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指南(甘肃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指南(甘肃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指南二二二 年 三 月目次1 范围12 编制依据12.1 标准文件12.2 规范性文件13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23.1 术语和定义23.2 缩略语34 总体思路34.1 建设目标34.2 建设原则44.3 建设内容44.4 智慧高速公路分级65 全要素感知65.1 一般规定65.2 公路主体及附属设施监测75.3 公路交通运行状态监测95.4 公路气象环境监测105.5 多源数据接入115.6 甘肃省内不同区域对相关设备布设的要求116 支撑及保障126.1 一般规定126.2 设施供电126.3 融合网络136.4 综合交通数据中心136.5 信息安全147 典型应用建设
2、要求147.1 一般规定147.2 在途信息发布157.3 智慧服务区167.4 准全天候通行177.5 路网运行监测和交通态势感知177.6 车道级服务177.7 重点营运车辆监管187.8 基础设施状态监测与智慧管理187.9 机电设施状态监测与智慧运维187.10 云收费197.11 联网收费稽核与信用管理197.12 应急指挥与调度207.13 治超非现场执法208 创新应用建设要求208.1 一般规定208.2 自由流收费208.3 车路协同219 建设管理要求21前言2019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了“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
3、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智慧高速公路作为智慧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也是推动全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服务构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的具体实践。为深入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甘肃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 体系发展规划甘肃省智慧交通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做好我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设和推 广,在甘肃省智慧公路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编制甘肃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指南。本指南起草执行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 1.1-2020) 相关规定。本指南为推荐性文件,
4、不涉及专利,后期将根据实际建设需求及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等进行动态 修编。本指南由甘肃省智慧交通重点实验室提出,由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归口。本指南主要编制人员:郝巨鸣、陈忱、赵永鹏、刘昌新、谢子龙、王锋、贾彦党、柴荣、崔玮、 李永亮、马俊、于飞、罗婷。本指南审查人员:祁伟、杨科峰、曹贵、马昌喜、殷亚君、邵宝平、时青松。甘肃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指南1 范围本指南以甘肃省智慧公路体系框架为指导,对智慧高速公路的全要素感知、支撑及保障、 典型应用、创新应用及建设管理提供了建设指导与技术建议。本指南适用于甘肃省新建、改(扩)建智慧高速公路建设,及已运营高速公路的智慧化提升改 造建设。其他等级公路智慧化建设参
5、照本指南。2 编制依据2.1 标准文件GB/T 18567 高速公路隧道监控系统模式GB/T 20839-2007 智能运输系统 通用术语GB/T 28789 视频交通事件检测器GB/T 31024.1-2014 合作式智能运输系统 专用短程通信GB/T 33697 公路交通气象监测设施技术要求GB/T 34599 匝道控制系统设置要求GB/T 37378 交通运输信息安全规范GB/T 39772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GA/T 994-2017道路交通信息发布规范JTG D70/2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二册 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JTG D80-2006 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
