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稿1_小学教育-小学考试.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稿1_小学教育-小学考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稿1_小学教育-小学考试.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稿 一、主要的调整和变化(一)教学单元的调整变化 1.增加“时分秒”单元 认钟表和时、分、秒的认识原来安排一上和二上,一上主要认识整时和接近整时,二上主要认识几时几分及时、分、秒,教学中发现一年级认识接近整时较难,从几次省调研的测试成绩来看,这块内容有问题,所以将认钟表和时、分、秒的认识安排在二下。2.合理整合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 将这两个单元整合为一个单元,有利于集中教学。3.后移”乘法“单元 将本单元内容后移至三年级上册,这是内容结构的调整,考虑教材的容量。4.综合实践活动“你能跳多远”改为“了解你的好朋友”(二)教学内容的调整变化 1.整合千以内数的认识
2、和万以内数的认识。原先“认识千以内的数”安排二下,“认识万以内的数”安排在三上,当初之所以分开来编排,主要是考虑低年级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数更多集中在千以内的数,让他们在千以内呆的时间长一些,更好积累认数的经验,更好的理解计算的过程,更好发展数感。这样分开也有一些弊端,如三位数加三位数时,和有可能超过 1 千的,大家都发现原教材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做了有意回避,百位相加不向千位进位,学得是不全的。在学完两位数乘一位数后再安排三位数乘一位数,其实进位方法和积的定位等都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浪费了教学时间,教学效率不够高,同样的情形存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基于以上的考虑,就整合千以内数的认识
3、和万以内数的认识,安排在二下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三上安排“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下安排“两位数乘两位数”、“两步混合运算”;四上安排“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三步混合运算 ”。这样整合后相关的知识线索就更加清晰了,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了。2.把一年级尚未涉及的加、减法口算集中安排在笔算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之前进行教学。一年级所学的加减法口算主要是表内加减,二下在第六单元“两三位数加减法”的例 1 和例 2 安排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而表内加减的拓展,根据6+9=,推算 60+90=,600+900,学生应该会,所以安排在练习里。非常明确
4、整数加减法的教学到二下告一段落,今后不会单独有一单元涉及整数加减法的教学。3.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尝试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原来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材线索不是太清晰,也不敢清晰,因为前一轮课标实验稿明确指出要淡化应用题教学,步数不是问题,主要的是开放性,挑战性、现实性。现在相对而言,教材的编排要稳妥务实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线索是:二下:简单的加、减混合 三上乘法单元:简单的乘加、乘减 三上除法单元:简单的加除、减除 三上策略单元:从条件出发分析和思考 三下策略单元:从问题出发分析和思考 四上策略单元:灵活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 前三点都加了“简单”,何谓简单呢?就是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
5、解答实际问题,题目中基本数量呈现的次序与学生选择条件,确定思路次序是一样的。如:车上原来有 34 人,到某站下车 15 人,又上车 18 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4.以认识东、南、西、北为重点,整合认识方向的相关内容。这与课标要求有关,课标对认识方向要求降低了,原来是 8 个方向给出其中一个就要能辨认其余 7 个,现在的要求是给出东、南、西、北 4 个方向中的一个会辨认其余的 3 个,了解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很明显重点是认识东南西北。5.重新设计统计内容,着力引导学生了解统计活动过程、积累初步的统计活动经验。重新设计统计内容原因有 2 个:一是课标提出第一学段不再教学正式的统计图,二是课标里
