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阅读答案[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愤》阅读答案[001].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书愤阅读答案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怀“什么“古“) 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殊要留意分析典故) 答案参考: 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成功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布满豪情气概。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 2、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剧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
2、人正是以此自勉,说明他仰慕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艺术手法:这首诗比照手法的运用胜利,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抱负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比照。 书愤阅读答案三: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比照 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诗歌的倒装性)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困难,眺望着北方被金人占据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怒郁积如山 这里示意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欲图收复
3、失地 这里能表达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画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斗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详细化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说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
4、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无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 拓展阅读:书愤 赏析 书愤前四句是回忆往事,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困难,眺望着北方被金人占据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怒郁积如山。接着将恢复之志详细化,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但“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出师表名传于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己也会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不移。 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熟悉和志向。“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
5、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这一比方特别奇怪而贴切,可以从山之高联想到豪气万丈,壮志凌云,也可以从山之凝重、不行动摇,联想到坚忍不拔,无可动摇之志。这便是诗人年轻时的写照。接着两句便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虽无一个动词消失,但在读者面前就呈现着剧烈的战斗场面,表现出昂扬的战斗心情,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诗人通过今昔之比照,从而突出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隐含着一种愤懑的心情。南朝宋时的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唐朝名将李勣也被唐太宗比为长城,因而诗人要效法他们的精神,以“塞上长城”自比,以为能成为一个抗敌的英雄。然而,壮志未酬,已生华发,这是以沉痛的笔调,抒发了对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极度愤慨。最终,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用以说明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生气。对于一个志在立功却怀才不遇,光阴蹉跎而难以作为者来说,能不幽愤哀伤吗?此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中那郁积之“愤”在字里行间仍旧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爱国之情将永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