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案设计(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逍遥游》教案设计(4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逍遥游教案设计(4篇)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解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存,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力量。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会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概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观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育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终给以否认,提出正面主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安静。弟子们想厚葬教师,庄子倒觉得难受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
2、。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宝,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二、简介及背景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闻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消失,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进展到特别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珍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
3、闻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赐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拟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肯定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局部。第一局部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地。其次局部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局部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地,以及通过“无为”到
4、达这一境地的主见。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肯定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局部,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由于韵母一样,逍遥就是徜徉、闲逛、飞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闲得意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留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
5、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 抟() 坳() 蜩() 决() 起而飞抢() 小知() 斥鴳() 数数() 然泠()然、 3、疏通、积存 通假字: 冥溟 反返 知智 已矣 辩辨 而耐 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真泠然数数然羊角 重点生字 抟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怜悯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概和力气;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亮的
6、比照;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 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非常确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全都? 对鲲鹏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写
7、的事物的“所待”。 附:板书设计 (大)(小) 鲲鹏海运水击三千里野马、尘埃以息相吹持扶摇培风芥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水之积蜩学鸠(适莽苍、百里、千里具粮各别) 皆“有所待” 其次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2、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其次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归纳上文,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行到达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8、”;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著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熟悉上的大小区分。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特别可悲的。 其次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似乎重复,其实不然。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
9、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缺乏征,故复而非复也。”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顾,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2、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依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
10、”,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总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外形,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一样。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1、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自
11、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 宋荣子、列子 (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的本性,到达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3、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肯定的精神自由。 四、总结 这篇文章采纳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比照与想象由物及人,最终推出结论,气概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大、虚幻的描述中隐蔽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气的大鹏和纤微小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遥游。可谓想像奇怪。论证时,首先指出大
12、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为了强调大鹏“有所待”,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比方,论证“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为了使人们对结论深信不疑,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个生活常识为喻,证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谓说理透彻。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靠、肯定自由地游览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到达这一境地,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
13、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境况又使他无法一层理想。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好在梦想的天地里飞翔了。因此,逍遥游其实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到达他所主见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地。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端详,才能更好地熟悉庄子其人及其文。 五、鉴赏 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
14、”的思想寄予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依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予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制造的意境,承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奇妙变化,鹏的游览太空,想像非常奇怪。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布满浪漫主义颜色。看来荒谬无稽,却是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方、夸大、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大;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
15、增加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 搜集庄子有关资料,写一篇读书笔记 逍遥游教案设计 篇二 一、“逍遥游”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提示: 1、超越、乘物游心、肯定的精神自由,是游于意。 2、可以用文本中的哪句话来概括?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乘物游心 二、逍遥游是一则寓言,既然是寓言,就是由故事和寓意构成。逍遥游发生在怎样的时间和空间?(细读第一自然段) 本文描写了哪些生物? 时间:三餐、六月、三月、上古、三月、宿、五百岁、八千岁 地点:北冥、南冥、楚之南、穷发之北、(空间)九万里、三千里、百里、千里 人物:鲲鹏、生物、天、水、芥、风、蜩、学鸠朝菌、蟪蛄、冥灵
16、、大椿、彭祖、斥鷃 启发:超越时空局限、超越物我的局限人与物、梦幻与现实毫无界限、生命的大拘束、大自由、鸢飞鱼跃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改、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 三、逍遥游的仆人公是谁?鲲与鹏有什么特点? 给你怎样的心灵体悟?(结合课文) 体悟:是庄子给世人的生命大礼 是生命的姿势 是布满了才智和悲悯 是摆脱了“所待”的大境地 让我们的心灵宽阔 浑沌、茫然、天真、天籁、神韵 补充: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与天地精神独往来 有哪个同学听说过“浑沌”的故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心之地位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17、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秋水 四、1、没有比照衬托就无法抵达艺术的境地,试列举本文的参过失落、大开大阖的几组主要的比照,体会妙处。 化 鲲鹏 鹏蜩学鸠 朝菌蟪蛄冥灵大椿 众人彭祖 斥鷃鹏 列子 (过渡) 智、行、德、而(能)至人、神人、圣人 (真人、化人) 追问: 1、问什么两次写到“鹏”的飞?(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2、怎样理解庄子的“水”与“天”? 3、饲料与鲜花或许我们真的不是彼此懂得,“夏虫不行语于冰”“井蛙不行语于海”。 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中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的含义一样吗? 五、1、屈原有文天问,文中哪一句是庄子的“天问”? 天之苍苍
18、,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把我们的视野引向苍茫无限的宇宙,远方的远方,仰视与敬畏康德语) (人们已经能测到一百亿光年的之遥的远度和一百亿年前的历史) 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2、本文最能表达庄子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并超越凡俗的价值标准的句子。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强大的内心、看破名利、甚至生死) 3、解释加点的词语: 水击三千里(磅礴大气) 野马也,尘埃也(生命气息 天地自然为大生命 生命相互激荡,油然盎然 生生不息的精神)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洋洋得意、活色生香、小家子气十足)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真(代倡形象,通假,很绝) 之二虫又何知(泛称) 彼于致福者,
19、未数数然也(追求) 文中几次写到“笑”,有什么意义? 1、蜩与学鸠笑之曰 2、斥鷃笑之曰 3、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六、庄子的哲理故事,惊艳绝艳,惊世骇俗,风流一脉 庄生化蝶(物我) 鼓盆而歌(生死) 超越曳尾涂中(名利) 相忘于江湖(自我) 藐姑射神人(注: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谷,吸风饮露。庄子逍遥游) 白驹过隙 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薪火相传 朝三暮四 运斤成风 七、最能表现庄子的生死观、自然观、价值观的一段话: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
