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教案2.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墙上的斑点》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墙上的斑点》教案2.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墙上的斑点教案学习重点1、了解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2、了解小说的内容。3、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和意识流表现手法。学习指导一、作者介绍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 评论家和散文作者。她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步巩固了意以 流小说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经久不衰。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英国对伍尔夫的 评价一直偏低。从70年代起,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突发了对她重新研究的兴趣,甚至对她 的“发疯”、相貌、癖性、爱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进行专题研究。弗吉尼亚伍尔夫已成 为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伦敦
2、,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 哲学家和评论家。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当时许多学者名流 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 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 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 “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 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这个团 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 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912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
3、婚。1917年,夫妇俩在自 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 “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 些作品、T.S.艾略特的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小说。伍尔夫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多次发作。进入30年代之后,病情口益恶化, 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 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1941年3月,伍尔夫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 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 留下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怀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
4、调“内心真实二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 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干 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 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 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 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指责贝纳特、威尔斯、高尔斯华绥 等作家花很大心血去描写无关宏旨的物质生活背景和人物环境,而不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 界,他们的作品,即使结构再严谨,技巧再精妙,也不可能再现生活的真实,
5、只能得其形而 失其神,令人失望,这类作家只能称为“物质主义者”。因此,要拯救英国小说的灵魂”, 就要尽早“转过身来背对”这些物质主义作家。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 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不管表面 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表现这些观点的论现代小说成为意识流小说 的宣言。伍尔夫的小说,除了意识流小说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以下主要特征:1 .小说的人物不多,主要角色一般为女性,且常常是母亲,如达洛卫夫人、拉姆齐夫人。 反映的是中上层社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动荡时期里的精神世界。2 .善于运川象征暗示等手法去反映人物心灵世界的
6、微妙变化,表现生活的意义,人生的 价值。海浪以天的时间变化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象征人生的各个阶段;到灯塔去 以物质世界的“窗”象征观察生活的窗口,以“灯塔”来象征“明暗交替”的生活,以及人 物的性格。3 .描写富有诗意,文笔流畅委婉。到灯塔去的第二部,犹如一首散文长诗,读来清 新。她的作品中没有像乔伊斯的小说中那样的复杂文体,也没有大量的语言变异。4 .人物意识的流转方式多姿多彩。有限定于同一个人物的“单独型”(墙上的斑点 雅各布的房间),有多种意识流混杂的“交叉型”(达洛卫夫人),有以一种意识流 为纽带的“放射型”(到灯塔去),也有多股意识保持分流的“平行型”(海浪)。伍尔夫的创作生涯是从书
