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学设计[001].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居秋暝》教学设计[001].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观赏并领悟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尝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熟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学问 1.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中间两联必需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
2、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需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其次、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究竟。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 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 同,只是不肯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具体过程: 1、简明白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
3、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 中有 画,画 中有诗。” 著 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黄昏,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爽,高山安静,宛如世外桃源。 其次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芒映之下,宛如一条雪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漂浮,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
4、,或许她们正为什么快乐的事儿在竹林里玩耍追赶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快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安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善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爽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制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妙的艺术境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居秋暝 001 山居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