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知识点归纳.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赤壁赋知识点归纳 一、虚词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 2.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 (5)苟非吾之全部(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 (7)
2、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3.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 (3)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在 )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 )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 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 4. 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 (3)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
3、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 二、实词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 (2)山川相繆(通缭,围绕 ) (3)举酒属客 ( 通嘱,劝人饮酒 )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妙抱负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义:循,依。 3. 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4、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远眺,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5)歌 a扣舷而歌之 ( 动词,唱) b歌曰 (名词 歌词) c倚歌而和之 (名词 曲调) (6)长 a抱明月而长终 ( 永久) b而卒莫消长也 (增长) 4.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妇
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 四、文言句式 1. 推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推断) 2.介词构造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相与枕藉乎舟中 5.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6.谓语前置 渺渺兮予怀 7.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宾语前置 何为其
6、然也?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 五、重点语句翻译 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2.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3.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宽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艳羡长江的无穷无尽。 5. 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
7、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刺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六、重点语句默写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前赤壁赋)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前赤壁赋)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
8、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游览,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前赤壁赋) 赤壁赋学问点归纳 2 一、文学常识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散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苏。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作为出色的词人,开拓了豪放词风,同出色词人辛弃疾并称为
9、“苏辛”。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曾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记承天寺夜游。 2、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纳主客问答的形式,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进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消失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拟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爽流畅的气概,叫做文赋。到了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本文就是一文赋。 二、实词 1、通假字: a、举酒属客 属嘱 劝酒 b、山川相缪 缪缭 盘绕 c、举匏尊以相属 尊樽 酒杯 属嘱 劝酒 2、古今义 美人古义:借指内心思慕、憧憬的人。今义
10、:美貌的女子。 斗牛古义:斗宿和牛宿。今义:一种嬉戏方式。 3、一词多义 a、歌歌窈窕之章:朗读 b、如纵一苇之所如:到去 扣舷而歌之:名作动,唱歌 如泣如诉:像 歌曰:歌词 c、望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倚歌而和之:歌的声调和节拍 西望夏口:远望 4词类活用 A、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起舞,使哭泣 B、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C、活用 东望武昌东:向东(名作状) 顺流而东也东:东去(名作动) 寄蜉蝣于天地蜉蝣:像蜉蝣一样(名作状) 下江陵下:攻占(名作动)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捕鱼,砍柴(名作动) 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月光下清
11、亮的江水(形作名) 乌鹊南飞南:向南(名作状) 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色(形作动) 三、虚词 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却,) 羽化而登仙;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顺接) 倚歌而和之;客喜而笑(连词,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扣舷而歌之(连词,表并列) “而”的另两个意思:表假设;表因果 之月出于东山之上(构造动词,的)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无意义) 于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
12、郎者乎(介词,表被动,被) 然凌万顷之茫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不译) 何为其然也(代词,这样) 乎浩浩乎如凭虚御风(形容词词尾,地) 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疑问) 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同“于”) 知不行乎骤得(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用在句末,与否认副词“非”协作,表反问,相当于“吗”) 四、特别句式 1、 推断句(一般翻译为“是) A、也 固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非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 倒装句 (1) 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为何其然也)
13、 而今安在哉?(而今在安哉) 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 (2)介词构造后置(又叫状语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托遗响于悲风。(于悲风托遗响) (3)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 客有吹洞箫者(有吹洞箫者客) 3、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于”表被动) 4、省略句 其声呜呜然,(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省略主语)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主语)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省略谓语) (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省略主语) 五、翻译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
14、间。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我们任凭小船漂去,在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漂移。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箫声)使埋伏在深谷水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中的寡妇哭泣。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寄予蜉蝣一样的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米粒。 5、挟飞仙以游览,抱明月而长终。 (盼望)同神仙结伴游览,同月亮一起永久存在。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假如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万物连刺眼的功夫都不到就过去了。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是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六、文
15、章主旨 这赋通过记述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他冲突苦痛而又乐观旷达的简单心情。 赤壁赋学问点归纳 3 一、文学常识 1、写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熬煎。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
16、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为前赤壁赋,其次为后赤壁赋。 2、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有韵文体,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重于写景,借景抒情,一般以四六句为主,错落有致,追求声律骈偶和藻饰。 3、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4、唐宋八大家 二、字音字形 壬( )戌( ) 戍( )边 戊( )申 举酒属( )客 窈( )窕( ) 斗( )牛 冯( )虚御风 应和( ) 扣舷( ) 追溯( ) 朔( )漠 桂棹( ) 余音袅袅( ) 沟壑( ) 蛟( )龙 嫠( )妇 愀( )然 山川相繆( ) 舳( )舻( )千里 旌( )旗蔽空 酾( )酒临江 横槊( )赋诗 江渚( )麋( )鹿
