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7篇).docx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7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7篇) 教材分析: 比例的学问是人教版第三单元其次课时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根底学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局部学问是在学习了比的学问和除法、分数、比例的意义根底上教学的。本节课内容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解比例的根底,和进展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比例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详细的问题。 学情分析: 这局部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比例意义的根底上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探究并把握比例的根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解比例。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了肯定的观看、探究、归纳的力量。本班学生
2、比照例的意义以及比例的性质已经有了肯定的学问根底,同时学生对这一学问点的学习兴趣比拟高,因此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又个别学生理解力量和数学根底学问比拟差,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这局部人群。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局部名称。理解并把握比例的根本性质。 2、 能够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性质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3、 能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力量。 4、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比拟、分析、计算、沟通探究新知。 教学重难点: 把握比例的根本性质,发觉并概括出比例的根本性质。引导观看比例中的内、外项的关系。
3、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 1、 什么叫做比例? 2、 应用比例的意义推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出推断方法。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依据学生的推断说出组成比例的方法。 3、 通过师生能否组成比例的竞赛诱发学生的思索:还能有什么方法推断能否组成比例? (设计意图:教师教学应当以学生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阅历为根底,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 探究新知: 1、 比例各局部的名称。 提问:我们每个人都名字,那我们的比例有没出名称呢? 自学课本,全部齐读。 (培育阅读文本的力量,加深对数学概念的文本理解。) 出示各种不同的比例,让学生说出比例
4、各局部的名称。并检查学生的自学状况,准时赐予订正。(学生行为:大局部都能说出比例的各局部名称,但个别的还是存在问题。)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自学状况,并赐予准时订正) 2、 比例的根本性质 通过观看、分析、计算等方法,学生独立探究其中的规律。 与同桌相互沟通自己的发觉。 汇报自己的发觉,全班沟通总结。 举例说明,检验发觉。 如:45:0.5=1.2:34 4534=0.51.2 2.41.6=6040 2.440=1.660 学生行为:学生仔细观看、计算,并能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设计意图:这环节的学习能够充分的表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观看、计算中找到规律,并与他人共享,培育合作
5、意识。 三、总结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全部齐读 明确和牢记比例的根本性质。 四、稳固练习 在( )里填上适宜的数。 5:3=( ):4 12:( )=( ):5 1、做一做: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2、课堂小结。 3、完成课文练习46题。 学生行为:独立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稳固和检验学习的成果 板书设计 80 : 2 = 200 : 5 外项 内项 内项 外项 45:0.5=1.2:34 4534=0.51.2 2.41.6=6040 2.440=1.660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 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1、在
6、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纳了师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意对学生的自学力量,语言表达力量以及学习热忱力量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 评价2、这个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晰地熟悉到这节课究竟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相互补助,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力量的培育,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胜利的欢乐。让学生在评价中对自己布满信念,是评价成他们进展的动力。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头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而且在学问点的猎取时,让学生自主观看发觉,分析比拟,概括出比例的根本性质,表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
7、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拟适合学生的思维进展的,在构造上,我也注意了前后照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拟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把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依据比例的根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索,但学生的逆向思维好像都比拟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力量上的估量缺乏。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 比例的根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比例的根本性质的根底上熟悉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把握比例的根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
8、重点比例根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根本性质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已经熟悉了比例?谁能说说什么是比例? 2、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3:5 18:30 (2)04:02 18:09 (3)2:89:27 提问: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单位:厘米) (1)提问:你能依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两个三角形底的比和高的比相等吗?3:62:4 两个三角形高的比和底的比相等吗?2:43:6 每个三角形底和高的比
9、相等吗?3:26:4 每个三角形高和底的比相等吗?2:34:6 2、(1)学生自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就是比例的各个局部,那么比例的各局部的名称是什么呢?请同学门自学课本第43页。 (2)学生汇报: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3:6=2:4 外项内项内项外项 (2)学生沟通:你能说出其他三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是多少吗? (3)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并说一说各比例外项和内项在哪里? (4)比拟: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分? 3、(1)要求:观看黑板上的四个比例式,你有什么发觉?(学生小组争论、沟通) (2)要求: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
10、项积,并争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3624为例,指名来说明。 内项积是:6212 外项积是:3412 6234 4、再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假如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为() 6、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 板书课题:比例的根本性质 7、思索: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穿插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穿插相乘积相等 8、提问:学习了比例的根本性质有什么用呢? 三、稳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 2、比和比例除了在
