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复习:诗歌课内外对比阅读专练.pdf





《高考语文备考复习:诗歌课内外对比阅读专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备考复习:诗歌课内外对比阅读专练.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诗歌课内外对比阅读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赤壁怀古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岭,百胜安知赤壁焚。曙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注】浮(zui)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比喻战斗的武器。观 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所写之事与苏轼 赤壁赋 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B.安知赤壁焚 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 未闻”形成呼应。C.前两联以描写为主,后两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D.该诗为怀古
2、诗,从赤壁之战中引出教训,隐含对统治者贸然出兵讨伐西夏的批判。16.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答案】15.C16.(1)内容不同: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情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词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2)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3)风格不同:苏辙诗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苏轼词雄浑豪放。【解析】15.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前两联以描
3、写为主 错误,前两联是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岭,百 胜 安 知 赤 壁 焚 ,写曹操攻下荆州得到诸多 水 军,于是带领千艘战船到达赤壁准备与孙刘联军大战,结果没想到被一把大火烧了战船。这是记叙了曹操赤壁之战的情景,因此前两联以记叙为主。故 选Co16.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方式、风格特点的能力。(1)内容不同:苏辙此诗写的是曹操赤壁之战惨败之事,而苏轼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则写的是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大破曹操,可见二者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一个写曹操,一个写周瑜。情感不同:苏辙此诗的尾联 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
4、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这是借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表达了对当时的统治者宋神宗贸然进攻西夏的批判之情。而 苏 轼 羽 扇 纶 巾,谈 笑 间,橘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 生 华 发 ,则是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2)表达方式不同:苏辙此诗前两联为记叙,写曹操新得水军,意气风发地带领千艘战船来攻,结果却落得火烧赤壁的下场;后两联是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认为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因 此,苏辙是以记叙、议论为主。而苏轼上阕描写古战场的风光,雄 奇 险 峻;下 阕 通 过 写 少 年 英
5、 雄 周 瑜 建 功 立 业,抒 发 自 己 怀 才 不 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因 此,苏 轼是以描写、抒 情 为 主。(3)风 格 不 同:苏 辙 从 战 争 的 起 因 开 始 分 析,不 掺 杂 感 情 色 彩,保留了研究历史的严谨性。读 完 苏 辙 的 赤 壁 怀 古 ,相当于了解了赤壁大战 的 始 末,犹如读了一篇小论文。风 格 朴 实 无 华,理 性 客 观。而苏轼的作品更加雄浑豪放。全 词 借 古 抒 怀,雄 浑 苍 凉,大 气 磅 礴,笔 力 遒 劲,境界宏 阔,将 写 景、咏史、抒 情 融 为 一 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除夜对酒
6、赠少章陈师道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注】少章:秦少章,北宋著名词人秦观之弟。时为布衣,与陈师道交往颇密。岁晚:一年将尽。(3)未 空:(职业、事 业)没有落空。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师道此时身无所托,而 灯前客 均已得到一官半职,生活有着落。B.陈师道半辈子在忧患中度过,虽有抱负,却无法实现,只好寄托于梦。C.”一 梦 有 无 中 ,说明梦与现实一样,诗人理想有时能实现有时又搁浅。D.发短 颜衰 可视作诗人的自嘲之语,此处着意写当时的窘迫之态。15.白居易有诗云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试
7、简要分析此句与本诗尾联在情感态度上的异同。【答案】14.C题中C项,一梦有无中”的意思是梦里有,而梦醒无,是指理想在梦里能实现,而在现实里却无法实现。1 5.同:白 诗 中 的 沦 落 ,陈 诗 中 的 潦 倒 ,都表达了作者对处境凄凉者的无奈之叹。异:白诗中 相逢何必曾相识,侧重表达了诗人对失意者的慰藉。陈诗 我歌君起舞 更可看作是诗人面对未来的自我激励,于感伤中多出一分激情,一种力量。【15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 求 比 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与本诗尾联在情感态度上的异同,答题时现根据课本答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侧重表达了诗人对失意者的慰藉
8、而陈诗“我歌君起舞 更可看作是诗人面对未来的自我激励,于感伤中多出一分激情,一种力量。通过白诗中的 沦 落 ,陈 诗 中 的“潦 倒 ,又可看出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处境凄凉者的无奈之叹。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晚晴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注:晚 晴:傍晚天空放晴。诗人此时寓居于桂林,夏季多雨少晴。夹城:城门外的瓮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表明观赏的立足点,着 一 深 字,可见诗人的居所位置幽僻、环境 清 静,奠定了全诗孤独悲戚的感情基调。B.第二句进一步表明时令特点一一春
