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7篇.docx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7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7篇 教学要求: 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助字典、辞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培育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 板书: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日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寻隐者不遇 二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 1齐读诗句 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察. (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理解诗意,体会
2、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深:深度,指云雾许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漫,我也不知道他毕竟在什么地方。 2体会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留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视频展现台) 这首诗采纳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答复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 五补充阅读 贾岛剑客
3、 六作业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填空(练习册3)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闻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的心情。 (4)领悟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依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好玩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的心情,能依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好玩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的心情,领悟“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从刚刚的画面中,同学们肯定已经知道了今日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
4、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缘由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 这首诗的是唐代特别出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沟通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 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争论。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 这首诗写的是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讲解诗意的时时候
5、,我们会发觉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毕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思索:你认为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会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假如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的奇妙高超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的心情。 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简单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
6、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充满,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2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比照,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出示:寻隐者不遇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立刻就回来。 学生沟通争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这首诗平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
7、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测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学生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当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可在看了干国祥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后,我转变了策略,用他的方法进展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学生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什么感受?学生感受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立刻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固然学生不清晰为什么不恰当?我进展相应
8、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什么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陈毅青松,可以看出松树在诗人眼中代表了高洁的人,而在古代隐者绝大多数是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诗中写松是来衬托隐者的。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拟,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熟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预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 隐 者 遇 2、释题。这首诗的是唐代诗
9、人贾岛。 寻:查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索。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熟悉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状况。留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下列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
10、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 采 药 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绝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盼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构造。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终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
11、: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教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构造。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稳固 :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其次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熟悉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知他师父采药,接着告知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
12、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稳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熟悉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根底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勉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根底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
13、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日,再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n)、雀(qu)(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远眺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许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范读全诗。
14、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黄昏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概壮美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逝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现) 黄昏的太阳靠
15、着山渐渐地落下去,最终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展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其次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概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终点。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3.4句。 教导:诗人登高远
16、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知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经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其次课时 一、给以下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终点)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其次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巡游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爱巡游名山,很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其次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n.者 zh.遇
17、y。) 一、指导释题。 寻:查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学问分子。这些学问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忙整理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观察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
18、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答复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肯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答复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漫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答复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寻隐者不遇 隐者 不遇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