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考点智能测评与辅导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ocx
《高中历史考点智能测评与辅导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考点智能测评与辅导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历史考点智能测评与辅导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单选题(共72分)1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材料反映了当时() 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答案】C【详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中强调 的是“子贡”的历史作用,即“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所以符合题意的是 C项,A项错误,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没有被采用,排除B项,战国时期的局势 促进
2、了百家争鸣的发展,排除D项。2 .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 容。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 思,仁在其中矣”这一名句。此名句出自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转化材料信息,材料可转化为:汉代尊奉孔子之前的“五经“为儒学经典。由此进行判断得出答案。15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材料及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特点
3、的相关内容 的能力。A项为无关项,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B项 与史实不符合,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很深。C项为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 有关内容。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 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故答案选择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晋 朝法律特点16 .有学者认为:孔子主张人在修养成长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 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间并无逻辑上的矛盾和不彻底。 其中,他律,指的是A.仁者爱人B.君主法治C.礼乐规范D.三纲五常【答案】C【详解】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
4、的是孔子的主张,结合所学可以知道,BD在孔子的时代还 没有出现过,故排除BD; A属于孔子的一个思想主张,不属于来自外部的约束, 故排除A; C是孔子认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所以符合题意。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主张17 .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古礼,论语记载孔子和学生宰予的言论。宰予问:“三年 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子曰:“食夫稻, 衣夫锦,于女(汝)安乎?”曰:“安。”子曰:“予之不仁也。”这体现出孔子强调( ) A.礼乐制度B.以德治国C.中庸人和D.孝悌之义【答案】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题眼
5、是“守孝”“予之不仁也”。礼乐制度 是西周时期维护等级秩序的文化制度,题干中谈论的是为父母守孝时间长短的问 题,与礼乐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以德治国是一种治国思想,题干中并没有谈论治 国问题,故B项错误;中庸人和是孔子提出的调整“礼”和“仁”的方法,与题干无关, 故C项错误;题干中宰予认为守孝三年时间过长,对此孔子反问他守孝不满三年心 里是否踏实,可见题干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孝悌思想,故D项正确。18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 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 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A.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
6、德治国B.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C.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D.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材料中未涉及要求废除严苛的法律,主张国君以德治国,故A项错 误;材料主张法律的实施,不是强调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故B项 错误;根据材料中“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 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强调的是对法律执行者即执法者的素质对 实施法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君子指的是执政者的素质, 不是君子和小人之分,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19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
7、,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开I、德也。何谓刑、德?曰: 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材料对“刑、德”的解读说明了A.儒家主张“为政以德”B.法家主张刑德并用C.道家主张“无为而治”D.墨家反对君主专制【答案】B【详解】材料中“二柄者,开I、德也”表明法家主张刑德并用,故B项正确。“儒家主张 为政以德”,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反对君主专制”均与题意不符,ACD三项错误。20.先秦某位思想家主张:“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其意在说明A.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B.以德治民与依法治国相结合C.改善民生与思想教化相辅相成D.重义轻利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思想主张
8、来自于荀子,荀子在材料中提出使百姓富裕和教化 百姓对调养百姓思想感情和整饬百姓本性的重要性,而没有提到富裕百姓与政治 教化孰先孰后的问题,故A项错误;荀子的治国理念的核心为礼法并重,然而 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德治与法治,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改善民生和思想教化 对加强统治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中改善民生并不能体现重利轻义的观念, 而且也不能全面体现材料内涵,故D项错误。21.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一个主张“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一个主张“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 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B.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C.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D.
