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固体矿产勘查规范总则.docx





《2022固体矿产勘查规范总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固体矿产勘查规范总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固体矿产勘查规范总则目 次前 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基本原则14 勘查目的及阶段划分14.1 勘查目的14.2 勘查阶段划分15 勘查研究内容25.1 成矿地质条件25.2 矿体特征25.3 矿石特征25.4 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25.5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36 勘查工作程度36.1 勘查控制基本要求36.2 普查阶段要求56.3 详查阶段要求56.4 勘探阶段要求67 绿色勘查77.1 基本要求77.2 勘查设计77.3 勘查施工77.4 环境恢复治理与验收78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78.1 矿产勘查测量78.2 地质填图88.3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88.4 物探
2、化探工作88.5 探矿工程88.6 化学分析样品的采取、制备与测试98.7 原始资料保存、编录、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129 可行性评价129.1 基本要求129.2 概略研究129.3 预(初步)可行性研究139.4 可行性研究1310 资源储量类型条件1310.1 资源量1310.2 储量1411 资源储量估算1411.1 矿床工业指标1411.2 资源量估算的基本要求1411.3 资源量转换储量要求1511.4 资源储量类型确定1611.5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16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资源量和储量类型及其转换关系17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金属和非金属矿床各勘查阶段探求的资源量及其比例的参考
3、要求1816固体矿产勘查规范总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以下简称勘查)的基本原则、勘查的目的任务、勘查研究内容、勘查工作程度、勘查工作及其质量、可行性评价、资源储量估算等。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勘查各阶段的总体工作部署,是固体矿产勘查工作和各矿种(组)勘查规范、规定、指南编制的总原则。可作为固体矿产勘查成果评价、资源储量估算的总要求。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7766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3 基本原则3.1 依法勘查、绿色
4、勘查、综合勘查,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3.2 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上允许。3.3 从矿床实际出发,以满足勘查研究程度需要、达到勘查目的为准则,正确处理手段与目的、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的关系。3.4 遵循地质找矿规律,由粗到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3.5 边勘查、边研究、边优化设计。4 勘查目的及阶段划分4.1 勘查目的发现和评价可供进一步勘查或开采的矿床(体),为勘查或开采决策提供相关地质信息,最终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必需的地质资料,以降低矿床勘查开采的投资风险,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的最佳化。4.2 勘查阶段划分4.2.1 概述按照工作程度由低到高,勘查工作划分为普查、详
5、查和勘探三个阶段。一般应按阶段循序渐近进地进行,即使合并或者跨阶段提交勘查成果,也应分阶段实施。4.2.2 普查寻找、检查、验证、追索矿化线索,发现矿(化)体,并通过稀疏取样工程,初步查明矿床特征,作出是否具有工业远景的评价,圈出详查区,为开展详查工作提供地质依据。4.2.3 详查通过有效勘查手段、系统取样工程和试验研究,基本查明矿床特征,作出矿床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为划分矿区(井田)、编制矿区总体规划和项目建议书、确定勘探区及开展勘探工作等提供地质依据。4.2.4 勘探矿产资源勘查的高级阶段,在详查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勘查手段、加密取样工程和深入试验研究,详细查明矿床特征,为矿山建设设计确
