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阅读心得2023年读道德经感悟人生心得.docx
《《道德经》阅读心得2023年读道德经感悟人生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阅读心得2023年读道德经感悟人生心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道德经阅读心得2023_读道德经感悟人生心得 老子道德经字数不多,却道出了很多社会人生的才智,每个人心中对于道德经的熟悉和理解都不同,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其自有一以贯之的道。每通读一遍道德经,对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熟悉就更加清楚一些,以此去熟悉事物,以此去指导行动,也算是一个独特的角度,看似消极无为,但归根结底是要实现积极效果。 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是由阴阳两面组成,对立统一,而且这两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任何一面进展到极致,便会呈现出对立面的样子,“
2、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缺乏;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只有把事物的积极进展掌握在肯定程度内,才能保持“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状态,那么如何把事物的积极进展掌握在肯定程度内呢?好像有如下途径: 功遂身退之道。在老子看来,强盛的事物难以长久,“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强盛过度不符合规律,正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以人事言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假如处事之盛而不能谦退,必定福转为祸,自遗身殃。因此“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行长
3、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要效法天道,处于积极进展的大局中,要擅长“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努力去成就人、成就事,但不行居功自恃,而要弗居谦退。 利物不争之道。为人处世,争强好胜、自利不已者多,但这不符合大道,“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人之道是要积极的利益他人而不争自利。他盼望我们效法水的品质,他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天长地久。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假如能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与天道契合的
4、,“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以柔胜刚之道。在老子看来,天下真正强大的不是刚毅,而是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顽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犒。故顽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顽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刚毅者难以长久,而柔弱者可以长期,对于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要能知能行。 作于细易之道。周易提出,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老子讲的更具体,他认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
5、大”“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事业要行之于微细,对于祸害要图之于未萌,假如能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反而行之之道。“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许多事情正面努力未必到达抱负效果,但是反面努力往往能实现正面效果。老子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所以当要追求积极目的的时候,可以从反面去着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行为也,不行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
6、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大者为下之道。但凡强大的事或人处下无损而且有益于其强大。“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知足常足之道。天道是平衡的,不会允许物极不反、亢龙无悔的状态。“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缺乏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缺乏。人之
7、道,则不然,损缺乏以奉有余”“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期。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经阅读心得【篇2】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据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
8、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因此学习道德经对我们探究中国古代最本质的思想道德品行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理科生,直接通读原版的老子是具有很大难度的是具有很大难度的,所以我选择了从阅读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开头渐渐感悟,在阅读中,我发觉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主要是讲什么是道,后四十四章主要讲德,简洁说来,道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是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别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并不一样。 首先说一说前面讲到的“
9、道”,即宇宙之道、自然之道,在我看来,主要就是指无为之道。第一句就说到“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是说作为世界根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特别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这一句作为道德经的起始,具体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掌握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敬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特别朴实的辩证思想。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非常敬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珍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特别强的科学性,这对现
10、在我们的唯物论非常有帮忙,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讨论奠定了一个非常坚实且广泛的根底。而且,从前面的章节中中,我们也可以深刻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全面表达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究与思索,而这种探究与思索不是盲目的,是特别有规划、有科学依据的,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也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期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期,是由于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期。所以说圣人把自己
11、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所以对于当代的我们这些大学生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当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对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例如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公平我们要报以一种寻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转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胜利,只有厚积才会薄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
12、道。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德,是物化之为,是“道”于宇宙间的布施,是对万物的呵护。道生万物,万物应“德”而得存,万事应“德”而生运化。德,是“道”呵护事、物,沿规律与法则演化之显现。德,是“道”布施于万物生化的永恒“工程主体”。所以说:德行道从。 我认为后文中最经典的莫过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一句话里,是很好玩和抽象的。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根本的东西吗?那么,查找这三样大事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查阅资料分析后得出这三件大事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大事组织而成的大事,没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德经 阅读 心得 2023 感悟 人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