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智能电网融合可再生、分布式及高效能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0智能电网融合可再生、分布式及高效能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智能电网融合可再生、分布式及高效能源.docx(40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智能电网融合可再生、 分布式及高效能源前言1. 智能电网的起源2003 年 8 月, 毫无预警的情况下, 美国东北部、 安大略湖和加拿大附近超过 5000 万居民遭遇了电力中断。 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事故为何会发生? 波及范围为何如此广泛? 当对这场大规模的停电事故进行初步调查, 并将责任落实到相关负责人后, 人们便开始关注今后如何避免此类事件重演。最初, 电力行业人员的想法是寻求一些方法让电网变得更智能、 可靠和安全, 进而实现电网的自检测、 自治愈功能, 从而在事故发生早期将其检测出来, 并及时解决或隔离故障, 以避免发生诸如 2003 年 8 月的大规模连锁停电事故。 “ 智能电网” 一词随
2、之产生, 现如今智能电网这一概念已家喻户晓。2003 年以来, 人们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用以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建设。 然而, 到目前为止, 投资仍是不足的, 预计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的资金。 即便现阶段世界经济处于低迷时期, 智能电网概念依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例如, 美国将大量的经济激励资金定向投入到智能电网建设中。 在国际上, 智能电网概念也受到热捧,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智能电网建设已遍布全球, 具体建设情况如图 1 所示。图 1 全球智能电网分发情况 ( 来源: Smart from the Start, PricewaterhouseCooper, 2010)前言尽管智能电网概念已
3、被广泛接受, 但在世界范围内对其并无统一定义。 保守估计, 目前 “ 智能电网” 的定义方式可能同研究它的项目、 专家或从业者一样多。 本书由来自各行各业、 代表不同学科和观点的各类专家、 学者和从业者共同完成, 这对编写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出于这些原因, 本书开篇将给出一个统一的智能电网定义并划定其范围。2. 什么是智能电网?本书将智能电网定义为: 将各种支撑技术、 软硬件和实际运行情况相结合, 使电网基础设施更加可靠、 更多功能化、 更安全、 更具适应性且更有弹性, 并最终使用户受益的电网。此外, 智能电网的有效定义必须包括其最终应用、 效果和社会效益的相关内容。在这种情况下, 智能电网必
4、须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一些关键性特征和特点:1) 接纳多样化能源合理并网, 其中包括大规模不可调度的间歇式可再生能源。2) 促进并支持智能电表用户端分布式和现场发电的整合。3) 允许和促进需求侧响应实施及用户负荷参与到电网和电力市场运营中。4) 允许和促进 “ 价格到设备” 的革命, 包括推广可以实现动态定价的智能量测设备的应用, 用户可通过智能装置监测价格及其他信号的变化, 来调整其用电情况。5) 使电网从传统的由大型中心电站到负荷中心的单向电力传输模式, 转变成双向智能传输, 允许电力潮流在不同时间, 由不同源头以不同方式流入不同汇点。6) 允许用户侧储能设备或集中储能设备在能源供应丰富且廉
5、价时参与能源储备, 在能源供应不足时使用储备能源, 整个过程要求智能高效的完成。7) 允许分布式发电和分布式储能积极参与到供需平衡中。8) 通过实施诸如动态定价等相关有效且成本低廉的调控政策, 使供应侧和传输网得到更为有效的使用。9) 允许用户为了经济效益利用其表计侧的储能设备 ( 包括电池等类似设备) 向电网回馈储存的能量。10) 通过需求侧响应技术, 促使相关理论的发展从而鼓励用户和负载更广泛地参与实时供需平衡。11) 构建鲁棒性更强、 可靠性更高、 抗扰性好、 不易于发生各种事故或攻击的电网 ( 包括发电、 输电、 配电部分)。12) 除了以上这些措施, 还要削减电网运行和维护的成本,