6、定矿山(井田)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矿石加工选冶工艺,以及矿山总体布置等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作出矿产资源开发是否可行的评价。5 勘查研究内容5.1 成矿地质条件5.1.1 地层。研究勘查区地层的岩性特征(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岩类等,下同)、厚度、产状和分布情况,划分地层层序、岩性组合、岩相分带、标志层,研究岩石、岩相的物质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与成矿的关系、含矿层位。对沉积矿产还应研究沉积环境与成矿的关系。5.1.2 构造。研究勘查区大地构造特征;主要构造的规模、形态、产状、性质、空间分布范围、发育的先后次序,以及小构造的发育程度;构造与成矿的关系。5.1.3 岩浆岩。对与岩浆侵
7、入活动有关的矿床,研究岩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岩性特征、岩相、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侵位方式、侵入期次、侵入时代、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等;对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矿床,研究与成矿有关火山岩的岩性特征、岩相、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特征、火山机构类型、喷发方式、喷发旋回、喷发韵律、喷发时代。研究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5.1.4 变质岩。研究变质岩的岩性特征、变质矿物组合、变质相及相带分布特点;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影响因素,以及变质作用对矿床形成或改造的影响。5.1.5 围岩蚀变。研究围岩蚀变的种类、矿物组成、强度、分布范围和分带特征,以及蚀变与矿化的关系。5.2 矿体特征5.2.1 研究构
8、造、岩浆岩等对矿体的控制、破坏和影响情况。5.2.2 研究矿体的数量、规模、形态和内部结构、产状、空间位置、厚度及其变化情况、主要有用组分的含量及其变化情况、对比标志、矿体的连续性、勘查区内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等。5.2.3 研究无矿地段及夹石的种类、规模、岩性、厚度及其分布情况,顶底板岩性及其分布情况。5.2.4 研究矿床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简称“三带”)的发育程度、范围、矿物组合、分布规律;矿床的次生富集现象和富集规律等。5.3 矿石特征5.3.1 研究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种类、含量、共生组合及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石矿物的嵌布特征(粒间、裂隙、晶隙、包裹等)等。5.3.2 研究矿石的化学成分
9、,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种类、含量、赋存状态(独立矿物、类质同象、吸附状态、分散状态等)和主要有用组分的变化情况、分布规律等。5.3.3 研究、划分矿石的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必要时,划分矿石的品级。5.3.4 对煤则研究煤的煤岩特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工艺性能等煤质特征。5.4 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5.4.1 根据试验目的、要求、程度及其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可靠性,矿石加工选冶试验划分为可选性试验、实验室流程试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半工业试验、工业试验五类;非金属矿的物化性能测试研究根据研究程度划分为初步测试研究、基本测试研究和详细测试研究三类。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通常包括矿石的工艺矿物学
10、研究、金属矿和部分非金属矿矿石加工选冶试验研究、部分非金属矿的物化性能测试研究、矿石加工选冶产品和尾矿性能研究等。5.4.2 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主要研究矿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矿石矿物的工艺粒度和嵌布特征、矿石的物理化学性质;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配分比例、在加工选冶过程中的分布规律;矿石的氧化程度等。5.4.3 矿石加工选冶试验研究。主要研究矿石的可选性、主要有用组分的可利用性、伴生有用组分综合回收及有害组分去除的可能性,矿石加工选冶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试验指标。5.4.4 物化性能测试研究。对一些非金属矿物或矿石进行物化性能测试,研究与矿产品工艺技术性能密切相关
11、的矿物或矿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5.4.5 矿石加工选冶产品和尾矿性能研究。研究精矿、冶炼产品的质量;尾矿的矿物成分、品位、粒度组成及其利用途径或应用趋向,以及沉降特性及指标、毒性浸出情况,尾矿水的净化及处理措施。5.5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5.5.1 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勘查区(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特征、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及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质、水温及其动态变化,隔水层的稳定程度和隔水程度;断层破碎带、节理、风化裂隙带及溶洞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富水性及导水性,地表水体的
