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螳螂捕蝉》教学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螳螂捕蝉教学案【5篇】 螳螂捕蝉教案 丰台区右安门二小 周 辉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绽开想象,制造性地复述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绽开想象,制造性地进展复述。 三、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定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日我们连续学习28课螳螂捕蝉。我们知道这种文章叫文言文,在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文言文呢? 文言文是古人写
2、文章的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今日我们学习的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新授: (一)读课文: 1、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读不准的字音可以看注音和查字典。 谁情愿第一个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读得是否正确、流利,停顿是否合理。 评读,再指读。 2、范读,说说教师与他们读得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教师能读得有感情呢?(教师理解了课文的意思) (二)理解字词意思: 1、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要先理解课文的意思) 想想我们学过哪些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看注解、查字典、对比译文、读) 多读也是一种特别
3、好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古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简洁,就是一个字“读”他们认为“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2、今日我们再学习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a、 文中这么多的“其”字你们都理解了吗?谁能一边读课文一边说说“其“字在不同句子中分别指的是谁或什么? b、 理解了这么多“其“的意思,你有什么发觉吗? 同样一个“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在古文中像这样的字或词许多,它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同学们以后还会深入的学习。 c、小结:今日我们有学习了一种“结合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文章意思。齐读所把握的五种方
4、法。 3、检查解释中没有的、必需通过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子(你) 是(这,此) 务(追求) 悲(悦耳) 4、在理解字词的根底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1) 自己练习。 (2) 指名讲故事内容。 (3)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解决提出不懂的问题: 1、 教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展归纳、整理。 (1) 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 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 2、 学生小组合作,绽开争论,解决这两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 3、 全班沟通 第一题: 1、少孺子为什么要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呢? 2、学生结合当时的形势来说一说
5、。 (1)学生谈。 (2)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一样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3)教师操作课件,并赐予进一步补充:假如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特别清晰。 (4)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 (5)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熟悉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
6、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有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有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留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细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专心良苦。) 其次题: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到达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 在夸赞少孺子聪慧、机灵、英勇、忠心爱国。 3、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骄傲。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生读) 这样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不能!) 三、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
7、课文。 1、 吴王决心伐楚,态度极其坚决时,他是怎么说的? a学生自读 b、学生体会读。 c、指导学生有语气地读 d、全班体会读 2、指导学生比照朗读吴王的话。 a、指名前后比照读。“敢有谏者死!”“善哉!” b、全班比照读。 c、师生合作比照读。 3、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与理解自由朗读全文。 四、 学生谈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收获或体会。 1、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2、同样是劝,方法不同,受到的效果也不一样。大臣的方法可能是直接讲道理,少年的方法是奇妙劝告,让吴王自己悟出道理,由此可见这个少年正是聪慧才智。) 五、 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的感受很深,这正是“螳螂捕蝉,黄
8、雀在后”这个成语始终流传至今的缘由,也足见这个故事在语言上、思想上、文化上的生命力和价值,回去以后把它背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编排一个课本剧;也可以发挥想象,练习制造性的复述。 现代语文是古代语文的继承和连续,如今大量的古代语言还存在于现代语言中,成语就是最好的证明。要学好语文,肯定要学好文言文,积存大量语汇,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设计 一、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八字成语填空 八仙过海(),鹬蚌相争(),百尺竿头() 2、学生依据平常积存说说还有哪些类似的成语。 3、依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展
9、现自己的积存成绩,到达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着力集中,品读主体 (本文构造特殊,故事中套着故事,应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应引导学生快捷快速地把留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 1、自由朗读,圈画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详细对象,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板书并显示三者关系) 2、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朗读体会 3、沟通反应时分别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象“蝉”、“螳螂”、“黄雀”,心里都在打什么如意算盘呢? 4、假如你遇见这种状况,你准备怎样告诫它呢! (有了体验随后再指导学生练读故事自然水到渠
10、成。) 三、参照比照,探究寓意 引导话题争论:寓言就是借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以前接触过的掩耳盗铃、狐假虎威都是如此。那么螳螂捕蝉是想告知我们怎样的道理的? 1、组织小组争论,随机总结名言,齐读加深感受。 师: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a“恍然大悟”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自己也象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着眼前的利益,没有想到 明白了自己想到攻打楚国的事,假如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王还明白了大臣们的劝告是有道理的,心里肯定很懊悔。 b读到这里,教师还想知道,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呢? 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再
11、劝告就杀谁 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用意就是劝告吴王,吴王肯定不会听的。 假如少年真那样做的话吴王可能就回杀了他。 假如在大臣们面前讲这个故事,吴王肯定不会信任这个故事是真的,以为是少年编出来的。 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信任螳螂捕蝉这件事是真的,这样,少年就可以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少年外表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 所以说少年的劝与大臣们的劝是有所不同的,假如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对呀,少年选择了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策。 2、出示有关福祸联系的警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
12、所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引领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节和最终一节,理解“恍然大悟”,发散想象“不堪设想”的后果,进而理解螳螂捕蝉一语双关的深刻含义 4、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四、再读探究,感受才智 1、在这里围绕少年身上哪些闪光点给学生供应了一个评价人物的时机,阅读课文28自然节,抓住关键语句,揣摩品尝,做到有理有据。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以读促悟,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真正“动”起来。 2、激趣:想不想当一回才智的少年?又想不想做一回“权倾天下”的大王呢? 学生肯定兴趣盎然,此时友情提示大家:留意人物的身份、谈吐;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 3、指导分角色朗读,配上古筝曲,
13、同学们应当会读的有生有色。 五、创设复述、升华情感 (“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学课文只有入境才能情真一切。) 情境一:模拟吴王早朝,面对众臣解释与少年的这段趣事,嘉奖少年,学生肯定会说的百花绽放,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之中就完成了本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复述。 情境二:生活中也有很多当代吴王,比方小明同学每天不问学习,只顾沉迷于网络嬉戏,怎样奉劝他既内化了寓意,学以致用,又在潜移默化中进展了说服别人的口语交际训练。 六、作业布置,延长课外 本着新课标中语文作业的布置应加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无限延长课堂,加强实践性的宗旨与大阅读的精神,布置以下作业: 1、排演课
14、本剧螳螂捕蝉,评比优秀导演、演员 2、收集寓言故事,在班级进行一次寓言故事赏析会 课题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 教材解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马上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急的。全文分“预备攻打楚国少年奇妙劝告消除攻打念头”三局部,构造紧凑、前后照顾、生动好玩、寓意深刻。 目标预设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生疏。但学生往往只留意故事的情节,不擅长思索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提醒寓意的语句,围绕详细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害”,从而深刻
