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详细).pdf
《2019年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详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详细).pdf(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地理必修复习提纲第 一 章 行星地球第1节 地 球 的 宇 宙 环 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的定义: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2.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3.天体的分类:(1)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等。(2)人造天体:宇宙飞船、航天飞机、人造卫星、宇宙探测器、太空垃圾等。4.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组成天体系统。5.天体系统的层次:天体系统按照层次从高到低可分为四级,分别是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乙其它恒星系/其它行星系太阳系/-地月系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1、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具有同向性、
2、共面性、近圆形。2、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原因:条件原因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太阳光照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变化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大气层有保温作用适宜生命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充足的液态水内部温度升高一 产生水汽一形成海洋;适宜的温度第2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间放射的能量。2.太阳辐射按照波长由短到长分为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农业生产光合
3、作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晾晒衣服、粮食);(2)为人类提供矿物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3)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风能、水能)。二、太阳活动1 .我们能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色球、日冕。2 .各个圈层的太阳活动:(1)光球:黑子;(2)色球:日珥、耀斑;(3)日冕:太阳风。3 .太阳活动的两个重要性质:(1)周期性:太阳黑子数目的变化,大体上以1 1 年为周期。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高峰年,黑子数目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低峰年。(2)整体性: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这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
4、性。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电磁波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高能带电粒子与高空稀薄大气相撞,产生美丽的极光。(4)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第 3 节 地 球 的 运 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南北纬60 度约赤道一半。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 5 /h)近 日 点(每 年 1 月初),速度快远 日
5、 点(每年7 月初),速度慢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 3 时 5 6分 4 秒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二 2 4 时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 65 日6 时 9分 1 0 秒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 65 日5时 4 8 分4 6秒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 .昼夜长短的变化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 .产生四季和五带二、太阳直射点移动黄赤交角:(1)定义: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和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间的夹角,目前为2 3 2 6。(2)影响: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产生了二分二至。(3)应用: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用曲线图表示,
6、如下图所示: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一一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 3 2 6 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 3 2 6 S,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一一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
7、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误区警示】两至点和近、远日点可用右上图形象地表示冬至点、夏至点、近日点、远日点的关系,不能把它们相混淆。三、昼夜交替与晨昏线1.晨昏线(1)概念:昼与夜的分界线,晨线上看到日出,(2)判读:顺着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为昏线,(3)与晨昏线有关的计算 1)晨昏线与地方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 8时;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 2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 4时 或0时。2)晨昏线与节气及太阳直射点a: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则为二分日;太阳直
8、射赤道;b: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则为二至日;若北极圈及以北为极昼,则为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若北极圈及以北的极夜,则为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昏线上看到日落。由夜进入昼为晨线。3)昼夜长短的计算a、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b、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c、计算: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 5 ;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 5 d、昼夜长与日出、日落时间:已知昼长求日出、日落时间:日出=1 2一昼长+2;日落=1 2+昼长+2;已知日出或日落时间求昼长:昼长=(1 2 日出)X 2;或昼长=(日落一1 2)X 2;四、地方时、区时(1)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 称 为 地
9、方 时。(2)计算:经 度每隔1 5 ,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 ,地方时相差4分钟。求地方时:已知A地时间,求B地时间。1 .求 经 度 差(同区想减,异区相加)2 .将经度差转换为时间差(4分X经度差)3 .由 已 知 时 间 求 未 知 时 间(东加西减)公式:B地的地方时=A地的地方时土(4分 X经度差)注:如果B 在东面用“+”,B在西面用一已知经度求时区:已知经度/1 5,若余数小于7.5,时区取商数;若大于7.5,时区取商数+1。已知一个地区的区时,求另一地区的区时。公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土时区差。注: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一一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
10、区相加。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五、日界线:1、人为日界线:(国际日界线)1)理论上是1 8 0度经线;2)实际上是折线,日界线并不完全与1 8 0度经线重合3)变更:自西向东经过国际日界线减一天。2、自然日界线:1)即零时经线;(地方时为零点的经线)3)自西向东经过零时经线加一天。3、日期范围的计算依据:地方时为0 时的经线向东到1 8 0。(国际日期变更线)为新一天;反之为旧的一天。方法:若 1 8 0。经线的地方时为n时,则新一天的范围占全球的比例为n/2 4。若 0 时经线的经度为a,求出新的一
11、天所占的度数为1 8 0a (a为 东 经 则 a为西经则减+),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例为(1 8 0a)/3 6 0o六、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 .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2 .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昼夜长短相差越大。太阳直射点向哪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描述某一天全球昼夜长短状况:如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与之相反
12、,赤道上昼夜平分。-U-23,26冬至八、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描述某一天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三、光照图的判读(以右图为例)(1)确定南北极侧视图,通常是上北下南。俯视图,北逆南顺,自转方向与东经度增大方向一致。(
13、2)确定晨线和昏线顺着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为昏线(BC),由夜进入昼为晨线(A B)。(3)确定节气和季节(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2 3 2 6 S,9 0 W)北半球节气太阳直射点纬度极昼极夜范围晨昏线特征侧视图俯视图二分日赤道无晨昏线为直线,且通过南北极点夏至日2 3 2 6,N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晨昏线为直线并起止于南北极圈晨昏线为弧线且与南北极圈相切冬至日2 3 2 6 S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纬度确定: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 3 2 6 S),春、秋分日直射赤道。经度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平分昼半球的
