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模板五篇.docx
《《琵琶行》教案模板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教案模板五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琵琶行教案模板锦集五篇 教学目的 1、观赏诗中运用比方,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熟悉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存局部字词 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宏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殊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
2、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欣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提倡者,主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苦痛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奇“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抱负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痛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3、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迫,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其次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受共鸣自身天际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头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进行祭祀,召开宴会或进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
4、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拟自由,形式都采纳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敏捷,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屡次换韵 。 琵琶行教案 篇2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认真品尝诗的主旨句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详细内涵; 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妙意境。
5、教学难点: 学生品尝诗的艺术。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白居易简介(略); 2:听录音朗读课文,留意朗读过程中音乐旋律与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找出与小序内容对应的局部并朗读,教师做讲解。 4:找出琵琶女三次演奏的句子并朗读。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听到琴声(第一段); 其次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其次段); 第三次(明写):感言促弹(略写)(第五段)。 5:赏析其次段并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动听流畅-沉咽凝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6: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 (1)身世共鸣:琵琶女被无情的岁月抛弃而诗人被上层社会抛弃: (2)音乐共鸣
6、:琵琶弹奏出神入化,听者如痴如醉; (3)文化共鸣:白居易将自己 与琵琶女放在公平的地位且与我心有戚戚焉是难能珍贵的。 7:回味课本中引用霍松林对其次段的赏析。 8:课后比拟观赏乐曲。(李贺李凭箜篌引 琵琶行教案 篇3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潜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熟悉。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其次段的琵琶声局部)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仆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表达“声中之情”的诗句
7、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终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终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依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争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终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受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境况) 1学生争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理
8、想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一样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拟观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琵琶行教案 篇4 教学重点: 分析和琵琶女的身世,理解体会“同是天际沦落人”。 一、导入: 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非凡,技艺超群的琵琶女毕竟有怎样的经受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二、阅读第三段,概括琵琶女身世。 1、学生分组争论,统一熟悉,选派发言代表。 2、多媒体出示句子,有小组代表发言分析,然后多媒体出示明确结果。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
9、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 (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年轻貌美 技艺超群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红极一时 (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乐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奢华欢快 光阴虚度 (5)弟走参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亲人离散 时过境迁 嫁与商人 (6)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独守空船 凄凉孤独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今昔比照 感慨万千 3、总结琵琶女经受: 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 如今年长色衰,
10、漂流沦落。 4、 学生再品其次段音乐描写,自由沟通,阅读名师一号相关资料,最终让学生明白此段音乐描写既是在表现琵琶女技艺的超群,更是在通过音乐来书写琵琶女的情感。为下文自叙身世做铺垫。 5、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琵琶女经受再次观赏一下其演奏的音乐,体会不同特点的音乐传达琵琶女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正是这样既旋律多变,又饱含情感的音乐引起了的共鸣。在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禁发出“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那么诗人与琵琶女毕竟同在何处? 三、阅读第四段,概括诗人现状。 1、齐读第四段 2、多媒体出示诗句,由同学发言分析。 (1)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被贬离京,卧病浔阳 (2)
11、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地势荒僻,环境恶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孤独苦闷 3、补充经受,体会沦落之叹。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32岁授校书郎、35岁升周至县蔚、36岁时被擢为翰林学士,37岁任左拾遗(谏官),期间,他除了直言诤谏外,还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和新乐府,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病死在长安,白居易回家乡守孝三年,服孝完毕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
12、身死,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竟然保持冷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非常生气,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谈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缘由还是他的直言进谏和那些讽喻诗。 4、今昔比照,总结经受 曾经得志升迁,如今被贬离京;曾经春风得意,如今孤独苦闷。 5、总结诗人与琵琶女的共同点,理解主旨句。 曾经 色艺双全 红极一时 欢快奢华 春风得意 才华横溢 连续升迁 如今 年长色衰 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琵琶行 教案 模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