15、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知人们的道理。 1、情意目标: 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无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告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明白吴王消除攻打楚国念头的缘由。 3、力量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制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设计理念 本文构造特殊,故事中套着故事,应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6、的故事,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应引导学生快捷快速地把留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表达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展;二是提倡了共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教师通过简笔画的形式板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人为本,注意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沟通,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存,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供应充分的表达时机,让学生学会表达。 教学思路 强调“三重”。即重感悟、重积存和迁移、重情趣。 重感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屡次对话中渐渐加深感悟,深刻领悟本文中使吴王明白“螳螂捕蝉”这
17、个故事的真正内涵。 重积存和迁移,感受文本时,帮忙学生积存词汇。教师的。语言表达也尽量精简美丽,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留意课外读物的推举,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情趣,使文本内容直观化、情境化、生活化,使语文学习更贴近学生,走进生活。 螳螂捕蝉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弄清晰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无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3、养成教育训练点: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晰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和他奇妙
18、的劝告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今日我们连续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一、根底达标: 补充以下成语,并说说成语的意思。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比方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后患。 二、 设问导读 (一)、理解故事,明白道理。 1、在文中找出表达这个故事,读一读。 (1)、 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拘束、闲适的神情,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依据课文内容用图示表示出“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内容。 并说说这个故事告知我们什么道理。(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
19、隐伏的祸害又是什么? 蝉(捕) 螳螂(啄) 黄雀(打)少年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遗忘了自己身后隐伏着的祸害。我们应当有长远准备,否则后患无穷。 3、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消除攻打楚国的念头) 吴王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吗?(明白)从文中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说,还下了死命令。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为什么听了少年的话消除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追溯根源,明确形势。 1、请同学们专心读课文,想一
20、想:为什么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消除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突然想起了大臣们的分析,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却没有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害,即“假如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当时的局势,(楚国)是蝉,(吴国)是螳螂,(其他诸侯国)是黄雀。填在上面图示中相应的位置。 (三)、合作探究 1、少年能劝告胜利的缘由有哪些?少年是怎么劝告的?和大臣们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用一个寓言故事来劝,是直接讲这个故事的吗?而是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灵劝、巧劝。(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少年委婉、含蓄,步步为营,不露痕迹。而大臣们是直言相劝,直截了当
21、,难以奏效。 2、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吴王:固执但能知错就改 少年:A、才智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提醒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士气冒死劝诫,士气可嘉。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D、急躁为了说服胜利,急躁等待时机 三、稳固练习: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从少年身上学 到了( );从吴王的 身上得到的教训是( ); 从螳螂捕蝉的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发 是( )。 四、 拓展练习: 吴王之前下了死命令,那么,其次天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怎样解释这一新打算呢? 五、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22、: 10、 螳螂捕蝉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四 之二 :方明珠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马上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急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消除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其次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顾,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拘束”、“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
23、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无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预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日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冲突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日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知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状况 1、出示
24、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拘束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开心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急的方向进展。 祸害: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进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预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其次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叙述“螳螂捕蝉”,奇妙地劝告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最终明白过来了。消除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
25、明白了什么? 2、沟通: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其次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教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认真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闲适自由拘束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刚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害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
26、们知道了吴王预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说,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仔细听,专心记,是怎样一件事。教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刚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认真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 这就
27、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认真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举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到达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
28、我们对待任何一个人都应当一分为二,正确地对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灵、聪慧。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消除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化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害。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拘束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日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寓言故事? (通
29、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冲突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日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知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状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 瞄准 毫不介意 螳螂捕蝉 隐伏 不堪设想 乘虚而入 侍奉 固执 恍然大悟 自由拘束 诸侯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开心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急的方向进展。 祸害: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进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预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其次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叙述“螳螂捕蝉”,奇妙地劝告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最终明白过来了。消除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沟通: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