17、 一叶扁( )舟 匏( )樽 蜉( )蝣( ) 杯盏( ) 果核( ) 安慰( ) 书籍( ) 三、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 通 凭 暴虎冯河 四、重点词语 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 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远眺,远看) (3)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5)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歌词,名词) 倚歌
18、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 1、而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全部 / 吾与子之所共适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 3、于 介词,在。 苏子
19、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渔樵于江渚之上/ 托遗响于悲风 /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呢。 而又何羡乎 语气词,表反问,吗。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语气词,表疑问,吗。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 形容词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郁乎苍苍 / 知不行乎骤得 五、翻译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20、而登仙 4、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荆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7、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游览,抱明月而长终。 8、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9、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 10、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六、拓
21、展延长 “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黄庭坚语 喜爱苏轼,喜爱他气定神闲的淡泊与坦然,于风波迭起的江湖中漂泊,数十载的宦海生涯进进退退,沉沉浮浮。一生短短的64年中,他经受了别人经受不了的冬雪秋霜,承受了别人承受不住的狂风巨浪,战胜了别人战胜不得的飞沙走石。他始终保持一颗寻常心,优雅地到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哲人境地,即便是在他人生最不称意的时候,他依旧沉着淡定,携着半生的荣辱悲欢,华美地转身,再转身,潇潇洒洒地就走遍了半壁江山,留下了后人永久也无法企及的章。 酾洒临月,步履铿锵,拂袖一笑,风清云淡,苏轼用他一生的苦旅,铸
22、就了一首最华美的章。 花开花谢,流年暗换。总不忘千年前的那个身影,披蓑戴笠,泛舟湖上,谈笑间,候雨过天晴。 七、延长资料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赤壁赋学问点归纳 4 一、把握以下重点词语 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据) 10、下:下江陵(攻下) 11、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12、卒、消长:而卒莫消
23、长也(究竟;消减和增长) 1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14、狼藉:杯盘狼藉(凌乱) 15、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二、通假字 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冯:浩浩乎如冯(png)虚御风(通凭,乘) 3、缪:山川相缪(通缭,围绕,盘绕) 三、一词多义 1、望: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西望夏口(向远处看,远眺,动词) 2、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久,副词)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于是饮酒
24、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歌词,名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四、词类活用 1、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2、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3、泣:泣孤舟之嫠(l)妇(使动,使哭泣) 4、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 5、南、西:乌雀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6、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 7、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砍柴) 8、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五、古今异义的词 1、
25、徘徊: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美人: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妙抱负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 3、凌:凌万顷之茫然(古义:越过。今义:欺侮。) 4、子: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 六、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4、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5、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6、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7、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推断句) 9、固一世之雄也(
26、推断句) 10、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1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12、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1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推断句) 七、难句翻译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巡游。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我们任凭小船随便漂浮,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4、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译: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妇 译:使潜藏在深
27、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难过哭泣。 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原来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o)樽以相属。 译: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之上捕鱼打柴,与鱼虾结伴,和麋鹿做朋友,驾着一只苇叶般的小船,举起匏樽相互劝饮。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以共适。 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们。 【同步练习题】 1.以下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窈窕yo愀然chu蜉蝣f山川相缪lio B.徘徊hi枕藉ji幽壑h冯虚御风pn C.嫠妇l桂棹no匏樽po酾酒临江s
28、h D.肴核yo扁舟bin糜鹿m横槊赋诗shu 2.对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举酒属客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B.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卒:究竟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到去 3.以下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4.对以下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离开人世
29、,飞升仙境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流去。 C.望美人兮天一方在天的那一边远眺(那个)美人啊 D.物于我皆无尽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终点的。 5.补写出以下各句中的空缺局部。 (1)_,歌窈窕之章。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 (4)_,目遇之而成色。 (5)相与枕藉乎舟中,_。 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 辨析说明对象可以:a.看文章题目;b.依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展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 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
30、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详细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挨次: 时间挨次、空间挨次、规律挨次。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纳规律挨次的说明挨次。 4、明确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 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白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答题标准 答:不能删去,“_”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不符合实际状况或过于肯定化) 6、明确说明文的构造(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 常用的构造模式: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局部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学好初中语文的方法 根底学问
31、的积存 包括语音、字词、文学常识的积存。在平常学的课文,课外读的文章中,遇到不熟悉的字词或拿不准的读音、简单写错的字,把词典翻出来,查一遍,需要整理的可以特地用本子记忆,一般留一个印象就好,每次如此,同一个字词,难一点的反复这样3、4次就记住了,长此以往,你的字词就非常扎实了。 循序渐进 语文学习应注意根底,不能急于求成。每天制定好规划,哪怕只做一点儿但只要坚持语文水平就会大有进步。每天可以仔细的练几个字,每周背几首诗能仔细的练几十个字,每周能娴熟的背几首诗,看几文章,每学期读一本名著。 文言文阅读 注意课本中的文言文学习,进展实词、虚词、句式的归纳积存。依据课下解释,重点记忆自己不熟识的词语,对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词要非常注意,反复记忆,多翻译几遍课文,翻译句子时,重点字词的意思要精确无误。 作好笔记 作笔记有助于对学问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需把握的技能。初中生的学习笔记主要有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复习笔记等。课堂笔记应留意结合课文对教师所讲内容进展记录,不能全抄全录教师的板书,读书笔记应留意做好圈点勾画,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复习笔记应留意做好学问的归纳整理,如常常读错的字音、写错的字形,常用文言实、虚词等,理清学问构造和联系。需要特殊指出的是,不管哪种笔记都要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便于集中处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