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docx
《2023年河南省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河南省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班级拟召开“家在河南”主题班会,以下是班长小豫准备的部分材料,请你帮他完善。1. 下面是开场白,其中有些字词小豫拿不准,请帮他判断。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河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哺育了一代代中原儿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 (详 祥)地,是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核心区,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王朝在此建都兴业。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在中原大地留下星罗 (其 棋)布的文化遗迹。守护
2、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就从了解我们的家乡河南开始吧。(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帮他作出选择( )A. p xng mB. b xng mC. b xng miD. p xng mi(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答案】(1)C (2)祥 棋【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读音。哺(b)育:供给食品、滋养品和保健品,特指父母喂养后代的一种行为状态;亦指通过教育培养。兴(xng )业:发扬学术或复兴旧业。根脉(mi):指根颈的脉络走向。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字形。发祥地:原指帝王祖先兴起的地方、后指民族、文化等的发源地。 星罗棋布:像星星那样罗列着,像棋子那样分
3、布着,形容分布得多而密。 2. 小豫想在下面这张幻灯片中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请帮他补写。【诗文传世】河南文学名家灿若群星。让我们走近他们,一起欣赏他们的锦绣诗文,感受他们的精神情怀。庄子笔下的大鹏起飞时“水击三千里,_”(北冥有鱼),气势何其恢宏!杜甫寄身漏雨的茅屋却为他人疾呼“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济世情怀令人动容;同样心系百姓的还有白居易,他能体察卖炭翁“_,_”(卖炭翁)的矛盾心境,实为难得。今天,人们说到家国情怀,依然会感动于李贺的“报君黄金台上意,_”(雁门太守行);赞扬无私奉献精神,依然会使用李商隐的“_,_”(无题)。【答案】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可怜身上衣正单 . 心忧炭贱愿天寒 . 提携玉龙为君死 . 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抟、厦、庇、俱、贱、提携、蜡炬”等字词的书写。3. 小豫感觉用文字呈现汉字文化发展史不够直观,请根据下面幻灯片的内容帮他完成时间轴。要求:语言简洁,每处不超过15字。【汉字源流】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在舞阳贾湖遗址发现的契刻符号距今约8000年,是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在安阳殷墟发现的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东汉时期,许慎编写了一部研究文字形义关系和使用现象的专著说文解字,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字典。2
5、0世纪八十年代,王永民发明“王码五笔字型”,解决了汉字的电脑输入难题这些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都与河南有关。【答案】3000多年前出现了甲骨文我国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东汉许慎编写说文解字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解析】【详解】考查筛选信息。根据“在安阳殷墟发现的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文”可得:3000多年前出现了甲骨文。根据“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可得:我国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根据“许慎编写了一部研究文字形义关系和使用现象的专著说文解字”可得:东汉许慎编写说文解字。根据“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字典”可得:世界上第一部字典。4. 小豫想为下面幻灯片中的文字选配一幅插图。A、B两幅备
