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考古学的发展探究.docx
《环境考古学的发展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考古学的发展探究.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环境考古学的发展探究作者:易诗雯张萌单位:吉林大学壹环境考古学产生的背景对人类古老性问题的认识和进化论,是环境考古学产生的一个重 要背景。在18世纪晚期以前的欧洲,对于人类起源的解释依赖于传 统的圣经。七天创世说以自然和人类乃是上帝刻意之作的理论 否认远古时代和原始人群,与此同时,在那个时期地质与古生物学所 揭示的一些人类与灭绝动物共存的事实也被掩盖,以乔治•居维 叶(GeorgesCuvier) 威廉•巴克兰(WilliamBuckland)为代 表的一些地质学家宣扬灾变理论,一系列生命形式的进化被解释为 上帝超自然的创造。然而,越来越多的地质学与古生物学证据使得圣 经的
2、解释与人类古老性问题备受争论。1785年,詹姆斯•赫 顿(JamesHutton)为地质史提出了一种均变论的观点,认为从地质 学上讲古代与现代情况类似,所有地质层都可以用长时间里一直运转 的、目前仍在发生作用的地质动力来解释。1830年到1833年间,查 尔斯•赖尔(CharlesLyell)发表了他的地质学原理,支持 了地质变迁的均变假设。地质学上的均变论表明,过去是一个漫长和 在地质学上并未间断的时期,其间有可能发生其他的事件。对人类古 老问题的正视同样使生物进化的观点在一些科学家中被普遍讨论。哲 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在19世纪5
3、0年代开始分页标题#0#朱利安•斯图尔特是第一位明确采纳人类行为唯物主义观 点的美国民族学家,他极大地增进了对生态因素在塑造史前社会文化 系统中所发挥作用的了解。1938年,朱利安发表文章指出,考古学 家和民族学家应该设法了解文化变迁的性质,为人类行为的生态学分 析作出贡献。因此,考古学家必须停止专著与器物的形制分析,并开 始利用他们的材料研究生存经济、人口规模和聚落形态的变迁。斯图 尔特这种利用生态学方法了解文化变迁的理论被称为文化生态学,是 现代环境考古的理论基础。受到斯图尔特和克拉克的影响,生态方法 的重要性日益被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已经有一批重要的 研究项目有了多学
4、科团队的参与,开启了利用考古材料详细研究人类 历史上重要经济和社会转变的先河,如:布雷伍德主导的西亚农业起 源研究、伊拉克的扎摩尔计划、特瓦坎考古学植物学计 划等。在聚落考古调查上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戈登•威利。 在维鲁河谷计划中,他采纳斯图尔特的意见,运用聚落形态调查的方 法。然而在对所收集材料的阐释上,威利选择视聚落形态为一种对 考古学文化作出功能阐释的战略性起点,他进而宣称,聚落形态 反映了自然环境、经营者在其中采用的技术以及由文化所维持的、社 会互动和控制的各种机制。与斯图尔特不同,威利的研究将聚落形 态看作人类行为诸多方面的信息来源而不仅仅是生态适应方式。威利 在维鲁河谷
5、的研究成为考古学史上最重要的方法论突破。继汤姆森三 期说把考古学研究的落脚点至于器物之上之后,威利的方法把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扩大为遗址。威利的成果激起了全球范围内对复杂社会起 源和发展进行深入的区域调查。考古学家逐渐认识到聚落对研究小型 社会内部文化变迁以及对区域多样性和适当复杂性认识的价值,并被 鼓励去研究人类行为而非与文化历史考古学相伴的文 化和民族身份。从以上这些考古学的发展脉络中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以后的 早期功能与过程理论正试图通过内部来了解社会和文化系统,以决定 这些系统的不同部分是如何关联、以及这些部分彼此之间是如何互动 的。功能过程理论的出现,意味着人们的研究视线从之 前的历时
6、态转向了同时性,在这个阶段,人们更关注系统如何按惯例 运转而不在意对主要变迁加以说明。考古材料功能与过程分析方法的 发展,以及20世纪50年代初威拉德&bul 1;lJtt(WillardFrankLibby) 建立的放射性碳测年法导致了考古学家对器物排列和交叉测年的依 赖性减小。日显技穷的文化历史考古学对民族身份的专 攻,被史前文化如何运转和变迁的充满活力的关注所逐渐取代。这一 阶段的环境考古学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技术上有 了一个焕然一新的面貌,对文化解释的关注与重视使环境考古的地位 进一步得到肯定,一系列要求重视生态学和聚落分析的方法论扩展了 环境考古的研究内容,高科技手段
