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阅读答案[001].docx
《《夜书所见》阅读答案[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书所见》阅读答案[00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夜书所见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详细分析。 答: (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例如: 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
2、无虑生活的留恋。 (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例如: 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衬托,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安静。 悲欢比照。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通感运用。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家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评分标准:第(1)(2)两题各5分,内容3分,语言2分。其中第(1)题答出某种“感情”,第(2)题答出某种“表现手法”,各给1分,有分析各给2分。此题只要答出“答案例如”中的一种即可,如另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夜书所
3、见阅读答案2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阅读练习一: (1)前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3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句诗作简要分析。(4分) (3)诗歌一、二两句是怎样表现客情的?试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4)结合全诗看,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5)简析诗歌最终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前两句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江边秋景图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3分。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各1分,意合即可。 (2)抒发了客居他乡、归
4、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三、四句写儿童深夜挑促织,明灯照亮篱落,是用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反衬出游子流浪天际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或: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戏弄蟋蟀的生活场景,引发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妙的联想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快乐好玩,从而更加增加了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感。) 4分。思想情感2分,结合后两句诗句分析2分。 (3)一、二两句写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气氛,衬托了诗人客居异乡心境的凄凉愁苦,自然牵动了诗人羁旅思归之情。 (4)反衬。写深夜灯光下天真烂漫的儿童在篱笆旁捉促织的无忧无虑,反衬出诗人客居异乡的孤苦境
5、况和凄凉心境,更具有动人心魄的感染力。 (5)四两句写诗人突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测孩子们正夜捉蟋蟀,表现出孩子们兴致昂扬。孩子的欢快与诗人的悲愁形成比照,用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构造上以景结情,引人联想。 阅读练习二: 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奇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4分) 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4分) (3)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对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句诗中的有这样的评价,以无知儿女之乐,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写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6、(1分)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1分)送动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颜色(融情于景),(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独孤独的凄凉之感。(1分) (2)(4分)衬托或比照。(1分)茫茫夜色中,出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快开心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亮对比,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家乡的肤浅思念之情。(1分) (3)叶绍翁的这首七绝,写秋声、秋色、秋思、秋愁,却不落窠臼,别有情致,寥寥二十八个字,除了用萧萧梧叶寒
7、声江上秋风等,从正面来衬托自己客居异乡秋风思归的愁苦之情外,后两句诗采纳的则是反衬的手法,用孩子们在篱笆边挑着一盏灯笼捉蟋蟀这样一个细节,以孩子们的无忧无虑、活泼天真与自己的凄然神伤形成了鲜亮的比照,更反衬出了诗人的羁愁之深。 阅读练习三: 【阅读理解及答案】 (1)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奇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用送字和动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游子漂泊流浪、孤独孤独的凄凉之情。) (3)诗歌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要抒发的情感有何联系? (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快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亮的对比,突出了诗人流寓他
8、乡的凄苦心情。) 阅读练习四: (1)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你认为诗的第一句中哪个字最传神?请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的后两句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送是送来的意思,将梧叶拟人化了(或化虚为实,将寒声、风声具象化)(1分)生动了描绘了一幅秋风瑟瑟、落叶飘飞的秋景图,(1分)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 (2)比照、反衬(或借景抒情)。(1分)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捉蟋蟀,儿童的欢快开心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比照(1分),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之情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分) 注篱落:篱笆。 解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夜书所见 001 阅读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