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基本规定.docx
《2021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基本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基本规定.docx(8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基本规定目 录1 总则12 规划与方案设计23 初步设计143.1 总平面与建筑143.2 结构283.3 给排水293.4 暖通空调363.5 电气384 施工图设计424.1 总平面与建筑424.2 结构584.3 给排水604.4 暖通空调684.5 电气714.6 景观751 总则1.1 为全面推进湖南省保障性住房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实现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制定本规定。1.2 本规定适用于湖南省保障性住房的绿色建筑规划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1.3 建设项目除满足本规定的相关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湖南省及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
2、定的要求。2 规划与方案设计2.1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设计要点】(1)场地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的要求和建议,审核场地原始地形图,保证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古迹、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当建设开发确需改造场地内地形、地貌、水系、森林及有保留价值的植被等环境现状时,应在规划设计说明中应提出场地环境的恢复措施建议,宜考虑采用以下场地修复措施:1)对于高差较大的场地合理进行规划利用,避免过度对地形进行改造。通过利用高差合理利用凹地做地下室或下沉庭院,达到为地下空间提供采光通风,形成不同高度的入口空间,形成
3、景观微地形,借助地形组织场地排水等作用。2)对于较为平整的场地避免过度进行堆土设计。合理采取复层绿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增加场地绿化面积,设置采光通风井为地下空间提供采光通风,设置透水地面、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恢复场地的入渗能力,设置乔木、构筑物遮阴降低场地的热岛强度等措施。3)充分考虑后期场地施工的合理安排,分类收集、保存并利用原场地的表层土。(2)在旧城改造和城镇化进程中,应尽量对场地内有利用或保护价值的既有建筑纳入建筑规划中加以利用,避免大拆大建。若对既有建筑加以保留利用,则应在规划设计图纸中应标明保留建筑的具体位置并进行说明。【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对场地区位、原地形地貌,
4、采取的保护措施等进行说明,并明确是否符合城区规划建设要求。(2)项目区位图:应体现项目所在区域位置。(3)场地地形图:应标明场地红线范围、竖向标高、原有地物、各类保护区和文物古迹位置等。2.2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设计要点】(1)建筑场地与各类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相应危险源的安全防护距离等控制性要求;对于场地中的不利地段或潜在危险源应采取必要的避让、防护或控制、治理等措施。其中,场地防洪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 50201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 50805的相关规定;抗震防灾设计应符合现行
5、国家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 50413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相关规定;土壤中氡浓度的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相关规定;电磁辐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的相关规定。(2)当建筑场地内存在地质灾害严重的地段和多发的区域时,应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包括场地稳定性和场地工程建设适应性等内容)。(3)对于可能存在污染源、电磁辐射(如电视广播发射塔、雷达站、通信发射台、变电站、高压电线等)、含氡土壤危害的项目,应由检测机构出具相关检测报告。(4)应根据地质勘探报告/环境影评估报告书(表)/土壤氡浓度专项检测报
6、告、项目区位图、场地地形图和相关检测报告等文件,对建筑场地内的各类危险源、潜在危险源和不利地段进行综合评价,并在建筑设计说明中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建议。【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根据规划方案和相关检测报告的等资料,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要求。(2)项目区位图:应体现项目所在区域位置。(3)场地地形图:应标明场地红线范围、竖向标高、原有地物、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和潜在危险源位置等。(4)环评报告书(表)/地勘报告:应体现场地是否有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是否有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等危险源,是否存在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5)土壤氡浓度专项检测报告:如项目环评报告书(表)/地勘报告中
7、未体现土壤氡浓度信息,应进行专项检测,并编制专项检测报告。对于整体处于土壤氡含量低背景或中背景区域,且工程场地不存在地质断裂构造的项目,可不进行土壤氡浓度检测。(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仅当项目场地内存在地质灾害多发区或严重的地段时编制,具体应包括场地稳定性及场地工程建设适应性评定内容。(7)污染源相关检测报告或论证报告:仅当项目可能涉及污染源、电磁辐射时提供。2.3 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国家或地方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设计要点】(1)应充分利用场地地形条件,采用错位式布局等布局方式,优化建筑平面设计,尽量避免建筑自遮挡与相互遮挡的现象。(2)建筑间距、建筑后退距离等规划
8、布局应满足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不得使周边建筑原本满足国家和地方日照标准要求的门窗洞口在项目建成后日照时数低于相关标准要求。(3)每套住宅应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有关居住建筑日照标准的规定。(4)对建筑及周边建筑的日照进行模拟分析,计算参数与计算结果应符合当地建筑间距和日照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5)本条中的“不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是指:1)对于新建项目的建设,应满足周边建筑及场地有关日照标准的要求;2)对于改造项目分两种情况:周边建筑及场地改造前满足日照标准的,应保证其改造后仍符合相关日照标准的要求;周边建筑及场地改造前未满