7、的发明则给予环境考古的研究强有 力的支持然而,此时的柴尔德、泰勒、克拉克等人虽然意识到了 要从内部来解释文化的变迁,但是却没有提出一个很好的方法。早期 功能过程阶段的考古学理论仍然依赖于考古学文化的概念,限制了对考古学材料和文化过程的解释。但我们仍应该看到,早期 功能过程考古学对文化研究兴趣的衰退和对行为研究 兴趣的增强,不仅与其他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也预示着史前考古 学和环境考古学进一步变革的到来。三、环境考古学的过程考古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沃尔 特•泰勒考古学之研究出版后的十年里,文化系统内部变迁 的概念在美国考古学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转变一方面得到了 来自考古
8、学内部特别是生态学和聚落形态研究的发展的激励,另一方 面也受到了强调文化规律的新进化论人类学日趋流行的推动。20世 纪50年代,一大批美国考古学家共同为新考古学的诞生和发展建立 了基本和不朽的要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二十多年里,美国的经 济和政治力量都空前繁荣,这个时期美国社会的乐观与自信反应到美 国的人类学界则表现为对文化进化兴趣的复苏,和新进化理论的重大 影响。生态学领域长期性的、方向性的、规律性的变化理论影响到了 美国人类学研究,与生物一样,不同文化对相似环境的各种适应方式 也被看作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征。20世纪50年代,人类学中新进化 论(neoevolutionism )的两位主要
9、倡导者是莱斯利•怀特 (LeslieWhite)和朱利安•斯图尔特。怀特反对当时博厄斯学 派主张的不同文化群体不可以比较的观点,提出了一般进化概念, 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可比性。斯图尔特则倡导了强调生态适应的文化 进化研究法则。1960年,新进化理论在梅格斯(B. J. Meggers)的作 为实际研究工具的文化进化法则(TheLawofCuituralEvolutionasaPracti-calResearchToolI960)-k 书中第一次得到了考古上的运用。梅格斯在书中提出文化二环境x技 术的公式,认为考古学家可以通过重建史前文化与环境以基础推断 其他部分的关键特点。
10、新进化论提出的作为文化变迁原因的许多关键 变量,包括生计、聚落形态、人口变化对于考古研究而言相对比较容 易把握,这一理论对文化规律性的认定也为后来新考古学的主要理论 要素的形成提供了契机。1959年,约瑟夫•考德威尔(JosephCaldwel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新的美国考古学 (TheNewAmericanArchaeology)的文章,全面考察了一些促成考古 学转型的主要趋势,并认同之前泰勒的观点,认为变异无穷的文化 现象和特定历史状况的背后是数量有限的一般性历史进程。考德威 尔认为考古学不应该继续被看成是各种留存至今的器物类型和特征 的总和,文化亦必须作为完整的结构和
11、功能上整合的系统来加以分析。 考古学家的主要目标必须是从文化进程来解释考古记录的变迁。路易斯•宾福德(LewisBinford)接受并发展了考德威尔的 上述观点,并在美国年轻一代考古学家中普及,从而开启了自20世 纪60年代以来被世界公认的美国新考古学或过程考古学的先河。在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ArchaeologyasAnthropologyl962)和考 古 系 统学 与 文化 过程研 究(Archaeo-logicalSystematicsandtheStudyofCulturalPro-cessl965)两篇文章中宾福德提出了自己的纲领,正式认定考古学的目的与 美国的传统人类学
12、一致是全方位解释文化行为的异同。 宾福德还提议通过把人类行为与功能整合的文化系统联系起来以达 到这个目的。解释被看作对系统变迁和文化进化采取一种通则的形式, 在宾福德的设想中,人类行为有着很强的规律性,这使在我们解释社 会的变迁的单一事件和类似变迁的整体事件上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他 的主要关注在于说明跨文化的相似性而非差异。文化这一概念被宾福 德视为人类体外的(超肌体的)适应手段,只有在人类群体以不同方 式适应其环境背景时才有意义,为此,文化系统所有方面的变化可以 从对自然环境波动、人口压力变化以及与邻近文化系统竞争的适应性 调节来解释,另一方面,文化变迁则是由人类群体对自然生态变迁产 生的压力
13、做出理性反应的结果。在新考古学的理论背景之中,人类能 像生态系统的其他任何部分一样用相同的方法加以分析,对文化规范 的关注显得次要,相比起对器物类型的特征比较,器物在活体文化系 统中所发挥的作用才是更值得研究的方面。为此,以推论或者演绎的 方法验证假说成为了新考古学主要的研究方法,社会变迁程序的一 般规律成为了新考古学下考古工作的主要目的。20世纪70年代后, 为了进一步廓清考古学与民族学的关系,宾福德设法对考古材料提供 的行为解释参照框架概念做重新的定义,并发展了中程理论。中程理 论关注从考古材料来推断行为,在过程与他们的结果之间建立了稳定 和独特的因果关系。这一方法成为后来环境考古学的主要
