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df(10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DI Yl DAN YUAN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时序通 史 时 空 观 念 理 清 演 变 历 程 的社会 A M 西岗 锚,春秋依M 宾 瞟 西 区公元iraOTO算 公元1600年 公元,1046年公元,771年 公元gl年 公元,加 年 舜 25年 22(眸禅让王付世袭制内外 宗惬分财皇帝制度郡蛙制三公九 制度郡E并打制中外朝制身刺史制度事率制三国网T T南北朝*唐朝,一五仗煤 岬 祷 清 神 治 前 期+4-+-+一-1-F +-4-+-H一+一 +581年”9年 618年 907年九用中 三省六部一 伊制据龙 科举制9604r 979西周世卿世修制故国军功爵制 I选官标准
2、从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选R制度越向制度化、格式化明科制八取清举、股士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一个核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两大阶段:先秦家国同构与秦汉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三大线索: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纵 横 归 纳 深化拓展自纳重点拓展知识纵 向 最 通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特点及历史影响1.演变历程(1)经历了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一分封制和宗法制(周H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演变历程。(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经过历朝发展完善,
3、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古代中国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2.演变特点(1)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2)以皇权为中心,鼓 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3)人治高于法治。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5)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6)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3.历史影响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
4、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政治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地位,民主政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治无从发展,长期的人治传统,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经济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优干世界的基础封建社会后期,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思想文化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
5、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_ _ _ _ _ _ _ _ _ _ 针对训练1 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为强化地方管理,汉代置州,唐代置道,宋代置路,元代置省。纵观这一现象,可 知()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纷繁杂乱B.疆域扩大导致管理难度上升C.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D.中央集权遭遇地方挑战倍增解析:选 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仅体现了各个朝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无法得出管理繁乱,故 A 项错误;伴随着疆域的扩大,相应的地方管理制度也在发展,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变化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地方最高一级,而基层的县制没有改变,故C项正确;D 项与史实不符,故排
6、除。二、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 .削弱相权: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延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 室)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延)转移,即由内向外。2 .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 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 .变革中央和地方政
7、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4 .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 .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针对训练2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战国时初步形成,秦朝确立,明清强化。下列关于官吏选拔制度,表 述 错 误 的 是()A.秦汉时官吏由皇帝任免B.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C.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D.明朝设三司,清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官吏解析:选 D o 根据所学知识可
8、知秦汉时官吏由皇帝任免,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下由士族世袭,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处是为加强皇权而设的中央机构而不是直接控制地方官吏的,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横向链接三、比较古代中国专制中央集权与西方雅典民主政治项目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西方雅典民主政治不同点成因平原、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大河文明发达的工商业基础上的海洋文明特点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君权神授和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主权在民、轮番而治的集体民主政治实质地主阶级的君主专制政体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体思
9、想专制、自足、保守竞争、开放、积极相同点作用进入文明时代,中国、雅典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学、艺术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均与制度密切相关侈 寸 缄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周(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文明的建标吁组织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逐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明清时期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利(2)雅典民主政治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对经济文化的野咽家的强盛起了积极作用;但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分散是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阍题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
10、,四周于天下,辕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接(捍)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融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 封建论材 料 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趣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 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做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这里权强“一”与“多”。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里用来概括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它们包
