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程》教学反思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方程》教学反思15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解方程教学反思15篇 学生从五年级就开头接触简易方程,经受一年多的学习对于方程有了肯定的熟悉,然而为何要设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这个问题在列方程解决稍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时就始终困扰着学生。列方程解决稍简单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是小学阶段的最终一个有关方程学习的单元,因此有必要从本质上去拨开学生心中为何要设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的那团云。正好借助这节课通过比照分析的方法帮忙学生很好的解决这个困惑。 案例描述: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 教材例5: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美术组男生、女生各多少人? 学生能很快依据题目条件进展相关的找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前期预备,经受这
2、这两步后学生通过已有阅历可以很快确定用方程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有意提出:这里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都是未知的,那么你们觉得怎样设未知数比拟合理呢?学生在底下开头异口同声地答复设单位“1”的量也就是男生人数为未知数比拟合理。设美术组有男生X人,女生就有80%X人。那么依据等量关系式:男人人数+女生人数=36学生很自然地列出方程 X+80%X=36。就在大家非常“得意”的时候,一个小男孩发表了自己不同的意见:“也可以把女生人数设为X。”刚开头许多同学觉得有点不行思议,以前做这类问题不都是将男生人数(单位“1”)设为未知数X的吗?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我就让他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3、他是这么说的:设女生人数是X人,男生人数是X80%人,依据等量关系式:男人人数+女生人数=36列出方程:X+X80%=36。听完他精彩的发言,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样? 认真回想这个聪慧男孩的问题,原来数学真的需要动脑。这个问题在学习分数除法之前教材是始终在回避的,到了这里我灵机一动将题目改成:教材例5: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倍。美术组男生、女生各多少人?那你觉得这个问题我们以前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一份数男生人数设为X人,女生有2X人,方程:X+2X=36。那假如肯定要把女生人数设为X人呢?学生思索了一会列出:XX2=36,这个方程没有学习分数除法之前学
4、生是没有方法解出来的,可能这就是教材始终回避的重要缘由吧。但是学生学习了分数除法,理解了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之后凭借自己的理解列出超乎常规的方程的士气是值得确定的。经过这两个问题的比照,学生明白了设未知量也是很重要的。课上到这里,并不是去推翻学生已有的阅历,而是让学生有这样一种意识:数学许多时候不是一种硬性规定,遇到这类问题只能设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比拟了这两个方程:X+80%X=36、X+X80%=36哪一个解起来不较简单?学生通过计算最终明白:X+80%X=36方程的优越性,于是又回到了: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都是未知的,那么你们觉得怎样设未知数比拟合理呢?通过这样的比照
5、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了:设男生人有X人(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的)合理性,不仅仅能很快表示出女生80%X人,而且X+80%X=36是学生熟识的形如:aX+bX=c(这里a,b,c已知),而X+X80%=36这个方程不是学生熟识的类型,是需要学生依据除法将它转化为aX+bX=c,这一步转化至关重要。经过上述的两次比照学生最终明白了:为什么在设未知量的时候一般要把单位“1”的量设为未知数了。有了这样的深刻的体验,学生解决这类问题就非常自然,心中的困惑可能就会烟消云散。 解方程教学反思2 解方程是数学领域里一个关键的学问,在实际中,拥有方程的解法之后,许多人不会算式解题,但是能用方程解题,足以见得方程
6、可以做到一些算式无法超越的力量。而如今五年级的学生开头学习解方程,作为教师的我更应当让学生吃透这方程,突破这重难点。 在教这单元之前,我始终困惑解方程要采纳初中的“移项”解题,还是运用书本的“等式性质”解题,还有老教材中提到的运用关系式各局部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面对困惑,向老教师请教,学生该汲取那种方法呢?困惑,学生该如何下手,运用“移项”解题,学生对于这个概念或许不会系统清楚,但是“等式性质”解题时,在遇到a-x=b和ax=b此类的方程,学生能如何下手,“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老教材的方式转变,必有他的理由,能用吗?困惑!我先了解改革的缘由(摘自教学参考书):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
7、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根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把握得越坚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依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根本性质,并以此为根底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开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连接。从这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全都,是此次改革的主要缘由。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出老教材的方法并无错误,而且能让学生清晰精确地把握实际解题,面对题目不会盲目,而采纳等式根本性质