6、从而降低用户的用电费用。这里给出的 “ 智能电网” 定义较为宽泛, 涉及内容较广, 要求很高, 看起来建设这样的 “ 智能电网” 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但在本书各章针对该定义中的各种特 Hauser 等人就智能电网的概念和发展提出了远景展望。 据编者了解, 本词最先由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提出。智能电网融合可再生、 分布式及高效能源点给出了相对具体的分析。 编者在此必须指出本书没有给出详细的工程技术细节。 例如, 如果您希望在本书中找到关于通过应用同步移相器和电容器实现输电线路的动态增容的相关讨论, 那可能会令你失望。 本书并不是技术类书籍, 并非针对工程师, 而是面向广大读者进行的科普性介绍
7、。3. 现有电网存在的问题简单来说, 正如 Gellings 在本书前言中所指出的, 现在的电网是过去的技术产品, 其设计只能满足在过去的时代和过时的技术下各行业的需求, 已无法满足现在的运行需求, 更不用说在未来能够可靠运行。现有电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基于将数量有限的大型中央发电站发出的电能单向传输到各主要负荷中心。 最初对整个电网从发电- 输电- 配电的设想均基于一个已经过时的前提, 即用户负载是给定的, 发电根据负荷需要进行调整。 在过去, 实时的供需平衡通常由供应侧调整完成。 直到最近, 用户的需求还是不可控的, 这造成了没有任何措施或激励促使负载在电网调度中发挥积极作用。传统电网与新兴
8、的智能电网相比较而言, 因其受技术、 管理、 环境或用户需求等影响, 在进行需求侧管理时是存在问题或无法实施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首先, 除了那些大型用户以外, 传统用于计量用户用电量的机电式电表只能用于计量使用电量, 不能根据时间区分使用情况、 电压、 功率等其他参数。 因此, 需要更高级的计量表计, 并能够影响用户的消费模式和费用。2) 其次, 供应方和终端用户之间的通信限制, 是另一个阻碍需求侧管理的因素。如本书后续章节中所讨论的, 供应商和电网运营商若希望影响供电需求, 则需要更多鲁棒性强的交流方式来实时发送电价信息并可从用户处得到反馈。如上所述, 计量技术的局限会严重影
9、响定价方式, 导致采用不区分使用时段、 地点等的单一电价机制。 此外, 通信技术的局限意味着收费方式较为原始。 截至目前为止, 大部分用户的账单只能根据单一用电数据计算得来, 即每月或每季度消耗的电量。在很多情况下, 甚至这些数据都无法精确获得, 只能依靠估算来得到。 即便现在, 很多发达国家的大多数消费者, 都是根据单一的乘法运算 ( 即每度电的单价乘以一段时间的耗电量) 计算需要缴纳的电费。考虑到技术的限制和低廉且持续下降的发电成本, 未来一段时间内, 用户仍将保持目前的统一价格机制, 即每天、 每周、 每月和每年所有时间内单位电价保持不变, 很少调整。 此外, 电价也不随用户所在地理位置
10、不同而变化。 第 6 章会谈到同步移相器, 但仅一笔带过, 未详细讨论。 现有电网的设计目标是为了满足大型的、 纵向整合的电力公司能够以独立的个体单独管理他们的网络。 相对而言近期发展的有组织统一售电市场、 第三方发电及日益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发电, 这些并不在原有电网的设计范围之内。 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用户是按季度收缴电费的, 这其中有些情况, 电费账单是依据单一的年度电表读数进行估计, 而非精确数值。前言 这样说可能有一点小小的夸张, 但纵观发展历史, 电力行业尽其所能使用户脱离市场运营, 即不考虑用户的用电行为等, 因为当时的技术也不允许其详细考虑用户在供需市场中的作用 ( 备注栏 1)。备注
11、栏 1: 智能电网如何使用户重新回归到市场运营的范畴?过去, 电力公司很少关注用户获得电力供应后会如何使用。 因为这不仅超出了电力工业技术的能力范围, 同时无论表象还是实际意义上用户行为也不受其控制和影响, 且不会损害电力公司的经济利益。 因此, 用户的用电行为几乎不在电力公司的考虑范围内。通过投资建设分布广泛的配电网, 即所谓的电线杆和电线, 发达地区的所有用户可以经由配电网连到电网中。 在这种前提下, 用户只需控制一个开关或是插上插头, 即可获得所需的电能。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打开开关或接入设备, 接入电网设备的数量和时间可以不受限制。 电力行业已经让电能的获取变得方便快捷。用户端供电
