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习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谏》习题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求 谏习题吴兢(约669-749),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 奉。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 他以直言敢谏出名,被称为一代铮臣。著有多部史书和贞观政要。贞观政要以唐太宗 君臣论政的言论为主,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君道”为中心的治国理念,该书共分10卷40 篇。两千年间,皇帝的独断专行可以说完全是制度化的,皇帝直接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疏报, 是朝廷决策的基本方式之一。百官的奏章疏报和朝议,是大臣发表政见的机会。为了保证信 息的畅通,朝廷设立了专门的谏官。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 散骑常侍
2、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阙、 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如果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 若只是一般政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 皇帝研讨政事时,则可以无须先通知宰相。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有一定关 系。以后,谏官制度又有所变化,不过,大臣对皇帝的规劝权实际上有所缩小。谏官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言路通畅对于国家政事的顺利流转有着重要的作 用。历史也证明了纳谏可以减少君王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而拒谏饰非则可能带来国家 覆亡的危险
3、。一、注音俨肃 钳口鳗议 王珪刍莞 狂瞽诋诃 愆过二、解释词义过失,以作为以后的借鉴,希望你撰写完成后上呈给朕看看J谏议大夫朱子奢上书言道:“陛 下身怀圣德,行动没有过失,史官所记述的,按理都是尽善尽美的事。陛下唯独要翻阅起 居注,这对史官记事当然无所损失,假如将此规定传示给子孙后代,恐怕到了曾孙,玄孙之 后偶有并非最明智的君主,掩饰过错袒护短处,史官必然难以避免身遭刑罚诛戮。如此下去, 则史官们都顺从旨意行事,远避危害,那么悠悠千载的历史,有什么可相信的呢?所以说前 代君主不观看国史,正是为了这个缘故。”太宗不听其谏言。房玄龄便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改 成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癸巳(十六日),书写
4、成,呈上太宗。太宗见书中记载武德九 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用辞多隐讳曲折,便对房玄龄说:“历史上周公诛灭管叔、蔡叔以定 周朝,季友毒死叔牙以保存鲁国,朕当年的所作所为,正与此类似,史官有什么可隐讳的! 立即命令删削浮华之词,秉笔直书杀李建成、李元吉事。八月,任命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为工部尚书。李大亮身居三项要职,宿卫两 宫,谦恭忠正谨慎,每次护卫值勤,必定坐着假寐直到天亮。房玄龄非常敬重他,多次称李 大亮有王陵、周勃的气节,可以担当大的职位。起初,李大亮为庞玉的兵曹,被李密抓获, 原来的同伙都被处斩,大将张弼见李大亮而将其释放,二人遂定交情。等到李大亮身居显贵, 开始寻找张弼,想报答他
5、的救命之恩,张弼当时官做将作监丞,自己隐匿不说。李大亮在道 上遇见张弼而认出他来,扶着张弼掉泪,并将自己的家产送给张弼,张弼拒不接受。李大亮 将此事上禀太宗,请求将自己的官职爵位全都授予张弼,太宗为了李大亮的缘故提拔张弼为 中郎将。当时人都称赞李大亮不负恩情,也赞扬张弼不自我炫耀。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愿大王少假借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假令仆伏法受诛j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主欲知过,必藉忠臣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藉相与枕藉乎舟中、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厂飞来峰上千寻塔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寻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钻金母潭
6、一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后从谏则圣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后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幸诸公数相匡救以兹避祸,幸而获全I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幸工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J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比至南郡,而琮已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比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又比见人来奏事者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J淇水汤汤,渐车帏裳渐入佳境、首创奢淫,危亡之渐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实愿罄其狂瞽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便即护短不纳 四、分析句式类型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下为百姓所怨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
7、有怖慑 至如龙逢、比干,不免孥戮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 五、积累名句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O惟君臣相遇,则海内可安。木从绳则正,。答案:一、yan qian geng gul chu rao gu di he qian二、假:动词,借 动词,借助,利用 动词,宽恕,宽容形容词,非正式的 形容词,代理的 如果,假如 动词,改换藉:动词,借助,通过形容词,凌乱的样子动词,衬垫连词,假使寻: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寻找寻,寻求副词,随后,不久介词,沿 着,顺着副词,不久后:名词,君主名词,之后名词,帝王名词,后来的人幸:副词,幸亏 动词,希望 动词,宠幸 副词,有幸
8、副词,侥幸 动词,希望, 还望比:等,及挨着比较并列,等同于及,等到近来渐:慢慢流入 浸湿 渐渐,逐渐 征兆,苗头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竭尽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虚心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点四、定语后置句 被动句 定语后置句被动句 宾语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五、主欲知过 必藉忠臣 有同鱼水 后从谏则圣一、基础巩固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防微杜渐D.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
9、.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B.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C.必假颜色,冀闻谏铮,知政教得失D.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3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太宗知其若此臣亦不能独全其家B.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虽复忧劳,安能尽善C.木从绳则正怒则滥杀无罪D.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朕亦不以为忤.下列各句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莫之继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虞世基等,寻亦诛死D.而良人未之知也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日:“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