12、分布及其与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力联系的途径和程度等;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正常和最大的矿坑涌水量;供水水源方向及水量、水质等。5.5.2 工程地质条件研究矿体及顶底板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如体重、硬度、湿度、块度、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松散系数、安息角、节理密度、RQD值等;构造、风化带、软弱夹层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第四纪地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范围;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老隆或溶洞的分布、充填和积水情况;矿床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工程地质类型,矿床开采时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5.5.3 环境地质条件研究矿区内有关环境地质现象(岩崩、滑坡、泥石流、岩溶、地温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放射性元
13、素及其它有害物质的含量和分布情况;地震、新构造活动等地震地质情况和矿区的稳定性;矿床开采前的地质环境质量,矿床开采过程中和开采后对矿区环境、生态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对煤还应研究煤层瓦斯、地温、地压、煤的自燃发火倾向等情况。6 勘查工作程度6.1 勘查控制基本要求6.1.1 勘查控制研究的重点是主要矿体,即作为未来矿山主要开采对象的一个或多个矿体。勘查阶段一般根据矿体的资源量规模确定主要矿体,将资源量(一般为主矿产,必要时考虑共生矿产)从大到小累计超过勘查区总资源量60%70%的一个或多个矿体确定为主要矿体。6.1.2 勘查过程中应合理确定勘查类型,以正确选择勘查方法和手段,合理确定勘查工程间
14、距和部署勘查工程,对矿床进行有效控制,对矿体的连续性进行有效查定。6.1.3 普查阶段矿体的基本特征尚未查清,难以确定勘查类型,但有类比条件的,可与同类矿床类比,初步确定勘查类型;详查阶段应根据影响勘查类型的主要地质因素确定勘查类型;勘探阶段应根据影响勘查类型的主要地质因素的变化情况验证勘查类型。6.1.4 勘查类型一般根据矿体规模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复杂程度、厚度稳定程度、矿石有用组分分布的均匀程度、构造复杂程度等主要地质因素划分为简单类型(类型)、中等类型(类型)、复杂类型(类型)三种类型。鉴于地质因素的复杂性,允许有简单-中等类型(-类型)、中等-复杂类型(-类型)等过渡勘查类型存在。
15、各分矿种(组)规范应根据矿种(组)自身特点,合理确定影响勘查类型划分的主要地质因素,合理划分勘查类型,合理确定各类型的条件。6.1.5 确定勘查类型时,应根据各矿体的地质特征确定各矿体的勘查类型,根据主要矿体的特征和空间相互关系确定矿床勘查类型。主要矿体的勘查类型不同,且上下叠置无法分别部署工程的,应以其中复杂的矿体勘查类型为矿床勘查类型。对于规模巨大且不同地段勘查难易程度相差较大的矿床(体),可分段确定勘查类型。6.1.6 应根据勘查类型合理确定勘查工程间距。不同矿种、不同勘查类型矿床,圈定控制资源量的勘查工程间距为基本工程间距,其参考值由各矿种(组)规范具体规定。探明的、推断的地质可靠程度
16、的勘查工程间距,一般分别在基本工程间距的基础上加密和放稀1倍,但不限于1倍,以满足相应勘查研究程度要求为准则。原则上某一矿体确定为某种勘查类型(类型除外),应能以相应勘查类型的基本勘查工程间距连续布置3条及以上勘查线且每条线上有连续3个及以上工程见矿。实际勘查过程中,应在详查和勘探阶段,通过类比、地质统计学分析、工程验证等方法,论证工程间距的合理性,并视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当矿体沿走向或倾向的变化不一致时,工程间距应适应其变化;矿体出露地表时,地表工程间距宜适当加密,以深入研究成矿控矿规律,指导深部勘查。6.1.7 在合理确定勘查类型和勘查工程间距的基础上,根据矿体地质特征和矿山建设的需要、地形
17、地貌、物探化探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选择适当、有效、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勘查方法和手段,按矿床勘查类型和相应工程间距部署勘查工程,对矿床进行整体控制;视具体情况调整局部勘查工程间距,加强矿体局部(如矿体变化较大的地段)和次要矿体的控制(如可随主矿体顺路开采或过路开采的小矿体等)。6.1.8 一般地表以水平钻、探槽、剥土、浅坑、浅井、小圆井为主,浅钻为辅,配合有效的物探化探,深部以岩心钻为主;当矿体呈管条状、矿体形态复杂、矿石物质组分变化大,用钻探难以达到勘查目的时,应以坑探为主配以钻探或采用坑探工程进行验证,若钻探所获地质成果与坑探验证成果相近时,可不投入较多的坑探工程;当地形有利时,宜按探采