11、意义和各局部名称方面不同,你认为它们在什么方面还有什么区分? 3、完成练习十/1、2、3、4 4、推断: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是1,两个内项肯定互为为倒数。( ) 5、依据49123,写出比例式。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学问? 五、作业: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根本性质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比例的根本性质(教材第4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根本性质。 2、提高学生观看、计算、发觉、验证和总结的力量。 3、在总结比例的根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究数学问题的乐趣。 【重点难点】 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预备】 投
12、影仪。 【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推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推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局部的名称是什么? 【新课讲授】 1、教学比例各局部的名称。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1页第1行、第2行的内容。 教师板书:2.41.6=6040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的比例的外项、内项。随着学生的答复教师接着板书: 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探究比例的根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的各局部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教师板书:比例的根本性质。 组织学生观看组成比例的两
13、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并探究它们的关系。 学生小组内沟通。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举例说明,检验发觉。如:0.5=1.2,两个外项的积是=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假如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如:=,315=59。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穿插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教师: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引导学生说一说,比例的根本性质是什么?组织学生小组沟通、汇报。教师补充: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学生齐
14、读两遍。 3、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推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沟通,然后指名汇报。 4、教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 学生争论沟通后,指名答复。 教师小结:两种方法: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两个外项之积是否等于两个比的内项之积。 【课堂作业】 教材第41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思索,指名说一说,全班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5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答案:(1)不行以组成比例;(2)可以组成比例;(3)可以组成比例
15、;(4)不行以组成比例 第2课时比例的根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 比例的根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目标:在详细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正确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的过程中进展推理力量。 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经受探究的过程,体验胜利的欢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 难点:推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做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
16、什么叫做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商,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谈话:今日我们要学的学问也和比有着亲密的关系。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特别出名?(学生依据自己的了解答复)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究啤酒生产中的数学 出示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状况: 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状况 第一天 其次天 运输次数 2 4 运输量(吨) 16 32 依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
17、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 谈话:谁来沟通?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可能消失以下的问题: 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16 : 2) 货车其次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 货车其次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 (师依据学生的答复,将答案一一贴或写于黑板) 2 :16; 4 :32; 16 :2; 32 :4; 16 :32; 2 :4; 32 :16; 4 :2。 1、熟悉比例及各局部名称。 谈话: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擅长提问,还要擅长观看。现在就请你观看这两个比(16 :2;32 :4)看能发觉什么?(学生会发觉比值相
18、等) 思索: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每次的运输量) 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 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 试一试:剩下的这些比中,哪两个也能用等于号连接?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写看。(学生独立完成) 介绍: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数学上就把它叫做比例。我们知道,比有前项、后项,比例的各局部也有自己的名字。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像16、4位于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2、32位于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学生先把2 :16=4 :32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再同桌俩沟通它的内项外项分别是谁。 自学提示:同
19、学们表现得都特殊棒,现在请你看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能否依据刚刚所学学问解决。(学生独立完成) 2、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分? 比 46 比例 2346 3.推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69 和 912 总结方法:推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4.谈话引入:刚刚,你们是依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不是这样想的,可能很快就推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隐秘吗?其实隐秘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中,它们两者之间可是存在着一种奇异的关系,你想揭穿这个隐秘吗? 那就请你以16:2=32:4为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试试能不能发觉这个关系! 5、学生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 基本 性质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