12、线路通过变压器连接至配电网、 高压输电线路或中枢发电厂。 而发电厂是通过向用户提供电能来获得经济收益, 以此支撑其发展。 普通消费者不需要了解这些细节, 他们只是通过任何地方的插头或者开关连接到 “ 无穷大” 电源, 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持续不间断的电力供应。为了给用户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 近年来, 电力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建立更大型、高效的发电厂。 在20 世纪的大多数时候, 电费单价是明显下降的。 对大多数用户而言, 电费只占其可支配收入中较小的一部分, 且该份额亦逐渐减少。 由于用电越多, 单位发电成本越低, 一些电力公司甚至通过降低阶梯电价来鼓励用户多用电。 就现在而言,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
13、电价相对都比较便宜, 下文将给出美国的平均零售电价地图。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开始 (各地的时间不同), 规模经济的工业出乎意料地走向终结, 单位发电成本不再持续下降。 相对于现有资本存量的平均成本, 建设新的发电厂逐渐变得更为昂贵, 同时发电容量的增加不再降低平均发电成本。 以核电为例, 原本被视作成本较低的发电能源, 但在 20 世纪 70 80 年代, 单位发电成本却变得非常昂贵。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 燃油价格也在世界范围内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在 1973 年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 石油作为能源成本的通用基准, 每桶价格飙升至 25 美元, 现徘徊在 100 美元左右,
14、预计随时间推移价格将会更高。20 世纪 80 年代, 有关能源供应安全、 燃料多样性和价格波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到20 世纪90 年代和21 世纪初, 有关化石燃料供应短缺的担忧、 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相继被提出。 可以确定的是, 电力行业仅注重供电 摘自 2011 年 2 月的 EEnergy Informer 杂志。 化石燃料的短缺和价格问题当然也是有争议的。 以业界的说法, 随着价格的上涨, 更多能源储备变得经济上可行或 “可开采”。 此外, 改进的技术, 如非常规的水平页岩气钻井技术, 已大大提升可采潜力。 智能电网融合可再生、 分布式及高效能源侧的情况将成
15、为历史, 用户新的需求及提高能源利用率也会纳入其考虑范围, 包括开辟新途径实现实时供需平衡。业内外人士现在一致认为, 以往被忽略的能源效率才是最经济的 “ 电能” 获取途径, 提高能效将是节省能源以及提高成本效益的主要方式。现在电力行业正尝试通过将消费者重新回归市场来扭转现状。 尽管这些举措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 但已经推动消费者扮演供需市场中更为活跃的角色。近期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 ( FERC) 的态度明显地体现了这种转变。 在纽约时报最近的一次采访中, FERC 现任主席乔恩威灵霍夫说, “ 未来的美国能源与过去相比将会大有不同, 一定程度上由于消费者将成为电网中的活跃部分, 通过用户自己
16、的太阳电池板和风力发电机向电网提供能量, 这种系统被称为分布式发电系统; 通过智能设备或行为转变来调整能源需求以使电网稳定, 称为需求响应; 同时, 存储电能以应对电网中的各种变化”。 威灵霍夫非常支持这样的计划, 他认为 “ 用户应为提供了这些服务而获得相应的报酬。”威灵霍夫的发言摘自 2010 年 11 月 29 日纽约时报的文章 “ 我相信为了保证市场的竞争性, 我们需要有尽可能多的不同类型的资源参与到市场中。” “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将尽己所能, 我们有管辖权来确保在分布式发电成功融入电力市场的过程中没有阻碍。”Making the consumer an active particip
17、ant in the grid, 纽约时报, 2010 年 11 月 29 日刊。前言 “在一定程度上, 你可以将需求侧响应并入系统即当系统压力大时, 用户可以随时控制他们的负荷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用于缓解供电压力的常规能源发电量。” “ 如果电池、 洗碗机、 热水器、 铝壶或沃尔玛超市的压缩机能以微秒级的速度响应调度, 发电机要花费一分钟来响应, 那么响应速度越快得到的报酬应该越高, 因为实际上它们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我们审视了储能的经济效益, 以及如何对储能为电网提供的各种服务进行补偿。”虽然 FERC 主席的想法不一定新颖, 但这些想法值得关注 ( 见上文, 纽约时报的引用)。 此外,