6、设施设计通用规范JT/T 1032-2016雾天公路行车安全诱导装置T/CSAE 53-2017 合作式智能运输系统 车用通信系统应用层及应用层数据交互标准T/ITS 0125-2020 智慧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DB 62/T 4127-2020 高速公路视频联网技术标准2.2 规范性文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发201939 号)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推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的通知(交办规划函2018265 号)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交规划发201989 号)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 年)(交科技发2019161 号)推动交通运输领域
7、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交规划发202075 号)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指导意见(交科技发2020124 号)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 年)(交规划发202182 号)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交规划发2021102 号)高速公路监控技术要求(交通运输部 2012 年第 3 号公告)高速公路通信技术要求(交通运输部 2012 年第 3 号公告)全国高速公路视频云联网技术要求规范提升公路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安全通行能力专项行动技术指南21甘肃省智慧交通建设工作方案(甘交科技20209 号)甘肃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甘政办发202
8、185 号)3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3.1 术语和定义3.1.1智慧公路 Intel ligent highway智慧公路是在云计算、边缘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可以实现路网信息全面精准感知、数据传输双向高效互通,在数据和模型的双重驱动下,具备多智能体协同的精确交通 管控能力,可以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丰富出行服务,最终实现安全、便捷、绿色、高效的公路系统。3.1.2数字交通 Digital Transportation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和核心驱动,促进物理和虚拟空间的交通运输活动不断融合交互作用的现代交通 运输体系。3.1.3车路协同 Vehicle-infrastructu
9、re Cooperation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在全时空动态交通信息采集与融合的基础上,全方位实现车-车、车-路动态实时数据交互及车辆主动安全控制和道路协同管理,提升交通安全与通行效率。3.1.4蜂窝车联网 Cellular Vehicle-to-everything(C-V2X)基于 4G/5G 等蜂窝网络通信技术演进形成的车用无线通信技术,包含了两种通信接口:一种是人、车、路之间的短距离直接通信接口(PC5),另一种是终端和基站之间的通信接口(Uu),可实现长距离和更大范围的可靠通信。3.1.5边缘计算单元 Edge Computing Device部署在道路沿线,完成
