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认识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1千克的感性熟悉,还是练习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为根底,供应学生熟识的生活常识,帮忙学生理解数学学问。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留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参加意识,引导学生参加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究求知的过程中,获得学问,培育创新意识,熬炼动手操作,应用学问的力量。 1、教学时力求遵循学问进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学生积极参加了学问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进展,体验到
2、数学学问来源于生活、效劳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学问的奇怪心,引发他们剧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进展。 2、为学生供应“做数学”的时机。传统的教学中,学问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供应了“做数学”的时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学问。尽可能地给学生供应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毕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熟悉。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看、比拟的方法,发觉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展猜测、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展分析、归纳、
3、推理、论证的根底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肯定的”探究力量;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加制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意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力量得到更好的培育。 3、指导学生回忆学习历程,发觉一些规律或讨论成果,同时,课外延长,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学会估量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讨论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展沟通,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熟悉,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熟悉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2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觉学问 为了让学生能比拟好地把握“克和千克”这局部
4、学问,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许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头,我就从了解学生的学问根底动身“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学问”,让学生回忆熟识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学问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学问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熟悉的根底,才智从动手开头。”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
5、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观看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受学问的发生,进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自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详细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精
6、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学问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熟悉假如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熟悉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详细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识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量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进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熟悉物品的质量,并慢慢形成了肯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
7、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稳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学问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仆人。 熟悉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3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觉学问 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超市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许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学问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熟悉的根底,才智从动手开头。在建立1克的概
8、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1角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自掂一掂一块月饼50克,一袋盐350克、两袋白糖、1000克。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学问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详细化。我让学生将水果、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量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
9、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学问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仆人。 熟悉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4 开学的第一天,从学生们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中,我能读出大家对新学期满满的信念,对新的学问的奇怪和期盼!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愿景和对师生温馨、和谐关系的期盼和开头经营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学习了熟悉克和千克的学习。 今年很荣幸又一次任教三年级,虽然对于备教材这环节感觉简单了些,可面对全新的学生仍不容懈怠。由于这局部学问与学生生活机严密联系,学生已经具备了肯定的生活阅历。因此,就在前一天的新生报到时,我就给大家布置了学前预备任务:每人预
10、备少量花生米、黄豆粒,一枚2分硬币、一枚5分硬币,一粒纽扣等物品。并询问或回忆跟父母到超市购物时看到的称重的工具及购置物品有多重,记录有关克和千克的相关物品。 教学中学生在观看了信息窗,倾听了学生仔细读的四条信息后,思索很积极,提出了很多的问题: 1、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 2、150吨有多重; 3、还有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50千克、90千克有多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看得出学生们的发觉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力量还是比拟强得! 我们先来解决提出了1克有多重的问题,在经受了摸一摸,掂一掂,估一估的同桌活动中学生们很快想到了一片口香糖,一枚1分、一枚2分、一枚5分硬币大约重
11、1克,一枚纽扣大约重1克等;继而出示并熟悉天平的构造,演示天平称硬币的过程,学生见证了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分硬币比1克轻一点;5分硬币比一克重一点;再次演示验证了一粒花生米约重1克;之后,让学生再次掂一掂2分硬币和一粒花生米有多重,感受进一步体验一克有多重;之后演示称一些比一克重或轻的物品,增进学生的感悟,这一环节的学生也体验活动较为充分。在接下来引导学生:假如物品比拟重,我们还用克做单位吗?由1000粒花生米约重1000克,让学生读出1000克,也可以写成1千克,引入千克,这时有的学生想到了语文课本、数学课本的质量约是1千克;还有的同学生想到了一袋洗衣粉,两袋食盐,两包白砂糖,4包200
12、多克牛奶的质量,这些学习资源很有用,我首先确定了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两袋食盐重1千克;接下来,我选择了让学生用天平来称数学课本的质量,得出了数学课本约重245克,从而否认了一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的说法。于是,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大约几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大家很快思索得出了4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于是,我要求4人学习小组中把数学课本罗在一起,轮番掂一掂看4本数学课本有多重,再通过如出示演示称过的200g的牛奶,几包牛奶大约重1千克等问题,从而引导进一步体验了1千克有多重。 在千克和克的.名数换算练习环节中,我主要调查了学生的体重,借助了这项资源进展稳固练习。其次个调查的是王义轩同学
13、:我的体重是62公斤,同学们竟然多还没有反响,应当立即大笑起来才对,看来他们还没反响这是错误的,于是,说:看来,王义轩同学需要大家的帮忙?于是,不出意料的答复对了,王义轩的体重是62斤,31公斤就是31千克。接着又叫了几个同学说了体重,大家从自己体重的数据中明确了千克与公斤、斤与克的换算关系;然后,我引导学生思索1千克又叫1公斤,那么,1千克=()斤。学生顺理得出了1千克等于2斤,1斤=500克。 在本课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我也努力尝试了借助学生的思索与沟通的生成资源作为新知探究的载体,在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加数学实践活动、再次沟通思维碰撞中不断反思学习从而获得并内化学问。感觉尚不抱负之处是有的环