11、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式和政治心态。丛日云“一”与“多”: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分析(1)结合材料一,说 明“周”与“秦”各自建立了什么制度。有何优越性?(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列举明清时期的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一”和“多”这两种个性特征在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表现,并简析其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说明是
12、分封制,“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地方长官)”说明是郡县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二小问,列举明清时期强化皇权的史实回答。第(3)问,考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比较,第一小问,结合中西政治制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政治、经济因素回答。答案:(1)周,分封制;优越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秦,郡县制;优越性: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2)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3)基本表现:“一”指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多”指古希腊民主政治制
13、度。原因:中国一政治:秦统一全国后,吸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历史教训。经济:小农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希 腊 一政治:小国寡民的城邦制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提供了前提条件。经济: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为希腊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学 科 素 能 教材补遗 _史 学 新 知 升史 学 素 养,史料实证一一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石 理论阐释史料实证是新课程标准阐述的五大历史学科素养之一。所谓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任何史事的推理和论证必须以可靠的史料为依据。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
14、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因而解读和运用历史史料,获取历史结论,也是中学生学习历史和应对高考备考的必备能力之一。一般主要从史料鉴别、解读和运用史料获取历史结论两个方面进行备考。一、史料鉴别1.史料的分类: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详细的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1)按表现形式分:文献史料(指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卜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各种物件 卜与口述史料(口头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2)按资料价值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流行来的材料,直
15、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这类史料跟三类史料的关系是: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中第二手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需要仔细甄别。(3)其他史料分类:分为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记等);“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记载);从史料价值看,无意史料多为第一手史料。2.鉴别原则:运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一般有: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一般为分别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等,然后运用史料分类的方法进行分析、理解、鉴别、判断。二、研
16、读史料的步骤史料是史学研究的直接或间接材料,学习历史必须从史料实证角度,培养学生研读史料、获取结论的能力,一般史料研读步骤如下:1.捕捉时空要素历史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所以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时间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公历纪年法,朝代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民国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注意公元前后、某世纪或者年代的初期、中期、末期等;历史事件发生的某州、某国、某地区、某城市等。抓住这些要素,可以帮助考生对材料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2 .抓关键词、关键句历史试题所提供的史料,并非所有文字都是有用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起铺陈解释作用的,真正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某个词或句子 只有抓住了关键词、句,
17、才能正确理解材料,正确解答题目。关键词、句一般都具有如下特征的一种:历 史 概(如工农武装割据);历史事件名称(如辛亥革命);历史人物康有为);特有历史名词(如租界)等。关键词、句或是上述历史要素本身,或是对这些要素的解释。3 .论 从 史 出”的方法“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历史学习要求遵循的基本魔。历史研究的保就是依据史料发现隐藏在史料背后的历史事实因此,根据史料推出历史结论在高考试题中弱常见。破解这类试题的最佳策略就是始终坚持“充分条件”的则,朗口塞 A(史料),则必然 有 B(结论),就像胡适所说:“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同时对于史料的解读非常关键,通过研读史料,最终论证和
18、成我都朔姥吉论 典题例(2 0 1 7 高考全国卷I)记述出处“秦 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喊籁 旧 片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 宗(李世民)率众讨之,旋”不利而 旧唐犊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 断 朝 将 凝 新唐犒木工本纪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薛举战于泾州,败绩“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太宗有疾,诸将为举贼”新唐犊宗本纪 月,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娥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本题运用不同历史文献史料,考查史料实证能力。解 答 需 题 材“与薛举大
19、战于泾州,就薛举寇泾州 不利而旋”刘文静(唐朝将凝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薛举寇泾州诸将为举藏”可知,唐军与薛举在泾州 失败,故场项。材料“唐武德元年”,武德是唐高祖的年号,说明此时李世民尚未称帝,故 A 项错误;据材料“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邀薛举战于泾州”可知,泾州战役的主帅是李世民并刘文静,B 项错误;“太宗有疾,诸将为举贩”只能说明李世民患病对战役失败有一定肺但不足以说明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失败,D 项错误。答案:C【方法点拨】(1)注意储备基本的史料研究的基本知识。一是明确历史资料的分类;二是确定研究类型,般为分别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等,然后运用史料分类的方法进行分
20、析、理解、鉴别、判断。(2)学会史料真伪的甄别: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运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一般有: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3)注意展开史料问题探究性学习。一是围绕问题收集史料;二是针对问题解读史料;三是根据史料论证问题;四是依托史料重现历史等。强调学生解读辨析史料与历史现象的实证与判断能力,然后作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教 材 补 充,1.“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我国传统社会的独特的社会结