9、足日照标准的,改造后不可再降低其原有的日照水平。【设计文件深度】(1)日照模拟分析报告:应使用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计算软件对标准中最低日照时数进行的模拟计算,日照模拟分析建模应包括地块周边受影响或影响本项目日照的既有建筑(至少将从项目边界计起的第二排纳入建模及分析)。(2)设计说明:应概述项目场地和周边的地形条件,并结合项目特征提出规划布局要求。(3)总平面图:应标明清晰的红线,以及能反映本地块与周边地块及建筑的空间相邻关系,明确项目中建筑单体之间的间距,以及与周边相邻近建筑的间距(具体内容应与日照模拟分析报告保持一致)。2.4 符合各地块规划条件给出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要求。【
10、设计要点】场地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下发的规划设计条件书及规划依据图的要求和建议,并满足下列要求:(1)建设容量的指标包括城市空间、紧急疏散空间、交通流量等;(2)应合理选择户型配比,居住区人均居住用地指标:4-6层,23 26;7-12层,2224 ;13-18 层,20 22 ;19层及以上,11 13 ;当项目场地内存在n幢不同层数的建筑时,则该住区的人均用地指标限值应按下式计算:式中,为第幢建筑的总居住人口数;为住区的总居住人口数,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按每户3.2人计算;为第幢建筑的人均用地指标限值;此时,该住区的实际人均用地指标为:
11、其中为居住区场地的总用地面积;则该住区的实际人均用地指标应小于等于人均用地指标限制,即:;(3)在满足上述指标的前提下,同时注意控制过高的容积率或过低的人均居住用地。【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和总平面图:应体现项目总用地面积,总户数、总人口(可按3.2人/户换算人口数、等技术经济指标,并充分考虑当地规划部门下发的规划设计条件书及“规划依据图”的要求和建议。(2)人均用地指标计算书:应明确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计算过程。2.5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 1、住区的绿地率新区建设不低于30 ,旧区改建项目不低于25; 2、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新区建设不小于1.0,老旧区改建项目不小于0.7 【设计要
12、点】住区绿地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1)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和当地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规定。(2)新区建设项目的绿地率应达到30%,旧区改建项目的绿地率应达到25%。当受用地条件限制,旧区改造项目绿地率难以满足要求时,不足部分绿地面积应采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的方式进行补偿,其中:垂直绿化补偿面积为建筑物受阳外墙面实际绿化区域的面积;屋顶绿化补偿面积为未计入绿地率的屋顶绿化面积。(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第2.0.32条将绿地率定义为“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
13、、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第7.0.4条还对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作了具体规定,包括中心绿地,以及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不仅规定了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等各级中心绿地的设置内容、要求和最小规模,还要求中心绿地、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2、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绿化面积(含水面)不低于70%、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之外(
14、组团绿地)等。【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提出住区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要求。(2)总平面图:应包括项目总用地面积、总户数、总人口、绿地位置、绿地面积、绿地率、公共绿地位置、公共绿地面积等技术经济指标。2.6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住区建设宜进行立体空间开发与综合利用,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不小于5,同时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不大于70%。【设计要点】(1)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不小于5,同时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不超过70%。(2)由于地下空间的利用受诸多因素制约,因此未利用地下空间的项目应提供相关说明,经论证场地区位和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类
15、型、建筑功能或性质确实不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的,不受本条限制。【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提出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及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要求。(2)相关计算书:提供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及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计算书。2.7 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 的规定。【设计要点】(1)应依据场地环评报告书(表)中对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的监测值进行总平面图设计,并说明场地周边环境噪声是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规定。(2)若项目场地环评报告书(表)中无环境噪声监测数据,应提供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模拟分析报告