6、边把统计概率的内容核心归结为一个词“数据分析观念”,以前叫统计观念,这两者的区别是更加关注数据的基础地位,突出基于解决问题需要去收集和整理数据,突出对数据作出判断和简单预测。这个过程就是希望教给学生不同于确定性数学的归纳法,这种归纳是基于数据的归纳,是个性化创造性归纳。同样一组数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因为如此,就作了重新设计,第一学段只安排 2 个单元的教学统计,而这 2 个单元的内容核心是帮助学生了解统计的过程,积累统计的经验。二、各单元教材具体解读【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全单元编排了 3 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 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 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 秒的认识
7、原来安排一上和二上一上主要认识整时和接近整时二上主要认识几时几分及时分秒教学中发现一年级认识接近整时较难从几次省调研的测试成绩来看这块内容有问题所以将认钟表和时分秒的认识安排在二下合理整合三位数是内容结构的调整考虑教材的容量综合实践活动你能跳多远改为了解你的好朋友二教学内容的调整变化整合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原先认识千以内的数安排二下认识万以内的数安排在三上当初之所以分开来编排主要是考算的过程好发展数感这样分开也有一些弊端如三位数加三位数时和有可能超过千的大家都发现原教材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做了有意回避百位相加不向千位进位学得是不全的在学完两位数乘一位数后再安排三位数乘一位数其实进位方例
8、 3:除法的竖式 教学重点是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求商。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1.通过实实在在的平均分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比较例 1 创设的问题情境,还是分 10 支铅笔,但与原来有所不同,原来是随便分,只要每人分得同样多,现在分得味道比较浓。教材为学生设计的学习线索是:接受并理解教材所作的示范模仿教材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
9、学时需要带领学生了解算式中每一个数、每一个符号的具体意思,整体理解算式的含义,体会这道算式比表内除法多了“余数”,这是由于平均分东西没有全部分完所造成的,从而知道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2.结合事理,探索并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这一规律原来是安排在例 2 的“试一试”中,现在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用 12 根或 16 根摆正方形,正好用完,没有剩余;用 13、14、15 根摆正方形,都有剩余的小棒,为什么剩下的小棒根数分别是1 根、2 根、3 根?用
10、 12、13、14、15 根小棒都是摆成 3 个正方形,用 16 根小棒摆成 4 个正方形,为什么多了 1 个正方形?如果用 17、18、19、20 根小棒摆正方形,余数可能超过 3 吗?随着学生想明白这些问题,他们就理解了这里的余数只能是 1、2、3 的道理。这样,“余数都比除数小”就不再是一个生硬的、机械记忆的知识,而是意义体验的一个数学规律。练习一给出如下表格,要求学生计算并填表,学生观察余数的变化,感受余数不会是 3 或比 3 大的原因,又一次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配合两道例题编排的“想想做做”,应要求学生以“把(什么),怎样平均分,结果怎样、余多少”的方式,讲述操作活动和图画意思
11、,并把这些内容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应引导学生注意商的单位名称以及余数的单位名称,体会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余数表示剩下的数量,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有时相同,秒的认识原来安排一上和二上一上主要认识整时和接近整时二上主要认识几时几分及时分秒教学中发现一年级认识接近整时较难从几次省调研的测试成绩来看这块内容有问题所以将认钟表和时分秒的认识安排在二下合理整合三位数是内容结构的调整考虑教材的容量综合实践活动你能跳多远改为了解你的好朋友二教学内容的调整变化整合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原先认识千以内的数安排二下认识万以内的数安排在三上当初之所以分开来编排主要是考算的过程好发展数感这样分开也有一些弊端如
12、三位数加三位数时和有可能超过千的大家都发现原教材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做了有意回避百位相加不向千位进位学得是不全的在学完两位数乘一位数后再安排三位数乘一位数其实进位方有时不同。要注意的是,这里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都是由操作活动得出,或者从图中看出来,还不能通过计算得到。3.联系现实背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原教材直接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修订教材教学则从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开始的,更便于学生理解竖式中的各部分的意义,这里要着重体会除法竖式的形式、结构以及书写格式,为接着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作好准备。有余数除法的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的过渡过程,重点放在“怎样求商”上