18、结合的原则,多使用坑探工程;当采集选矿大样需要时,也可动用坑探工程。勘查过程中,一般应先行施工填图、物探化探、遥感、重砂测量等面性工程,以指导、优化探矿工程的布置和施工。6.1.9 矿产勘查工作应科学合理地确定勘查深度。深部有矿化潜力时,一般勘查至相应矿种的通行勘查深度;矿床开采内外部条件好时或者老矿山边、深部,勘查深度可适当增加,具体由分矿种(组)规范规定。鼓励有类比条件的,通过类比确定勘查深度,不具备类比条件的,通过论证确定勘查深度。勘查深部矿体应适当加强开采技术条件研究。6.1.10 一般情况下,普查阶段采用有限的取样工程进行控制,详查阶段采用系统的(按一定的勘查工程间距、有规律)取样工
19、程控制,勘探阶段在详查系统控制的基础上合理地加密控制。勘查时应注意控制勘查范围内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和相互关系。对出露地表的矿体边界应有工程控制;对较大的基底起伏、无矿带,破坏矿体及影响开采的构造、岩脉、岩溶、盐溶、泥垄、泥柱、老窿,矿区(井田)边界构造等的产状、规模应有工程控制;对随主矿体能同时开采的周围小矿体应适当加密控制;对拟地下开采的矿床,要重点控制主要矿体的两端、上下界线和延伸情况;对拟露天开采的矿床应系统控制矿体四周边界和采场底部矿体的边界;对主要盲矿体应注意控制其顶部边界。6.1.11 各勘查阶段均应对矿床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详查和勘探阶段,对于资源量规模达到中型及以上的共生矿产
20、,应与主矿产统筹考虑,并按该共生矿产的勘查规范进行相应评价,一般详查阶段对共生矿产的勘查工作程度应达到相应矿产勘查规范规定的详查程度要求,勘探阶段视具体情况确定;对资源量规模为小型的共生矿产,视控制主矿产的工程对其伴随控制情况和需要进行控制,并按该共生矿产的勘查规范进行评价。对伴生矿产一般利用控制主要矿产的工程进行控制,对达到综合评价参考指标且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回收利用的伴生矿产,应研究提出综合回收利用方案;对虽未达到综合评价参考指标或未列入综合评价参考指标,但可在矿石选冶过程中单独出产品,或可在某一产品中富集达到计价标准的伴生矿产,应能研究提出综合回收利用途径,并进行相应的评价。6.1
21、.12 各勘查阶段均应全面收集区域地质资料,特别是勘查区及周边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重砂测量、探矿工程、取样测试(试验)资料、最新研究成果等,并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利用。6.2 普查阶段要求6.2.1 在基础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1:250001:5000比例尺的矿区地质填图(一般为简测图)、遥感解译、露头检查,并结合已有工程揭露,研究成矿地质规律,初步查明勘查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化地质体特征。对煤等沉积矿产应详细划分含矿地层,着重研究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成矿控矿规律,初步查明勘查区的构造形态。6.2.2 通过矿(化)点检查、1:10000或更大比例尺的物探、化探剖面测量或面积性测量、
22、必要的取样工程等,对勘查区内发现的矿化线索逐一进行验证、检查、追索和评价。6.2.3 对发现的矿体,特别是主要矿体,地表应用取样工程稀疏控制,深部应有工程证实,不要求系统控制,但应尽可能兼顾与后续勘查工程布置的合理衔接。当矿(化)体出露地表时,应根据需要开展1:20001:1000比例尺的矿床地质填图(简测或正测图)。通过控制研究,对矿体的连续性作出合理推测,初步查明主要矿体的地质特征和勘查区内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6.2.4 通过有限的取样工程控制和样品的鉴定、测试、分析,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进行类比,初步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矿石矿物的工艺粒度和嵌布特征、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含量和
23、赋存状态、矿石的自然类型等矿石特征。6.2.5 在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对于易选矿石进行类比研究;对于较易选矿石一般进行类比研究,必要时进行可选性试验;对于新类型矿石和难选矿石一般进行可选性试验,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对某些非金属矿进行物化性能初步测试,必要时进行物化性能基本测试研究。初步查明勘查区内矿石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6.2.6 收集、研究区域和勘查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资料,与开采技术条件相似的矿山进行类比,对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的矿床,适当布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初步了解勘查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6.2.7 发现矿体时,在符合地质规律的前提下,可按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固体 矿产 勘查 规范 总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