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设计规范.docx





《2021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设计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设计规范.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设计规范目次前言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24 总体要求35 运营组织46 交通组织57 车辆68 虚拟轨道69 限界610 线路811 路面设计1212 桥涵及隧道1313 车站建筑及结构1314 通风空调、给排水及消防1715 机电设备1916 交通信号和交通安全及管理设施2217 运营控制中心2418 车辆基地2519 环境设计3120 节能环保32I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设计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智能轨道快运系统(以下简称智轨系统)的总体要求、运营组织、交通组织设计、车辆、虚拟轨道、限界、线路、路面设计、桥涵及隧道、车站建筑及结构、通风空调、给排水及消防、
2、机电设备、交通信号和交通安全及管理设施、运营控制中心、车辆基地、环境设计、节能环保等相关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新建、改建及扩建工程。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件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68(所有部分)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8702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T 8923.1 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 表面清洁度的目视评定 第 1 部分:未涂覆过的钢材表面和全面清
3、除原有涂层后的钢材表面的锈蚀等级和处理等级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T 10001(所有部分)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10070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327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T 14227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声学要求和测量方法GB 1455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T 17467 高压/低压预装式变电站GB 18483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 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T 18920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5 建筑给水
4、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T 50046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标准GB 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1GB50068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8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39内河通航标准GB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57地铁设计规范GB50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22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32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490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688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
5、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97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CJJ 112011 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3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75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166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9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83城市轨道交通 站台屏蔽门系统技术规范CJJ221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T 236 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JGJ 116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TG D502017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60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81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T280路面标线涂料JT/T9