9、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答案】C【详解】“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属于墨子的“节用”思想,“和而不同”属于儒家的思 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儒家主张“仁爱”,c正确;无为是道家的思 想,A错误;主张战功是法家的思想,B错误;“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 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的是以武力、刑法、等统治天下的政策,属于法 家思想,D错误。22.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以下主张属于 荀子的是A. “人而不仁,如礼何?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D.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答案】D【详解
10、】试题分析:战国时期的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 上,又吸受了其他学派的思想,使儒家学派成为蔚然大宗。A项是孔子思想,B 项是孟子的思想,C项是道家的辩证法思想,D项中体现了儒家“礼”思想这外, 还强调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以及墨家的“尚贤”思想,故符合荀子的思想。所以 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23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 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这一言论A.是对儒家思想的严重背离B.成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C.反映了 “天人合一”的思想D.体现了汉代民间思想激烈交锋【
11、答案】C【详解】材料“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礼之所为兴也”体现了 “天人合一”的思想, 故答案为C项。材料中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内容虽涉及礼 仪等,但并非强调道德标准问题,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间思想,排除D项。【点睛】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4 .汉书记载:“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材料 表明A.在起用董仲舒之前,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确立B.举孝廉、兴太学的做法是为了提高儒学地位C.汉武帝拜董仲舒为相后,实行了一些尊儒措施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教育事业
12、的发展【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的大意是:汉武帝 初立,魏其侯、武安侯、为相时就尊崇儒家,到了董仲舒时推举孔子的儒家学术, 罢黜百家,设立负责兴建学校的官员,州郡也都推举茂才和孝廉,故B项正确; A项说法明显错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董仲舒不是丞相,故C错误;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故D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名师点睛】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L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 因)2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
13、尊儒术”的建议3 .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 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二、材料分析题(共3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刘邦崛起于末吏,其政权基础,无以大胜于始皇。于是儒生效患者 乃以五德天命之术,附会造作,以宗教之信仰,拥已立之政权以叔孙通为代 表言天人而注重“受命”。而部分汉儒惩秦专制之失,略袭其旨,欲以灾异符命 戒惧人主,使之自敛,不复为纵恣专横之事。此盖图以天权限制君权,藉防君主 专制之流弊。凡言天人相应而注重革命之义者,皆其流派也。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 夫民者,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 然后
14、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摘编自吴云、李春台贾谊集校注材料三 秦对“以古非今”之儒的扫荡,并没有使儒者丧失关注现实政治的 兴趣。秦汉之际儒学精英为在新兴的汉家王朝的政治生活中担任某种重要的角 色,努力调适自身的政治态度,由“以古非今”转向“通于时变世务”。虽然汉 初君臣对黄老之术的偏好抑制了儒学大规模复兴的进程,但经过数代儒者的不懈 努力,特别是武帝朝又出现了大批儒者如董仲舒、公孙弘等,他们积极地进行自 我政治态度的调适并切实地参与到当时的政治事务中,以与汉家政权共谋新的社 会政治秩序的长治久安。这种努力成功地实现了儒家文化在汉代的全面复兴。摘编自林存光历
15、史上的孔子形象一一政治与文化语境下的孔子和儒学(1)根据材料一,说明两种“天命观”的区别。(2)根据材料二概括贾谊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汉代“全面复兴”的原因。【答案】(1)“革命”:主张限制君权。“受命”:主张“君权神授”,神化 君权。(2)主要思想:强调民本;主张德治,教化民众。社会背景:吸取秦朝暴政速 亡的教训;汉初“无为”思想及儒学的复兴;恢复小农经济的需要。(3)原因:西汉中期,休养生息政策已使汉朝经济恢复并走向繁荣,国力逐步 强盛;王国问题、匈奴问题、思想混乱问题严重,汉武帝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体
16、系;汉初推行的黄老之术已不适应社会发展;董仲舒 等对儒学的改造顺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详解】(1)区别:根据材料一进行对比,“受命”是“以五德天命之术,附会造作, 以宗教之信仰,拥已立之政权”,其主张君权神授;而“革命”是“以灾异符命 戒惧人主,使之自敛,不复为纵恣专横之事。此盖图以天权限制君权,藉防君主 专制之流弊”则主张限制君权。(2)主要思想:根据材料二中“夫民者,诸侯之本也”等信息,从民、教、 德三个方面概括贾谊的思想。社会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汉初政治、经济、 思想形势分析其社会背景。(3)原因:根据材料三“秦汉之际儒学精英”能“通于时变世务”说明了汉代 儒学的发展,再结合当时经济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考点 智能 测评 辅导 春秋战国 时期 百家争鸣 汉代 儒学 成为 正统 思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