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57.docx
《《〈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5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57.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57教学目的1 .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之”、“于”等虚词的用法,懂得使动用法。2 .认识孟子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智慧和论辩才能。教学设想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政治、教育等方面提出过许多宝贵的思想、 主张,值得我们借鉴。孟子是一位雄辩家,他的文章自成风格,思想精辟,析理深透,纵横 裨阖,气势充沛,其中有不少值得吸取的东西。这两段文章的教学,先要讲明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理解各篇的论述特点, 领会文中思想的光彩,了解孟子文章的特色。逐句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加强朗读、背诵练习。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重点1 .本篇
2、的实词和“之”、“而”、“以”等虚词,句意。2 .论证结构(总 分 总)o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 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王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 居乐业,生活有保障。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指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意识影响极大,“富岁, 子弟多赖(懒)”,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的决定性作用,“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在 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 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我们学习这两篇文章,先要懂得词义、句意
3、,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文 章的论述特点。二、朗读课文I.先叫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毕,酌情讲评。注意字音:“粟”(sCi)“畔”(dn,通假叛”)2.再让全班同学齐读课文。齐读前提出“这篇主要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 题让同学在读中思考,读毕让同学作答,暂不作结。三、讲解课文第一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 .词语“天时”:指气候、时机“时”,季节。“地利”:指出河险要,城池坚固;“利指利益, 功用。“人和”:指齐心协力,能得民心:“和,和顺,谐和。2 .内容提问开篇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讲解这两句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
4、那就是具 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第二段“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1)而攻(2)之(2)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 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1 .词语(1) “之”:的。“城”:内城。“郭”:外城。“环”:围绕,包围。“而”:连 词,前后是承接关系。(2) “之”: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而”:但是,却。“夫”(fu):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必”:一定。“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 语气助词,表肯定。“然而”:虽然这样,但是。“是”:这。“也”:表判断。2 .内容提问本段内容谈什么?和上段有什么联系?讲解本段是设例(攻之
5、而不胜)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 容。第三段“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1 .词语“非”:不是。“也”:表判断。“池”:护城河。“兵”:兵器。“革”:皮革,指甲胄。“坚”: 坚固。“利”:锋利,锐利。“粟”:粮食。“委”:放弃。“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去”: 离开,逃走。“之”:代这座城池。2 .内容提问本段内容谈什么?和前面有什么联系?讲解本段是设例(弃城逃走)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第四段“(1)故曰:域民不(1)以封疆(1)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得道者
6、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3)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2)所畔,(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 .词语、句子(1)(2) “故”:因此,所以。“域”:居住,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让(使)居住。 (1) “以”:凭借,依靠。“封疆”:疆界;“封”,疆界。“之”:的。“固”:稳固, 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稳固。“险”:险要。“威”:震慑。“道”:治国之道(指 施行仁政)。“者”:的,的人。“失道”:无道,违背道义;“失”,放弃。“寡”:少。 (2) “之”,到。“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畔”通假“叛”。“之”:代 失道者。“顺”:顺从,归附。“
7、以”:用,拿。(4) “之”:助词。“所”:表动 词所涉及的对象,这里指归附的力量。(2) “所”:这里指众叛亲离者。“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此句意为“因此,仁德之君不战则已,战就一定取胜”;“君子”,对统治者 和有才德之人的通称;“必”:一定;“矣”,表肯定。2 .内容提问本段内容谈什么?揭示出文章的什么主旨?讲解本段深入阐明为什么“人和”是最有利于“战”的条件。本段通过对比揭示出全 篇的主旨一一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的内容提问一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讲解“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帮助越多,力量越大,战斗力越强,胜利自然 在握,失去
8、“人和”,众叛亲离,哪还有什么力量,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失败是必然的。提问二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讲解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 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 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论证特点提问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讲解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一一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 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布置作业1 .熟读全文,背诵“故曰战必胜矣”。2 .预习生于
9、忧患,死于安乐,有不懂之处,记下来。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重点1 .实词,“于”、“则”、“也”等虚词,使动用法。2 .先分论后总结的论证特点。3 .孟子关于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名言。教学过程一、检查上节课留的背诵作业。二、朗读本篇。先叫一名同学朗读。注意字音:联(q udn)4 说(y u 4)鬲(g巨)奚(x i)拂(b i) 士再让全班同学齐读一遍。齐读前提出“这篇主要谈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同学在读 中思考,读毕让同学作答,暂不作结。三、讲解本篇。第一段、“舜发于联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1 .词语“发”:兴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两章 孟子 教案 新人 教版九下 5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