6、33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BRT)站台安全门NB/T 33001 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技术条件建标 104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DBJ 43/003 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43/T 18372020 智能轨道快运电车通用技术条件公通字200743 号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3 术语和定义DB43/T 18372020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智能轨道快运系统 Autonomous-rail Rapid Transit采用智轨电车作为运载交通工具,通过智轨控制在路径感知的虚拟轨道上运行,并融合了智能运控的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23.2车辆轮廓线 veh
7、icle outline智轨电车以纵向作为投影方向得到横断面上最外点的连线即为计算车辆轮廓线。3.3车辆限界 vehicle gauge计算智轨电车(不论是空车或者重车)在平直的道路上按规定速度运行,考虑了车辆的公差值,弹性元件变形量、车辆的震动以及城市道路路面变形、沉降等正常状态下运行的各种限定因素而产生的车辆各部位横向和竖向动态偏移后的统计轨迹。3.4设备限界 equipment gauge在车辆限界外加入未考虑的因素和安全间距(包括智轨电车轮胎破损、减振元件故障状态)的界限。设备限界外安装的任何设备,包括安装误差值和柔性变形量在内均不应侵入的界线。3.5虚拟轨道 virtual rail
8、虚拟轨道区别于传统有形的钢轨,虚拟轨道是采用感知、定位技术约束,引导智轨电车行驶的一种媒介。包括但不限于地面涂画标识线、电磁感应,高精度定位等形式。3.6轨迹跟随 track following一种协同控制智轨电车各轴转角的方法,确保前后车轮行驶在同一轨迹上,实现无刚性约束下的类轨道运行。4 总体要求4.1 一般规定4.1.1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是一种新型轨道交通运输系统,一般包含:智轨电车、地面供电系统、信号系统、站台门系统、售检票系统、控制中心及其他各子系统。4.1.2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应达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功能合理、经济适用、节能环保。4.1.3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整体工程应结合城市规划
9、及景观要求设计,体量应简约,结构形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车站设计以简易化、轻量化为原则,车站宜与周边建筑、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设施相结合。4.1.4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是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组成部分,应与其他方式的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便捷换乘。4.1.5 针对极端气候条件,智轨线路沿线应设有防冻、融雪、融冰等相应设施。4.2 道路条件4.2.1 根据智轨电车载荷特征,智轨电车通行的道路等级应达到 CJJ 169 要求的主干路及以上等级道路上通行。在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整体工程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符合智轨电车通行条件的既有道路或按照行业相关标准进行道路的改造或新建,同时考虑智轨电车运行时渠化精度高、
10、轮胎接地压强大等特征, 宜按照第 11 章的设计要求执行。4.2.2 根据智轨电车载荷特征,智轨电车通行的桥梁等级应达到 CJJ 112011 规定的城市A 级及以上。在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整体工程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符合智轨电车通行条件的既有桥梁或按照行业相关标准进行桥梁的改造或新建。同时考虑智轨电车的通行对桥梁荷载的影响,宜按照第 12 章的设计要求3执行。4.2.3 根据智轨电车特征,在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整体工程设计时,拟定的智轨线路中涉及有隧道的, 隧道的净空高应大于等于 4.5 m,宽度应满足 9.1.2.2 规定的要求。涉及改造或新建隧道的,应按照行业相关标准进行。5 运营组织5.1 一般
11、规定5.1.1 运营组织设计应根据预测客流规模、工程建设条件、乘客出行需求等因素,明确运营需求,确定系统的运营规模、运营模式和运营管理方式。5.1.2 运营规模应在满足乘客运输需求的基础上,做到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5.1.3 运营模式应明确智轨电车运行、调度指挥、运营辅助系统和人员组织等内容的管理模式,使系统功能和运营需求紧密结合。5.1.4 智轨运营状态应包含正常运营状态、非正常运营状态和紧急运营状态,系统的运营应在能够保证所有使用该系统的人员和乘客,以及系统设施安全的情况下实施。5.2 运营规模5.2.1 智轨系统设计运输能力应在分析预测客流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沿
12、线规划性质和乘客出行特征、客流断面分布特征、客流变化风险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并应满足相应设计年限单向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量的需要。5.2.2 在确定系统运能时,车厢有效空余地板面积上站立乘客标准宜按照每平方米站立 5 名6 名乘客计算。全线双线区段各折返站的折返能力应根据折返区的线路条件、充电站的设置情况、智轨电车长度、智轨电车门数量及停站时间等因素综合确定。5.2.3 智轨电车配属数量应根据运能与运量的匹配要求,以及检修车辆和备用车辆的数量要求。智轨新线设计应充分考虑智轨线网中各相交运营线路的运营组织需要。5.2.4 智轨电车远期编组方案应根据客流预测规模,结合线路所在通道特征、线网资源共享