18、FERC 为推动这些想法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通过采访、 公开声明、发布报告、 研究调查和发布命令等方式, 在尚未有定论的情况下要求区域输电组织( RTO) 和独立系统运营商 ( ISO) 去实现这些概念。在过去几年中, FERC 已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给出了美国 ( 见附图) 发展需求响应 ( DR) 的巨大潜力, 并发布了一些命令, 这些举措将促使美国电力市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注: 来源于 National assessment of DR potential, FERC, 2009 年 6 月。过去几年, 在 FERC 的不断推动下, 美国最有序的电力市场中已经发展了多种形式的需
19、求响应项目, 将需求侧竞价纳入到其主要的集中式供应竞标服务中, 在重要性日益增长的需求侧市场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 虽然并不总是见效)。现在听起来虽然简单, 但当初让消费者积极参与电力市场这一想法对于电力工业界而言还是非常新颖的, 而对于那些已经适应当被动用户的普通消费者来说更是如此。这种模式转变有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特点。 一是努力使价格变得更透明, 对消费者更显而易见, 包括逐渐兴起的动态定价。 第 17 章将详细阐述 FERC 的一些相关规定。 第 3 章详细阐述了动态定价的概念。 第 12 章提供了在加州大型工商业用户响应动态定价的具体实例。智能电网融合可再生、 分布式及高效能源二是不断出
20、现的需求响应计划。 需求响应可广义定义为: 用户通过响应激励和价格信号在用电高峰时削减负荷或转移负荷至非高峰时期。动态定价, 其核心, 通俗来讲是让用户知道在酷夏的下午两点和凌晨两点分别消耗 1kWh 电所花费的电费是不同的。 前者的发电成本和传输成本更高。 采用统一电价时, 无论何时何地使用电能, 每度电的价格都是一样的。现在, 需要做出很多努力才能让消费者理解和接受动态定价这一简单而明确的概念。 电力行业原本应该在更早的时候阐明这一概念, 那是在 30 年前, 大量的空调负荷导致电力工业出现了夏季高峰负荷期。统一电价的价格制度显然是错误的, 因为它给消费者传达了一个错误的信号, 即无论何时
21、他们想要用多少电都是可以的。 这将导致夏季出现用电的尖峰负荷现象, 以加州为例 ( 见下图)。注: 来源于 David Hungerford, 美国加州能源委员会。此外还需要考虑正在兴起的阶梯电价问题。 在阶梯电价下, 以加州为例 ( 见下表), 用户使用的电能越多, 其每度电的价格就越高。 阶梯电价所隐含或明示的信号是, “ 惩罚” 耗电量巨大的消费者而鼓励节约用电的用户。 大部分用户仅仅知道他们支付的总电费, 而不会去关心具体的收费细节。通过邻居朋友间的观察与讨论发现, 当他们极力抱怨高昂的电费时, 大部分居民用户完全不知道新兴的阶梯电价的存在。 虽然加州已经实施了阶梯电价一段时间, 但
22、“ 用得越多, 交得越多” 这一简单理念并没有很好地让广大加州用户知晓。 这似乎是个普遍的现象, 在自由化的欧洲电力市场, 大多数的消费者似乎也无法理解他们的电费单。用得越多, 交得越多南加州爱迪生电力公司服务区域实例, 下表显示了针对居民用户的 5 个等级的电价方案* , 于 2009 年 10 月启用。 本书一些章节详细讲述了需求响应的问题。前言等级单价美分/ kWh用电量 ( 相较于基线) (% )等级 111. 8080 100等级 213. 741101 130等级 323. 334131 200等级 426. 833201 300等级 530. 334 300*用电量基线由用户所处
23、的气候地区决定; 较高的基线适用于高温地区, 温和的沿海地区的用电基线相对较低。 对于低收入用户, 仅实施前三个等级电价, 分别为8. 533, 10. 668 和18. 051 美分/ 千瓦时, 电能使用超过基线 130% 均收取第三等级费率。 来自于南加州爱迪生电力公司的网站: http: / / www. sce. com / CustomerService / billing / tiered- rates / base- line- chart- map. htm来源: 南加州爱迪生电力公司。以上讨论使大家逐渐关注到需求侧响应。 社会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使得大家能够接受一个甚至三年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智能 电网 融合 再生 分布式 高效 能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