10、交通信息汇集与分析处理的装置。3.1.6高精度地图 High Precision Map相对于一般电子地图,精度更高的电子地图,包括车道、交通安全设施、管理设施、服务设施等关 键要素,一般情况下,其绝对误差不超过 1 米,每 100 米的平面相对误差不超过 20 厘米。3.1.7智慧服务区 Smart Service Area通过智能终端,具备服务设施运营、动态智能监测及服务区流量细分监测等能力,借助信息化、物 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为公众提供车辆服务、信息发布等人性化、智能化服务的 公路服务区。3.1.8准全天候通行 Almost All-weather Running自动
11、收集道路天气数据并使用该数据制定可提供给驾驶者的短期警告或建议,提高雾天、冰雪等特 定恶劣气象条件下通行安全性。3.1.9伴随式信息服务 Location Based Services利用各种定位技术来获取具备定位功能的设备当前的所在位置,按照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主动通 过无线通信或无线互联网向该设备提供信息资源和基础服务。3.1.1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由中国研制建设和管理的卫星导航系统。为用户提供实时的三维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包括公开、 授权和短报文通信等服务。3.2 缩略语4G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4th Gen
12、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5G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IM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C-V2X 蜂窝车联网(Cellular Vehicle-to-everything)DSRC 专用短程通信(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TC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EPS 应急电源装置 (Emergenc
13、y Power Supply) GIS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LED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oRa 远距离无线电(Long Range Radio)NB-IOT 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OBU 车载单元(On-Board Unit)OTN 光传送网(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RSU 路侧单元(Road-Side Unit)RFID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TK 载波相位差分技术
14、(Real - time Kinematic) SDH 同步数字体系(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UPS 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ed Power Supply)V2I 车载单元与路侧单元通讯(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 V2V 车载单元之间通讯(Vehicle to Vehicle)V2X 车载单元与其他设备通讯(Vehicle to Everything)4 总体思路4.1 建设目标4.1.1 智慧高速公路建设应以高速公路建、管、养、运及公众出行需求为基础,依托 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全要素感
15、知、全过程管控、全方位服务的智慧高速公路,不断提 高公路通行效率、服务水平及行车安全,实现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化管理与 服务。4.1.2 提高智慧高速公路服务质量目标主要包括:a)提高高速公路综合服务水平; b)提高高速公路管控治理水平; c)提高公众出行服务满意度。4.1.3 提高智慧高速公路通行效率目标主要包括:a) 提高高速路网通行负载;b) 提高异常天气高速公路通行可靠性; c)降低高速公路事件处置时间。4.1.4 提高智慧高速公路安全运行目标主要包括:a)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效率; b)降低高速公路事故发生率; c)降低高速公路事故损害程度。4.1.5 减少智慧