6、选图中,你建议选择哪一幅,请简述理由。【当代奇迹】河南有一个水利奇迹红旗渠,它是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历时十年在悬崖陡壁上修建的人工天河,解决了当地55万人的饮水难题和54万亩耕地的浇灌问题。过去的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红旗渠建成后,“旱涝都不怕,年年保丰收”。修建红旗渠异常艰辛,其中“青年洞”的开凿尤为不易,300多名壮小伙儿组成突击队,一锤一钎打了17个月,才凿出了长616米、宽6.2米、高2米的“青年洞”。【答案】A示例:建议选择A图。该图真实再现了林县人民抢锤打钎凿开山石的场景,能让人真切感受到他们修建红旗渠的艰辛,与文字内容匹配。B示例:建议选择B图。该图描绘的是红旗渠修通后林县
7、人民丰收运粮的情景,能显示修建红旗渠的意义,与文字内容匹配。【解析】【详解】考查图文转换。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建议选择A图。图中两人,腰里系着绳子,站在山崖上。一人手拿铁钎,一人挥舞大锤,两人正在努力地开凿石壁。这幅图表现了当初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艰辛。与材料中的“修建红旗渠异常艰辛,其中青年洞的开凿尤为不易,300多名壮小伙儿组成突击队,一锤一钎打了17个月,才凿出了长616米、宽6.2米、高2米的青年洞”相契合。示例二:建议选择B图。这幅图中一条清澈的水渠延伸向远方。水渠旁一条大道。大道上行驶着大辆的拖拉机,车上拉的是丰收的粮食。所以这幅图描绘的是红旗渠修通后林县人民丰收运粮的
8、情景,正是人们修成了红旗渠,才有了今天的丰收。与材料中的“解决了当地55万人的饮水难题和54万亩耕地的浇灌问题。过去的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红旗渠建成后,旱涝都不怕,年年保丰收”相契合。5. 小豫想用一组排比句为班会作总结,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帮他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同学们,河南文化如万里长河,我们今天掬起的不过是几朵浪花;河南文化如鸿篇巨制,我们今天欣赏的不过是几个片段;河南文化如_,_。希望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全面地了解河南,更深刻地理解河南文化。【答案】 . 示例一:(河南文化如)灿烂星空, . 我们今天注目的不过是几颗星辰示例二:(河南文化如)华美乐
9、章,我们今天聆听的不过是几个音符示例三:(河南文化如)参天巨树,我们今天采摘的不过是几片绿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句子仿写。认真研究被仿写句子的结构特点,不要雷同,修辞要恰当,用词不能重复。示例:葱郁森林;我们今天观赏的不过是几株小树。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共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老兵和军马“老兵”其实并不老,才二十六岁。八年前,部队招兵,他报了名。“为什么想当兵?”招兵连长问。“奔出息。”招兵连长打量着他,“考高中、上大学,也可以有出息嘛。”“就是考上了,家里也供不起。”招兵连长凝视他良久,“喜欢马吗?”“喜欢!我家那匹马就是我养大的。我对它像兄弟!”就这样,在城里打
10、了三年短工的他如愿穿上军装,被分到一个军马场。像大多数新兵一样,他有一个梦想留在部队,既出息自己,又荣耀家门。他默默地、执着地接近着他的人生憧憬。由于在家养过马,又能吃苦,他很快成了“专业”最出色的新兵。他知道养好军马就能让骑兵兄弟多一份保障,但仅凭自己那点粗浅经验是不够的,便买来相关书籍学习,并天天坚持记录驯养心得。入伍第二年,他在新兵中第一个当上了副班长,第三年入了党并当上了班长,第五年被授予了“模范班长”的称号。有一天,他一个人躲在僻静处默默流泪家信中说,家里那匹马病死了。那是他用打工的钱买的,买时还是个小马驹。他想,如果自己没参军,那匹马不会死。他很爱一匹枣红色军马。这匹马跟他家的马一
