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df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df(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学目标1.了解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变法”的资料,了 解“书”的文体特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文章结构和主要观点3.通过品读语言,感受作者改革的决心,体会其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zI01解题,知作者解题答复、回复 J旨司马光,因为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故称 司 马 谏 也 一答司马谏议r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如、司马迁 报任安书,林觉民的 与妻书,苏 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王安石的 答司马谏议书;此外还作书写、记载讲,如“明初四杰”之一高启的 书博鸡者事,就是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
2、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作者王安石(1 0 2 1 1 0 8 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熙 宁 二 年(1 0 6 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 0 7 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熙宁十年(1 0 7 7年),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国公”,后人称其为王荆公。列宁称王安石为“中国1 1世纪的改革家”。元祐元年(1 0 8 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 0 9 4年),
3、获 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生平经历:少年英才 宋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他的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王 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 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王 安石主张“发富民之藏”以 救“贫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上万言书 嘉 祐 三 年(1058年),王安石调为度支判官,王安石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
4、的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王安石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并以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至覆灭的事实为例,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但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神宗器重治 平 四 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因久慕王安石之名,起用他为江
5、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从此,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熙 宁 元 年(1。68年)四月,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召见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神宗认同王安石的相关主张,要求其尽心辅佐,共同完成这一任务。王安石随后上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 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新旧党争变法伊始,王安石对神宗提出奸佞之论,建议神宗要辨别小人并加以惩处。新法颁布后,王安石擢拔吕惠卿、章惇等人,参与变法的实施。王安石变法的
6、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熙 宁 三 年(1。7。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1 0,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随后神宗欲起用司马光任枢密副使,司马光趁机复议废止新法,神宗没答应,司马光遂辞职离京。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
7、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部、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背景1 ,熙 宁 三 年(1 0 7 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 _),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2.此 文 言 辞 犀 利,针 锋 相 对,是 古 代 的 驳 论 名 篇 之 一。3.司 马 光(1 0 1 9 1 0 8 6
8、),字君实,当时任右谏议大夫。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IO i读文,疏通文意初读识字音怨 谤(b a n g)重(c h d n g)念恤(X I I)强 聒(g u o)难壬人(n a n r e n)胥 怨(x O )度(d u d)义会 晤(w u)盘 庚(g e n g)古人书信开头称“某 启 表写信的人向对方表白启告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某启二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
9、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
10、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C旧时写信的客套语,没有机会见面,我私下心中不尽仰慕您第一段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再读一一通文意 内容:写信缘由为什么写这封信?某:古人在书信上用“某”来代替自己的名。蒙教:承蒙您赐教。窃:私,私 自。这里用作谦词。君实:司 马 光(10191 0 8 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沫水乡人,世称沫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所操之术:所持的政治主张。操:持。术:方法、主张。强聒:勉强在您耳边唠叨不休。见察:被谅解。辨:同“辩”,分辨。视遇厚:看重和厚待我。反覆:指书信往
11、来。卤:同“鲁”。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见恕:谅解我。“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如“慈父见背”“见谅”。必不蒙见宗,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译文】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即使
12、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辩解。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第二段 盖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尤:副词,特别名实:名 和 实(是 否 相 符)。所以见教:用来指教我的。以致:因此招致。怨 谤(bang):怨恨和指责。谬论:司马光指责王安石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 子 离娄上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
13、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先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顾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司 马 光 与王介甫书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以谓受命于人主: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有 司:有关部门官吏。不 为:不算是。举:施行。辟 邪 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 除。难 壬 人:排斥巧辩的佞人。壬 人,善于巧
14、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怨诽之多: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前:预先。如何驳论?开头先确立反驳的原则:“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之争;然后抓住对方的论点(以致天下怨谤也),树起反驳的标靶;再逐一反驳司马光加给自己的罪名,要言不烦,理直气壮,反驳有力。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第二段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译文】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 谏议书 课件 2022 2023 学年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