9、天虽然已经过去,炎热的盛夏却还没有 到 来,眼下正是气候清和宜人的时节。c.第三句中,诗人发现连生长在幽僻处的小草也沐浴了晚晴的余晖,并且进一步想象这是天公对它的怜爱。D.颈联中,诗人凭高远眺,视界广远,那夕阳的余晖淡淡地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一片光明,在写景中表现出明朗的心境。16.尾联中,诗人借飞鸟的姿态,表现了自己的精神状态。下列诗句中,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一项是()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B.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D.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17.李商隐在 登乐游原中也描摹了傍晚的阳光,但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本诗不尽相同,请比较 人间重
10、晚晴 和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两组诗句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不同。【答案】15.A16.B17.人间重晚晴:人们珍重傍晚的晴好天气。明知晚晴的短暂,却不因此而伤感嗟叹,而是恰恰相反,因其美好而短暂,便更加珍视,是一种现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无比美好,可惜已经接近黄昏了。既有对美的赞叹,也有美好晚景即将消逝带来的惋惜怅惘。【分析】15.本题考杳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 奠定了全诗孤独悲戚的感情基调 理解错误。深居俯夹城”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俯夹城 的 深居 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结合第二 句 春 去 夏 犹 清 分 析 可 知,此诗描
11、绘了雨后晚晴明净清新的境界和生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欣慰喜悦的感受和明朗乐观的襟怀。故 选A。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越鸟巢干后,归 飞 体更 轻 写 飞 鸟 归 巢,体 态 轻 捷,古诗有 越鸟巢南枝”之 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越鸟 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A.月 出 惊 山 鸟,时鸣春涧中 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一 惊 一 鸣 ,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B.”大鹏一日同风起,扶 摇 直 上 九 万 里 ,李白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浩荡之景象,更是表现出了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
12、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C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大意是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D.映 阶 碧 草 自 春 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大意是 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 色,黄鹏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故 选B。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插 田 歌(节 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隆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丝裙
13、,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 竹枝。【注】田睦(cheng):田填。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白丝(zhu)裙:白麻布做的裙子。纹,麻布。郢中歌:楚歌。此处指民歌。嘤(yTng)咛(ning):细声细气,形容相和的声音。如 竹枝:像川东民歌 竹枝词一样(句中句尾有和声)。(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远望田睡
14、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闪烁,明暗不定。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悲伤的心情。16.与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案】:15.D1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悲伤的心情 错误。农夫农妇们是以地方俚语唱和,是欢乐愉悦的心情。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两首诗中 插田歌是古体诗(
15、民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近体诗,古体诗倾向口语化,韵律自由,是民歌风;近体诗倾向于典雅,韵律严格,风格庄重。首先,从选词上言,插田歌多选用口语化词语,似是农民口中讲出,通俗易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则选用典雅的词语来指称意象表达感情,如 烂 柯 人 沉 舟 翻 似 等,显得典雅庄重。其次,从韵律上言,插田歌本为民歌,自然成韵;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平仄严格,声韵调和。再次,从修辞上说,插田歌平白如话,少用修辞,即使用到比喻,也浅显生动,如 田 睦 如 线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则有用典,如 闻 笛 赋 烂 柯 人 ;对仗也工整。总之,插田歌质朴活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典雅平
16、正。五、阅读下面这首五言诗,完成下列小题。上山采靡芜上山采熊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嫌,故人工织素;织绿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绿来比素,新人不如故。【注】:靡芜:香草名,叶子风干可做香料。绿、素:都是绢。素色洁白,绿色带黄,素贵绿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叙事诗采用对话形式,通过弃妇、故夫和新人三人的对话可以明显看出各自的苦衷,人物对答富有感情与个性,生活气息浓郁。B.女主人公见了休了自己的故夫,不但未埋怨、责 难,还长跪在地,关心地询问新妇的情况,可见她对被遗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备考 复习 诗歌 内外 对比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