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18篇).docx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1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18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精选18篇)2022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1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94年,按照区委组织部的要求,我利用 业余时间集中观看了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一一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该片 共分“风雨如磐” “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 “世纪跨越” “发 展新境”“圆梦有时”7集一一从该纪录片的总、分标题中,不难看出,这正 是近世以降(jiang),直至当今,中华民族与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历史 的真实回望与写照。筑梦中国,以电视纪录片的形式,从近现代以来一件件史实、史物、历史 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思想中,映照出国家图存求亡、人民共和建立、社会主 义建设发展、改革开放
2、共逐中国梦的现当代中国史。它通过光与影的电视纪录 片方式,将一部中华民族复兴史,立体而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我觉得,这部纪录片,一是解说词写的好,非常大气,站得高、看得远, 语言精粹,一字千金。二是播音播得好,声音非常洪亮,有气势。三是影像资 料选得好,很多是珍贵的历史镜头。我非常喜欢此类纪录片,特别是有关党的 历史片。这个片子应该作为各级党课好好看一看。现在党课缺乏教材,基层党 课往往流于形式。初谈中国梦,感觉遥远不可及。近日观看筑梦中国才明了,自己脚踏 实地工作、安分守己做人,亦是为实现中国梦添了一己之力。中国梦,让每一 个中国人都有了梦想的支撑,如阳光普照,内心温暖、乐观又有奋进的激情。
3、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也许在了解中国梦的政治意义与理论高度上无法睥睨 他人,但我仍旧把自己作为筑梦中国的主力,不是自不量力,而是无法轻视党 员的责任与爱国的情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应该是责无旁贷的筑梦者。随着 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们的改革开放伟业已经进行了近40个 年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此前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积累的一些深层 次矛盾开始显现,体制机制中各种不适应新发展的问口题开始暴露,各种利益 群体对改革发展的诉求也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碎片化。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 者。比如跟付出相比,中国医生的收入水平并不算高,
4、医生的手术费、诊疗费 很低,医生的劳动价值没法体现。医院为了维持“生计”,常常是通过药品和 医疗器械创造利润,这就造成了药价虚高,大型检查、检验价格偏高,没必要 的检查太多,由此加剧了 “看病贵”。医生的.苦、医生的累是真实的,患者的痛苦、家属的焦虑与无助也是真实 的。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做圣人,同样也不能要求患者和家属做圣人,永远通情 达理、永远临危不乱、永远笑对苦难。相反,我们要理解人性,要尊重人性的 弱点,然后不断通过制度去化解人的难题,让每一个人哪怕遭遇重大疾病,都 尽可能地保持尊严和体面。但体系的调整总是滞后的,当下仍需要医生和患者去承担不尽完善的体系 的代价。医生依旧会很累,患者看病还
5、是会觉得“难”和“贵”,此时医生和 患者能做的、应做的,就真的是多一点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和相互理解了。疫情终究会过去,祝愿奋战一线的医生平安归来。但我们对医生的尊崇不 应是局限于一时,而是日常;医院对于患者的救治与关怀,也不应只有经济的 考量。无论是爱护医生还是怜悯患者,说到底是对人的本质性关怀,这是一个 社会的文明底色。2022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11很多患者不理解医生,一大原因是他们认为医生太“冷漠” 了,这边家属 为了病人心急如焚,但医生却“事不关己”,显得“敷衍”,冷漠又冷血。但医生是真的是冷漠吗?或者我们换个角度提问,医生应该跟每个患者成为朋友,急他们之所急, 悲他们之所悲吗?在以前的
6、宣传中,我们似乎一直在倡导医生这么做,要跟每个患者成为朋 友云云,让对患者有求必应云云。可在实际操作中,这并不可能,要知道我国 每天就诊的人数超过2022万,每个医生每天要面对的病人太多。医生再博爱再 有同理心,他的情感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无法面面俱到地照顾到所有病人和 家属的全部情绪。我们不能以圣人和超人的标准来要求医生。南京鼓楼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魏嘉,有个罹患胃癌晚期的病人,才二 十几岁,特别年轻也特别乐观,这让魏嘉最挂心也最揪心,所以一直尽量为她 多做点什么。但纪录片最后,魏嘉提到,以前有前辈建议她,“特别是对肿瘤 科医生来说,不要跟病人做朋友,因为你跟他投入私人的感情越多,有可能你
