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教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节选》教案3.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教案课题大学教学目标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教具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双主互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 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 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
2、领略其中的奥义。二、知识积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 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 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颖、程 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 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及 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
3、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 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 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 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 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 孔子之言,而曾子
4、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 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 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 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 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 .第一段:经文部分,提出三纲八目。(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 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
5、在不同的上下 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影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 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使 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重视。薄:轻视。(14)未之有也
6、: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2 .第二段:解释如何“诚其意”。(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2)毋:不要。(3)恶(wu)恶(V)臭(xi(i):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ou) 味的含义宽泛。(4)好(hdo)好(畸。)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do)色,美女。(5)谦(qi&):通“愫”,满足。(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7)闲居:即独处。(8)厌然:掩盖的样子。(9)掩:遮掩,掩盖。(10)著:显示。(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3 .第三段:从反面说明如何“正心和修身。(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2 )忿慎(zhi):愤怒。4
7、 .第四段: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1)之:对于。辟:偏颇,偏向。(2)哀矜:同情,怜悯。(3)敖,骄傲。惰:怠慢。5.第五段:解释“齐家”和“治国”。(1)悌(ti):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2)慈:指父母爱子女。(3)机:作用。(4)债(fen):败坏。(5)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 是圣君的代表。(6)帅:同“率”,率领,统帅。(7)桀(ji6):夏最后一位君主。纣:即殷纣王,商最后一位君主。二人被认为是暴君 的代表。(8)诸:”之于”的合音。(11)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 不要
8、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12)喻:使别人明白。6.第六段:解释“治国”和“平天下”。(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 “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2)长长:尊重长辈。(3)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4)倍:通“背”,违背。(5)繁(xie)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颦,量度。矩, 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10)此:乃,才。四、合作探究1 .“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提示:“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
9、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身修需要“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 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指的是 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 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八条目关系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 .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
10、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 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 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 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
11、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 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本文论证特色: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3 .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 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 例进行分析。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 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 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五、小结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 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 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 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