11、样,额头正中也有一处菱形的白毛,他给这匹军马取名叫“白头心儿”。“白头心儿”救过他一命。那次军马受惊“炸群”,他从一匹马上摔了下去,眼看就要被受惊的马群踩踏,“白头心儿”冲过来一口将他叼起,紧紧叼住不放,否则他必死无疑。当马群安静下来,他搂着“白头心儿”的脖子涌出了热泪。慢慢地,他开始被尊称为“老班长”了。可不是“老”嘛!他已经欢送过一批战友退伍了。当年同一批新兵中,只留下了他一个。他感到几分欣慰,几分自信。毕竟已经是班长了,被留下继续服役了,兴许将来真能当上军官。他入伍的第八年,裁军。因军事装备越来越现代化,军马场接到了解散的命令,所有的军马都要被处理。“白头心儿”被牵走时,眼望着他,四蹄后
12、撑,一动不动。他轻轻拍着它的脖子耳语:“白头心儿啊,乖乖跟人家走吧,我不会忘了你的”不知不觉,泪水已淌在这位二十六岁“老兵”的脸颊上。他是最后离开军马场的官兵之一。那是一个冬日的黄昏,他们列队肃立在空荡荡的营房前,营房不远处,是一排排寂静的马厩。连长又给他颁发了“模范班长”的证书,那是对他八年服役最后的嘉奖。连长命令他以“老兵”的身份降下军旗。仰望着在风中飘荡的军旗,他仿佛听到营房中传出了笑声和歌声,仿佛闻到从马厩发出的草料混杂着马粪的那种温热的芳香。如血的夕阳已沉到地平线以下,广袤而苍凉的大草原上夜幕降临了。回望着越来越模糊的营房和马厩,他想它们也将成为这大草原上光荣与梦想的遗址了。他想他保
13、存他的“模范班长”证书,一定要比大草原保存那遗迹更长久归乡途中,他竟在一个小县城看到了“白头心儿”!它卧在一幢砖房前,旁边挂着一块牌子“吕记马肉”。他走近“白头心儿”,见它那晶亮的大眼睛里分明地汪着泪。马肉店老板告诉他,那军马拍电影时断了一条腿,废了。他蹲下查看了马腿,请求老板将“白头心儿”转卖给他。老板提出的金额超过了他的复员费。“我白替你打工行不行?”他说,“直到这匹马能站起来为止。” 在他的救治和精心照料下,一个月后,“白头心儿”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老板被他感动了,没再收他一分钱,允许他将“白头心儿”牵走。因为“白头心儿”,他没法乘车,只能朝行暮宿,向着家乡“长征”。两个月后,他老母亲看见
14、一个风尘仆仆的人牵着一匹马站在门前。她惊喜地认出了儿子!他抱着瘦小的母亲,“妈,我回来了。你看,咱们又有一匹白头心儿了!”第二天清晨,他牵着“白头心儿”登上家乡的山头,俯瞰着贫穷的山村,发誓般地说:“白头心儿,咱们一起把家乡彻底变个样吧!”那一刻,二十六岁的“老兵”似乎顿悟他从军队获得的,还有比“模范班长”荣誉重要得多的东西(作者:梁晓声。有删改)6. 请从“老兵”的角度简要概括他和军马“白头心儿”之间发生的几件事。7. 文中两处画横线句都写到老兵流泪,你从中读出了他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8. 文章第9段是如何表现老兵离开部队时的不舍之情的?请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15、9. 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探究老兵得到的“重要得多的东西”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答案】6. 老兵被“白头心儿”救了一命老兵惜别“白头心儿”老兵(偶遇)救治“白头心儿”老兵带着“白头心儿”返乡 7. 第一处:为家里的马病死了感到悲伤,为自己没能在家照顾马而自责。第二处:对军马和军旅生活依依不舍,为军马场解散(与“白头心儿”分别)而难过。(或:为军旅生活的结束而难过,为光荣与梦想的终结而痛苦。) 8. 正面描写:该段描写老兵仰望军旗、回望军营等动作,仿佛听到军营中的欢声笑语、闻到马厩传来的芳香,以及想要长久地保存“模范班长”证书等心理活动,表现他对军营生活的不舍。侧面描写:该段描写冬日
16、黄昏里空荡荡的军营、寂静的马厩、广袤而苍凉的大草原,烘托老兵离开军营时内心的不舍。 9. 示例:得到了历练和成长。他入伍八年,从一个新兵成长为班长、模范班长,不仅得到了荣誉,还在历练中变得更加积极上进、坚毅执着。增强了责任心。在军营中,他认识到养军马的意义,努力学习,尽职尽责养好军马,这种不断增强的责任心,让他回乡后意识到自己对家乡的责任。增加了自信。他通过努力成为同一批新兵中的佼佼者,得到部队认可,被留在军营继续服役,这增加了他的自信,让他有了立志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的勇气和信心。【解析】【6题详解】考查概括事件。根据第段中的“白头心儿救过他一命”可得:老兵被“白头心儿”救了一命。根据第段中的“
17、白头心儿被牵走时,眼望着他,四蹄后撑,一动不动不知不觉,泪水已淌在这位二十六岁老兵的脸颊上”可得:老兵惜别“白头心儿”。根据第段中的“归乡途中,他竟在一个小县城看到了白头心儿”和第段中的“在他的救治和精心照料下,一个月后,白头心儿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可得:老兵(偶遇)救治“白头心儿”。根据第段中的“因为白头心儿,他没法乘车,只能朝行暮宿,向着家乡长征”可得:老兵带着“白头心儿”返乡。【7题详解】考查赏析人物心理。第一处:根据后句“家信中说,家里那匹马病死了。那是他用打工的钱买的,买时还是个小马驹。他想,如果自己没参军,那匹马不会死”可知,为家里的马病死了感到悲伤,为自己没能在家照顾马而自责。第二
