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天分和聪明(2004湖南永州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
《正确看待天分和聪明(2004湖南永州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确看待天分和聪明(2004湖南永州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含答案).doc(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正确看待天分和聪明据最近的各方媒体披露,北京一个不足十岁的孩子竟然“成功”地改编了西游记),且已交付某大出版社正式出版;而深圳一个父母均为打工者的儿童,竟把自己由两岁到六岁的“经历”以日记体写就一篇长篇巨著;南京一个儿童即将出版的著作也长达百万字;而中国教育电视台报道的某个女孩就更是了得,她小学还没毕业,就已经出版了一部专门研究美洲玛雅文化的专著文坛如此童星闪烁,俨然已呈现出“小鬼当家”的格局。 忘了是谁的名言,说是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他的第一声啼哭,也不会是一首好诗。然而在中国神奇的土地上,却历来不乏此类“出笼”, 由此而成就的“神童”更是多如牛毛。诸如四岁能诗,五岁善棋,六七岁能与财主奸商斗
2、智,八九岁可与文人雅士掰腕等等,传说虽然玄乎,但却又有名有姓,有鼻子有眼。就是这些神乎其神的 “神童”,最终大多难逃“泯然众人”的结局。其实,许多有成就的伟人,其童年反而显得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由华罗庚到陈景润,他们小时候都不是什么“神童”。爱迪生甚至被视为大脑迟钝的低能儿,仅上了三个月小学就被请出校门。一个人一辈子有没有作为,有多大的作为,还真与其童年的神与不神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惟一关系重大的是其后天的努力如何,后天发愤怎样。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天分和聪明既不能抹煞天资聪明的孩子的存在,更应该对其采取科学的态度。试想,方仲永的父亲若能正确对待“五岁能诗”的儿子,为其创造一个好的
3、成长环境,而不是四处炫耀,以名换钱,方仲永或许会成为一个栋梁之才,起码不至于落个“泯然众人”的结局。当然,“揠苗助长”的愚蠢之举也同样是我们扼杀天才的最常见手法。一个孩子刚刚显露出一点写作天才,众多出版社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大肆炒作。其实谁都清楚,写作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行当,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竞根据自身的经历写小说,一个十来岁的小学生竟然出版远古文化专著,如此学术根底搞出的所谓作品,究竟能有多大的价值?青少年尤其是懵懵的童年阶段,正是其打基础、长知识的关口。若此时不但不很好地帮助其吸收知识的营养,而是千方百计令其释放体内本就不多的能量,那瓜不熟蒂便落的悲惨结局就在所难免了。 (作者 周士君) 22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23本文在举例论证中,既举了方仲永之例,又举了牛顿、爱因斯坦、华罗庚、陈景润等事例,这种论证方法又称 ,都是为了证明 24第段中划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第段中“瓜不熟蒂便落”比喻的是 。【参考答案】22实实在在地关注孩子们的成长,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吸收知 识的营养。(大意如此即可)23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人有无作为与其童年的神与不神没有太大关系,-人的有作为主 要是后天的努力。24承上启下 没有取得多大成就就成为普通人(或 没有取得多大成就就“泯然众人”)(2004年江西永州中考试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正确 看待 天分 聪明 2004 湖南永州 中考 议论文 阅读 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