20、本彼与此,何其偏也。” 八、儒道互补,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苏轼)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 结语: 1、战国时代是混血的时代,战国时代是思维启蒙的时代,是智者的时代。林庚 2、(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还有路,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可以飞行) 3、庄子不仅给我们才智悲悯,还给了我们生命的诗意。 逍遥游教案设计 篇三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怪、意境开阔、富于浪漫颜色的写
21、作风格。 二、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20_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怪、意境开阔、富于浪漫颜色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哲理的方法。 理解庄子追求肯定自由的人生观。 四、学习方法 阅读、体会、分析 五、 学习过程 【一】点拨 1、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绝楚威王的重金礼聘。所持思想极为简单,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他继承并进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
22、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脱离一切事物的神奇的精神。否认人的熟悉力量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地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礼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肯定积极作用。 2、关于作品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奇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深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颜色。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
23、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闻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经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说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肯定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毁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到达无己、无功、无名的境地,才是肯定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肯
24、定自由。 【二】文章导读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闻名的思想家 (或哲学家)、文学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进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逍遥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奇熔铸成篇,构思雄伟,气概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颜色;比方的运用,繁复敏捷,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逍遥游主要说明白庄子追求肯定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毁灭
25、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到达无己、无功、无名的境地,才是肯定的自曲,这就是“逍遥游”。它表达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观。 【三】阅读课文,熟识课文内容 逍遥游教案设计 篇四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把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别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方、夸大、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共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肯定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万物”究竟待“什么”;写“万物皆有所待”有什么作用; 难点: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文章背景和庄子
26、 2、疏通文意,学习第一段 过程: 一、导入 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给宇宙带来了无穷的意义。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灵,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究和审美的世界(引导学生对专题的关注,使学习课文不成为孤立的学习)。古代有很多的文人墨客,以经世之才,却屡遭打击,可是他们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变得日益豁达。比方苏轼。那么,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呢?由于他们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今日我们要讲的庄子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检查预习 1.你对庄子及其创作有哪些了解呢?(适当补充背景学问) 2.课文论证了庄子什么样的观点呢? 3.你对“逍遥游”的含义怎样理解的呢? (“逍遥”,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
27、就是徜徉、闲逛、飞翔,安闲得意优游岁月的情景。“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拘束地活动。)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 听录音,留意字音与节奏。 2、 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n) 抟(tun) 坳(o ) 蜩(tio) 决(_u)起而飞 抢(qing) 小知(zh)斥鴳(yn) 数数(shu)然 泠(lng)然、 3、疏通、积存 通假字: 冥溟 反返 知智 已矣 辩辨 而耐 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 志怪 抟扶摇 六月息 负大舟 覆杯 培风 决起 枪榆枋 控于地 适千里 小年 知其修 绝云气 斯已矣 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 扶摇 野马 坳堂 夭阏
28、莽苍 果真 泠然 数数然 羊角 重点生字 抟 坳 蜩 舂 蟪蛄 斥鴳 四、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怜悯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概和力气;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亮的比照;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非常确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29、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全都? 对鲲鹏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写的事物的“所待”。 其次课时 目标: 1、学习课文二、三段 2、分析“逍遥游”的含义 过程: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其次、三自然段 (说明:参照注解自译其次、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其次自然段 1、其次自然段详细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30、 二方比拟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著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 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疑心它的真实性,孤儿,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明;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外形,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重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局部照应和印证。 说
31、明:并非简洁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顾。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根底上。 本段从奇异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详细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地,他们也仅仅是斥鴳飞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冷淡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靠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到达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知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
32、游无穷者。”怎样才能到达“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在本段中说明了什么观点?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本段中说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一样,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在彻底否认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如何理解塑造的大鹏形象? 从原则上否认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
33、正的逍遥。但是,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称赞,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宏伟形象,喜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或许在才能无双、憧憬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蔽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拟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梦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明显是否认的,那宏伟的大鹏形象所表达的正是欲飞的抱负和无法飞走的悲伤。 六、什么是所谓的“逍遥游”呢? “逍遥游”假如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
34、自由拘束地游览。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拘束地游览”?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得意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觉,“游”主要有两层含义: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游览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心情,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
35、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熟悉:“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欢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到达逍遥之游,缘由就在于“有待”。而
36、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七、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发?应当如何对待的思想观点?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发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地,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当有精神自由、共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肯定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当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八、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
37、点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予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依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予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制造的意境,承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奇妙变化,鹏的游览太空,想象非常奇怪。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布满浪漫主义颜色。看来荒谬无稽,却是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方、夸大、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大;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加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九、作业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4篇逍遥游教案设计,盼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