8、给学生带来的是局部的连接,而存在局部对学生会更困难,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了解这一信息,我打算采纳新老教材一起使用,先从教材中的运用等式根本性质教学孩子会解简洁的方程,以便初中学习可以连接,而初中的“移项”也会顺当的接收,但是面对现在五年级的思维和解题的便利性,我再教学老教材的“四则运算关系”解放程,至少这样能让现在的学生会解各种题型的方程。在我看来,这样的教学书本的学问不丢,方法又可以多种变通。 通过这块学问的整理,我感觉到教材需要教师好好的讨论,才能用最适宜的方式去教育学生,数学常常存在一种一题多解状况,教师就是引导学生走最好最适宜的路。 解方程教学反思3 有昨天加减法方程作铺
9、垫,今日乘除法方程的解答可以说是顺水推舟,毫不费劲。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迁移自主探究出解法。但令我头痛的是如何引导学生会解形如ax=b及ax=b方程。 本以为按新课标教材这两类方程小学阶段不用把握,但在学期初教材分析会上教研员明确指明:这两类方程教师必需作为例题向学生补充讲解,且属于学生必会、考试必考内容。缘由如下:1、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中往往会消失以上两种类型方程,教师难以回避。2、假如教师有意回避,会使学生产生等式的根本性质只适用于局部方程的错误理解。 基于上述缘由,我今日在教学完例2后为学生补充了相应内容,但教学效果较差。虽然很多学生能依据加减乘除各局部之间的关系推导出X的值,但当
10、要求他们依据等式的性质来解答时,尝试胜利。通过指导,全班也只有50%左右的学生根本把握解答的方法。分析此次教学失败的缘由可能是安排的时机还不够成熟。由于学生刚接触解方程没多久,还须一段时间稳固教材中最根本的常见方程类型,而今日补充的两种类型虽然与例题一样,都是依据等式的根本性质,但在解答第一步时不再是思索“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的问题了。学困生听完拓展练习后,作业中消失明显混淆的现象。如5X=1.5本应依据等式的性质直接将等号两边同时除以5求解的,可却有学生先将等式两边同时除以X,变成了“1.5X=5”, 这可真是越变越简单。 值得思索的是,假如必需两教ax=b及ax=b两
11、类方程,你们觉得是按加减乘除法各局部之间的关系教好呢,还是按等式的性质教学好呢? 解方程教学反思4 教学重难点是把握较简单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把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拟简单的应用题的根底上,教学解答稍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索,思维难度大,学生简单消失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思路比拟顺,表达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一、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降低问题的难度。 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帮忙学生找准题量的等量关系。我从学生喜爱的足球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
12、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生喜爱体育 1 运动的良好情感,又为学习新学问做了许多的铺垫。 二、放手让学生思索、解答,选择解题最正确方案。 让学生当小教师,从问题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现讲解自己的思索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念,又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力量,进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例1,最终教师让学生把各种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哪种解法合理,再从中选择最正确解题方案。这样既突出了最正确解题思路,又强化了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和解题的关键,促进了学生规律思维的进展。 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学问更重要。 应用题的教学,关
13、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力量。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观看图画,了解画面信息,白色皮多少块,黑色皮多少块,白色皮比黑色皮少多少等信息,组织学生小组争论沟通,再在练习本上画线段图,然后指导学生依据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争论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 成为学习的仆人,参加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 学会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一句话,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学问更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解方程教学反思5 教学解方程共5个例题,以前的教法是利用加减乘除各局部之间的关系解;新教材使用的方法是利用
14、等式的性质,应当说这种方法不用怎样理解,方程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一个数,方程两边依旧相等。而利用加减乘除各局部之间的关系解,学生由于因各局部之间的关系混乱简单出错,而初中的教学也是利用了等式的性质,于是和本组教师争论了一下,确定利用等式的性质进展教学,最终学生把握方法之后,再利用加减乘除各局部之间的关系讲解一遍。然后让学生依据自己实际状况敏捷运用。 可是跟设想的不一样,利用等式的性质进展教学时,有些地方学生还是不好理解,我分析了一下,觉得存在这样的问题。 1、如32-X=45,6x=3这样的方程,X在里面,学生不好理解为什么方程两边同时加X或同时乘X,我和学生又从天平开头,讲解,假如两边同时减32
15、,或同时除以6,依旧算不出X,我们假如同时加X或同时乘X,然后变成a+X=b或ax=b的形式,再利用所学的方法进展解方程就可以了,可是依旧有局部学生没有把握起来。 2、书写问题,利用等式的性质进展解方程时,书写比拟繁琐,学生在比拟之后,还是觉得用加减乘除各局部之间的关系解题时,书写简洁一些。 所以,鉴于存在的问题,应当让两种方法同时并存,让学生依据自己状况,敏捷选择解方程的方法。 解方程教学反思6 教学解方程这局部内容时,我一开头就有些担忧学生不简单学好。由于方程的思维方式和原来的解决问题思索方式完全不同,而学生已经着惯了原来的思索模式,唯恐很难承受新的方法,即使这种方法的思维含量更少,完全不
16、用拐弯抹角地思索,不用逆向思维。学生对于新的东西,总是由于不熟识而否认它的简便好用,由于对他们来说用起来不娴熟就是不便利的。其次是解方程、验算、用方程解决问题等都需要固定的格式,学生要花时间适应这种格式记住这种格式,并娴熟地应用也是一大难点。 在上课时,我是先根据书上例子绽开教学。然后我说明,列方程解决问题就是把实际状况最直接地表示出来,比方天平左边是杯子和水,水的质量是x 克,就写100+x ,右边是砝码250 克,左右平衡,用等号连接,列成的方程就是100+x=250 。 接着教学怎么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我让学生自己来求x 等于多少,学生都能解决。书上介绍的方法是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左