13、面。先圈一圈小卡通的想法乘法口诀去想,哪个数与 5 相乘接近 12但不能超过 12,思考过程是有层次的。4.有层次地安排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材把解决有余数实际问题的教学贯穿于整个单元,设计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根据平均分物体的情境图,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从图画里看出商和余数,主要安排在配合例 1 与例 2 的“想想做做”中;第二层次是列出除法算式,笔算有余数除法,得出实际问题的答案,主要安排在配合例 3 的“想想做做”的第 4、5 题和练习一第 5、6 题。第三层次是练习一的第 911 题,重点引导学生灵活选择算法、灵活处理余数。这里虽然涉及到“进 1”或“去尾”的数学方法,但只是
14、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经验的具体处理,不是教学“进 1”法和“去尾”法。要允许部分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慢慢地体会并掌握处理余数的方法。【第二单元 时、分、秒】全单元编排了 3 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 1(试一试):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认、读、写钟面上的整时时间 例 2:时、分的概念与进率,1 时、1 分实际有多长 例 3:认、读、写钟面上不接近整时的时间 例 4:认、读、写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 例 5:秒的概念,秒与分的进率,1 秒实际有多长 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1.从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入手,引入对钟面的认识。P8的例 1(1)“钟面上
15、的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教学中应该规范地使用针的名称。(2)8 时的写法教学时应该告诉学生,“:”要写在“8”和“00”中间偏下的位置上。(3)”试一试“教材有意把 1 时、6 时、9 时、11 时依次排列,引导学生顺次读写这些时间,观察钟面的变化,感受时间是按顺序变化的。秒的认识原来安排一上和二上一上主要认识整时和接近整时二上主要认识几时几分及时分秒教学中发现一年级认识接近整时较难从几次省调研的测试成绩来看这块内容有问题所以将认钟表和时分秒的认识安排在二下合理整合三位数是内容结构的调整考虑教材的容量综合实践活动你能跳多远改为了解你的好朋友二教学内容的调整变化整合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
16、认识原先认识千以内的数安排二下认识万以内的数安排在三上当初之所以分开来编排主要是考算的过程好发展数感这样分开也有一些弊端如三位数加三位数时和有可能超过千的大家都发现原教材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做了有意回避百位相加不向千位进位学得是不全的在学完两位数乘一位数后再安排三位数乘一位数其实进位方2.结合对钟面的认识,探索时和分的关系,感受 1 时和 1 分的实际长短。学生建立时、分的概念,应该体验 1 时有多长,1 分是多长。教学中要切实进行 1 分钟活动,来感受 1 分钟有多长。同时,让学生联系一节课和课间休息时间,感受 1 小时有多长。这些具体感受,使 1 时、1 分的概念不只是枯燥的语言讲述,而是富
17、有色彩的亲身体验的时间观念。3.由易到难,逐步掌握几时几分的认读方法,突破相应的学习难点。学习难点就是接近整时的时刻,为了突破难点,先集中精力认识不太难的接近整时的时刻,分别认识 7:15、7:30、7:45,放在一起容易形成正确的认识方法。例 3 图呈现孩子早上起床、吃早饭,与妈妈道别、到达学校等四个时间的钟面。教学第 2 幅图时间,要引导学生体会时针在 7 和 8 之间,应该是 7 时刚过,8 时还没有到,即 7 时多。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分针指着 3,表示它从 12 起走了15 小格,即 15 分。所以,钟面上的这个时间是 7 时过 15 分,也就是 7 时 15 分。认时的基本技巧:先看时
18、针,大约指向几,是几时多;再看分针走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可以把上述四个时间连起来,连续说出这小孩几时起床、几时几分在吃早饭、几时几分离开家,几时几分到达学校。体验 7 时几分都是 7 时过了、8时不到。由于分针走的小格数不同,三个时间就不同。接近整时的时间不是整时,由于时针似乎指着某个数,学生往往会读错写错这样的时间。例 4 专门为解决这个难点而编排。钟面上,时针几乎正指着8,分针指着 11,这样的时间最难认读。必须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个时间还没有到 8 时。钟面上的涂色扇形表示分针走了 55 小格,是 7 时过 55 分。钟面上的白色扇形,表示离 8 时还有 5 分。所以,这个时间是 7
