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应用规程.docx





《2023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应用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应用规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装配式建筑BIM 技术应用规程目次前言1 总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3 一般规定3 装配式BIM 模型要求3 模型信息管理44 设计5 一般规定5 方案设计5 初步设计6 施工图设计65 深化7 一般规定7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7 钢结构深化设计7 设备管线深化设计8 内装深化设计9 外围护深化设计96 生产11 一般规定11 部品部件生产117 施工13 一般规定1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13 装配式钢结构14 外围护系统14 设备管线系统15 内装系统15 施工管理168 竣工交付与运维17 一般规定17 竣工交付17 维护管理17I ContentsPreface1 General12
2、 Terms23 Basic Provisions33.1 General Requirements33.2 BIM Model Requirements33.3 Model Information Management44 Design54.1 General Requirements54.2 Scheme Design54.3 Preliminary Design64.4 Construction Drawing Design65 Detailed Design75.1 General Requirements75.2 Detailed Design of Precast Concrete
3、 Structure75.3 Detailed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75.4 Detailed Design of Equipment Pipeline85.5 Detailed Design of Interior Decoration95.6 Detailed Design of External Maintenance96 Manufacture116.1 General Requirements116.2 Parts and Components Manufacturing117 Construction137.1 General Requirements
4、137.2 Fabricated Concrete Structures137.3 Fabricated Steel Structure147.4 External Enclosure System147.5 Equipment Pipeline System157.6 Interior Decoration System157.7 Construction Management168 Construction Delivery and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178.1 General Requirements178.2 Construction Delivery1
5、78.3 Maintenance Management17II 装配式建筑BIM 技术应用规程1 总则1.0.1 为规范装配式建筑 BIM 技术应用,保障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提高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能力,提升装配式建筑信息应用效率和效益,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装配式建筑设计、深化、生产、施工、运维等全生命周期内 BIM 技术的应用。1.0.3 装配式建筑设计、深化、生产、施工、运维等 BIM 技术应用除应遵循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18 2 术语2.0.1 装配式建筑 assembled building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
6、统、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2.0.2 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在建设工程及设施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以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 2.0.3 BIM 技术BIM technologyBIM技术是指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数字化承载和可视化表达等成套技术,简称BIM技术。 2.0.4 模型单元 model unit建筑信息模型中承载建筑信息的实体及其相关属性的集合,是工程对象的数字化表达。 2.0.5 模型细度 leve
7、l of development(LOD)模型元素组织及其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的详细程度。2.0.6 交付物 deliverable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交付的成果。2.0.7 深化设计 detail design在施工图基础上,结合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设计资料,整合相关专业设计资料所进行的更深层次的施工图设计工作。2.0.8 BIM 协同管理平台 BIM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platform针对项目所建立的多专业、多方参与的协同工作的软硬件环境,具备工作成果的归档、共享、发布、上传、交付及审核等功能。 3 基本规定 一般规定3.1.1 装配式建筑应采用 BIM 技