17、右两边仍旧相等。但是学生的方法都是依据加法算式中各数的关系来求的。即使有些学生说不清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我也能看得出来是用这种方法。我确定了学生的方法,再从天平的原理动身介绍了书上的方法,然后问学生:你们喜爱哪种方法?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确定了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说,那我们就用自己用得好的方法来求方程中的未知数,。同时, 介绍了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求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熟悉了概念后,要准时加以稳固。我出了两道题帮忙学生稳固概念。 二是让学生来解方程。学生很快能算出来,我告知学生解方程的写法跟我们以前的计算写法不同,它有特定的格式,我一边讲解格式一边板书。要求学生读一读解
18、方程的过程,看是否理解,再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过程。然后重新做了一道加以稳固。接下来的难点是验算。我先讲解怎么验算,再请学生来说验算过程,然后把验算过程也根据特定格式写下来。 学生作业反应时,有几个问题:一、用方程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许多都用老方法;二、解方程的格式写法简单出错;三、方程的解的验算过程不是很理解,常常出错。 作业讲评时我们一起订正了错误,概括了错误类型,要求学生避开这些错误,然而一些学生依旧在重复原来的错误。这是数学教学中常有的现象,有些题目第一次用了错误的方法,往往订正许多次还是着惯用错误的方法。 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也有几点想法: 一、用方程来表示数量关系学生消失困难,是通过
19、我的帮忙列出方程,我并没有准时让学生稳固方法。 二、解方程、验算的过程和格式的教学以我的讲解为主,而那时我没有想方法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留意力,因此学生练着时丢三落四较多。 三、我的讲解过多,学生自己的思索过少,类似于灌输,学生学着较被动,到最终仿照解法和格式为主,却没有理解为什么这样写,因此学生有时正确,有时出错,没有把握好。 四、这个教学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来说,难点较多,而我并没有为学生的承受力量进展减负思索,一股脑地把全部新的东西都倒给学生,造成学生超负荷。 解方程教学反思7 小学五年级第四单元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把握加、减、乘、除法各
20、局部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新教材则是借用天平嬉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旧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提醒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在教学前,由于我个人比拟偏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总觉得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比拟麻烦。为了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我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详细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提醒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
21、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仆人”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通过直观演示,充分给学生供应小组沟通的时机。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旧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展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局部的学生都能敏捷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我惊喜地发觉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是那么的有滋有味,进而使我很顺当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发觉学生对这种方法把握的很好,而且很愿意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但同时让我感到了一些困惑: 1、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
22、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 56X=8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假如用等式性质来解就比拟麻烦。很明显这种方法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承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把握这样方法。但是用减法和除法各局部之间的关系解答就比拟简洁。 2、 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 总之,要使孩子们爱学、乐学,教师就必需更新教学观念,充分理解教材,并要
23、懂得为教学去创设合理情境,敏捷处理教材中的问题,鼓舞学生算法的多样化,真正表达课改精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展。 解方程教学反思8 这节课,先复习了方程的概念后,立刻让学生说说方程需要满意几个条件,让学生意识到方程是一种特别的未知数,然后出推断题,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方程的意义,并让学生明白等式和方程的区分联系,紧接对有关方程的学问进展梳理,构建网络。并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详细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以及会用方程表示简洁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导学案,先课件出示几个情境图,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跷跷板引入,看清情境图。