14、节如调查体重,给学生时间用天平称物品的质量时,放的时间较多,从而拖延了探究时间,使达标练习时间紧急了,未能按时完成。因此在今后,提升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率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方面,需更加努力! 同时令人值得快乐地实践是课前活化心脑操的练习及指动嬉戏的使用让学生们得上课心情得以更高涨,对于新课的期盼更显剧烈,表现专注而轻松。课中对于学生进展了较准时、恰当的评价让可以说大大激发了学生们思维的积极性和沟通更大胆而热闹了,表达在学生们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合作提出解决问题或是相互提问概念等都很投入。比方在10-15秒的小概念记忆如:计量较轻的物体质量用“克”作单位,用符号“g”表示等句子。就涌现出了许多的记忆
15、小能手如:王义轩、王伟杰、张栋梁、赵传瑞、李新阳等, 欣喜地发觉赵传瑞同学在发觉约3粒玉米重1克时,最先发觉了3000粒约重1000克,掌声四起!有不少学生发觉教师体重约50千克,约有20个教师体重1吨;4个小朋友体重约100千克,40个小朋友体重约1吨。今年还有一个巧合我教了我的小外甥,寻常很害羞得他也特殊的踊跃,1千克-300克=700克,答案很正确,但在给大家讲解时有些紧急与感动,说成了1千克=10000克,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还有可喜得是有的同学新发觉了词语,我说得左邻右舍,被另一同学订正了是左邻后舍,那时那刻是那么准确,很有才啊! 在本节课中对于用心励志语的使用很少,我想假如用的适时些
16、,全体的参加度可能会更高些!由于教学融合专注力的时间较长,因此检测评价,才智提升环节仓促,习题设计及使用方面尚不够合理充分,这也是在今后的实践中值得连续探究的。 熟悉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5 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展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肯定的熟悉,并会直观比拟一些物体的”轻重,但是如何进展量化比拟?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学生熟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
17、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进展简洁的单位换算。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胜利的地方:首先将学生置于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阅历变成数学资源,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比方: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图,或在课前让学生进展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熟悉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活动,让学生详细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如:我设计了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掂2分硬币、一根香烟、几粒黄豆等来感受1克有多重,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
18、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感受就更生动了,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缺乏的地方及对策:克和千克的熟悉对于学生来说比拟抽象,教学时应时时把估算的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 熟悉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6 本课的教学看似简洁,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熟悉,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熟悉。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眼睛观看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阅历告知我,孩子承受学问必需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需的经受
19、,而不能由教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多方位体验。针对这种状况,我教学设计的落点是“体验”数学。 把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详细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依据阅历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学问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缺乏之处,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教师设计和引导的精华。但是,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消失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消失了不精确。 熟悉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7 一、
20、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敬重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常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预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展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受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把握了发觉、熟悉、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育了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体验中建构 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阅历而产生的
21、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由于有了体验,学问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学问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进展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 传统教学中熟悉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纳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展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消失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教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峻脱节。克和千克的熟悉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
22、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确实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阅历。所以在“克的熟悉”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根底,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事。“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看、耳朵倾听、脑子思索、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受、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熟悉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8 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熟悉,而且质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只靠观看得到,比拟抽
23、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统计结果汇总,然后沟通。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熟悉,又培育了小学生社会实践力量。瑞士一个出名的心理学家说:“活动是熟悉的根底,才智从动开头”,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针对克和千克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转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供应动手实践的时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加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欢乐,领悟到了学问的情趣。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快乐地熟悉了“克和千克”。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
24、进展的掂、估、秤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熟悉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通过“找实物”“称实物”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识的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学生从桌面上称出约1千克的物品,发觉质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单位的熟悉,既把传授学问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又有机地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掂质量”让学生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实际质量。学生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后,动手“估”“秤”苹果、梨、香蕉、鸡蛋等,不仅检验了操作活动成果,更能让学生体验胜利后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仆人。 “我听见
25、了就忘了,我观察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白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意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受探究学问的过程,对学问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坚固,推理才能严密。 熟悉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9 前几年曾经教过这局部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阅历只是就教材讲学问,所以学生时常会消失: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这局部内容才能恰到好处。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常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