18、处:根据第段落中的“入伍的第八年,裁军。因军事装备越来越现代化,军马场接到了解散的命令,所有的军马都要被处理”和后段中的“它们也将成为这大草原上光荣与梦想的遗址了”可知,对军马和军旅生活依依不舍,为军马场解散(与“白头心儿”分别)而难过。(或:为军旅生活的结束而难过,为光荣与梦想的终结而痛苦。)【8题详解】考查描写手法。本段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本段中的“仰望着在风中飘荡的军旗”“回望着越来越模糊的营房和马厩”是对老兵的动作描写。“他仿佛听到营房中传出了笑声和歌声,仿佛闻到从马厩发出的草料混杂着马粪的那种温热的芳香”是他的想象。“他想它们也将成为这大草原上光荣与梦想的遗址了。他想他
19、保存他的“模范班长”证书,一定要比大草原保存那遗迹更长久”是对他的心理描写。这些都是对他的正面描写。表现了他对军营生活的不舍。本段中的“空荡荡的营房前,营房不远处,是一排排寂静的马厩”“如血的夕阳已沉到地平线以下,广袤而苍凉的大草原上夜幕降临了”是环境描写,也是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营房的空荡、马厩的寂静、大草原的广袤与苍凉、夕阳的坠落,烘托了老兵不得以离开兵营时的不舍。【9题详解】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第段中的“他默默地、执着地接近着他的人生憧憬。由于在家养过马,又能吃苦,他很快成了专业最出色的新兵”“入伍第二年,他在新兵中第一个当上了副班长,第三年入了党并当上了班长,第五年被授予了模范班长的称号”
20、可知,他得到了历练与成长。根据第段中的“他知道养好军马就能让骑兵兄弟多一份保障,但仅凭自己那点粗浅经验是不够的,便买来相关书籍学习,并天天坚持记录驯养心得”和第段中的“白头心儿,咱们一起把家乡彻底变个样吧”可知,他增强了责任心。根据第段中的“他已经欢送过一批战友退伍了。当年同一批新兵中,只留下了他一个。他感到几分欣慰,几分自信。毕竟已经是班长了,被留下继续服役了,兴许将来真能当上军官”和第段中的“白头心儿,咱们一起把家乡彻底变个样吧”可知,他增加了自信。(二)(共12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让敦煌壁画再“活”两万年科幻大片侏罗纪公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科学家找到一块有史前
21、蚊子的琥珀,从蚊子血中提取了恐龙的DNA片段,从而让已灭绝6000多万年的恐龙复活了。这故事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但2022年天津大学的一项有关DNA存储的研究成果让人们离想象又近了一些。他们将10幅敦煌壁画的数字图像存入DNA中,通过加速老化等实验,发现这些壁画信息在实验室常温下可保存千年,在9.4下可保存两万年。DNA竟然可以存储壁画?其实,这并不奇怪。自有生命以来,大自然一直用DNA来存储信息。纷繁复杂的人类基因组信息,就是记录在比细胞还小得多的DNA上,一代代遗传下来的。通过一根头发附带的DNA信息,就能复原生命体的所有遗传信息。DNA存储了亿万年来无数生物的遗传信息,可谓大自然中最好的
22、存储器。如果能把海量的信息“写”到小小的DNA上存储起来,岂不便利?壁画“变身”DNA,需要打破无机与有机的界限,如何才能实现这种“跨界”存储呢?这要从DNA存储的两个步骤信息写入和信息读取说起。先说信息写入。DNA含有A、T、C、G四种碱基,如果用数字中的0、1、2、3分别代表一种碱基,就能形成一个四进制碱基序列,然后通过编码转化,实现碱基四进制和计算机二进制的“对话”。据此,将敦煌壁画的数字图像转换成二进制的比特串,再通过编码将其转化为四进制的碱基序列,然后通过DNA合成技术将碱基序列写入DNA,壁画的数字图像就“变”为DNA了。再说信息读取。正常情况下,可先利用技术手段将DNA存储的壁画
23、数据拷贝出来,再通过专业测序仪器测得其碱基序列,然后通过解码将其转换为二进制数据,从而实现信息读取。然而,存储了壁画信息的DNA跟天然的DNA一样,长期存放会产生断裂和降解等问题。如何从严重断裂和降解的DNA样本中读取信息,恢复原始的敦煌壁画图像呢?天津大学团队创新设计了一种序列重建算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制备了一个DNA水溶液样本,放在70的温度下加速其断裂、降解长达十周,这类似于DNA在自然环境下千年万年的降解情形,在此过程中80%以上的DNA片段都发生了断裂错误。然后,团队根据设计的序列重建算法让96.4%以上的片段重新被准确组装和解码。最后,再通过一种编码方式解决了少量片段丢失的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河南省 中考 语文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