24、让孩子们从中找出数学信息,从而找到等量关系,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进展描述,尝试着列出方程。知道了什么是等式,接着在沟通书本的三个情境图,渐渐加大难度。多请几位孩子说说他们找到的等量关系。尝试列出等式。然后观看列出沟通,从而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做练习进展稳固如何找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本节课,我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利用生活的例子,让每个学生都有观看、作分析、思索的时机,供应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大胆尝试,探究,感受数学的趣味。学生也都表现得比拟积极,通过同桌沟通等形式,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时,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列出了式子,有些学生可能还受到旧学问的影响,把要求的未知
25、数单独放在了等式一边,当时我虽然告知孩子们方程不能这样列,但从某些后进生做的练习来看要转变过来还是有些困难,我想,可能是我没能把书本第一个消失天平的情境图讲的还不够透彻,不能真正把握找出等量关系的方法。整堂课当中,感觉对后进生的关注度不够,假如多加关注,可能可以找出错误资源,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让同学们能更好的快速找出等量关系,更快的列出方程。最终,对自己比拟不满足的是,1、学生说的问题与我设想的有出入。2、学生展现的时候不大胆。流程走完了,留给学生的空间太少了。 想让学生有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但可能我还需要一些时间,盼望以后能上出让学生轻松愉悦的数学课。 解方程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
26、两个方面:一是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旧是等式”,二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洁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学问,学生原有的学问储藏与生活阅历缺乏,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的状况,引导学生经受将现实生活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看、分析和比拟,由详细的学问渗透到抽象的去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并把握等式的性质,这是为学生后续学习方程打下较扎实的根底。 一、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看中去发觉等式的性质 教师先出示天平,并在天平两边各放一个20克的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两边的关系?”生写出
27、20=20;教师在天平的一边增加一个10克砝码,“这时的关系怎么表示?”生写出20+1020,“这时天平的两边不相等,怎样才能让天平两边相等?”生沟通得出在天平的另一边增加同样重量的砝码;然后依次消失后续的三幅天平图,学生观看,教师板书,并组织学生小组争论沟通:“你有什么发觉吗?”通过全班沟通,在沟通中教师应逐步提示,由于这是一个全新的学问,得出等式的性质。最终,让学生自己写几个等式看一看。通过详细的操作为学生探究问题,查找结论供应了真实的情境,富有启发性、引领性,让学生经受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觉并把握了学问。 二、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引入了等式的性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
28、应用这一性质去解方程,第一次学习解方程,学生心理上难免会有些预备缺乏,为了帮忙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课中我先让学生尝试练习,但巡察中发觉学生没有根本理解,我就利用天平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觉“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并具体讲解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包括检验。通过这样有步骤的练习,帮忙学生渐渐把握解方程的方法。然后让学再次通过修正,试一试,稳固解方程的学问。本节课到达了预期的效果。 三、圆满的是,由于星期一集体活动的冲突,导致今日的上课时间30分钟都不到,因此学生的沟通显得不充分,教师的重点讲解显得不到位 等式的性质2和解方程教学反思 今日所教的
29、等式的性质2和解方程是在等式的性质1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使学生探究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旧是等式”,学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洁方程。通过对教参的学习,我认为本课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例5和例3的构造根本一样,也是从天平图表示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入手,应引导学生在观看、分析、比拟、抽象和概括等活动中,自主探究并理解等式的另一条性质。 2.结合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6的解法。由于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完成,再以争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并理解相关条件查找等量关系,再依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30、3.应培育学生运用新学问解决方程的力量。通过学生尝试,沟通,教师适当的评析,使学生明白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都应利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 4.培育学生自觉检验的意识。 课中围绕这些想法绽开,效果不错,就是有点前紧后松。 解方程教学反思10 解方程的内容主要是在五年级就学过的,但六年级上期仍旧消失了解方程的内容,说明白这个学问点的重要性,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详细的解方程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反应,总的说来,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我出了12个题,全对的占少数,一般要错四个左右。下来后我进展了深刻的反思。发觉了几个主要错误: 1 马虎。表达在抄题抄错,全班64人有6个抄错了题。