7、 后面会自责、失落、伤心,会更难过,很长时间走不出来。”医生也害怕伤心。他们并非拒绝付出情感,而是需要克制情感,因为他们 面对的是来来往往的患者,而死亡每天都在医院里发生。魏嘉虽然并未听从前 辈的话,她还是对这个乐观的患者上心,但这也非意味着那些没能成为她朋友 的患者被她怠慢了。专业是本分,朋友是情分。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住院医生徐晔,25岁就博士毕业,工作三年后遇到自 己职业生涯“难以跨越的沟壑”。一名全身95%重度烧伤的老年患者,他的家 里人为了给他看病,拿出家里现有的全部积蓄,但依然凑不够高昂的医疗费 用,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植皮手术,总体花费得100多万。徐晔帮患者争取到了 2万元的援助基金
8、,尽力劝说患者家属坚持治疗,因为患者出院离世的可能性 极大。但患者家属还是强行出院了。徐晔赶到时,面对空荡荡的床位还是有一 丝失落,他是真心希望患者得到救治,却也知道家属面临的困境。年轻的医生类似的经历多了,心理能承担的极限就会提高。徐晔事后说: “为什么有人说有的医生看起来很冷酷?不是冷酷,他是冷静。因为你现在的 这种情况,他早就见过无数个了,所以他才会显得如此的冷静。这个过程是每 个医生都会去经历的。”也就是说,当患者家属指责医生“冷漠”时,家属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一 他们很可能是第一次看到亲人遭遇险境。但家属也忽略了,今时今日患者的 情况、家属的反应,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他们已无数次遇到过
9、。医生并非麻 木,他们的波澜不惊,是专业、经验和经历累积后的冷静。慌乱、不安、痛哭留给家属就够了,慌乱之中需要冷静的医生做出专业的 判断。冷静不等于冷漠。2022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12有时主流舆论会习惯性地赞美医生、拔高医生,而非以一个普通职业去看 待医生、以普通人去看待医生,这在不知不觉间会影响一部分公众对医生的认 知和期待:他们认为医生就该牺牲自我,认为医生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治愈疾 病。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时,是带着一种消费心理的:我花钱看病了,你就得 负责把病给我治好;我把人活着送过来了,人没了就是你医术不精、是你把人 给治死了,你就得负责很多医闹事件的发生都源于此:患者认为自己花了 那么多
10、钱,医生却没帮自己把病治好。但患者错解了几个事实:一,医术的进步往往是技术的进步,就像朱良付 说的,相比于医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二,再安全的手术,都可能存 在风险,这是概率问题,医生无法承诺百分百安全;三,这世上还有太多不治 之症,以现在的医学技术仍无法攻克。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认知: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会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 者,但家属也得有最坏的打算。中国医生让我们看到医生面对疾病的无力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 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自敏,谈起她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在1990 年,做过我们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顾性分析,做了以后让人家很凄惨,所有的急 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就剩一个病人,最
11、后那个病人还是不在了,就整个全军覆 灭。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医生工作了 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 来。所以我当时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医生再苦,它支持我们的是什么呢, 就是成就感,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讲我们天天在做什 么”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罕见地为公众呈现了医 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神医传奇了, 可事实上,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 力。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 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 的,我们对于医
12、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 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气馁归气馁,孙自敏还是迎难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2022年起, 孙自敏带领她的团队进行非血缘脐带血移植,终于攻克了脐带血移植中植入率 的难题,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脐带血移植中心,给许多白血 病患者带去了希望。2022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13身边有几个医生朋友,平日里聚会总聚不齐,问起他们的工作感受,一个 字“累”。第三方机构做的一个调研2022医师幸福感指数研究报告,在“中国医 师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提及率犷这一选项上,“超负荷工作量使得医师身心 俱疲”是提及率最高的问题
