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教案3.docx





《《三国演义》教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教案3.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国演义教案综述一、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巧妙结合三国演义描写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宠信宦官,致使朝纲大乱,政治腐败,黄巾军 揭竿而起,四方州牧乘机割据,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赤壁之战后,三国鼎M成型,最 后统一于晋。其中对于战争的场面、英雄与枭雄之间的斗争,以及各政治势力之间的勾心斗 角,都有十分精彩的笔墨。当然,三国演义不是正史,所谓“七分写实,三分虚构”并 非妄说,但是它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正史。人们对三国时代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三国演义, 而不是正史三国志。例如小说叙述关羽温酒斩华雄,其神勇的形象深植人心,而事实上 斩华雄的并非关公,而是孙坚。又如诸葛亮借东风之事,正史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不过
2、是小 说的虚构而已。三国演义在依据正史、博采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虚实结合,巧妙构思,取得了 极大的成功。全书主干、框架是史实,而具体情节与人物性格多有虚构,例如三顾茅庐,三 国志诸葛亮传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作者忠于“三顾” 的史实,但其具体情节,则完全是根据传说虚构而成的。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 三虚”,这个比例不一定恰当,关键是作者将虚与实结合得十分巧妙,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 有些地方更是做到化虚为实,人们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三国演义用“依史以演义”(李渔三国志演义序)的独特的文学样式,描写了 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依史”,就是“事
3、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对历史的事实有所认同,也有所选择,有所加工;“演义”,则渗透着作者主观的价值判断, 用一种自认为理想的“义”,泾渭分明地去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统观全书,作 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 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这也就是三国演 义的主旨。(选自袁行雷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二、主题对这部小说的主题,专家学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学生用书基本上持“拥刘反曹”说。三国演义把蜀国的刘备、诸葛痉、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 是仁君、贤相、良将
4、的典范,而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 方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历史上,曹、刘孰为正统的问 题,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在正统的史学著作中,大致自朱熹的通鉴纲目起,一般都奉 蜀国为正统,以魏、吴为僭国。至于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究其 原因,一是由于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儿正统的血缘关系;二是刘备向来以“弘毅 宽厚,知人待士”著称,容易被接受。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 正是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乂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 为仁君,奉为正统,是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心理,
5、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的。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情况综述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五种观点。1. “正统”说。持这种观点的人历来很多。他们认为,所谓“尊刘抑曹”乃是正统思 想的具体化,而这正是三国演义主题思想的中心。作者不仅从刘汉正统的观点出发,百 般暴露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伪,同情汉献帝的傀儡处境,尽情地歌颂董承、吉平、王 子服等人谋杀曹操恢复后汉正统的行动,而且,以蜀汉为正统,热情地颂扬了标榜恢复汉室 的英雄们一刘、关、张和诸葛亮的业绩。有的同志还指出,三国演义中的正统思想有 三个来源:一是三国历史本身原有的正统思想。在东汉末年军阀彼此混战,魏、蜀、吴三国 尚未出现的时期,名义上还是“汉家天下
6、”,大多数军阀表面上也都承认皇室的合法性。刘 备自然要抓住正统思想作武器,打起“兴亚汉室”的旗号来反对曹操。到了三国割据已经形 成之后,蜀汉仍然以正统自居,也是很自然的事。二是封建主义历史观的影响。三国演义 取材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记述三国史实的著作。由于正统思想是封建主义历史观的一部分,封 建社会里的任何一部历史著作都不能不拥护正统思想.从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到朱熹的通 鉴纲FI都是以蜀汉为正统,因此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就接受了这种影响。三是三国 演义的作者继承了宋元以来有关三国故事的话本和杂剧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出来的正统思 想。它表现了汉族广大人民在异族的入侵和压迫下渴望光复故国,因而把刘备政权当做汉
