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辽宁旅游导游词十二篇(汇总).docx
《2023年辽宁旅游导游词十二篇(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辽宁旅游导游词十二篇(汇总).docx(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辽宁旅游导游词十二篇(汇总)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育人的视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辽宁旅游导游词篇一 公元前37年,一个叫朱蒙的王子在此凭借天险建立了高句丽第一个王都五女山山城。 原名“屹升骨城”,后因唐代有五位女子屯兵于此,为护百姓与征兵抓丁的官兵殊死搏斗并丧命于此,后为了纪念这五位女子改名“五女山山城”。 五女山山城以“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八盘 这是一条通向山顶成门的“之”字
2、形古道,是20_年前高句丽人修建的。全长938米,这是唯一一条能走马车直达山顶的路。 这条路路面为土或山石,路外多砌有矮墙,曲曲折折,回环到达山顶,共有十八盘,所以叫“古路十八盘”。 西城遗址 五女山山城共有东、南、西三个城门,现在看到的西门是唯一设在山顶的城门。依据现在遗留的痕迹,可以说明当时这里安装了大门,而且还有士兵站岗的警卫亭。 五女山山城在城址布局,墙体建筑以及墙体加工等方面开创了高句丽民族构筑山城的先河,对后世山城建筑以及东北亚建筑技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山城的石墙结构堪称一绝,异样坚实,从遗存痕迹就可表明高句丽人超群的筑墙技术。 一号大型建筑遗址 长13.5米,宽5米,前排有7块
3、大石,东西排列,间距在1.7米左右,他们大小相近,比较平整,有人为加工过的痕迹。据推想它应当是朱蒙建国后修建的宫殿。 虽说是宫殿但也非常简陋,只不过是一座比较大的房子。高句丽就是从这里起先逐步走向成熟和壮大的。 蓄水池 这里是山上最低的地方,水流到这里汇合,形成仅有的一处水源,俗称天池。也是高句丽第一王都的蓄水池,孕育了历代居住在上山的人们。 三号大型建筑遗址 是一座高句丽时期的大型建筑遗址,长22米,宽16米,属于半地穴式建筑。 三面砌墙,东面干脆利用山坡凿出土坎为墙。石墙的内层和外层中有一条沟,分析为排水沟。 因上面的建筑已不复存在,所以很难想象出它石什么结构和究竟是干什么的。只能推想其很
4、可能是仓库或者武器库之类的遗址。 居住遗址 这片比较平整的山地上密集分布着21个土坑,每个土坑就是一座房址,都是半地下式建筑,平面呈圆角长方形。 这些房址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铁器,特殊是两座房子失火后,屋里的东西被压在坑内,出土了大量兵器。因此推想这里应当是兵营,是保卫山城部队的驻地。 点将台 位于山城的最南端,海拔804米,是山城的制高点,是眺望的最佳位置,可以同时兼顾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动态。 二号大型建筑遗址 长20米,宽9.5米,是在人工修整的平台上建筑的,依据遗址考察,推想为干栏式建筑。从出土文物推想,这里应当是王族的居住遗址。 里面靠悬崖边有两座小的房址,根我们刚才看到的兵营遗址相
5、同。据考古工作者推想,应当是大遗址的附属建筑和配套工程。 哨所遗址 这两个哨所遗址与其他遗址都不一样。是正方形的,大小都在30平方左右。 最特别的是遗址里有两个炕连在一起呈折尺形,屋里出去炕活动面积只有4平方米左右,根本不适合家庭居住。 从这些炕的布局和出土文物上看,这两个遗址带有极强的军事性质,推想为观望山下道路和把守这个豁口的哨所。哨所遗址在整个山城的防卫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东墙东门 山城东门宽4米,两侧城墙成折尺形,有斗争时可以从正门迎击,也可从侧面攻击,这是高句丽早期山城的一大特点。 距今20_多年的历史,原墙主体依旧保存完好。让人不得不惊羡高句丽人超群的筑墙工艺。 南墙及南门 这
6、是山城的南门,它是城墙这端留口形成的门。下面是悬崖,高20米,是人工与自然结合的杰作。门宽2米,是山城里最小的一个门。 这段墙是沿着山梁砌建的,与其他墙的构建方式不同,采纳水平的方法分段建立的,有点像阶梯墙,这种修建手法有利于人在墙上活动行走。墙的另一端和悬崖相连,也是借助于天山屏障。当年高句丽将士就站在这里防卫着沟口和马道上来往的行人。 游客们,五女山山城的巡游到此结束,希望大家下次再来。 辽宁旅游导游词篇二 游客挚友们好,欢迎巡游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两座古代帝王宫殿之一,也是举世仅存的满族风格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20_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沈阳故
7、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老城区中心,即沈河区沈阳路。初建时叫“盛京宫阙”,清迁都北京后又称“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并被尊为“国初圣迹”。它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0_年),建成于崇德元年(1636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造和运用过的宫殿。 清世祖福临也在这里继位称帝,改元“顺治”,并于当年入关,统治全中国。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先后10次“东巡”盛京祭祖,都到此“恭瞻”,或驻跸处理朝政和实行盛大庆典,并有所改建。 沈阳故宫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中心,也是清统一全国后在东北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沈阳故宫现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
8、,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三部分。东路建筑为努尔哈赤时期所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中路建筑,主要是皇太极时期所建,曾演绎过很多的历史故事;西路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以贮存四库全书而著名。 接下来,我们根据时间依次自东向西巡游。 一、沈阳故宫东路建筑 沈阳故宫东路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从建筑形式上看,它们都是“亭子式”建筑,似乎十一座“帐殿”依次排列在宽敞的广场中。这种建筑形式脱胎于女真戎马生涯中的帐殿,是游牧民族“帐殿制”在皇宫建筑上的反映。 从建筑布局上看,大政殿居中,两旁分列10个亭子,从北向南,呈八字形绽开,在视觉上使大政殿更为深远,这种空间的处理方式在中国宫殿中仅此一例。 这种把汗王