16、。(3)若不满足有关规定,应说明所采取的隔声降噪方法和措施。【设计文件深度】(1)环评报告书(表):应包含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的监测值。(2)环境噪声模拟分析报告:若项目场地环评报告书(表)中无环境噪声监测数据,应提供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模拟分析报告。(3)设计说明:应依据场地环评报告书(表)中对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的监测值或环境噪声模拟分析报告,对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噪声情况进行说明,若不满足有关规定,应说明所采取的隔声降噪方法和措施。2.8 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1、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2、过渡季
17、、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设计要点】(1)设计时具体可采取如下设计策略优化场地风环境:1)群体布局与主导风向成一定角度;为使室内风速达到最大,建筑单体布置应迎向当地城市夏季主导风向。建筑宜采用南北朝向。若群体布置,宜使建筑群与主导风向成3060夹角。加大入射角等于加大通风间距,避免产生风影区,妨碍下风向建筑通风。2)采用错列式,斜列式布局,尽量少采用行列式、周边式布局。3)在主导风向上,合理安排建筑高度的渐进变化。建筑物高度的骤然变化,会引起风速的变化和气流紊乱。因此,为了减少穿过建筑物的气流,建筑物的高度应沿着主导渐进的增加,这样才能把风逐渐推过建筑区域
18、。建筑群之间的高度差或者独栋建筑物之间的高度差,最好不超过100%;“前低后高”和有规律“高低错落”的处理方式,有利于自然通风。4)采用底层架空形式。住宅架空层中,净高超过2.5m的可穿越式通风部分的建筑面积占建筑基地面积的比例应大于30%。采用底层架空形式的建筑宜在场地冬季主导风向一侧设置防风墙等措施,防止冬季冷风渗透,此外,对于交通干道周边的建筑需同时考虑防噪问题。5)合理布置植被绿化与景观水体。植被对建筑通风的主要影响有两个方面。首先,树木的布置对气流会产生的一定的阻挡、导流与缓和;其次,植被本身对空气质量与舒适性有较强的改善作用。进风口附近的水面或绿化,在夏季有明显的降温效果,有利于产
19、生更舒适的气流。(2)此外,对于受场地环境条件限制,无法通过布局调整优化室外风环境的项目,应提出详细分析报告,经规划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可放宽要求。【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明确场地内风环境优化设计要求。(2)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在方案规划设计时,应根据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优化室外风环境设计,以达到条文相关数据指标要求。2.9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1、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或到达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800m。2、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设计要点】(1)当项目周边无现有或已规划的公共交通网络时
20、,应先确定出入口位置,根据该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车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800m的要求,向当地交通部门提出相关建议。(2)“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是指通过空间的合理组织将建筑室内空间与轨道交通站场连通,设计专用的步行通道减少行人绕行、便捷地与城市道路的步行系统相连等,例如:通过架设天桥将建筑与公交站点相连,建筑的部分空间与地面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直接连通,为减少到达公交站点的绕行距离设置专用人行通道,地下空间与地铁站点直接相连等。【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明确场地周边的公共交通设施情况,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设施的距离,以及便捷人行通道的设置
21、情况。(2)总平面图:应包括建筑与公共交通站点连通的专用通道、连接口等内容。(3)场地周边公共交通设施布局图:应标明公共公共汽车站点、轨道交通站点位置、名称,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线路及距离,以及建筑与公共交通站场连通的专用通道、连接口等内容,并与规划总平面的相关内容一致。2.10 合理设置停车场所。【设计要点】(1)设置非机动车停车设施。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的设置应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符合使用者的出行习惯,且应有遮阳防雨措施。(2)配建的地下停车库停车位数量应不少于总配建停车位数量的65%(因条件限制未设置地下室的改、扩建建筑除外)。(3)合理配建机动车充电设施。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10
22、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对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机动车停车场、机动车充电设施的设置及配置比例提出要求。(2)总平面图:应标明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机动车停车场、机动车充电设施的具体位置。2.11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大于10hm2的场地应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1、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0%;2、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设计要点】(1)绿色雨水设施包括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
23、水截流设施、渗透设施、雨水塘、雨水湿地、景观水体、对功能调蓄设施等。(2)绿色雨水设施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1)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应达到30%;2)通过植物截流、土壤过滤滞留处理小流量径流雨水等方式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下凹式绿地、植草沟、树池等地面生态设施;(3)当场地面积大约10hm2时应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设计文件深度】(1)设计说明:应明确以下内容:1)场地内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设置要求;2)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小于70%的要求;3)利用植物截流、土壤过滤滞留处理小流量径流雨水等方式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保障 住房 绿色 建筑设计 基本 规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