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名片”与片名.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电影的“名片”与片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影的“名片”与片名.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电影的“名片”与片名摘要:本文以第五代电影为例,分析了电影的“名片”与“片 名”。作为电影“名片”的电影海报受到西方写实油画艺术和当时美 术思潮的影响不断的变化发展;而电影片名由于西方平面设计和现代 电脑科技的介入也在不断的革新。关键词:电影海报;第五代电影;造型特色;美术字;平面设计 电影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实现了由文字向形象思维的现代性转变。 电影的“名片”一一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衍生品,又称电影宣传画, 隶属平面广告设计,由电影美术师负责设计或绘制,是电影造型风格 的静态的平面体现。现代电影海报设计大师索尔巴斯更是确定了 电影海报的艺术地位。我国电影海报设计有着手绘制作的传统,更有 名画家参与
2、设计,超凡的意境与精湛的画技更提升了电影海报作为绘 画艺术品和设计艺术而存在的价值。诸如张仃的祝福(1956)、程 十发的林则徐(1958)、枯木逢春(1961)、詹同的女理发师 (1962)、胡若思的红楼梦(1962)、廖炯模的甲午风云(1962) 等。一、电影海报的发展以及第五代电影海报的造型特色电影海报是一种纸质印刷品,作为特殊的传播媒介,其图像、文 字符号、构图、色彩、光影等要素构成了海报的信息内容与形式风格。 1957年H月,“我国电影海报原作与复制品观摩会”在北京美术展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孟沛欣译.艺术与视知觉,湖南美术出版社,湖南,2008年8月3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
3、年出版社,北京,2002年9月4日潼本孝雄、藤英昭著,成同社译.色彩心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北京,1989年5月5戴锦华著.雾中风景,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2月6黄晓阳著.印象中国一一张艺谋传,华夏出版社,北京,2008年8月7百年电影百张海报,上海艺术家,2005年第3期览馆举办,会上展出了四十多位作者的一百四十五件作品。按照著名 海报研究专家朱浩云的说法,1926年北京光华影片公司发行的燕 山侠隐海报是中国现存的第一张电影海报。电影海报大致经历了手 绘海报和合成海报两个阶段。80年代的中国,改革与传统并存。电 影海报的功能也开始由政治宣传为主转向以大众文化为主。1981年3
4、月21日至4月12日,全国电影宣传画创作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 出,后以省为组织单位的电影宣传画展览也不断推出。这也表明电 影海报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这一时期的电影海报,正处于手绘 海报向合成海报的过度阶段。它承袭了 70年代以来装饰形式和国画 技法相融的设计风格,候补队员鼓书艺人尤为突出。80年代 中后期,电影海报设计受到西方写实油画艺术的影响,采用水粉、油 画明暗技法的海报明显增多,这种颇具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与西方绘 画技法、摄影以及制版技术共同构成了当时海报设计的风格特征,增 强了电影海报的艺术欣赏性。“第五代”的电影海报,大都由科班出身的、受当时美术思潮影 响的电影美术师亲自设计,他们
5、更注重电影造型语言的影像表达与艺 术美感的欣赏价值,例如人物角度的选择,不同焦距的镜头所带来的 透视感,光影的运用,开放式的构图等等,却是同时代绘画从未表现 过的。这一时期发行的电影海报亦因绘画感与文化、艺术上的审美意 义而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更昭示着中国手绘海报的最后辉煌时期。 纵观“第五代”的电影海报,不管是手绘设计的孩子王黑炮事 件候补队员,还是利用摄影合成技术的半绘画性质的黄土地一个和八个,都彰显出设计者的独特创意,突出的人物造型、鲜 明的色彩与低调的光影、简洁的构图、图形化的文字与别具深意的电 影符号,无不体现出设计者对电影内容的文化解读和观众审美取向的 把握。“第五代”电影的海报设
6、计正如“第五代”早期电影的画面一 样,大多采用简洁的黑白色调,以印记的红色强化突出包括文字在内 的具象物,极力渲染原始的生命力量和对“弑父”行为的控诉。“第五代”电影海报的造型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三个方面。第一,黑白色调的强烈对比,画面简洁,国画写意、油画写实、 版画与剪影的视觉效果较为明显,极具视觉冲击力。德国著名视觉设计大师霍尔戈马蒂斯曾说:“一幅好的招贴应 该是靠图形语言说话,而不是靠文字注解。”用图形语言来注解电影, 这在电影招贴一一电影海报设计元素中尤为重要。“第五代”的电影 海报坚持用视觉形象语言诠释电影内容,追求画面的韵律感、层次感, 而用最简单的视觉形象表达最深刻的内涵,颇似当代世
7、界三大平面设 计师之一的冈特兰堡的风格。“第五代”电影对黑白色调的运用十分独到,而形成的版画效果 更是别具一格。盗马贼与一个和八个的海报造型有着惊人的 相似。这两张海报都将主要人物设置成黑白登记照,且极力强化黑白 两色对比的程度。一个和八个,除片名“一个和八个”配置以鲜艳 的红色外,整幅海报全是明暗对比的黑白色块,酷似一幅版画,和电 影整体色调相一致。盗马贼更为简练,黑色的片名、黑白版画式 的大头像、视觉中心飞溅的鲜血,罗布尔的特写头像犹如一个死不瞑 目的鬼魅,双眼上翻,盯住“盗马贼”这三个字,将观众对罗布尔悲 剧性命运的缘由直指“盗马贼”这三个字眼。整体看来,画面构图奇 特大胆友极具张力。他
8、们正年轻(周晓文,1986)的海报也采用了 黑白两色进行设计,而且将一排士兵置于横向的血路之上,造成视觉 冲击,版画、剪影的视觉效果更丰富了内容,但整体感觉比较杂乱。第二,红色的突出强化功能赋予了包括片名文字在内的众多具象 物以意义。红色在所有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能使肌肉的机能和血液循环的 速度加快,对外界视点有着极强的吸引力。盗马贼的斑斑血迹, 大阅兵整幅海报血性男儿的特写,红高粱整幅海报的血色残 阳与血性父子形象等等,都是以醒目的红色强化创作者主观意识和营 造情绪氛围。由张艺谋摄影或导演的电影作品,都有大量的红色应用。这与他 个人的人生阅历有关,张艺谋从小酷爱画画,“家里经济不宽裕,没 有
9、钱给他买纸笔颜料,他就将自己最初的作品留在黑板上,留在地上, 留在电线杆上。没有笔和颜料,他就用粉笔画,用树枝画,用刀 刻。”1974年,在陕西咸阳第八棉纺织厂当工人的张艺谋在该厂 织袜车间工艺室搞宣传,主攻摄影、绘画。这不仅仅是电影风格,红 高粱的四个海报版更是与张艺谋的“红色情结”息息相关,各具特 色。国内早期版本以红色为主色调,中心是赤裸上身、面目不辨的男 性形象,上方左右两边各为“九儿”和“我爷爷”的头像,右下角是 一丛血红的高粱,左上角特别突出了张艺谋集导、演、摄兼于一身的 创作地位,甚至连修饰的花边图案都是红牡丹和火焰。这种颇具民族 特色的设计风格却显得异常混乱。1988年,张艺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影 名片 片名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