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10篇).docx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10篇).docx(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10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
2、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n 友谊:y 血泊:p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
3、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
4、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
5、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
6、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齐读第二部分) 再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附: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以激活学生的先前
7、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确保教师的首席地位。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
8、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比较陌生,教学时可从介绍抗美援朝战争或播放英雄儿女上甘岭电影片断导入,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进而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初读课文,交流: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
9、感受到他们是“亲人”?从而读懂课文叙的事,初步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再读课文,通过体会最令人感动的语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升华一的情感,体会前三个自然段共同的写法先叙事,再抒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由指导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彼此之间依依异别的深情,引导学生思考:在与别时朝鲜人民一也回想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从课文中找一找,结合着平日阅读,观看影视剧等说一说。使学生偏认识到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为亲人,志愿军用生命和鲜血浇铸了中朝人民间牢不可破的友谊。最后,引导背诵、抄写和进行小练笔:展开想象,写一件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的事。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
10、段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问导法、 暗示法、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 (四)技术准备 课件 三、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
11、人民的伟大友谊(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词句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谈话导入 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时为了不暴露目标,任凭烈火烧身仍纹丝不动,而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毛主席在听闻爱子牺牲时挥笔在电报上提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
12、须马革裹尸还”名句。这些感人的事迹都发生在什么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这是为了对方共同的敌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当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板书课题) 2、揭题,解题 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称之为亲人?课文目中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中为什么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称之为亲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引导初读。 (1)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
13、? (2)从哪些事情中能够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3)找出能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朗读。(四-六自然段) 三、激情朗读,激发兴趣 1、(指名读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是啊,分别的时候令人肝肠寸断,从这段文字中你又明白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小结:从大家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能够深深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离开朝鲜的亲人,这是多么深厚的情谊啊!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他们也一定想早日回到回到祖国,回到白发双亲和妻儿身边,可是此时此刻他们却希望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一点 4、师导:那么还有什么比
14、亲人的等待等让人割舍不下,比祖国的召唤更令人留恋的呢?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让我们细细品味那些让志愿军战士刻骨铭心的一幕幕真情。 四、品读课文,读出感情。(展示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老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 2、创设情境,感受真情 (1)自由朗读,画处最令自己感动的的段落或者是语句,并抓住重点词语细细体会。 (2)全班讨论交流。(自由谈体会) (3)感情朗读。是啊,素不相识的老大娘,虽然不是志愿军战士的母亲,但是却向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学生说) 3、迁移学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15、)总结学法,归纳: 自由朗读,划句子。 读重点句,谈感受。 感情朗读,体会真情。 (2)按以上学法,展开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 4小结: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感人肺腑,志愿军战士怎能忘怀呢?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度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这血与肉凝结成的深情厚谊怎么能不感天动地?怎么不牵肠挂肚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和他们一起与朝鲜人民话别,让我们齐声朗读再见了,亲人! 五、总结写法 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都用第二称呼,这样写好像在面对面说话,更方便表达情感,而且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 完成课后小练笔: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
16、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在写下来。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通过查字典核查资料,了解“战役、捣米谣、打糕、阿玛尼、金达莱花”的意思,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读懂“供应、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血泊”的意思,并结合读懂这些词语,读懂文章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资料,了解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结合这个背景,读懂“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问句”、“第二人称”的写法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场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研读三个材料与“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
17、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主题。 4、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查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关情况。要求:用简要的话整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抗美援朝的时间及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国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们抗美援朝的结果及我们战士有多少人在那里牺牲。 2、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运用查资料、查字典、结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标一提出的词语,并尝试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认真读三个段落,练习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段落里面回忆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关情况。(注意帮助客观认识抗美援朝对我们国家的意义所在:打出中国军队的士气,让敌人
18、认识到中国人不可欺,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可欺,国际主义精神) 二、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读准生字读音,并注意矫正“空着”“混进”两个词语的读音。 2、介绍自己读懂的相关术语的意思;读课文,边读,边结合上下文,介绍自己对“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随学生交流,教师提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实现初步感知。 3、再读三个段落,交流对三个段落所回忆故事内容用小标题概括的情况,通过比较,练习准确概括三个故事内容。 4、要求学生练习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三个段落所回忆的故事。 5、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研究解决一些课文提及但是背景介绍中到的常识问题;表达上的问题悬疑。 第二课时 一、研究前
19、三个段落与结尾“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 1、出示,课文结尾“再见了,这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这句话,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几十万人牺牲、流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这片土地的神圣,也保卫了祖国的大门。 2、研究三个故事与结尾的关系: 请同学读三个故事,体会,三个故事分别有什么特点?三个故事代表了什么?与“洒满献血”有啥关系? 体会:三个故事都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流血牺牲。 大娘为了志愿军战士“冒生命危险”(体会冒着硝烟,雪中送炭,可能的后果);牺牲了自己唯一的小孙孙(体会“丢下”“唯一”所强调的意思在大娘看来,志愿军伤员
20、比“唯一的小孙孙”还要重要,感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小金花的母亲为了救老王牺牲自己(体会同归于尽);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炸断了一条腿。 将志愿军的流血、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流血结合在一起,练习用“综合法”推断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友谊是鲜血凝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二、感悟“第二人称、反问句”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时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朗读,强化情感体验。 1、要求学生阅读三个段落,去发现三个段落在叙述上的人称特点第二人称;结构上的特点:“劝慰回忆反问”;段落结尾都是反问句。 2、重点研读第一段,与“第三人称写法”对比,体会“第二人称”“反问”在表情达意上的的独特作用。 先读课文第
21、一段,再读下面修改的段落: 八年来,朝鲜阿玛尼为我们花了非常多的心血,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阿玛尼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她在回去的途中,却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阿玛尼家里养伤,敌机来了,她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她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阿玛尼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对找原文,体会修改后与原文的不同点。 发现修改后的文
22、字所做的三处改动: 第一是删掉了送别的场景(劝慰大娘的话);第二是该换了人称:将第二人称该换到成了第三人称“阿玛尼”;第三是结尾的反问改成了感叹。 提出思考性问题,薛恒思考讨论: (1)故事大意,变化了没有?作者要表达的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表达了没有? (2)读原文,对比:在情感表达的深刻程度和感染力方面,哪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引导学生去读原文,体会: 首先,人称变化以后,读起来,非常可观,作者仅仅是在表达着客观的思想和情感,而原文用第二人称对话形式,这样读起来,就好像我们看到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着主观上的强烈情感,面对面再说,不能说假话,第二人称给人的感觉就更真实。 结尾处,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再见了,亲人 语文教案 再见 亲人 教学 设计 优秀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