7、评和随笔开始的。从1905年到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一直为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撰写文章。著有两本散文集普通读者(1925, 1932), 5卷日记和6卷书信集。1912年结婚后在丈夫伦纳德的鼓励下,她才开始小说的创作。二、作品背景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在墙上的斑点问世之前的1915年,伍尔夫发表了论现代小说一文,开始阐述 意识流的基本观点。她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她的真实观和艺术观。她认为,小说创作不应停 留在对客观事物的表面摹写上,而应追寻生活的内在真实。这种内在真实就是生活现象在人 们内心深处引发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小说家的职责,就
8、是要 把这种内在的真实“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删除外部的杂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小说家 就要抛弃常规,采取一种新的方式”,“让我们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 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追踪这种模式,不论从表面上看来它是多么不连贯,多么不一致; 按照这种模式,每一个情景或细节都会在意识中留下痕迹:墙上的斑点正是一篇实践了 作者描绘内在真实的艺术主张的作品。三、课文赏读墙上的斑点,被认为是伍尔夫第一篇纯正的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墙上的斑点 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 的印象感觉和沉思
9、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的叙述者面目模糊,从文中内容 推测,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墙上的斑点以后所引发 的内心活动。这内心活动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在作者的遐 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写,又有浅尝辄止的历史点击,还有.不时生发的迷惘、虚幻的 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忧郁的情绪。有人曾经指责伍尔夫的小说过分关注自我和内心,缺 乏社会性。其实,当我们读到伍尔夫发出的“该死的战争;让战争见鬼去吧”的心声时,读 到她想像出的那个“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没有“尊卑序列表” 的“十分可爱的世界”时,社会的“微尘”已
10、然落到了作者的心灵上,并且激起了回响与反 应。这说明,不描写社会生活,并不等于远离社会生活。通过人物的意识来折射现实,同样 能表现出社会性。这正如伍尔夫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小说就像一张蜘蛛网。也许只是极其 轻微地黏附着,然而它还是四只脚都黏附在生活之上。”因此,从作者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 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作者对F人生的思索,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传统小说中也有心理描写,但那些心理描写都是局部的,是依附于人物、情节或环境并 为之服务的。意识流小说则将人物心理的意识流动作为独立的事件,置于作品的主体位置, 表现出对传统小说的反叛性。墙上的斑点的开头更带有偶然与随意的特征。“大
11、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小说围绕着这个斑点展开,更确切地说,是围绕着作家对这个斑点的思绪展开,因为斑 点本身实在没有什么,它只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 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而“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 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儿,又把它扔在那里”接下来,小说就一段一段地表现作家的思绪是怎样“抬一会儿,又把它扔在那里”的。首先,如果斑点是钉子留下的痕迹,“我”设想那一定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并猜想 那幅画一定是件盛品,由此从画像判断出这所房子里曾住过的人家的品位,以及艺术品背后 所应
12、该包含的思想“我”的思绪脱离开斑点、房子与人家,自由地飘荡,又想到生命的 神秘、人类的无知和人生的偶然性。接着,又重新开始设想墙上的班点,可能它是夏天残留下来的一片玫瑰花瓣造成的。“我” 开始了静静的、安稳的、从容不迫的思考,离开表面的生硬的个别事实深深地、更深地沉下 去。:是想起莎士比亚、查理一世时所种的花、自己的形象、未来的小说家以及希腊人与莎 士比亚的概括;从概括乂想到了日常的规矩,想什么是真正的标准、最后得出自己的一点结 论,“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我” 的意识是跳跃性的、急剧更替的,同时又是支离破碎而又混乱无序的。既有细碎的回忆片断,
13、 又有各类飘忽的印象,还有自己那零星散落的思考,一个“瞬间”闪到另i个“瞬间”,飞 快的速度与变幻的内容,令人目不暇接。读者确实难以跟上叙述者“我”的那份快捷的速度, 但尽管如此,不能否认,读者能从中体会到叙述者“我”的、从“重要的瞬间”中获得的那 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与此同时,还能体会到一种“令人心满意足的现实感” 与自由驰骋的惬意。叙述者不断地给墙上的斑点赋予新的设想与新的形象。“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我觉得如果我用手指 顺着墙壁摸过去,在某一点上会摸着一个起伏的小小的古冢”由此,叙述者“我”又想 到自己与多数英国人一样偏爱忧伤,想到草地卜埋着白骨
14、,又想到占物收藏家以及与附近牧 师的通信,最后想到博物馆里陈设的各类器具。叙述者接着乂回到斑点,设想假如斑点是一枚钉到墙里已有两百年的巨大的旧钉子的钉 头,直到现在,由于一代又一代女仆耐心地擦拭,才得以露到油漆外面,这样做又能得到些 什么呢?是否会得到知识呢?于是叙述者“我”的思绪便被引向了知识的问题。这个世界要是 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会是一个十分可爱的世界安宁而广阔,在旷野 里盛开着鲜红和湛蓝色的花朵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接下来,叙述者又从自己构想的没有尊卑秩序的乌托邦的大同世界回到现实之中,他清 醒地认识到:“谁又能对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墙上的斑点 墙上 斑点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