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古文(2007江苏常州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怎样学习古文(2007江苏常州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学习古文(2007江苏常州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怎样学习古文怎样学习古文?翻开唐才子传,在唐朝,七八岁的孩子不仅能读懂古文,还会写古文。是不是当时人特别聪明呢?再看近代人,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学完五经。可见今古人的聪明是相似的。那么为什么现代人读古文会成问题呢?这应当跟读法有关。前人读书,刚启蒙时,对读的内容几乎完全不懂。读了若干年,豁然贯通,完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其关键就在于熟读背诵,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假如不是如此,读了一篇课文,记住了文中一些生字和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生字是“点”,句子是“线”。“点线的懂”是不够的,因为一个字的解释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因上下文的关系而有变化,在不同的结构里也会改变原有的词
2、性,有了不同的用法,碰到这个字的解释或用法有变化时就不好懂了。记住了一篇课文中所有的生字和句子,这叫“平面的懂”,“平面的懂”只记住了这篇课文的生字和句子,在别的课文里,同样的字,假如它的意义或用法有了变化,就看不懂了。因此,“平面的懂”也还是不够的。而把一部书全部读熟就不同了。比方“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4次,开始不懂,当读到十几次时,渐渐懂了;读到几十次、上百次时,懂得就更多了。如,在学而篇里:“孝弟(孝敬父兄)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同欤)。”这个“仁”是指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即仁德。在同一篇里,说:“泛爱众,而亲仁。”这个“仁”指具有仁德品行的人。在里仁篇,说:“里(居住)仁为美。”这个
3、“仁”指有仁德的地方,相当于好的环境。在子路篇里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意思是假使有王者兴起,一定要经过三十年才能推行仁政。这个“仁”解释为推行仁政,改变了原有的词性,成了动词。在这些句子里,“仁”字作为仁德的基本意义没有变,只是由于上下文的不同,具体的解释或用法有了变化。懂得了这些具体的变化,这就是对“仁”字的“立体的懂”。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废科举,兴学校,学校里不读论语,改读教科书了,但是从学校里毕业出来的学生,还是会读古文,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的学校也教文言文,一到中学,就教传诵的古文,不但教,还要熟读背诵。当时的中学生,熟读背出了不少篇古文,他们对读熟背出的不少篇古文中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怎样 学习 古文 2007 江苏常州 中考 议论文 阅读 试题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