13、。而就“工作量大、强度高”这一指标,认为“基 本符合+100%符合的医师占比60. 8%,接近2/3的医师同意这种观点,医师工作 量大、强度高是一种行业共识。数字若显得无感,中国医生的实况拍摄就让人看得真切。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同时也是医 院心脑血管绿色通道的发起者。心脑血管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发病 紧急,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残乃至致死,很多大型医院为此专门设置 了绿色通道。所谓的绿色通道,按纪录片中的说法,要像军队一样的,要做到 24小时全天候,所有医生链条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争分夺秒去抢救患者。医院的绿色通道是朱良付发起的,所以刚开始每次急
14、诊,不管凌晨几点, 他都亲自来。一台又一台的手术,一个又一个的病人,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 而有时下班匆匆回家吃了饭,接到急诊室电话又立即往医院赶。主管护士对着 镜头说道,“有一天朱主任的病人做到夜晚12点,还有16台造影,做到凌晨 5点,他们才休息。”继而她又感慨了一下:“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当医生, 实在是没有一点生活的乐趣,没有生活质量的,家庭根本就没有办法管。”24小时随叫随到、长期高强度的工作、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是很多 医生的工作状态。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王东进,同样是全年无休、全天 无休。纪录片拍摄他的那一天,他连做了三台手术,17个小时。17个小时得像 雕塑一样站着,全神贯
15、注地进行精密的手术。王东进说,“心脏外科就是得身 体最好,身体不好的,站台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而他患有严重的颈椎 病,曾经痛到得戴着颈托才能上手术台,而因长期站立他腿部静脉曲张,得常 年穿着弹力袜。那么医生自个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劳累的?朱良付的话特别令人触动。他说,“天天就这样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 我就担心有时候我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家庭的责任都没有尽到,我 自己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我现在是主任医师,我们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 能培养出来,我现在44岁,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担心自己“过劳死”,又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 能死、不敢死”一一医生的劳累
16、、付出、担当和牺牲,可见一斑。要成为一个中国医生需要大量的付出,本科5年,研究生3年,博士至少 也3年,整整H年;而从住院医生到主任医师,往往又需要10余年时间。熬 到了主任医师,能力越大,承担得也越多,很多中壮年的医生自己也有一身 “职业病”,他们“怕死”,但“不敢死”。除了身体上的疲倦,医生的累也体现在心累。医患矛盾紧张,患者对医生 不信任,给医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冲击和心理伤害。纪录片一开始是朱良付对着镜头无奈、沮丧又不解地说,“曾经有个老太 太,是一个老爷子的家属,那个阿姨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说我把他家老爷子 给害死了。我跟那个老爷子我们在病区里关系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 也不希望高
17、灌注(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但他们也知道你是个好大夫,那个 老太太一边这么说一边还说,我近来高血压了,你再给我看看,但是不耽 误她投诉你。”所以纪录片才有这么一幕,一次急救手术前,朱良付先用手机录下与患者 家属的对话,确保他们知道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曾说,他每个月会收到几百封来自中国医生 的邮件,其中最常提到的主题是医患关系紧张。“我确信,其他国家也面临同 样的问题,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医生像中国医生这样担心。”医生如此辛苦却还得忧心自己的安全,这怎么看都匪夷所思。但它切切实 实正在发生。2022中国医牛电影观后感14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这场战斗中
18、,医院 就是战场,医护人员就是战士。这段时间以来,一个个不畏艰险、主动请缨的 医护人员感动着我们,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湖北、冲在第一线让人动容。正巧这段期间一个名为中国医生系列纪录片也让我为之动容,里面是 无数中国医生用救死扶伤和医道仁心的故事温暖着人心,传递正能量。一个个 真实的故事展现出病痛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冲击,医生与患者面对共同敌人凝结 出的诚挚情感,还有当下医生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既有在应对疑难和重症 过程中的判断、选择甚至是冒险,也有面对患者和家属的耐心、诚恳甚至是无 奈。疾病无疑是对人类生命最严酷的拷问,它所带来的冲击不仅是身体和经济 上的,还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我印象很深刻的是