26、活实际动身,课前安排调查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留意观看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熟悉,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周后,课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熟悉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调查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体?小组相互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沟通汇报中去经受、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效劳于生活,在拓
27、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熟悉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10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直观,不能靠眼睛观看得到。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并学会初步的估测和实际应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生到熟识的生活中,观看、收集信息,从中了解数学学问。 课前有意让学生到超市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标识,再到课堂上一起沟通。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表示比拟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拟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2、让学生动手
28、“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 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1个2分硬币的重量、500克盐、1千克的洗衣粉的重量等,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掂一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铁块等体积不同,但质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来估量它们有多重。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忙学生形成1克、500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3、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教师先拿出两袋盐,每袋重500克,提出“两袋盐一共有多重?”的数学问题。学生有的用算的方法算出500500
29、1000克;有的用称的方法知道重1千克,从而得出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这时教师并没有满意于克与千克这一进率关系的建立,又通过让学生来评1000个1克的.2分硬币和1个1千克的铁块谁轻谁重,让学生在头脑中直观而又形象地形成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质量观念。 4、把猜一猜,估一估贯穿教学全过程,留意培育学生的估测和应用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除必要的准确的称量物品质量外,更多的状况下要用到估测。教学中当学生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都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出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适宜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熟悉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11 1、为了让学
30、生能比拟好地把握“克和千克”这局部学问,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许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在课的一开头,我就从了解学生的学问根底动身“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学问”,让学生回忆熟识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学问的切入点。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31、。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自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详细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台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精确建立概念。 3、指导学生回忆学习历程,发觉一些规律或讨论成果,同时,课外延长,回家调查讨论“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学生自由组合,在校园、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量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讨论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展沟通,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熟悉,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我课后
32、进展总结与反思,找学生进展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参加讨论后的感受,为后阶段指导学生探究和实践供应阅历。 教学阅历告知我:孩子承受学问必需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需经受的过程,而不能由教师来代替。 熟悉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12 质量与我们日常生活亲密相关,但概念却有比拟抽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使学生明确克用于计量比拟轻的质量,千克用于计量比拟重的质量。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形成直接的感性熟悉。同时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力量和学习力量。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质量概念,
33、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阅历,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移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加,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 熟悉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同学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展观看、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沟通。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根底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根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消失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学问,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同学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
34、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同学熟识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学问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同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同学沟通平常购物中的一些发觉,同学学会了熟悉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学问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同学学数学建立了充分的信念。 二、为同学供应“做数学”的时机 保守的教学中,学问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同学的操作与思维,同学无法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足地给同学供应了“做数学”的时机,让同学积极、主动地去建构学问。同学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熟悉,然后又充足地去掂量
35、、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同学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同学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进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熟悉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小朋友们自身体验到的,并形成了肯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同学体验的自由空间 同学们对克和千克的熟悉假设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熟悉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同学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加,拓宽同学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同学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越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局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沟通学问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同学体验的空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