16、高速公路能源消耗目标主要包括:a)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b)降低能源和材料消耗; c)降低高速公路碳排放量。4.1.6 加强智慧高速公路路衍经济发展目标主要包括:a)推动特色主题智慧服务区发展; b)构建区域物流集散网络;c)发挥交通大数据赋能作用,全方位盘活路网沿线相关资源。4.2 建设原则4.2.1 智慧高速公路建设应遵循甘肃省智慧公路体系框架中的建设范围。4.2.2 智慧高速公路建设应满足实用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原 则。4.2.3 智慧高速公路建设应贯穿于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并针对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按照存 量改造和增量直接纳入建设项目的原则,有
17、针对性的提出重点项目和建设运营模式。4.2.4 智慧高速公路新建、改扩建,或对原有相关系统“治堵提速”等智慧化升级改造,应以提高路网运行效率为目标,着力提升出行者的体验,统筹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在保证基础需求的基础上,创新 体制机制,聚焦关键技术突破,保证系统的先进性。4.2.5 科学规划和整合数据资源,统一数据出口,打破信息壁垒和资源分割,统筹为各管理部门及公 众提供数据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数据资源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4.2.6 结合实际建设需求,统筹采用 5G、北斗、BIM、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时为未来技术做好预留。4.3 建设内容4.3.1 甘肃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设应从
18、路段级、区域路网级、全域路网级三个层面进行实施。4.3.2 路段级智慧化建设应以路段精细化管控为目标,通过智慧情报板、信息发布系统进行路段的车 流管控,实现更加精准的车道引导。4.3.3 区域路网级智慧化建设是在路段级智慧化建设的基础上,以提升区域路网交通运行和智慧管理效能为目标,结合区域路网内交通运行特征,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建设集监测、调度、管控、应急、服务 于一体的智慧平台,实现区域路网的车流导向和控制。4.3.4 全域路网级智慧化建设应以路网整体运行最优为目标,从全路网的视角对实时交通量、突发事件、施工养护、异常天气等进行深度分析、智慧调度、合理分流,满足公众个性化出行需求,实现及时 高效
19、的服务管理。4.3.5 从层次结构上,智慧高速公路(网)建设主要包括: a)全要素感知;b)支撑及保障; c)典型应用; d)创新应用。智慧高速公路技术架构图如图 1 所示。4.3.6 全要素感知可实现全路网的数据感应和收集,包括公路主体及附属设施监测、公路交通运行状 态监测、公路气象环境监测和多源数据接入。4.3.7 支撑及保障主要包括设施供电、融合网络及综合交通数据中心。4.3.8 典型应用主要包括面向行业管理人员、面向社会公众的各类应用系统。4.3.9 创新应用主要包括自由流收费及车路协同。图 1 智慧高速公路技术架构图4.4 智慧高速公路分级4.4.1 智慧高速公路的智慧化等级由低到高
20、分为 D1、D2、D3、D4 四个等级,高等级的智慧高速公路内容涵盖低等级的内容,具体划分及定义见表 1。4.4.2 D1 级智慧化,指高速公路具备简单的智慧化。建设传统的收费、通信、监控三大系统,满足出行者的基本需求,提供 ETC 收费、视频监控、应急处置、信息查询等基本服务。4.4.3 D2 级智慧化,指高速公路具备基本的智慧化。建设基础设施数字化和信息化,为下一步的智慧化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实现重大基础设施等全方位数字化监测和管理。4.4.4 D3 级智慧化,指高速公路具备协同式智慧化。建设综合交通数据中心、车道级服务、准全天候通行、基于“云、边、端”的无人收费系统等,提供网联协同的智慧化
21、管控环境和车道级、伴随式的高 精准信息服务,实现智慧云收费等。4.4.5 D4 级智慧化,指高速公路具有自主可控的智慧化,可提供车路协同、自动驾驶、高精度地图、自由流收费等服务,具备可持续、低排放、资源节约、抵御恶劣气象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表 1高速公路智慧化分级表智慧等级基本条件关键内容信息服务方式管控方式D1收费、监控、通信系统ETC 收费、视频监控、应急处置、信息查询服务静态信息为主被动D2基础设施数字化、信息化全方位数字化监测和管理,多渠道信息发布动态、实时信息主动D3交通大脑,车道级服务综合交通数据中心,车道级服务,准全天候通行,云收费系统车道级高精准信息智能协同D4自主可控,绿色能源