19、第一集一条很长的镜头完整 记录下了朱良付医生用手机录音,记录他与患者家属手术前的交流告知和环节 确认,就这样短短几分钟让我看到了医生面对医疗过程不确定性的无奈,但这 并不影响他在一次次寒夜中从家里赶来赴急诊。可这却让我们反思,在疫情面前中国医生格外耀眼,但在平常他们面临最 多的是什么,是医闹,医患纠纷,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只能录音、签协议,但还 是有些医生为此失去了生命、前程。他们在为我们付出健康和精力,他们在拼 尽全力救治患者,他们珍惜每次救助的机会,我们应该更多地理解他们,而不 是误解、闹事。医生凭借医术给患者带去治愈和慰藉,医生、患者、患者家属 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应对付共同的敌人一疾病本
20、身。只有大家一起加油, 一切才会变得更好。2022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1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把“医生”这一群体再次推到了最前列。我 们从新闻里,看到这群人,成为了新时代的“逆行者”。因为他们的出现,让原本躁动慌张的气氛因子,有了冷静下来的力量。他 们勇于冲到第一线,成为阻挡病毒的一道防线。他们同样是父母的孩子,家中 的顶梁柱,孩子的爸妈即便如此,他们的态度是义无反顾,他们的口号 是:不计酬劳,无谓生死。他们是,中国医牛正是在这个时节,纪录剧集中国医生悄然上线,豆瓣评分9. 2分。它 真实地纪录了这群群体日常工作的点滴,向观众剖析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那一 面,他们也很脆弱,也有难处。这一切正
21、如同剧集开场的那句旁白,“这是中国医疗系统的一个缩影。”“我很怕我突然死掉,但我不能死。”这是朱良付医生(河南省人民医 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医师)对着镜头说出的一句话。不仅仅是因为他是 家中的丈夫和父亲,同时,他更是一名医生,“差不多得用25年时间,才能培 养出这样的一个医生,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这是他的工作态 度,对他来说,从早上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五点,早就是家常便饭了。因为他每 天面对的是死亡率最高,也是死亡速度最快的病例一一脑卒中。即便如此,也 曾有患者家属对他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 ”这位老太太一边苛责他“害死 了她的老伴”,一边让朱良付给她看看近期升高的血压。“理解
22、吗? ”这是他问出的一句话,似乎是在追问大众,又似乎是在自 问。他无奈,因为患者和家属,其实“也知道你是个好大夫,但这并不耽误他 们投诉你。”这种困惑对他而言,没有答案。身在其职,他必须这么做。每每面对这样的事件,医生需要很快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甚至没有更多 时间去消化,因为下一个病人已经在候诊了。“最难的事情是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是做不到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尽量换 位思考。”2022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16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这场战斗中,医院 就是战场,医护人员就是战士。连日来,一个个不畏艰险、主动请缨的医护人 员感动,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湖北、冲在线让人动容。医生系列
23、纪录片受 到广泛关注也在情理之中。正如这部纪录片的宣传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 助,总是去安慰”所传递,无数医生用救死扶伤和医道仁心的故事温暖着人 心,传递正能量。医疗题材纪录片是近年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产生了急诊室的故事人 间世生门手术两百年等一批广受观众喜爱的优秀纪实类作品。其中既 有传统电视台纪实栏目的坚守,也有新兴互联网视听平台的加入。可以说,不 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急时刻,还是风平浪静的日常生活中,当下社会都 迫切需要对医学和医疗体系有更多了解。为此,上述作品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 手法,揭示出社会热点背后的多元面向,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医疗的科技、社会影响和人文精神。医生是上述创作潮流
24、中的最新代表。它引发关注,首先在于它所蕴含 的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既来自于病痛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冲击,也来自于医生与 患者面对共同敌人凝结出的诚挚情感。疾病是对人类生命最严酷的拷问,它所 带来的冲击不仅是身体和经济上的,还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医生充分利 用纪录片这一形式,对现实生活展开近距离地描摹。在第四集中,一位老年患 者在手术前一天恰逢生日,儿子担心引发父亲的心理负担而忍住没有庆祝,原 本预计8小时的手术进行了 10个小时还没结束,家属的情绪也濒临失控影 片反映的这些现实常常能够唤醒观众自身生活的体验,进而引发情感共鸣。然 而,疾病也教会我们更好地珍惜生命、直面困难、积极生活,这也是整部影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医生 电影 观后感 1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