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01].docx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0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米和厘米的熟悉教学反思1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拟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根底。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受了熟悉、稳固、单元练习后,局部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抱负。究其缘由,熟悉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受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详细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沟通反思,形成理性熟悉。这对于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育学生观看、比拟、分析、抽象的力量,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二
2、)抓住联系,熟悉“厘米”和”米”。 (三)利用比拟,深化熟悉。 让学生对比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都是1,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熟悉: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级单位,”厘米”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米”做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厘米”做单位。从而使学生把握长度单位的用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米、厘米的熟悉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拟困难的,缘由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全部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阅历比拟远,由于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这两
3、堂课教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学问,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要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 米和厘米的熟悉教学反思2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拟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根底。但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没接触过,熟悉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受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详细的过程,学生
4、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沟通反思,形成理性熟悉。这对于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让学生经受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在作业中,学生会消失这样的状况:“一棵大树高40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会消失这样的错误,主要缘由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亮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看和比拟,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联想和比拟来稳固对厘米和米的熟悉 厘米和米比拟抽象,必
5、需借助肯定的物体来熟悉理解。比方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拟,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建立初步的估量意识和估量力量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量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量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拟抽象,学生简单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展估测都很有帮忙。 固然做到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常的交谈中,还可以有意无意地拿出这些学问和学生一起练习复习,也能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的
6、亲密联系。 米和厘米的熟悉教学反思3 为了培育学生观看、比拟、分析、抽象的力量,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1、猜一猜。让学生先依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熟悉。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很多学问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2、看一看。观看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从0到2之间是多少?2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0到5之间是几厘米?0到10之间呢?从而使学生充分
7、熟悉直尺,熟悉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 3、画一画。让学生在纸上画出1厘米、几厘米,直观感知1厘米和几厘米。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到:长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4、剪一剪。让学生用吸管剪出1厘米,培育学生实践操作力量。然后问学生:你怎么能确定你剪的就是1厘米?大局部学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厘米。那么,怎样测量呢?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过程,明确测量的方法。 5、量一量。给学生供应学具,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展实际测量,培育学生的实践力量。 6、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严密地联系起来。 7、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建立
8、起长度表象。知道2厘米里有2个1厘米,进而明确几厘米里有几个长度单位。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猜、看、画、剪、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获得感性熟悉,清晰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并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抓住联系,熟悉“米“。 在教学过程中,我留意抓住学问之间的联系,利用“厘米“学习“米“。 1、找关系。学习了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然后让学生把10张10厘米的学具条排成一排,使学生熟悉:这是100厘米。再让学生从教师供应的学具中找出和100厘米同样长的尺子。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1米的皮尺,从而引出单位“米“。接着问学生:比
9、拟两者,你发觉了什么?得出:1米=100厘米的结论。 2、熟悉1米。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米有多高,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3、估量。让学生利用刚刚建立的表象,估量一下黑板的长度,培育学生的估测力量,同时对所学的学问进展反应。 (三)利用比拟,深化熟悉。 让学生对比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都是1,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熟悉: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级单位,“厘米“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米“做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厘米“做单位。从而使学生把握长度单位的用法。 1.让学生经受长度单位的形成
10、过程,建立表象 2.通过联想和比拟来稳固对厘米和米的熟悉 3.建立初步的估量意识和估量力量 通过对前后测状况的分析,学生对于米、厘米的熟悉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拟困难的,缘由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全部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阅历比拟远,由于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这两堂课教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学问,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
11、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要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 米和厘米的熟悉教学反思4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10厘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学生之所以消失这样的错误,主要缘由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亮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学习以前可能是从未听说过,这样学习起来学生的确有点困难。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对于这样的空间想象力量方面,学生还是比拟薄弱,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
12、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复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验。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比拟重要。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 1、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绽开。 量一量。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课桌的长,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量同一物体,而结果却不同?使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一样的测量工具,熟悉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过观看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就是1厘米。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加强对1厘米的感受。画一画。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
13、出1厘米的线段,再次直观感知1厘米。比一比。请每个学生拿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抽掉小正方体,左手手指不要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再比出1厘米,最终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体塞进去验证一下,比的长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估一估。给学生供应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展估测,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记一记。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米和厘米的熟悉教学反思5 厘米和米的熟悉是学生熟悉长度单位的开头,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学问的根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长度、测量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
14、的熟悉和阅历。但是,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 1米的实际长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缺乏明确的熟悉。依据以往的阅历和教训,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重点帮忙孩子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由于厘米的单位比拟小,在测量短或小的物体时经常用到厘米,课堂上我让学生找身边的或见过的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如:橡皮的厚、拉链的宽、透亮胶的宽等),再找教室里适合用厘米测量的物体,(如:课本的边长、橡皮的长、墙砖的边长等),帮忙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到达了很好的效果。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在什么状况下我们会用到厘米,总结在测量长度较短的物体时我们要用到厘米。 熟悉长度单位米时,让学生经
15、受用直尺(厘米做单位)不够量的状况,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米。然后仿厘米的熟悉,帮忙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同时还要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在这种学问的根底上,让学生用卷尺亲身体验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从而理解米的感念。 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了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感念,从而提高了对米的熟悉。 为了加强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充分熟悉,在课下我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测量家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整合训练,多数的学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观念,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学问体系。 米和厘米的熟悉教学反思6 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当比拟熟识,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洁的图
16、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头学习厘米的熟悉看起来并不难。 而对于米的熟悉就有肯定的困难,米虽然是根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拟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特地的米尺让学生反复熟悉,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洁的学问如:1米=( )厘米,500厘米=()米等还行,遇到稍简单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熟悉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拟困难的。 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熟悉,必需从学生熟识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米和厘米的认识 001 厘米 认识 教学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