14、研究方法。 另外,在有关新考古学的纲领性宣言中,宾福德反复呼吁用系统论(systemtheory )的方法来研究文化演变。肯特•弗兰纳利 (KentFlannery)是史前考古学最著名的系统论倡导者,他强调的一 般系统论从过程而非历史的角度研究生态驱动的文化变迁方法,并进 一步发展了新考古学,将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反馈的形式连接起 来,避免了单一的解释。在系统论的背景下,任何一个模型的基础都 与环境背景和资源相关。这样,环境考古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交叉学科, 而是成为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考古学理论的发展对环境考 古概念的定型和体系的建立影响深远,环境考古工作在分析和解读考 古材
15、料上的科学性进一步凸显出来,从前期的一个辅助性的角色演变 成了考古发掘中需要贯穿始终的必要手段。与此同时,环境考古范畴 大大拓展,并开始频繁地与其他学科发生交叉。新理念对解释和系统 论的强调促使环境考古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由原来的静态向动态转变。 环境考古学的概念在此也基本形成。#p#分页标题#0#四、环境考古学的景观考古学阶段(20世纪80年代)有意地对 过程考古学另辟蹊径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大约在1985年, 伊恩•霍德(lanHodder)将这个新趋势称之为后过程考古学。 后过程主义新理论的建立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重塑考古学物质文化 遗存中的文化、个体和历史的重要作用。反映在
16、环境考古学领域,则 是在后过程思潮的影响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环保主义运动的催化 下产生了景观考古学。早在19世纪后期,皮特•里弗斯(PittRivers)在英国CranborneChase地区的考古工作就已经注意 到将考古发掘的成果置于一定区域性的复杂文化和生态环境背景中 考察。而现代景观考古学的很多关注从霍德对史前欧洲房屋和墓葬与 其地理背景关系的象征性研究发展起来。景观考古学被看作一种后过程的、以文化为取向的聚落考古学。绝大多数学者都强调,景观考古 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考古学,其理论基础也不同于聚落考古或过 程考古学对环境的关注。景观考古学更强调的是人对环境的改造和人 对周
17、围环境的理解和认识,而不似传统环境考古学一般把环境作为纯 自然、静态的实体,仅在研究目的上探讨环境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影 响。景观不是静态的、被动的自然物体,而是人为的景观。随着人类 认识的变化,景观的含义也发生变化。景观考古学反对环境决定论, 强调人与环境是互动的,景观是有意义的,其意义受制于人所处的社 会环境和精神信仰。而景观考古就是要探讨景观的人文含义。侃普和 艾室莫(Knapp&Ashmore)对景观考古学的理论定位在西方较具有代 表性。1999年,这两位学者联合主编了一本景观考古学论文集。在 为该书所写的绪言中,侃普和艾室莫从理论上对景观和景观考古学作 了系统论述。其他景观考古学的代表
18、人物还有费曼(GaryFeiman)、 费舍(Fisher)和瑟斯通(Thurston)。目前西方景观考古学的研究 正方兴未艾。这种理论对新的考古学研究对象人类过去物质文化遗存的象征意义的构建,实质上是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从 方法论到本体论的终极性反思。它的出现是环境考古的又一次革命。 但不可否认的是,过程论背景下的环境考古研究仍是环境考古的主流 研究。五、环境考古发展的两条主线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环境考古 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研究,是建立在两条主线之上的,第一条是考古学 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另一条是生态学对环境考古的推动。叁中国环境考古学发展简史众所周知,作为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环境考古的发展与考
19、古 学理论和方法的进步息息相关。在中国,虽然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学研 究成就瞩目,但由于起步晚、技术不成熟等原因,考古学的发展与国 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停留在文化历史考古学和早期 的功能过程阶段,这也使环境考古的发展程度大体仅停 留在国外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与国外的环境考古学不同,中国环 境考古学的发展至今还没有发展出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可以说是一 件舶来品。20世纪前期国外环境考古的方法和技术才开始对中国的 考古产生影响。由于中国的环境考古起步晚,发展还不充分,不能完 全与西方环境考古发展的四个阶段相对应,在此将其分为两期:20 世纪20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前环境考古时期和20世 纪80