21、构,它 源 于“始于殷、在于周”的宗法制度,“国家同构”的本质就是家、家族、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即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简言之,父 为 家“君”,君 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古代早期“家国同构”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统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礼乐制度一一权力认同制度(增强对等级制度的认同感,即 天 下 归 心)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
22、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荀子 礼伦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 谓“礼之三本”,即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后来统治者以天、地、君、亲、师作为礼拜的主要对象,就是根据这个理论。3.官僚政治高度组织化的官僚队伍是皇帝“家天下”的保证,是皇帝治理天下的臂膀。皇帝依靠自中央至地方的层层官吏实现对全国的控制。西周的“官”以贵族血统世袭,个人财富来自领地。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权力来源的不
23、同决定了身份的差异。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责有权,离职责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为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工具。皇帝与官僚的关系,用韩非子的话说就是“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秦汉还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管理官吏的法律、法规,官僚依法履行职责、执行政务,政务通过文书(文件)的传达来操作。在官僚制度中,最重要的就是选拔制度,秦朝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度。虽然君主专制决定了官僚的基本性质,但官僚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约束皇权,典型代表如唐代的三省制、宋代的台谏制。4.外戚干政外戚亦称外家、戚嘛,指封建社会中的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人。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
24、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坛权,中国尤以汉朝为烈。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人自尽,就是为防外戚干政。汉哀帝、汉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朝政,酿戚王莽代汉的结局。中国历代朝政不乏外戚参与朝政的情况,但外戚干政之弊常因皇权、宦官、士阀之间争权导致政权不稳,危害社稷安定而为后世批判。有些外戚干政亦会伴随后宫干政情况。明朝虽严令限制外戚干政,但仍难以有效遏止宦官擅政。清朝前期则是严格限制外戚与宦官擅政。5.古代回避制度古代的任职回避制度,从东汉时代建立,南北朝时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在一千八百余年的吏制建设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是我国古代
25、一项很有特色的官吏制度。官员回避制度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大一样,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地区回避,即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二)亲属回避,即有直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衙门,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6.内阁首辅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设置于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明中期后,大学士又称 之 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 称“首揆”“元辅”。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敢与较。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亦称为首辅。清朝的内阁首辅
26、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单元综合检测(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 2 题,每 小 题 4分,共 4 8 分)1 .据 左传记载,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权柄后,标榜要替鲁国国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批评。因为此举()A.挑战了宗法制度 B.损害了大夫利益C.冲击了天子权威 D.不符合周礼规定解析:选 D o 材 料 描 述 的“大夫”“国君”可知为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是季孙氏主张整肃跋扈的大夫,结果受到反对和批评,并未真正损害大夫的利益,故 B 项错误;材料并未冲击周天子的地位,故 C项错误;材料中大夫替国君整
27、肃大夫,实际是僭越了大夫的职责和地位,不符合西周的礼乐制度的规定,故 D 项正确。2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文化的整合B .吸收了当地的法令制度C.扩大了统治的疆域D.传播了西周的思想文化解析:选 A。本题考查分封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根据材料“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得出有利于文化的整合,故 A 项正确;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法令制度,而不是指分封制吸收当地的法令制度,故 B 项错误;扩大统治的疆域是分封制的作用,但题干没体现,故 C 项错误;题干未体现传播西周的思想文化,故 D 项错误。3
28、 .春秋战国之际,“士庶合流”使士阶层得以扩大,大 批 的“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了“士无定主”的游离状态的游士。大 批“游士”的出现()A.促使分封制逐步瓦解B.反映了宗法制度走向崩溃C.表明官僚政治已形成D.导致了国家政局日益动荡解析:选 B。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破坏。大批“游士”的出现是分封制瓦解的表现,A 项颠倒因果,排除;士属于宗法等级关系的最底层,因此大批“游士”的出现反映了春秋战国之际宗法制度走向崩溃,故 B 项正确;秦朝郡县制的推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 C 项错误;“游士”的出现反映了政局动荡,而不是其出现导致政局动荡,春秋战国之际,社会政局动荡是诸侯争霸、
29、兼并战争频繁导致的,故 D 项错误。4 .秦汉时期郡守作为中央代表,限于外郡人,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秦汉时期郡守多由中央官员充任B.秦汉郡守享有任命郡内各级官员的权力C.对郡守的限制和放权巩固了统治D.郡守权力过大导致汉代地方分裂割据解析:选 C o 根 据 材 料“秦汉时期郡守作为中央代表,限 于 外 郡 人”可知秦汉时期郡守代表中央但并不是由中央官员充任,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郡县的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守享有全权处置郡内事务的权利,但没有任命郡内各级官员的权力,故 B 项错误;“限于外郡人”限制了郡守的权力,防止地方割据,
30、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保证了郡守对郡内事务的充分决策权,有效管理地方,巩固了统治,故 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汉代地方分裂割据的是汉初分封的诸侯王而不是郡守,故 D项错误。5.据 秦律 置吏率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吏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这反映了()A.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B.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C.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D.国家官吏的腐败现象严重解析:选 A。据 材 料“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可知秦朝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故 A项正确;材料反映秦朝官僚任免制度的灵活性与政治体制完善与否无关,故 B
31、项错误;“皇权专制统治具有II”与材料“有统一的固定时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秦朝官僚任免制度,而 D 项“国家官吏的腐败现豫霞于官僚政治的消极影响及表现,与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6.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地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B.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C.垂直管理、分层管理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解析:据分工明确,彼此牵制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九卿分掌宗庙礼仪、宫殿警卫、宫门警卫、