22、供给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高精度地图,自由流收费按需提供信息自主智慧决策为主,人工干预为辅注:智慧公路各等级建设内容具有延续性,且从 D1 级向 D4 级逐步迭代,不可分割。目前我省已建成高速公路满足 D1 级智慧化水平要求。本指南技术标准重点针对 D2、D3 级,涵盖部分 D4 级建设内容。可结合项目建设目标,确定公路的智慧等级。各等级下建设内容的技术要求均需依照本指南标准执行。5 全要素感知5.1 一般规定5.1.1 全要素感知包括公路主体及附属设施监测、交通运行状态监测和公路气象环境监测、多源数据接入等,主要是融合多种监测设备实现人、车、路、环境的状态感知,拓展感知内容和精细化程度,从而实
23、现高速公路交通事件和气象环境的自动识别,全面提升路段的感知与监测能力,结构图如图 2 所示。5.1.2 公路主体及附属设施监测主要包括桥梁状态监测、隧道状态监测、道路状态监测、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状态监测,此类数据主要为开展公路主体及附属设施的养护和运维提供数据支持。检测设备包 括信息采集设备、信息发布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等,相关设备的布设规模应按照高速公路监控技术要 求进行相应的设置。5.1.3 公路交通运行状态监测主要包含视频监控、事件检测、车辆运行状态监测,包括断面交通量、 地点速度、平均速度等监测信息,基于浮动车/手机信令采集的速度信息、行程时间等。此类数据主要为制定路网管理措施、开展指挥
24、调度与应急救援、发布交通信息等提供数据支持。5.1.4 公路气象环境监测主要包含能见度监测、风速风向监测、温湿度监测及路面状态监测(结冰、积雪等),气象环境监测系统应由分布在公路沿线的若干个高速公路自动气象站联网组成,对高速公路沿线的能见度、风向风速、气温、湿度、路面状况(表面温度、干湿状况、结冰)等进行自动监测,并将监测信息及时传送到监控中心,供高速公路管理者参考,在恶劣或气象条件下能及时发出警示信息, 可为恶劣天气预警、公众出行提供数据支持。5.1.5 多源数据接入应将交通、公安、应急、第三方服务数据等各方信息资源进行数据联通、多维融 合、分类上传,从而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类、分析、预测,构
25、建立体化、空间化的信息关联体系。图 2 全要素感知结构图5.2 公路主体及附属设施监测5.2.1 桥梁状态监测a) 数据采集要求a) 桥梁状态监测的主要指标项包含结构应力、环境温度湿度、变形、结构裂缝、环境腐蚀、交通 荷载和结构响应等;b) 结构应力监测方面,应变测量精度 2,量程1500,具有自动温度补偿或温度测试功能; c)变形监测方面,垂直位移的变形监测点的高程中误差0.1%,相邻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0.5mm;水平位移的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0.5%; d)结构裂缝监测方面,裂缝宽度识别精度 2;e) 环境腐蚀监测方面,腐蚀速率检测精度 0.01mm/a;f) 交通荷载监测方面,监测
26、量程应根据桥梁车辆限载重以及预估车辆荷载重综合确定,单轴监测 量程不宜小于限载车辆轴重的 200%,称重误差不超过10%,轴数检测精度 99%;g) 结构温度监测方面,温度测量精度不宜低于0.5,分辨率不宜低于 0.1。b) 设施布设要求a) 宜在交通运输部规定的“三特”(特大、特殊结构、特别重要)桥梁、公路在役和在建单孔跨径500m 以上的悬索桥、单孔跨径 300m 以上的斜拉桥、单孔跨径 160m 以上的梁桥和单孔跨径 200m 以上的拱桥进行桥梁状态监测;b) 公路上的特大桥是指多孔跨径总长大于 1000m 或单孔跨径大于 150m 的公路桥梁;c) 公路上的特殊结构桥梁是指刚架拱、双曲
27、拱、系杆拱、钢管砼拱、板拱、肋拱、箱形拱、斜拉桥、T 形刚构、连续刚构等结构桥梁;d) 公路上的特别重要桥梁是指跨越铁路桥、跨越大江大河桥、跨海桥梁、跨越管道桥等桥梁; e)除采用物联网传感器进行桥梁状态监测外,宜通过无人机、无人驾驶梁底检查车等无人巡检装备,实现对桥面裂缝、渗水以及桥梁结构损伤等信息的智能化采集;f)宜在桥梁起点信息公示牌立杆上(距离地面约 1.8m2m)或者起点防护栏外侧(无标志标牌时) 设置电子标签。宜在涵洞和通道正上方位置设置电子标签,电子标签宜粘贴至涵洞正上方道路防撞护栏背侧立杆上,从路堤标高往上 60cm80cm 之间,实现基础信息和维护信息等进行记录。5.2.2