31、 2 较简单点的解方程,思路混乱,不知道把哪一局部看作“整体”。 3 过于依靠计算器,对于除不尽的笔算出错。 4错得最多的是减数和除数中含有未知数的状况。 针对以上几个错误,我仔细做了分析,主要的缘由有下面几个: 1 课前过于高估学生,没有系统的复习相关内容。 2 现在这个班是上个五年级两个班重新分的班,下来我问了前面教过的数学教师,两个教师教的方法不一样。 3 作业量不够。 所以,在后期的教学中做了一些调整: 1 系统复习了相关学问。 2 多作例题讲解,由易入难。 3 有针对性的出题,简单出错的地方进展大量的练习。 4 搞了一个“我是一个小教师”的活动,全对的同学给其他同学当教师,一个对一个
32、的教。 5 要求每个同学都独立的出一个解方程的题,然后请一个同学完成并作评价。 经过熬炼,现在对解方程这个这学问点,同学们兴趣和完成率大有提高。 解方程教学反思11 今日对五年级上册解方程进展了教学。本课主要对教学例一和例二进展了教学。 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洁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效劳,因此我进展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知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奇妙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奇怪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奇妙之处
33、。既让学生充分理解“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同时又为最终的检验做好充分的预备。每一次的解方程我让孩子们看成是解谜,是寻宝,比一比看谁找的是宝石,谁找的是石头,用你自己的方法就可以验证。孩子们做的是津津有味,寻得特别快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学问。对于概念的理解也很扎实。 二、在练习题的安排上也做了细心的安排,当讲授完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后,立刻进展了“填空练习”,这四个练习题的安排也是经过细心考虑的:第一个方程中的数是整数,与例题相符合,较简单。其次个方程中的数变成小数,难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个方程,又有所变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没有变的。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练习看
34、,学生对解方程把握的还不错。 三、本课主要对解方程进展了解题练习。通过抢夺小红花等嬉戏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兴趣! 四、通过本课的作业检测,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习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 五、学生对于方程的书写格式把握的很好,这一点很让人欣喜。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只要紧紧抓住这一点,教学质量的提高指日可待。 解方程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在熟悉用字母表示数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解方程教学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等式的根本性质解方程。 教学中我先利用板书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一样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
35、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根底。然后出例如 1 ,让学生列出方程 x+3=9 ,用课件演示 x+3 个方块 =9 个方块,提问: “ 假如要称出 x 有多块,怎么办? ” ,引导学生思索,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 3 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 x 相当于 6 个方块,从而得到 x=6 。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局部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 x+3-3=9-3 ,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 3 ,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缄默,有学生说, “ 为了得到一个 x 得多少 ” ,我又强调了一遍,我求一个 x 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 3 减去。
36、接下来教学例 2 ,同样我利用天平原理帮忙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平两端平均分成 3 分,得到每份是 6 的根底上,我用板演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在此根底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根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样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 0 的数,方程两边仍旧相等。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当能把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着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根据要求完成外,大局部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仔细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平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平两端同时减去 3 个方块,就相当于
