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人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人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师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 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2、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3、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1、将朗读教学;2、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FI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与掌握;2、把握文意,背诵全文.【教学难点】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
2、学的风气。课前准备IJ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部子、美弘、师襄、老聃。(2)而耻学于师。(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4)吾师道也。(5)师道之不复:,可知矣。(6)则群聚而笑之。(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 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名、形(动)+宾=以+宾+为+名、形(动),例如: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相师为耻二、布置作业,巩固提高1、整理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2、背诵全文。教学反思略。一、
3、导入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 兴起,儒学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 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 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科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 讥笑。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 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一一师说, 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二、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
4、所以后人称 他为“韩昌黎二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 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 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 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 “惟陈言之务去”、 “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 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 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 他为“唐宋八大
5、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三、解题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上时写的。“说”是古 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 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 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四、整体感知1、请学生分段试读课文,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句读一读书经传一传道阿谀一一须臾甚弘一长幼或不焉一不能从师一从容老聃一冉蟠一潘作师说以贻之一怡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学者句读百工六艺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6、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4、听录音,注意节奏和语气。再次自由朗读,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五、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几个组分别负责一段,找出每一段中的重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活用字)和文言句式。用不同的符号圈画,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再次诵读,探究虚词的用法。(1)在朗读的基础上,明确每一段中重要的虚词,如“之”、“也”“而”等。(2)复习初中知识,集中点拨解决文中2个文言常用虚词、“之”、“其”的用法。之(课文中出现25次)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
7、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郑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助词,有四种情况: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其(课文中出现】7次)作代词,有四种情况: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8、生于吾乎(他们的)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朗读并口译。2、概括每一节的内容。明确: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段意论点(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 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 无惑也难矣(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结论:向后学号召。1、不拘于时;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论点。二、重点讲解1、小组合作,
9、检查背诵。2、思考下列问题: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1)分析第1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 “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 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 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 “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
10、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 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 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 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 中的疑难问题.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 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庸”和乎 表
11、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 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 的进步思想。(2)分析第2段:(A)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 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
12、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B)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 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 “其皆出于此乎? ”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工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 点出不从师的原因。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 读”指
13、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 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 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 “足二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3)分析第3段:第3
14、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郑子,访乐于在弘, 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 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4)分析第4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上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 针磋时弊,乂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
15、。“作师说以贻之”,句 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二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三、讨论探究后总结本文论证结构:本文的观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 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第一段,第二段,正反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赞扬李蟠时又强调了他的观点。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摆得充分,道理讲得透彻,有很强的针对性从正面阐发中提出观点,为批判“
16、士大夫之族”耻从师确立理论根据。和说服力。第三课时一、归纳整理,检测反馈(一)背诵检查(二)文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本文的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是这样,不然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吾从而师之 古:从,跟随,而,顺承今:“从而是连词是故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一般人今:许多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3、讨
17、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作名词,有三种情况: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姓”讲孔子师郑子师襄作动词,有三种情况: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一词多义】A、古之学者必有师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C、孔子师郑子、慕弘、师襄、老聃D、吾师道也E、不耻相师F、或师焉,或不焉G、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
18、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郑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助词,有四种情况: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表示宾语前置: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作动词,“到”、“往”: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一词多义】A、择师而教之B、君将哀而
19、生之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I)、古之学者F、句读之不知H、蚓无爪牙之利用法如卜: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四)。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余嘉其能行古道(他)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其皆出于此乎(大概)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E、师道之不复,可知矣G、六艺经传皆通习之I、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复指,作主语:作兼语:作定语: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表感叹:【一词多义】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I)、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E、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F、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归纳特殊句式的类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学于余。(7)不拘于时。(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11)则群聚而笑之。(13)今其弼乃反不能及。5、指出下列各句的词类活用现象:(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师不必贤于弟子。(6)而耻学于师。(8)生乎吾前、生乎吾后(10)爱其子,择师而教之。(12)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1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