28、隧道状态监测a) 数据采集要求a) 隧道状态监测的主要指标项包含能见度、CO 浓度、风速风向、亮度、火灾、交通事件、拱顶沉降、水平收敛等;b) 能见度检测测量范围为 25m1000m,误差不超过10%; c)CO 浓度检测测量范围为 0250cm3/m3,误差不超过2cm3/m3; d)风速风向检测测量范围为 030m/s,误差不超过0.2m/s;e) 洞外型亮度检测器测量范围为 17000cd/m2,误差 5%;洞内型亮度检测器测量范围为 1 500cd/m2,误差不超过5%;f) 火灾检测器响应时间 60s;g) 拱顶沉降、水平收敛可采用激光测距仪,测距仪测量范围 070m,精度为1mm。
29、b) 设施布设要求a) 隧道出入口应各布设 1 套交通流检测设备,隧道内应按实际情况加密布设,隧道口设备的布置应考虑构造物、设备遮挡、司机视野、供电接地、挖方填方等问题,合理选择设备位置;b) 隧道内设备的布置应考虑隧道弯度、坡度、净空、设备遮挡等问题,合理选择设备位置。交通 事件检测器应在隧道入、出口内外布设。隧道内交通事件检测设备布设间隔应不大于 150m;c) 隧道内视频监控设备应从距入口(以隧道洞口顶部为基准)2m5m 处采用 100m150m 的布置间距,实现无盲区监控。隧道内拐弯处、长下坡区段应加密设置;d) 隧道宜布设边缘计算单元,具有多源数据接入及本地计算能力;e) 隧道进出口
30、宜布设车路协同设施、可变情报板,提供安全预警信息; f)交通事件检测器应满足如下技术要求:反应时间:事故事件发生起 10s120s 内可调。检测内容:至少包括停车、逆行、堵车、行人。检测准确度:正常照明情况下事故事件检测准确度不低于 90。误报率:5%。报警输出:报警图像记录 15 分钟(事故事件前 5 分钟、后 10 分钟)图像;g) 隧道安全提升系统应加强 FM、LTE-V2X、4G/5G、NB-IoT、LoRa 等无线通信技术应用,3000m 及以上隧道宜增设无线通信设施,实现隧道内出行服务、交通管理、应急救援、结构检测等业务全覆盖;h) 隧道安全提升系统应提高隧道内卫星定位信号精度,5
31、000m 及以上隧道宜设置隧道扩展定位系统;i) 隧道安全提升系统应加强应急处置,1000m 及以上隧道应设置入口管控、逃生设施。 隧道安全提升系统应加强疲劳驾驶提醒,3000m 及以上隧道应设置轮廓照明、警示诱导灯。j) 宜在隧道上行和下行通道内各设置电子标签,控制器芯片宜粘贴至隧道起始里程 5m10m 位置,从行车方向右侧检修道标高往上 180cm200cm 之间的内墙上。5.2.3 道路状态监测a) 数据采集要求a) 道路状态监测的主要指标项包含路面动荷载、路面病害和路基异常等,其中路面病害包含路面 裂缝、坑槽、车辙、拥包等,路基异常包含边坡坍塌、路基沉降等;b) 路面病害监测精度和路基
32、沉降监测精度宜达到厘米级;c) 路面病害监测可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综合运用无人机、巡检车等装备实现“快检+精检”。b) 设施布设要求a) 路面动荷载监测设备布设在重载交通流量大的路段;b) 边坡坍塌监测设备主要布设在路基挖方高边坡和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地段的挖方边坡处; c)路基沉降监测设备主要布设在高填方路基和特殊地基。5.2.4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状态监测a) 数据采集要求a)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状态监测的主要指标项为交通安全设施、服务设施与管理设施中的机电设 备运行状态;b) 机电设备运行状态主要包含设备供电状态、通信状态、防雷器状态、机箱开门状态、箱内温湿 度等;c) 应具备对高速公路沿线
33、设施、承载车辆、运行环境等进行全面、智能、实时、准确的感知能力, 能够主动感知异常情况,为后续的自主决策、瞬时响应和精准管控提供数据支持。b) 设施布设要求a) 可基于物联网、机器视觉等技术,布设能够智能监测交通安全设施状态的相关设备;b) 可采用智能综合箱对机电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智能综合箱可与路侧机电设备共同布设,共 杆的机电设备宜采用同一个智能综合箱。5.3 公路交通运行状态监测5.3.1 视频监控5.3.1.1 数据采集要求a)视频监控主要采集路段视频图像信息,包括路况实时图像、车辆行驶图像等。5.3.1.2 设施布设要求a) 视频监控布设要求应满足全国高速公路视频联网监测工作实施方
34、案及全国高速公路视频云联 网技术要求规范;b) 视频设备主线布设间隔应不大于 2 公里,互通立交、服务区进出口等与主线衔接的区域应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加密;c) 全景视频宜布设在服务区、收费广场。5.3.2 事件检测5.3.2.1 数据采集要求a)事件检测至少应包括路段拥堵、异常停车、抛洒物等; b)数据上传间隔时间应不大于 1s;c) 交通事件检测信息准确率应不低于 90%,检测报警时间应不大于 8s;d) 与公安交警、公路管理等部门、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共享的交通突发事件信息应实现自动传输 与更新。5.3.2.2 设施布设要求a) 交通事件检测设备功能要求应符合 GB/T 28789-2012