20、年代以后的环境考古初步发展时期。考虑到各自的特征和出现 的研究趋势,两个时期可以概括为分类描述阶段和功能 过程阶段。一、环境考古学的分类描述阶段(20世纪2080 年代中期)前环境考古时期是一个中国考古学从拓荒到逐步成熟的阶 段,环境考古学则伴随着考古学谱系的建立以及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结 合而蓄势待发。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先是一批考古学和地质学的 先驱对石器时代文化与古人类的发现写下了中国考古学的初篇,为环 境考古提供了契机。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的奠基人袁复礼先生参与仰韶村与西阴村考古发掘,他将地质学与考 古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开启了中国新石器考古的初页,成为我国地质
21、考古的先驱。裴文中先生在著作甘肃史前考古报告中难得的把地 貌与遗址分布联系起来,使遗址的分布与环境变迁发生了关系成为我 国环境考古的先驱。20年代左右顾颉刚先生和李四光先生开始强调 环境概念以及环境对文化与人生的重要性。这些环境与人生关系的科 学论述为中国后来普遍接受国外环境考古理念做好了铺垫。随后经过 几十年的工作,我国考古学的类型、地层年代与谱系研究取得了丰硕 成果,第四纪地质学的建立与走向成熟又为我国考古学与地质学结合 而孕育的环境考古学创造了条件。前环境考古学时期,属于科学的环 境考古学并没有真正展开,但在此期间一些考古发掘中的综合研究, 关注环境与人、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思想为后来环境考
22、古的展开树立了 榜样。20世纪50年代以后碳十四与狗粉分析等科技手段的引进,则 为中国环境考古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武器。20世纪40年代以后,旧石 器时代的大量材料被发现,其中包括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为 代表的早中晚期的旧石器和早期直立人到晚期智人化石。难得的是, 对一些重要的旧石器遗址(庙后山、周口店等)进行了地质、气候、 植被、动物的综合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获得进展,旧石器文化 演化有了眉目,成绩斐然。这一期间中国新石器考古研究也突飞猛进, 在考古地层学、类型学、碳十四年代学的基础上,各区域的考古文化 序列逐步明朗。由于文化序列有了眉目,遗址和考古资料的积累,考 古学文化专题的研究被
23、深入推展,包括农业、聚落、生业方式的问题 被关注。20世纪60年代夏鼐先生力主考古学与相关学科渗透,要求重视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为考古学和自然科学结 合研究指明了道路。抱粉分析法于50年代开始在我国建立,并应用 到半坡等遗址的发掘中,这一时期对古环境方法的引进还包括沉积物 古环境研究和人类食谱及动物食性的研究。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越 来越受到重视。1957年中国科学院设立了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 来统筹我国第四纪研究工作。自此以后,中国第四纪地质学在科研院 所、大专院校等单位开始步入有计划的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第四 纪抱粉分析和碳十四测年实验室的建成,奠定了我国第四纪研究实验 的科
24、学基础。这个时期中国环境考古学的工作主要停留在基础性的文 化分区、谱系研究和序列研究之上,对于高层次的诸如人地关系问题 的探讨涉及不多,与此同时,该时期的学科合流还没有形成大趋势, 地质学与考古的工作未能完全地结合起来,古环境研究的领域还不够 广阔,环境考古的主要研究内容还处于对古环境的复原这一初期状态, 考古学家多倾向于用传播和迁移解释文化的变迁。因此这一阶段属于 早期的分类描述阶段。#p#分页标题#0#二、环境考古学功能过程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 期以后)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国外当代考古学 的思想开始影响中国环境考古学界。与此同时,生态学、地质学等自 然科学和考古学的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考古学 发展 探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