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教案(4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论语十二章教案(4篇)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其次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表达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华,对于心理进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升入七年级后其次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肯定的活动力量,擅长思索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应注意培育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觉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握一些浅显的
2、文言文根底学问,打好扎实根底,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根底。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问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存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力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受,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育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力量。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育学生把所学学问、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
3、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纳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熟悉。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帮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帮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留意,激发学习热忱,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学问的理解和稳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前有位教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
4、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答复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教师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教师是谁吗?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引出孔子及论语。 (二)作家作品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宏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表达
5、了孔子的政治主见、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四书五经之一。 设计意图:了解孔子及论语,明确孔子及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及对当下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三)读文感知 1、学生读前三章,扫清字词障碍。 2、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加以体会。 设计意图:熟识文言文的读文节奏,诵读中感悟作品内蕴。 (四)合作探究 1、教师示范讲授第一章。 2、学法指导文言翻译九法。 3、合作探究,完成后二、三章文意疏通。探究所学三章的内涵。 设计意图:培育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力量和语言表达力量,通过生与生、组与组、师与生等多边合作突破重难点,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提
6、高学生自读自悟的力量。 (五)拓展延长 1、教师提出案例(以身边发生的事例)。 2、学生合作探究。 3、结合所学,反思自己在学习、修身等方面的缺乏,提出改良方法。 4、诵读感悟,体会精彩内涵。 (六)课堂小结 归纳所学文言学问点。 (七)布置作业 背诵前三则。 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二 课 题: 学而时习之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存文言学问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地,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 法: 读析、质疑、争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其次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上节课我
7、们学习了“古之学者为己”,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答复后,教师明确。进入下一课内容的学习。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学而时习之 二、初读感知 1、识记:说同“悦” 愠( ) 罔( ) 殆( )篑( )鸿鹄( ) 缴( )轫( )或同“惑”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古之学者学习的态度、方法 三、读析、争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争论沟通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说:音yu,同悦,开心、快乐的意思。 (2)愠:音yn,愤怒,怨恨。 (3)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学问。 (4)罔:迷惑、糊涂。 (5)殆;怀疑、危急。 (6)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
8、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7)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8)疑:疑心。 (9)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10)敏:灵敏、勤勉。 (11)意:同臆,猜测、猜疑。 (12)必:必定。 (13)固:固执己见。 (1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15)篑:音ku,土筐。 (16)轫(rn):同“仞”。古代七尺(或说八尺)为一仞。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2)“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奉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学问,从而可以获得新学问。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日也有不行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学问、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学问
9、的根底上进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非常可行的学习方法。 (13)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见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日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确定的价值。 (14)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削减失误,削减懊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固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说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 (15)孔子在答复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
10、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 (16)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学问分子的竭力欣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非常珍贵,但更珍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学问,都是有益的。 (17)孔子的自白给我们以“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苦作 舟”的感觉。而庄子却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学问是无限的,用有限 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学问,那是很危急的。知道了这一点而仍旧 要去追求学问,那就更危急了啊!”(养生主)这样说来,孔子岂不是危急又危急了吗?但他却做了圣人。同样感到生命有限,学海无涯
11、,儒者和道家的态度却是迥然 不同,让我们看到在学问问题上儒道两家的不同。 (18)“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19)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方,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舞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当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20)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根底上,仔细思索,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知子贡和其
12、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仔细学习,深切领悟。 (21)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熟悉,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觉察言行不符合或者违反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行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非常危急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局部。 (22)本段文字谈到学习应“用心致志”,而不应当“三心二意” (23)“为山九轫,功亏一篑”,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四、练习稳固 1、把握文中重点的字
13、词句 2、总结文中特别句式 3、翻译第十八段文字 五、积存与应用 1、名句诵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教后感悟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学问,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把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娴熟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育学生的文言文翻译力量。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
14、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奉献。今日,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殊留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n) 学而不思则罔(wng) 思而不学则殆(di) 不亦说(yu)乎 传(chun)不习乎 知之者不如好(ho)之者 其次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依据课下解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开心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
15、欢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屡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恳呢?教师传授的学问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头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到达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法规。 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育学生阅读理解文
16、言文的力量。 2、熟悉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作文吧度;激发喜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忱。 一、预习检测 查阅资料,了解和作品的有关学问,记住学问要点。 1、孔子: 2、论语: 3、注音 说、论、省、逾、罔、殆 愠、箪、堪、肱、笃 4、重点词语理解 时习:愠: 信:传: 立:天命: 耳顺:罔: 殆:逾: 川:乐(之者): 曲肱:于我如: 焉:斯: 笃: 二、自主学习 读解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 3、子曰
1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行夺志也。” 译: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 二、沟通展现(略) 三、检测反应 1、填空 论语是一部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和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_,字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政治上主见_,鼓舞人们_,即“出来做事”。开_讲学的风气,传奇有弟子_人,身通六艺者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