35、中 5.3 规定要求,检测精度应符合 GB/T 28789-2012 中 5.4.2 和 5.4.4 规定要求;b) 应按照高速公路监控技术要求及道路相关指标进行设置,在交通流量大、事故发生率高的重要路段,以及互通立交、枢纽立交、服务区和停车区等关键路段加密布设。交通事件检测设备主线布设间隔应不大于 0.2 公里,在分合流区、恶劣气象多发区等交通事件多发区域应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加密;c) 感知设备的基础和杆件等支撑条件建设应充分考虑不同设备共用的需求;d) 事件检测可采用路侧设置雷达设备、带事件检测功能的高清监控摄像机,路段分中心设置事件 检测器和视频云联网相结合的方式;e)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
36、交叉、枢纽、收费广场、服务区和停车区等路段应在高点设置全景摄像机; f)高速公路出入口匝道、避险车道、转弯半径较小、长下坡路段、隧道口、桥隧相接、桥下空间等特殊部位应设置交通事件感知点位。5.3.3 车辆运行状态监测5.3.3.1 数据采集要求a) 交通运行状态监测应包含交通流量、平均车速、基于浮动车/手机信令采集的速度信息、行程时 间等交通突发事件信息、车道占有率、车辆排队长度、车辆密度、车辆身份等;b) 交通突发事件信息包括交通事件检测信息、道路巡查用户主动上报事件信息、突发事件处置信 息等。准确率应不低于 95%,检测报警时间应不大于 8s;c) 断面交通量、速度等信息准确率不低于 95
37、%,应每隔 2.5min 以内上传一次数据;d) 交通流检测设备应具备车流量、平均车速、车道占有率等信息检测功能,各车道车流量检测准 确度不低 95%,平均车速、车道占有率检测准确度不低于 90%;e) 与公安交警、公路管理等部门、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共享的交通运行状态信息应实现定时自动 传输与更新;f) 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浮动车信息数据交换存储格式应符合 GB/T 29099 的相关规定,基于手机信令的路网运行状态监测数据元、数据采集等应符合 JT/T 1182 的相关规定;g) 交通信息监测系统路侧交通信息监测设备宜采用视频、雷达和 V2X 通信等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技术路线。5.3.3.2
38、 设施布设要求a)交通运行状态监测设备可采用交通调查站、微波车辆检测器、车牌识别设备及雷达设备; b)交通量调查站宜设置在枢纽立交附近、互通立交之间;c) 交通流检测设备主线布设间隔应不大于 2km,互通立交、服务区进出口等与主线衔接的区域应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加密;d) 微波车辆检测器宜设置在中长隧道; e)车牌识别设备宜设置在服务区入口处;f)雷达设备宜设置在易拥堵及事故多发路段、特大桥、特长隧道,其中易拥堵及事故多发路段可采用短距雷达,布设间距为 150m300m,特大桥、特长隧道可采用长距雷达,布设间距 800m1000m。5.4 公路气象环境监测5.4.1 数据采集要求a) 气象环境监测
39、应包含能见度、风速风向、温度湿度、路面环境状态(结冰、积水、积雪等)、 沿线气象监测数据、国土等部门/第三方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共享数据等;b) 气象监测站应具备能见度、路面状况等气象数据自动检测功能,能见度测量最大允许误差应符 合 GB/T 33697-2017 中 5.1 规定要求;c) 公路沿线气象监测信息准确率应不低于 90%,数据上传时间不大于 10 min,气象监测项目应符合 GB/T 33697 的相关规定;d) 与气象、国土等部门、第三方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共享的公路气象环境信息应实现定时自动传输 与更新,交通气象预报格式的结构应符合 GB/T 27967 的相关规定。5.4.2 设施
40、布设要求a)应充分考虑海拔高度、地形、地貌对气象的影响,气象环境监测设备布设间距宜为 20km40km; b)对于地形与气象条件变化不频繁,或是以沙尘暴和大风为主要交通影响天气的(半)干旱、沙漠等地区,气象环境监测设备布设间距可大于 50km;c) 针对不同的气象条件设置采集不同状态参数,浓雾多发地区设置能见度监测设备,大风多发地区设置风速风向监测设备,易积雪积水地区设置温湿度、路面状态监测设备,相关设备的布设规模可根 据具体区域特点进行布设;d) 应在易出现团雾和易结冰、积水路段根据实际需求加密布设能见度检测器和路面状态检测器; e)特殊地形地物、大型桥梁结构物、恶劣气象条件频发路段等位置宜