14、经线所在经度,即地方时为1 2 时的经线的经度(E点所在经线9 0 W)。(5)确定某地地方时a.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A)b.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 8 点(C)c.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 2 点(E)d.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0点(B)经度相差1 5 ,地方时相差1 小时东边时间早,数值大,东加 西 减(F 地方时=6-4 5/1 5=3,G地方时=1 8+4 5/1 5=2 1)同一经线各点地方时相同(D地方时=乙地方时=6+4 5/1 5=9)(6)确定昼夜长短晨昏线将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上的各地昼弧(或夜弧)是等长的。即同
15、纬度的各地昼(或夜)长是相等的(甲昼长=乙昼长)。昼长=昼弧/1 5 (甲昼长=2 7 0/1 5=1 8),夜长=夜弧/1 5 (甲夜长=9 0/1 5=6),昼长+夜长=2 4,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昼长E 乙 F D A=C)(7)确定日出日落 昼长=2 上午=2 下午日出,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日出=1 2-昼长/2 (乙日出=F 点地方时=3:0 0=1 2-1 8/2)日落,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日落=1 2+昼长/2 (乙日落=6 点地方时=2 1:0 0=1 2+1 8/2)在春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即 6时
16、日出,1 8 时日落。赤道上全年6时日出,(8)确定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H=9 0。-纬度差。(纬度差为所求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差值,同区减,异区加)。E 点正午太阳高度 H=9 0 -(6 6 3 4 -2 3 2 6 )=9 0 -4 3 0 8 =4 6 0 5 2(9)确定日期分界线 自然日界线0时 经 线(9 0。E)国际日界线1 8 0。经线(地方时为6时)与北京时间日期相同的区域占全球的6/2 4=(1 8 0-9 0)/3 6 0=1/4 C1 8 时日落。第 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
17、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2)特性: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3)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代码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 性S横波较慢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P纵波较快固体、液体和气体思考: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还是左右晃动?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的速度较快,最先到达地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横波传播的速度较慢,随纵波之后到达地面,引起地面左右晃动。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2、不连续面(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及三个内部圈层莫霍界面(地下3 3 K m,指大陆部分;大洋部分约6 K
18、 m),两类地震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地下2 9 0 0 K m),S 波传播速度完全消失,P 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思考: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速度有什么变化吗?你能解释为什么吗?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一般认为是地幔是固态的;在经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一般认为地球的外核是液态。4、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岩石圈W 地壳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的总称。岩石圈包括地壳,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A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
19、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B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3、C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物圈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地球外部圈层示意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匚短 波 辐 射 匚 长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太阳暧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
20、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且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通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耳 程,太 阳 暖 大 地 大 地 暖 大 气 大气还大地“大地暧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福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宁宙空间外,绝大部分(75%95%)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和反射(大气对太陌辐射起到了削弱作用),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后增温。一地而面热气了ES长量。地对芙能地委收乂式。射以漆吸,聋辐乂形地阳曷近大以。太曷给即g收,曹地辐、上增吸温馨近面晴气大气
21、增温后向外辐射能量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福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大气还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最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1、大气的能量来源: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2、辐射波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辐射影响因素:(1)太阳辐射:纬度(太阳高度、昼长)、地势一大气层厚度、天气状况一云量多少(2)大气逆辐
22、射:水、二氧化碳含量、天 气 状 况(云 量)一大气吸收一大气逆辐射3、大气热力作用:(两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一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大气辐射除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回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这在一定程度上
23、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1)地势高低:地势高一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一昼夜温差大。(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一昼夜温差大。(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一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慢一昼夜温差小,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四、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1)气压: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24、温度差异。(3)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最简单的形式。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4)形成过程:太阳辐射一地面冷热不均一大气的垂直运动(热上升或冷下沉)一水平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即形成风)例分析:低CA受热上升,近地面行成低压。T -/B受冷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低压相对于同一高度而言。(高空B C,近地面DA)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AB,DC),_水平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是风。(DA,BC)7 一低 M-二高D垂直方向上大气运动是对流。(AB,CD)_多 一等压面弯曲方向符合 凸高凹低 规律。/四地气压比较:DABC四地气温比较:ADBC2、常见热力
25、环流形式海 陆 风【季风环流:夏 季(白天);冬 季(夜晚)】(1)成因分析一一海陆热力差异是前提和关键(hPa)9 5 0件970=jt=S 陆海风的形成: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堆,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陆风的形成: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彼,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山谷风(1)成因分析一一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冷 J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2)影响与应用山谷多夜雨原因:在夜间,山谷降温慢,山顶乃至山坡降温较快,温度较低,冷气流会随着山坡滑向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地理 必修 一期 复习 提纲 详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