8、术实现全专业、全生命期的信息化应用。3.1.2 装配式建筑设计应采用 BIM 技术集成设计,实现建筑系统、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内装系统、设备管线系统等多专业协同设计。3.1.3 建筑信息模型(BIM)应能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期各个阶段、各项任务和各相关方之间可靠传递,并可及时补充和深化信息,满足相应深度要求。3.1.4 模型创建宜采用数据格式相同或兼容的软件,相关软件应符合国家信息安全的有关规定且优先选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3.1.5 装配式建筑 BIM 应用前应进行策划,应用策划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1 项目概况,至少包含项目地点、规模、类型、项目坐标和高程;2 项目BIM应用需求;
9、3 BIM应用的进度计划和交付物类别及交付方式;4 各BIM应用之间的信息交换要求;5 BIM技术应用参与方,明确BIM应用人员的组织与相应职责;6 使用的软件和版本;7 数据交换方式和格式;8 建筑信息模型的权属。3.1.6 在装配式建筑各实施阶段 BIM 技术策划时,应遵循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的原则。3.1.7 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运输 BIM 技术应用宜与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融合。3.1.8 BIM 技术综合应用宜通过管理平台或其他形式,实现模型导入、浏览、输出、技术集成或融合等功能,以确保相关信息在项目全过程中可更新和传递使用。 装配式 BIM 模型
10、要求3.2.1 装配式建筑各相关方应根据任务需求建立统一的模型创建流程、 坐标系及度量单位、信息分类和命名等模型创建和管理规则。3.2.2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能够通过命名和颜色快速识别模型单元所表达的工程对象,其命名及颜色设置规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制图标准JGJ/T 448 的规定。3.2.3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根据工程项目各项任务的进展逐步细化,模型单元的空间定位、空间占位应符合模数,组装的整体模型不应有部品部件间的冲突。3.2.4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包含下列内容:1 模型单元的系统分类;2 模型单元的关联关系;3 模型单元几何信息及几何表达精度;4 模型单元属性信
11、息及信息深度。3.2.5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根据设计信息将模型单元进行系统分类,并应在属性信息中表示,系统分类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 51301 的有关规定外,尚应按组成装配式建筑系统的功能分为装配式建筑系统、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内装系统、设备管线系统。3.2.6 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的表达可分为预制混凝土部品部件、钢结构部品部件及配件、木结构部品部件、内装部品部件、整体厨卫等单元类别。3.2.7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所包含的模型单元应分级建立,最小模型单元应由模型精细度等级确定。模型单元分级、模型精细度基本等级的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
12、/T51301 的有关规定。3.2.8 装配式部品部件单元应增加体现专业集成设计的关联信息,以表达部品部件间的连接或组装关系。混凝土、钢结构部品部件的关联单元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制图标准JGJ/T448 的规定。3.2.9 根据项目 BIM 技术应用需求,应制定建筑信息模型执行计划,其内容应包含下列内容:1 项目简述,包含项目名称、项目代码、项目类型、工程规模、BIM应用需求等信息;2 项目中涉及的建筑信息模型属性信息命名、分类和编码;3 模型精细度说明,当不同的模型单元具备不同的建模精细度要求时,分项列出模型精细度;4 模型单元的几何表达精度和信息深度;5 软硬件工作环境,
13、文件组织方式。 模型信息管理3.3.1 为便于装配式建筑项目模型协同、信息传递和保存,应制定统一的建筑信息模型建模标准,并在各阶段中保持协调统一。3.3.2 建筑信息模型中信息的分类和编码应符合国家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GB/T 51269- 2017)的相关规定。3.3.3 模型数据应根据模型创建、使用和管理的需要进行分类,应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3.3.4 建筑信息模型的表达方式宜包括模型视图、表格、文档、图像、多媒体及网页,各种表达方式间应具有关联访问关系。3.3.5 建筑信息模型交付物应包括建筑信息模型,属性信息表、工程图、项目需求书、建筑信息模型执行计划、建筑指标表等内容。
14、交付和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时,宜集中管理并设置数据访问权限。 4 设计 一般规定4.1.1 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应采用 BIM 技术,并提交相应设计交付物。交付物表达内容和深度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现行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规定。4.1.2 装配式建筑设计应集成建筑、结构、机电等各专业协同设计,设计各专业或参与方应共享 BIM信息模型,并进行多专业模型碰撞检查,优化设计成果。4.1.3 设计阶段的 BIM 技术应用内容应包括性能分析、专业集成、图纸生成及设计管理应用等建筑设计周期内的各项内容。4.1.4 设计阶段宜形成标准化的资源库和统一的管理制度,实现库资源的创建、收