7、族 政权的象征来拥护的感情。这是三国演义取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2. “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也很多。他们也认为三国演 义的主题是“尊刘抑曹”,或者叫做“拥刘反曹”,但不同意说罗贯中是从封建正统观念 出发来写作的。他们认为,罗贯中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时代背景下,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 的历史条件下,站在当时思想水平的高度,从浩瀚纷繁的三国历史题材中,提炼出“拥刘反 曹”的主题。这个主题,表达了人民中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愿望,寄托了人民的爱和理想。 同时,罗贯中是一位献身于通俗文学的艺术大师,接受了唐、宋、元以来流传于民间的拥 刘反曹”历史故事的影响。他在历代群众创作的基础上,参考各
8、种正史、野史、传说、佚闻, 塑造了人民喜爱的栩栩如生的传奇英雄的典型,刻画了人民憎恶的反面人物形象。所以,三 国演义“拥刘反曹”主题的形成,既有它的现实基础和时代需要,又是植根于人民群众创 作的肥沃土壤之中。3. “忠义”说。这种观点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持这种观点的人从作品所反映的伦理思 想来认识作品的主题,认为三国演义主要是以忠义思想来臧否褒贬人物的。作者精心刻 画的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都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毕生宗旨,都 是忠义的典型,而作者竭力鞭挞的董卓、曹操等则是不忠不义的典型。因此,可以说三国 演义是讴歌忠义观念和忠义英雄的史诗。4. “反映三国兴亡”说。持这种观点
9、的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是,通过对东汉 末年统治阶级内部错综更杂的矛盾(土族和非土族人士与宦官外戚之间的矛盾,中小土族和 非土族人士与大土族之间的矛盾,军阀与军阀之间的矛盾等等)的描写,特别是通过对魏、 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的描写,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阶级 木质和残杀压迫人民的罪行,是一部形象的三国兴亡史。5. “讴歌封建贤才”说。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诸葛亮 是三国演义的真正主角,也是对人民群众影响最大的人物。他的胸襟开阔、深谋远虑, 他的忠于职守、坚贞不贰,他的公正严明、信赏必罚,他的精明练达、智慧无穷,以及他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10、精神,都受到作者的热烈赞颂,被当做理想的封建政治家的典范, 当做封建社会里才智之士的楷模,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不仅为历代人民所喜爱,而且 为今天的群众所欣赏。(沈伯俊)三、家喻户晓的故事三国演义描写三国时代英雄的风云际会与斗争,书中的故事,有很多是大家耳熟能 详的,如“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舌战群儒”等。1 .桃园三结义这是三国演义第一回讲述的故事。当时的三个普通百姓一刘备、关羽、张飞,因 为一道招军榜文走到一起来了。小说在对三人做了介绍以后,便集中描写他们结拜兄弟这件 事。结拜兄弟,是起源于宋元时代的一种民间风俗,在三国时代并没有,而作者安排他们三 人结拜,是有其用意的。在东汉末年
11、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他们三人结为异 性兄弟,目的是要“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且立下誓言:不求同年 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谁要是违背了这个誓言,谁就是忘恩负义,为天地所不 容。故事的发展表明:他们都忠实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尽管后来刘备成了君王,关羽、张 飞成为臣子,但他们仍把兄弟的情谊看得高于一切,兄弟关系超过了君臣关系。2 .煮酒论英雄这是小说第二十一回讲述的故事。这个时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强大;刘备虽 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害,假意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作为韬晦之计。关云长 和张飞蒙在鼓里,说刘备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一天,
12、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 请他赴宴。两人见面后,曹操不动声色地说:“在家做得好大事!”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 这句话将刘备吓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转口说,你学种菜,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心下来。 接着,曹操又荡开话头,说起“望梅止渴”的往事,引出青梅煮酒小宴。酒至半酣,突然阴 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做当世英雄,问刘备当世谁可称为英雄。 刘备装做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此时正想探测刘备内心,看他 是否想称雄于世,于是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 之志者也。”然后,单刀直入地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听,此时内心
13、 的震撼和惊恐可以想见,手中的筷子也不觉掉到地.匕不过他很快镇定下来,巧借恰在此时 到来的雷声掩饰了自己的窘态,从容地拾起了地上的筷子。这个惊心动魄的场面,生动地表 现了刘备随机应变的一面。他的机智,消除了曹操的疑心,避免了曹操的迫害,为他成大事 打下了基础。3 .舌战群儒这个故事叙述的是诸葛亮与东吴谋士的一场辩论。当时,面对压境大兵,孙权手下乱做 一团。文臣希望苟且偷生,武将渴望战死疆场,谁也没抱着胜利的希望。诸葛克在此情境之 下来到江东,其险情险境可见一斑。但是,历史总是会成就一些冒险家的事业的。诸葛亮凭 借聪明才智和伶俐口才,以一当百,晓以厉害,舌战群儒,极尽其铺张之声势、讽刺挖苦之 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国演义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