纪事?是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B项,?湘行散记? 师:是啊,面对危境,其他的孩子因为有经历,行动有板有眼,“攀爬是沉稳。“攀既 点出了孩子们爬山的纯熟,又比照鲜明地衬托出“我的害怕。其实,还有“你把左脚踏到 那块岩石上的“踏字,可以看出父亲的什么?能分析一下吗?生:这个“踏字可
3、以看出父亲的智慧?父亲不是直接去救孩子,而是一步一步教孩子下来: 先让孩子找到下面的岩石,然后告诉孩子详细的方法一一“踏到那块岩石上。让孩子觉得 抑制困难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好脚下的条件,一步一步地走出困境。师:在父亲的帮助下,儿子有变化吗?生:有的。“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里的“探字表达 出“我从害怕慎重变得英勇,生命中注入了自信的琼浆。生:这里的“踩字用得也非常好。“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踩到了平安的地方终于 完成了脱险的历程。“踩字刻画了受到磨炼走向成功的孩子形象。师:父亲在紧急关头唤起了儿子的勇气,更为儿子赢得了珍贵的人生经历。今后,无论遇到 怎样的困难,
4、都会想起这段难忘的经历,从而增强自己的勇气和信心?问题16. (1)评析该教师教学过程中提问的目的。(10分)(2)评析该教师课堂反响的方法和效果。 (10 分)参考解析:(1)该教师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和点拨学生,让学生可以随着教师的提问更加深化地 理解课文,梳理文章思路。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么多与走相关的动词以及接 下来的引导让学生能从文中人物的行为分析其心理,进而理解作者准确的语言表达才能。教 师提问“踏字,可以看出父亲的什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分析重点词语,体会 作者的表达意图。“在父亲的帮助下,儿子有变化吗的提问那么更进一步地将学生引入了 本篇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上,学生通过
5、教师的提问很容易便想到了父亲的行为对“我的重 要影响。以提问的方法进展课堂反响。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提问获得学生对课文的 理解程度的反响。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表达的是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一步步解读。 以启发式的课文分析进展课堂反响。当学生的思想停滞或出现偏向时,该教师通过“这 些动词可能包含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呢,大家找找看 “其实,还有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 上的踏字等对课文的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考虑,帮助学生找到打破点,理解课文。阅 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读书理论收获我曾为一段曼妙的钢琴曲所触动。那优雅的旋律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下决心投入了钢 琴的学习,可未尝试多久我便发现,
6、自己所演奏出的不过只是一个个拼凑而成的断音,尽管 旋律可谓悦耳,却始终无法打动人心。 抱着这样的烦恼,我翻开了?贝多芬传?。在书中,我仿佛看见了那个身影一一贝多芬, 身患重病却坚强地在琴前创作的身影。他的命运无疑是多舛的,可他却没有曲服,坚决而肯定 地说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失聪并未阻止他在音乐路上前行的脚步,他坚强地战胜病 魔,作出了一篇又一篇经典的乐章,读到这儿,我的耳畔又一次响起了?命运交响曲?的旋律。 此刻,这旋律是多么振撼激昂,比我之前所听过的每一次都要更加猛烈,每一个音符都重重 地击在我的心头,我看到了与命运搏斗的贝多芬,与这旋律所结合,于我而言更加震动二不 觉间,我早已泪流满
7、面。 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便是我所要实现的能打动人心的旋律。我不仅学习了乐理,还懂 得了要使音符充满情感,音乐才能更加饱满。 在书中,我得到了这样的收获。音乐不但是音律的结合,更包含了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 每一个演奏者对音乐的看法不同,奏出的旋律的内涵也不同,是演奏者赋予了旋律第二次新 生,让音乐有了灵魂。正因人对旋律的表达与理解产生了共鸣,旋律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音乐, 才可以触动人的内心,这便是书所教给我的道理。问题.请从第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段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8分)参考解析:17 . (1)错别字:“曲服应为“屈服,“振撼应为“震撼。(2)病句:“我不仅学习了乐理,还懂得了要使音
8、符充满情感,音乐才能更加饱满”改为我 不仅学习了乐理,还懂得了只有使音符充满情感,音乐才能更加饱满。18 .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提出详细的改进建议。(12分)参考解析:缺点:文不对题改进建议:文章题目是文章的关键部分,是教师首先看到的内容,一个作文的标题应该高度 凝练地反映文章内容。因此,这篇作文应该换一个更能说明其内容的题目,或者让文章内容 同时反映题目中的“理论,使内容符合文章标题。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 分)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第1921题。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9、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 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探究练习 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 观点。二、?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 两个例子做详细分析。三、翻译以下句子。1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 .入那么无法家拂
10、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四、?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 座右铭,并说出理由。单元介绍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还要多读熟读,积累 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进步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才能。预习提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为“亚圣”。查找资料,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 的时代。借助注释,通读课文,理解大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进步自己的 欣赏品位。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
11、配有多媒体设备,可以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问题.从“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的角度,写出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20分)参考解析: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开展,进步学生的思想道德 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通 过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阐发了忧患可以鼓励人发奋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的 深化哲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辛环境中造就的,但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教学这篇课文的时
12、候 可以把重点放在启发学生理解文中深化哲理方面,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19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并详细说明确定的根据(不可照抄材料)。(20 分)参考解析:教学目的: 知识与才能: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章内容;理解孟子思想主张和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化论证论点;学习文章中用于表达和议论的 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发奋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艰辛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确立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文言文阅读目的为“
13、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 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知识与才能目的重在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独立阅读文言文的才能。 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文章具有精彩的说理艺术,因此学习本篇 课文时,分析孟子的论证方法、说理艺术有利于学生进步语言表达和口语交际程度。新课标要求全面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因此要通过优秀文化 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开展,使他们进步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 性和健全的人格;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21.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的,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
14、式。(25分)参考解析:过程与方法目的教学设计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在这个根底上翻译了全文,还朗读并背诵了全文。 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深化学习,理解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的,并从中去品味、 欣赏孟子文章的风格。二、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内涵1.学习第一段。指名读第一段,探究问题:(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那么,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 于什么论证方法?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生评议。展示六位圣贤的相关资料。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 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辛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
15、事实根据。(2)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学生讨论。明确:“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 作用。(3)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困难困苦的状况的? 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 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困难困苦的状况的。4. )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明确: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开展一个人的才能。5. 学习第二段。(1)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2)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
16、情形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理解?(色、声)(4)教师归纳:由此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 的主观因素。(5)教师引导: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假设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臣子,那国君就 会怎样?(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假设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安于 享乐、骄奢荒淫)假设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 就得怎样?(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5)齐读最后两句,感受文章深化内涵。6. 全班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层层深化论证论点的理解。三、知识梳理.文章中为了论证论点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
17、,你能沿着作者的思路再列举几例吗?(学生小 组讨论、交流)归纳: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创造了电灯;居里夫人历尽千辛万苦发 现了镭;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多国语言.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但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经历了许多磨 炼却没有成才,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学生畅所欲言,师生评议,归纳:经历艰辛磨难只是一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最重要的是一 个人的主观努力;经历了磨难又没成才,说明他主观努力不够。1 . 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面对当代飞速开展的社会,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这一至理名言?(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本质是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上半年 教师资格 初中语文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