15、集、编辑、存储、使用、删除等管理。4.1.5 设计交付物在交付前应进行正确性、协调性和一致性检查,保证交付物的安全性、准确性、延续性、可追溯性及扩展性。4.1.6 数字化设计图纸宜从模型中直接生成导出,并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制图标准JGJ/T 448 的规定,其修改变更时应与模型实时关联。 方案设计4.2.1 方案设计阶段应用 BIM 技术表达设计意图时,应进行场地、环境分析,方案优化模拟分析,体现装配式建筑特点。4.2.2 建筑方案设计应充分考虑总体规划控制条件和设计要求、场地条件、周围建筑环境、道路交通环境等因素,利用 BIM 技术建立项目建筑方案模型并进行方案比选。4.2
16、.3 场地分析 BIM 技术应充分结合前期勘察数据、项目场地周边地形信息等基础数据,最终形成场地模型及场地分析报告等。4.2.4 建筑性能模拟分析基础数据应在建筑方案模型中提取,结合建筑项目周边环境数据,进行建筑综合性能平衡点或特定性能最优点评估。4.2.5 方案设计模型应包含项目设计规模、建筑风格、环境协调、功能划分,建筑平面、高度、外立面造型等数据信息,同时应考虑装配式建筑标准化平面布置方案、预制构件选用方案。4.2.6 根据项目现场的地形、场地条件、周边环境,创建方案设计模型模拟施工工况,对装配式部件部品的运输、存放、起吊、安装等过程初步分析。4.2.7 方案设计 BIM 应用交付成果应
17、包括三维可视化场地模型及基于场地模型的各项分析报告、建筑方案模型、项目需求书、建筑指标表,宜包括工程图纸、建筑信息模型执行计划、装配式建筑技术策划文件等。4.2.8 方案设计 BIM 技术应用应满足辅助方案报批和审批要求。 初步设计4.3.1 初步设计模型宜在方案设计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细化,深化各专业建模设计和分析检查,遵循模数化、标准化原则。4.3.2 初步设计阶段应对工程项目的建筑平面、立面及住宅户型进行标准化设计,满足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条件对项目装配式建筑面积比例及单位工程装配率的要求。4.3.3 初步设计模型宜采用标准构件进行参数化设计,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预制构件模型颜色与现浇结构应予以区分
18、。4.3.4 初步设计阶段应用 BIM 技术优化建筑功能布局时,应在满足建筑功能前提下综合考虑结构、设备管线、装饰装修、外围护等主要专业间配合。4.3.5 各专业应遵循装配式建筑标准化、模数化、集成化原则,进行基于 BIM 技术的专业设计及模型创建。对混凝土装配式建筑应在满足装配率基础上,确定预制构件布置方案,明确预制构件间连接方式。4.3.6 初步设计阶段应用 BIM 技术进行动态管理时,应实现各专业初步设计方案的沟通、讨论、检查、优化。4.3.7 初步设计阶段应用 BIM 技术时,应对装配式装修、装配式设备管线、整体卫浴、整体厨房等装配式工艺进行模拟。4.3.8 初步设计阶段 BIM 技术
19、应用交付成果应包括各专业初步设计模型、项目需求书、建筑信息模型执行计划、建筑指标表,宜交付工程图纸、模型工程量清单。 施工图设计4.4.1 施工图设计阶段各专业模型应在初步设计模型的基础上深化形成,并应满足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深度要求,关键节点重点部位应进行三维视图模拟展示。4.4.2 施工图设计应利用 BIM 技术进行各专业施工图设计模型的整合、协同、优化,消除专业间的冲突碰撞,确保施工图设计质量。4.4.3 施工图设计阶段宜采用 BIM 协同软件进行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间的提资工作,完成各装配式构件中预留孔洞、管线线盒的设计工作,并交付相关构件 BIM 三维、二维施工图等。4.4.4 施工
20、图设计阶段应用 BIM 技术时,应进行综合管线的模块化、参数化设计,并交付相关 BIM 三维、二维施工图等。4.4.5 施工图设计阶段 BIM 技术应用交付成果应包含建筑信息模型及相关设计图纸、项目需求书、建筑信息模型执行计划、建筑指标表,宜有项目及构件属性信息表。4.4.6 施工图设计阶段宜对构件进行编码编号。5 深化 一般规定5.1.1 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前应采用 BIM 技术进行深化设计,深化设计可由施工图设计单位完成。如依据约定由其他单位设计,主体建筑设计单位应对深化设计进行会签,确保其荷载、连接以及对主体结构的影响符合主体结构设计单位的要求。5.1.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结构
21、、设备管线、内装系统、外围护系统等深化设计应采用 BIM技术。5.1.3 深化设计模型应在施工图设计模型基础上,结合生产、施工工艺和临时措施要求,通过增加或细化模型单元等方式进行模型深化。5.1.4 装配式建筑不同专业的模型深化设计模型单元信息内容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GB/T51235 的规定。5.1.5 各专业深化设计完成后应进行模型整合,并进行多专业碰撞检查优化调整。5.1.6 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模型几何形状、构件信息等数据应能传递至其构件加工设备数据终端。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5.2.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除应满足结构安全、正常使用、标准化、模数化要求外,
22、尚应考虑预制构件吊装工况、吊装设备、运输设备和道路条件、预制构件厂生产条件等因素。5.2.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用 BIM 技术深化设计时,构件拆分以及详图设计等应充分考虑现浇结构与预制构件以及预制构件间的连接设计、预留预埋等。5.2.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用 BIM 技术深化设计时,应进行连接节点、专业管线与预留预埋、施工措施等的碰撞检查以及安装可行性验证。5.2.4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应在施工图设计模型基础上,增加预埋件和预留孔洞、临时安装措施等类型的模型单元信息。5.2.5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数据信息应满足工厂数字化生产要求,并与预制构件生产工艺参数相协调;预制构件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装配式 建筑 BIM 技术 应用 规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