32、御用车马、刑法、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可以再九卿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故B 项正确;九卿都属于中央的官职,是三公之下的直属机构,不能体现垂直管理、分层管理,故 C 项错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与材料九卿的分工不符,故 D 项错误。7.”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穿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A.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B.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D.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解析:选 D。南朝后期,为了重新实现大权独揽,皇帝
33、常常刻意任命一些出身地位卑微的庶族小地主来担任诸多位卑权重的官职,意图逐渐削弱士族门阀特权,显 然 不 是“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得知,这是皇权在力图排斥士族(门阀)而独揽大权,故 B 项错误;根据皇权的独断性和不可转移性,“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故C 项错误;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这是专制皇权在利用地位卑微的庶族地主以图独掌天下,故D 项正确。8.资治通鉴 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B.推动
34、专制皇权走向顶峰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B.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C.皇帝失去了太子册立权D.历朝遵循嫡长子继承权解析:选 A。据 材 料“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明神宗意欲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众臣的反对,最后朱常洛立为太子”反映了文官体制对皇权的制约,故 A 项正确;B 项 与 材 料“最后朱常洛立为太子”不符,故 B 项错误;材 料“明神宗意欲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众臣的反对,最后朱常洛立为太子”说明皇帝册立太子的权力受到朝臣牵制,而不是失去太子册立权,故 C 项错误;D 项 与 材 料“明朝万历年间”不符,故 D 项错误。1 1.清朝前期的君主对于开国
35、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但同时也明确规定:这些王公须在京城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方便满洲贵族参政议政B.消除君主制的潜在威胁C.尊重少数民族原有传统D.减少清政府的财政开支解析:选 B。这些王公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故 A 项错误;材料意思是对于开国功臣表面上给予优厚待遇,实则是怕他们威胁到君主地位,所以由国家统一管故 B 项正确;如果说尊重少数民族原有传统,忽视了君主的主要意图故 C项错误;并不能减少清政府财政开支面增加了,主要是为了减少政治上的风险故 D 项错误。
36、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写道“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假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缭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马克思恩格斯这样评价君主制的依据是()A.皇位在家族内可世袭传承B.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僭越的C.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D.君主制违背历史发展趋势解析:修皇位在家族内可世袭传承,体现君权的继承或不是材料“专制制度和暴政”的依据,故A项错误;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僭越的,体现了君权的至高无上,不是材料“专制制度和暴政”的依据,故B 项错误;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材料“专制制度和暴政”相符,故
37、 C 项正确;君主制违背历史发展趋势是君主制影响不是材料“专制制度和暴政”的依据,故 D 项错误。二、非 题(本大题共2小题,1 3 题 2 5 分,1 4 题 1 2 分,共 3 7 分)1 3.(2 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书文帝纪写道:二千石(指郡太守)遣都吏(即督邮)循行,不称者督之。”后汉书卓茂传写道:“平帝时,天下大蝗 独不入密县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出自案行,见乃服焉。李贤注:汉书曰 郡监县有五部,部有督邮掾,以察错也 晋书馈逸陶潜写道:“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双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材料二 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职掌纠察,它可以“纠察内外百司之官”
38、,对全国所有官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纠劾另外还创设了六科给事中这一独的监察组 负责纠察六部官吏的违法事件。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 铤知 o 摘编自马举安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稿龈(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述汉晋的督邮制。(1 2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监察制度的发展,并说明古代加强监察制度建设的历史用(1 3分)解析:(1)首先根据材料“郡监县有五部,部有督邮掾,以察诺博)释督邮制,然根据材料“太守不信,出自案行,见 乃 服 焉”“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分别从积极性和局限评价督邮制。(2)第一小问发展,据材料二“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职掌纠察,它可以
39、纠察内外百司之官,对全国所有官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纠劾”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扩大职权,增强其独立性;据 材 料 二“还创设了六科给事中这一独特的监察组织,负责纠察六部官吏的违法事件”得出创设六科给事中,纠察六部官吏的违法事件;据 材 料 二“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 钦定合规”得出颁布 钦定合规,完善监察法规;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所学得出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发展与稳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后来于社会的反腐败斗争等提供经验和借鉴等。答案:(1)评述:督邮是汉代到魏晋时期各郡的重要属吏;当时把每郡分若干部,每部设一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督邮的设立,一方面有利于郡守了
40、解下情,督促地方格尽职守;另一方面由于督邮位卑权重,往往容易凌驾于地方官吏之上,出现弄权现象。(2)发展: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扩大职权,增强其独立性;创设六科给事中,纠察六部官吏的违法事件;颁 布 钦定合规,完善监察法规。作用: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发展与稳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后来于社会的反腐败斗争等提供经验和借鉴。1 4.(1 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
41、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万昌华 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 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首先亮出论题,然后进行阐述。可以从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或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角度来分析。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从郡县长官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角度回答;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从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比较获得认识。答案:示例一: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示例二: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权持续的腐败。唐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和才能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