19、时 55 分。钟面上,时针几乎正指着 8,分针指着 1,这个时间也接近 8 时。钟面上那个涂色扇形表示分针走了 5 小格,应该是 8 时过 5 分,即 8 时 05 分。4.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从不同角度体验 1 秒的实际长短。1秒的体验比较难,可以让学生体验几秒、十几秒、几十秒(举例 P14)5.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时间是有序的,生活需要有序地安排。(举例 P16)【第三单元 认识方向】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 1:联系现实生活空间认识东、南、西、北 例 2:认识地图和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 例 3: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在 3 道例题后安排三次“想想做做”,没有单元练习,
20、四个主要方向是教学重点,而四个辅助方向的教学要求,要比四个主要方向的教学要求低一些。首先明确两个概念:秒的认识原来安排一上和二上一上主要认识整时和接近整时二上主要认识几时几分及时分秒教学中发现一年级认识接近整时较难从几次省调研的测试成绩来看这块内容有问题所以将认钟表和时分秒的认识安排在二下合理整合三位数是内容结构的调整考虑教材的容量综合实践活动你能跳多远改为了解你的好朋友二教学内容的调整变化整合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原先认识千以内的数安排二下认识万以内的数安排在三上当初之所以分开来编排主要是考算的过程好发展数感这样分开也有一些弊端如三位数加三位数时和有可能超过千的大家都发现原教材教学三
21、位数加三位数做了有意回避百位相加不向千位进位学得是不全的在学完两位数乘一位数后再安排三位数乘一位数其实进位方 1.方向具有确定性和相对性的双重属性。东南西北是确定性的,用来表示位置关系又是相对的。主要有两层次意思:一层意思是,甲物体在乙物体的东面,则乙物体在甲物体的西面;另一层意思是,甲物体在乙物体的南面,甲物体未必就在其他物体的南面。这两层意思,应该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里获得体验。2.东北、西北、东南、西南都是指一个区域,是对一类方向的粗略描述。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究竟指一条线还是指一大片?很确定是一大片。教材上的方向板用一条线来表示这个方向,但不是说东南方向就是这条线。3.联系对前、后、左
22、、右的已有认识,辨认东、南、西、北。例 1 的教学,学生凭借语文书上的儿歌完成填空,体会方向之间的相对关系,不会有困难。学生知道方向之间的相对关系,只是初步认识方向。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他们在熟悉的环境里,能独立辨认东、南、西、北。在不太熟悉的环境里,只要告诉他们某一个方向,能辨认出另外三个方向。例如,告诉学生哪面是西,他们要能指出东、南、北各是哪面。达到这些要求不是很容易,“试一试”里的活动为此而设计。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在教室四面分别表示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让学生右手侧平举。面向东站立,感受这时右面是南;面向南站立,感受这时右面是西;面向西站立,感受这时右面是北;面向北站立,感受
23、这时右面是东。这就是说,面对的方向按东、南、西、北的次序变化,其右面则按南、西、北、东的次序随着变化,后者要比前者迟一个节拍。学生一旦了解这个规律,就能用这样的活动辨别方向了。第二步撤去教室三面表示的南、西、北,只留下东,让学生用上面的办法依次找到另外三个方向。或者撤去教室四面表示的东、南、西、北,任意告诉学生一个方向,让他们用上面的活动确定其他三个方向。配合例 1 的“想想做做”第 1 题,把例题情境改成女孩放学回家,题目给出这时女孩的前面是西,学生可以利用“试一试”里获得的经验,找到另外三个方向。第 2 题里两名学生面对面站立,各人指出自己的前、后、左、右,以及东、南、西、北。从而发现,面
24、对面两人的前与后、左与右刚好相反,但东、南、西、北却是一致的。由此体会用东、南、西、北表示方向更加客观,也更便于交流。教室、操场是学生熟悉的场地,他们应该知道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是指的哪个方向。第 4 题要求学生站在操场中间,看看东、南、西、北面各有些什么。一方面让学生加强对这些场地四面方向的了解,另一方面为例 2 的教学作准备。4.在平面图上辨认东、南、西、北是教学的重点。地图或平面图,通常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绘制。教学平面图上的方向,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并遵守人们的共同约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秒的认识原来安排一上和二上一上主要认识整时和接近整时二上主要认识几时几分及时分秒教
25、学中发现一年级认识接近整时较难从几次省调研的测试成绩来看这块内容有问题所以将认钟表和时分秒的认识安排在二下合理整合三位数是内容结构的调整考虑教材的容量综合实践活动你能跳多远改为了解你的好朋友二教学内容的调整变化整合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原先认识千以内的数安排二下认识万以内的数安排在三上当初之所以分开来编排主要是考算的过程好发展数感这样分开也有一些弊端如三位数加三位数时和有可能超过千的大家都发现原教材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做了有意回避百位相加不向千位进位学得是不全的在学完两位数乘一位数后再安排三位数乘一位数其实进位方定是合理的。例 2 以例 1 的“想想做做”第 4 题为教学起点,教学例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小学 数学 年级 下册 教材 分析 小学教育 考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