41、布设具有针对性传感器的气象监测设备。5.5 多源数据接入5.5.1 多源数据接入主要包括交通、公安、应急、第三方服务等多方不同类型数据。5.5.2 数据提供方的数据融合方式应统一,公共数据代码应参考国家相关标准。5.5.3 数据接入时应充分考虑数据范围扩充、时间增量等问题。5.5.4 数据接入应充分保留数据原始信息,不做主观删减等特殊化处理。5.6 甘肃省内不同区域对相关设备布设的要求5.6.1 由于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对于省内路段可根据具体地形地貌、环境温度、交通流量、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适当调整相关设备的布设原则。5.6.2 河西走廊
42、区域极端最高温可达 42.8,极端最低温为-29.3,风大沙多。对于该区域应充分考虑相应设备的耐高温、防寒防冻、防风沙的等级,以保证相关设备在高低温环境、大风沙条件下均可正 常工作。5.6.3 陇中地区、陇东地区大多地形破碎,多墚、峁、沟谷、垄板地形。且区域内温度变化大,极端最高气温 33.036.1,极端最低气温-29.7-22.6,气候干燥,气象灾害频繁。对于该区域应充分考虑道路段及隧道段相应设备的耐高温、防寒防冻等级以及相关设备的放置位置,以保证相关设备在高低温环境下均可正常、安全工作。5.6.4 陇南地区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路段较多,在此类多山路段进行设备布设时应充分考虑
43、山体滑坡、碎石滚落等危害,宜避开不利于施工安装和维护的高填方区和挖方区。5.6.5 甘南地区低温可低至-20以下,对于此地区路段由于温度较低,应充分考虑道路段及隧道段相 应设备的防寒防冻等级,以保证相关设备在低温环境下正常工作。5.6.6 对于省内祁连山区等高海拔地区,整体区域内冷湿气候明显,整体山形较为复杂,对该区域内设备的防寒防潮、布设的位置要求较高。对于此区域内的相关设备需要考虑冷湿气候对设备的影响,适 当提高防寒防潮等级,同时应考虑复杂山形对设备安全性的影响。5.6.7 对于容易出现雾天、日照时间少的平原地区、山区等,应充分考虑相关气象监测设备的布设规模,使相关设备在特殊地区正常运转,
44、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密布设。5.6.8 对于省内的部分长直路段,相关的设备布设可适当增加间距,节省成本。5.6.9 对于长陡下坡路段,应按照提升公路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安全通行能力专项行动技术指南要求,在坡顶起始路段、坡中路段和坡底路段设置可变信息标志和测速抓拍设施。6 支撑及保障6.1 一般规定6.1.1 支撑及保障包括设施供电、融合网络、综合交通数据中心及信息安全。6.1.2 设施供电包括交/直流远供方式、低压直供、新能源供电等方式。应对不同距离供电点采取不同 供电方式,选用就近取电或远距离供电等方式。6.1.3 融合网络包括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卫星通信、车路通信。6.1.4 综合交通数据中心包括
45、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和交通大脑,交通大脑由数据中台、业务中台、通用 服务中台组成。6.2 设施供电6.2.1 设施供电应遵循安全可靠、节能高效、经济合理的原则,设备不能间断工作、不能随意中断供 电。6.2.2 应充分考虑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功率因数等相关因素。6.2.3 低压供电方式适用于离管理站区、隧道口等有变配电站较近(供电距离不超过 2km)、负荷矩较小的小功率机电设施。6.2.4 距离供电点大于 2km,沿线机电设施密布、负荷相对密集、负荷矩较大的路段,应根据工程造价、经济合理等原则综合考虑远程供电方式,确保系统安全可靠、技术先进。6.2.5 针对公路匝道收费站、服务区、停车区、养护工区等站点,采用集中供配电方式进行。对于沿线门架系统及各种智能设施设备,可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及用电设施规模、负荷等级、容量等,综合比选 风能、太阳能或风光互补等新能源供电,或采用传统的长距离单相分布式供电,通过升压-传输-降压的 方式,从本地电网引入电源,经过三相平衡处理转为单相电,长距离传输给远端用电设备。6.2.6 隧道一级负荷应由双重电源供电。一级负荷容量不大时,应优先从邻近电力系统取得第二低压电源,也可采用应急发电机组作为备用电源。对于一级特别重要负荷,应设置不间断电源装置(UPS) 或应急电源装置(EPS)作为应急电源,并不得将其他负荷接入应急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