13、以及沿线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客流风险等因素确定;初期、近期智轨电车编组方案可结合客流预测规模、运营组织方案和运营经济性分析,选择过渡性编组方案。5.2.5 智轨电车的旅行速度应根据智轨电车技术性能、线路条件、车站分布和客流特征综合确定,在计算旅行速度的基础上应留有一定的余量。最高运营速度为 70 km/h 的系统,旅行速度宜满足如下要求: 在混合路权道路上为 15 km/h20 km/h,在半专有路权道路上为 20 km/h25 km/h,在专有路权道路上行驶不低于 25 km/h。5.2.6 各设计年限的智轨电车运行间隔,应根据各设计年限预测客流量、智轨电车编组及智轨电车定员、系统服务水平、系统
14、运输效率等因素综合确定。系统应能满足最小行车间隔 3 min 的要求。5.3 运营模式5.3.1 智轨电车线路宜采用双线、右侧行车制,条件受限的路段可以采取单线单向二分路、单向双向越行的行车方式。对于单线双向越行路段,越行线路长度不宜超过 500 m,并应与社会车道采用物理隔离。南北向线路应以由南向北为上行方向,由北向南为下行方向;东西向线路应以由西向东为上行方向, 由东向西为下行方向;环形线路应以列车在外侧线路的运行方向为上行方向,内侧线路的运行方向应为4下行方向。5.3.2 系统应设运营控制中心,负责对线网内的智轨电车运行进行统一调度指挥。运营控制中心有关信息宜上传政府公共交通管理平台。5
15、.3.3 在客流断面变化较大的区段宜组织区段运行。智轨电车运行交路应根据各设计年限客流量和分布特征综合确定。5.3.4 正常运营情况下,智轨电车的运营速度应根据线路条件、智轨电车加减速性能合理确定,计算制动减速度不宜大于最大常用制动减速度的 90。5.3.5 智轨电车应按照道路的限速规定运行,在通过平交路口时的通过速度不宜大于 30 km/h,并保证智轨电车在通过路口前的瞭望距离大于司机反应时间及施加常用制动所需要的距离。5.3.6 智轨电车的驾驶方式宜以人工驾驶为主,智能驾驶为辅助,由智轨电车司机监控智轨电车安全运营。5.4 运营管理5.4.1 运营管理机构的设置,应结合智轨电车网络运营管理
16、功能要求,满足线路运营管理任务的需要, 并应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合理的人员安排和组织机构设置,实现系统的安全、高效、节能运营。5.4.2 运营机构和人员数量的安排应本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管理效率的原则,精简机构和人员;初期运营定员宜控制在 15 人/km 以内,后期运营定员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6 交通组织6.1 路权模式智轨系统的路权模式分为专有路权、半专有路权、混合路权三种模式。路权模式的选择应考虑运能、旅行速度、道路资源、舒适性等因素。在道路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采取专有路权模式。6.2 路段6.2.1 一般规定智轨系统线路布置有三种模式:路中模式、路侧模式和双向同侧式。同一线路原则上宜
17、采用同一种布置模式,对于包含不同布置模式的线路应对不同布置模式间的转换进行有效过渡。6.2.2 路中布置在社会车辆穿越轨行区较少的路段宜采用路中布置。6.2.3 路侧布置在设有辅道的道路宜采用路侧布置,同时需要增设辅道开口,将普通公交、出租车、临时停靠的社会车辆引导进辅道,减少对智轨系统的干扰。6.2.4 双向同侧布置在一侧为滨河、湖、海或公园且没有大的交叉口的路段宜采用双向同侧布置。6.3 平交路口6.3.1 应结合路段的交通组织模式,综合社会车辆行车需求和车流量大小,并充分考虑智轨电车的行5车安全,进行交通组织的合理规划。6.3.2 平交路口的信号优先应针对相交道路等级、路口车流量、智轨电
18、车和其他社会车辆的通行需求、智轨电车运行安全及效率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信号绝对优先或相对优先的信号控制方式。6.4 行人过街行人过街方式应考虑乘坐智轨电车的方便性、安全性和所在路段的交通繁忙程度和商业开发程度, 采用平面过街或立体过街的方式。7 车辆车辆应满足 DB43/T 18372020 的要求。8 虚拟轨道8.1 一般规定当虚拟轨道采用标识线时宜采用反光型白色道路标识进行标记,涂料应符合 JT/T 280 要求,基本性能宜满足下列要求:a) 容器中无结块、结皮; b) 固化后无斑点、裂纹; c) 耐磨性不大于 30;d) 亮度因数不小于 0.7(白色); e) 逆反射值不小于 250(白
19、色)。8.2 虚拟道岔虚拟道岔要求如下:a) 虚拟道岔以圆曲线代替,半径应结合具体线路条件进行特殊设计,当圆曲线半径小于 R60,应结合 9.1.2.2 的限界要求对车道进行加宽;b) 车站附近设置虚拟道岔时,道岔圆曲线与正线的切点距车站端部不宜小于 20 m。9 限界9.1 限界参数9.1.1 直线段限界参数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应满足图 1 要求。6图 1 车辆直线段限界单位为毫米9.1.2 曲线段限界参数9.1.2.1 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应满足图 2 要求。单位为毫米注:曲线段设备限界为直线限界上增加固定偏差量 N(i)。图 2 车辆曲线段限界9.1.2.2 设备限界
20、加宽量应满足表 1 要求。7表 1 车辆设备限界曲线半径 Rm加宽距离 N(i) mm最大设备限界距离mm车辆限高mm15R207505 0003 70020R257004 9003 70025R306504 8003 70030R405004 5003 70040R504504 4003 70050R604004 3003 70060R802504 0003 70080R1001203 7503 700100R120753 6503 700120 以上03 5003 7009.1.3 直线站台与线路中心线距离不宜小于 1.45 m。10 线路10.1 一般规定10.1.1 智轨线路可采用全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智能 轨道 快运 系统 设计规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