10、怖慑,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铮,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 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日:“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土,伎巧之徒,皆自 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 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 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J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日:“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 食器之间,何须苦谏? ”遂良对日:“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11、漆器 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诒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日:“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 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 也J4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比:近来B.必当畏犯逆鳞逆:倒生的C.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信:确实D.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渐:逐渐5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B.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漆器不已,必金为之C.自知者明,信为难矣朕所为
12、事D.遂答云“业已为之”竟不为停改6 .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是太宗极力“求谏”原因的一项是()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所以浮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A.B.C.D.7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从前来奏事的大臣们有时神情惊慌、语无伦次的情况推测,臣子们“奏事”尚 且惶恐,“进谏”更应畏惧。B.太宗以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如果互相品评比较,就能发现杂乱无章的文辞与 低劣的技艺类比,人君也须纳谏。C.魏徵在发现太宗的错后,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太宗
13、曾在朝臣面前赐酒给如魏 徵一样敢谏的房玄龄等以示勉励。D.太宗曾问褚遂良有关舜、禹的谏臣对装饰食物器具之事也苦苦规谏的原因,褚遂良说 这是禁止奢侈,防微杜渐。8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2)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3)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三、深化扩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初,上(唐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 对曰: “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 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14、”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 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 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 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 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实指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谓玄龄日:“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季友、叔牙皆鲁庄公之子)以存 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八月,以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为工部尚书。大亮身居三职,宿卫两宫,恭俭 忠谨,每
15、宿直,必坐寐达旦。房玄龄甚重之,每称大亮有王陵、周勃之节,可当大位。初, 大亮为庞王兵曹,为李密所获,同辈皆死,贼帅张弼见而释之,遂与定交。及大亮贵,求弼, 欲报其德,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费以遣弼,弼 拒不受。大亮言于上,乞悉以其官爵授弼,上为之擢弼为中郎将。时人皆贤大亮不负恩,而 多弼之不伐也。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悠悠千载,何所信乎信:相信B.语多微隐,谓玄龄曰 微隐:隐讳曲折C.即命削去浮词 浮词:浮华不实之词D.而多弼之不伐也伐:攻打10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异于前世帝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
16、于张仪B.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知前日之恶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为李密所获于是秦王不怪,为一击缶11 .下列文句中,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B.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C.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D.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12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坚持要读“史官所记”,是为自己后来更好地治国提供借鉴。B.房玄龄与朱子奢都反对太宗看“史官所记”,主要是为了保证记史的真实。C.唐太宗对房玄龄等没有如实记录玄
17、武门事件非常愤怒,责令他们重写。D.身居三职的李大亮为报张弼的知遇之恩,到处寻找隐匿不张扬的张弼。13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大亮言于上,乞悉以其官爵授弼,上为之擢弼为中郎将。从文章中找出能表明君臣尽职尽责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答案:1 .解析:A凭借/垫着;B写作/劝酒;C征兆,苗头,开端;D对待/际遇,机会。答案:C2 .解析:A举措,古:手脚放置,今:措施;B相遇,古:相互对待,今:遇见彼此;C 颜色,古:脸色,今:色彩。答案:D3 .解析:A项,“其”,都是代词,指大臣们。B项,“虽”,都是连
18、词,虽然。C项,“则”, 都是连词,就。D项,“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介词,把。答案:D4 .解析:C为被动句,其他为宾语前置句。ABD皆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答案:C5 .解析:D项,渐:开始。答案:D6 .解析:A项,都是动词,当作,作为。B项,表被动;动词,制造。C项,判断 词,是;动词,做。D项,动词,做;介词,因。答案:A7 .解析:是说太宗的做法。是说进谏的时间。排除这两项即可得出答案。答案:A8 .解析:C项,魏徵“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理解错误,原文是“随事谏正”,即 不分时机。答案:C9 .解析:翻译要点为“但” “耳目外通” “商略诋诃” “芜词”“纂组”等
19、词。答案:(1)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能知道外界对政事的看法,使百姓不 怨结于心而阻滞不通。(2)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商讨品评,呵斥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辞、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 露出来了。(3)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编织精美织物会耽误妇女织布做衣的工作。首先倡导奢侈 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10 .解析:伐:夸耀,炫耀。答案:D11 .解析:B项介词,把。A项与/被,C项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D项被/替。答案:B12 . C13 .解析:C项“非常愤怒”错,属无中生有;“责令”也用语太重。答案:C14 . (1)我私下担心到了曾孙、玄孙之后偶有并非最明智的君主,掩饰过错袒护短处。李大亮将此事上禀太宗,请求将自己的官职爵位全都授予张弼,太宗为了李大亮的缘 故提拔张弼为中郎将。(2)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 悠千载,何所信乎!宿卫两宫,恭俭忠谨,每宿直,必坐寐达旦。参考译文:起初,太宗曾对以宰相身份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前代史官所记的史事,都不让君主看 见,这是为什么? ”答道:“史官不虚饰美化,也不隐匿罪过,如果让皇上看见必然会动怒, 所以不敢进呈。”太宗说:“朕的志向不同于前代君主。朕想亲自翻阅当朝国史,知道先前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