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2篇).docx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2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2篇)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觉学问 为了让学生能比拟好地把握“克和千克”这局部学问,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许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头,我就从了解学生的学问根底动身“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学问”,让学生回忆熟识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学问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学问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
2、动是熟悉的根底,才智从动手开头。”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观看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受学问的发生,进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自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详细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
3、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精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学问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熟悉假如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熟悉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详细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识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量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进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熟悉物品的质量,并慢慢形成了肯定的技能,获得
4、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稳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学问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仆人。 克和千克的熟悉教学反思 篇2 前几年曾经教过这局部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阅历只是就教材讲学问,所以学生时常会消失: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这局部内容才能恰到好处。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
5、,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常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动身,课前安排调查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留意观看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熟悉,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周后,课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熟悉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调查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体?小组相互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沟通汇报中去经受、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 在
6、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效劳于生活,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克和千克的熟悉教学反思 篇3 一、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敬重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常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预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展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受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
7、”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把握了发觉、熟悉、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育了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体验中建构 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阅历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由于有了体验,学问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学问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进展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 传统教学中熟悉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纳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展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消失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
8、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教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峻脱节。克和千克的熟悉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确实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阅历。所以在“克的熟悉”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根底,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事。“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看、耳朵倾听、脑子思索、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受、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克和千克的熟悉教学反思
9、篇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同学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展观看、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沟通。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根底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根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消失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学问,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同学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同学熟识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学问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同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同学沟通平常购物中的一些发觉,同学学会了熟悉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
10、和千克的学问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同学学数学建立了充分的信念。 二、为同学供应“做数学”的时机 保守的教学中,学问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同学的操作与思维,同学无法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足地给同学供应了“做数学”的时机,让同学积极、主动地去建构学问。同学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熟悉,然后又充足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同学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同学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进展到用弹簧称
11、称物品、估测物品、熟悉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小朋友们自身体验到的,并形成了肯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同学体验的自由空间 同学们对克和千克的熟悉假设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熟悉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同学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加,拓宽同学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同学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越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局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沟通学问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
12、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同学体验的空间。 克和千克的熟悉教学反思 篇5 本课的教学看似简洁,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熟悉,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熟悉。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眼睛观看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阅历告知我,孩子承受学问必需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需的经受,而不能由教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多方位体验。针对这种状况,我教学设计的落点是“体验”数学。 把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
13、建立详细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依据阅历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学问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缺乏之处,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教师设计和引导的精华。但是,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消失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消失了不精确。 克和千克的熟悉教学反思 篇6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1千克的感性熟
14、悉,还是练习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为根底,供应学生熟识的生活常识,帮忙学生理解数学学问。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留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参加意识,引导学生参加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究求知的过程中,获得学问,培育创新意识,熬炼动手操作,应用学问的力量。 1、教学时力求遵循学问进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学生积极参加了学问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进展,体验到数学学问来源于生活、效劳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学问的奇怪心,引发他们剧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进展。 2、为学生供应“做数学”的时机。传统的教学中,学问形成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克和千克的认识 千克 认识 教学 反思 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