37、方程两边同时减去 3 ,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假如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 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 3 争论不够,虽然有学生答复上来了,我应当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平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一样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 3 却还似懂非懂,假如当时举例说明或许很有效果,比方: x-3=6 ,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比照争论,就会发觉我们要求出一个 x 是多少,就要依据方程的详细状况,若比 x 多余的就要减去,缺乏 x 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确定好些。 解方程教学反思13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
38、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洁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效劳,因此我进展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知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奇妙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奇怪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奇妙之处。 1.本课主要对解方程进展了解题练习。通过抢夺小红花等嬉戏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兴趣! 2、通过本课的作业检测,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习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 3、学生对于方程的书写格式把握的很好,这一点很让人欣喜. 解方程教学反思14 一、认知根底的“顽固性”
39、心理学讨论说明,当人们娴熟地把握某种法则以后,往往就很难从另一种角度去思索问题,从而也就不简单顺当地实现由“过程”向“对象”的转变。在一至四年级,学生都是依据四则运算各局部之间的关系来做计算的,它既是学生非常熟识的运算规律,同时又为新知的学习供应了适宜的根底。方程是把已知和未知看作同等的地位,一样参加运算,从这个角度去看,固然也可以运用四则运算各局部之间的关系来做。而且,四则运算各局部之间的关系学生是先入为主、根深蒂固的,具有相对的“顽固性”,甚至在肯定程度上会排斥新学的等式的性质,导致思维的“过早封闭”。因此,大多数学生这样做也就可以理解了。 以前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把握加、减
40、、乘、除法各局部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新教材则是借用天平嬉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比拟两种思路:第一种方法是把未知数x优先从背景中筛选出来,依据四则运算各局部之间的关系求出x的值;其次种方法用“构造性观点”去对待方程,着眼于其所说明的等量关系,表达了方程思想的本质,较好地解决了中小学关于方程解法的连接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洁的方程”。那么,教材编排的价值是不容置疑的,即不能由于学生思维的轻车熟路,而无视新知的教学,无视学生数学思想的进一步提升。利用关系式这种方法解方程书写
41、较少,形式简洁,但教学时总遇到差生不理解关系式也记不住关系式,因此在解方程时因想不起关系式而不会解。这几星期的教学,我发觉孩子们还是比拟喜爱学的,学得也不错,教材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提醒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教材又通过天平平衡原理过渡到等式的性质,从而利用等式的性质教学解方程,使得解方程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深刻熟悉到: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看似麻烦,实则简洁,不须思索各局部之间的关系。虽然这样教学学生有兴趣,学得不错,但也存在局限性,如ax=b和axb,虽然教材没有要求解这类方程,但试卷和相应的练习
42、有消失,因此,有必要特殊利用一些时间给学生补充讲解这类方程解法。我发觉用等式性质教这类方程,比拟麻烦,学生学起来有肯定难度。 二、两种方法形式上的相像引发学生思维的惰性 第一种方法书写较少,形式简洁。其次种方法从外表看,显得烦琐、麻烦,而且方程左边的“40x40”可以直接简写成“x”,这样从外表上看就和第一种方法一样了。依据已有的阅历已经能够正确地解方程了,何必又多此一举,再去理解、把握等式的性质呢?学生形成思维惰性,就不会再去深究思路和观念的不同,更不会创新解法。 方程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深刻熟悉到: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看似麻烦,实则简洁,不须思索各局部之间的关系。这时,教师再适时
43、介绍教材之所以这样编排是为了中小学方程解法的连接,使学生熟悉到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必要性,观念得以更新、深化。 解方程教学反思15 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等式的性质是没有多大的难度的,在运用等式的性质进展解方程时,难度也不是很大。课本安排了不少解方程的题目,学生都能一一解决。认真观看课本,其实会发觉课本上在渐渐增加依据详细情境列出方程并解方程的题目。这是本单元的难点,这就需要让学生依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来写出方程。将等量关系写出方程和学生之前依据等量关系解答是不同的。 学生不太习惯,导致列的方程奇形怪状。这里有必要深入探究方程的含义。依据上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方程是从等式演化而来。含有字母的等式才叫作方程。换言之,方程其实是一种含有未知量的等量关系的一种表达式。我们只需要将等量关系找到再将其表达成方程即可。学生消失问题的缘由是以往大局部的解题阅历所写出的等量关系是从结果动身来写的,一切为结果效劳这样一种逆向的思维过程。而现在写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却是从条件动身的一种正向思维。 虽然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从条件动身和问题动身两种不同的解题策略,但这离帮忙学生形成这两种思维还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这样的分析,那我们在引导孩子列方程时,就要从条件动身,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了。先要帮忙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在引导孩子依据等量关系表达出相应的方程。这一点的学习时必需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