9、听政的大殿与八旗王公大臣后朝议事的亭子建在一起的格局,正是努尔哈赤崛起之初实行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所确定的,反映了努尔哈赤晚年一汗独尊、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历史风貌。 1、大政殿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外高18米,是一座八角重檐攒尖顶“亭子式”建筑,下面约有1.5高的须弥座式台基,四周绕以青石围栏,栏上有各种精致的雕刻。其东南西北四面都有“踏跺”伸出,南面最大,并有“御路”联通平地。 殿身八面均由“斧头眼”式木隔扇们组成,不砌砖石,可以随意开启,四周出廊有朱漆圆柱18根,正门两柱子上盘围着活灵活现的金龙,昂首舞爪,双双朝向悬于梁上正中的一颗红光熠熠的火焰宝珠,造型极为丰富。 殿顶是黄琉璃瓦镶绿剪
10、边,重檐上下各有8条五彩琉璃脊背,即体现了满意对艳丽色调的酷爱,又象征着满意从森林草原上的崛起。 殿顶正中为宝瓶火焰珠攒尖顶,宝瓶为佛教法器,被视为神之圣物。火焰宝珠为如意珠,据说得此珠者可满意各种欲望。攒尖顶体现了“殿帐”风格,反映了清初政权刚刚建立时的观念意识。8条垂脊上各站着一个蒙古力士,面侧对“宝顶”,腿略弯曲,两臂前后分开,侧身牵引,象征“八方归一”。 大政殿内这8根彩绘云龙的红色巨柱顶天离地,支撑殿顶,中间是皇帝御用的九龙金漆宝座屏风。上方这块“泰交景运”的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两旁的橙联有6米长,写的是“神圣相承,恍睹开国宏猷,一心一德;子孙是守,长怀绍庭永祚,卜世卜年。”这是一
11、副为清王朝歌颂功德的楹联,意在警示其后代永葆大清江山国运绵长。 屋顶上是腾飞的金龙彩凤,正中最高处为圆形木雕金漆祥龙藻井,四周是梵文天花彩画装饰,靠里侧为万福、万禄、万寿、万喜8个篆书汉字图案,为这座殿堂增加了增加了祥瑞、神圣的气氛。 大政殿作为17世纪初的建筑杰作,融汇了满、汉、蒙、藏等多民族建筑艺术风格,是沈阳故宫最闻名的建筑之一。 2、十王亭 十王亭,又称“八旗亭”,在广场两侧呈八字形排开,每边5个。从北至南,东边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边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 左右翼王亭是当时左右两翼王爷办公的地方。八旗亭是八旗旗主办公的地方
12、,也是在大政殿实行朝会和典礼时各旗官员的集结之处。他们之间的主要区分之处是左右翼王是从事政的,而八旗旗主是从事军事的。 这种建筑形式是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军政体制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八旗制度是政治、军事合二为一的组织形式,是当时国家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皇帝对国家的治理主要通过八旗来实现,遇有重要事情必需与八旗旗主商议确定,可见八旗在清入关前国家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沈阳故宫中路建筑 沈阳故宫中路建筑自成体系,共有三进院落。由南至北依次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它们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一些对称式的附属建筑。这些建筑虽然保持了满意的建筑特色,但受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明显,是汉
13、满等多民族建筑艺术的融汇,并真实的记录了皇太极时期汹涌澎湃的历史风云。 1、第一进院落 第一进院落,南有大清门,北有崇政殿,东有飞龙阁,东七间楼,西有翔凤阁,西七间楼。飞龙阁、翔凤阁都是二层,为五间硬山式建筑,里面陈设着乾隆东巡时带到沈阳故宫的乐器。 (1)大清门 大清门,俗称午门,也就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五间硬山式建筑,是当时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极接受群臣谢恩之处。按规定,文武群臣候朝时,只能站在门内和门南,东西对面而立,而不允许“背阙”(背向北)或“面阙”(面对北)。当官员们升迁、调任或是获罪恩免时,都要到这里向门北的崇政殿叩谢天恩。 (2)崇政殿 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称
14、“金銮殿”,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为“崇政殿”,是沈阳故宫中路最重要的建筑。它建于后金天聪年间(1627-1636年),是清太宗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要务、接见外国使臣和边疆少数民族代表的地方。 这里曾发生过很多重大历史事务,1636年(天聪十年),皇太极在这里实行登基大典,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顺治元年)清迁都北京后,历代皇帝东巡驻跸期间都在这里实行庆典。 崇政殿为五间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口,前后出廊,围以石雕栏杆。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殿顶的黄色琉璃瓦绿剪边,殿脊等处的五彩琉璃挂件。这些装饰把整个大殿装饰的庄重、名贵、肃穆,非常悦目,特别壮丽。 崇政殿建筑的另一个独具匠心之处,是
15、前后12根外檐柱上端的抱头梁部位做成龙形,龙首从柱头探出,龙身则穿过廊间直通殿内,两两相对,姿态生动,仿佛群龙从大殿飞腾而出,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功能,设计的非常奇妙。 殿内顶棚为“彻上明造”,梁架全部是彩绘,给人以古朴、高雅之感。殿内正中的堂陛前,为金龙盘柱,姿态生动,与大政殿前的蟠龙首位相反,避开了装饰上的重复与雷同。 现在殿内的陈设是根据乾隆皇帝东巡时的面貌设置的,帖金雕龙扇面大屏风和金龙宝座,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太平有象,是象征太平祥瑞的装饰品,角端鼎式香炉,是烧香用以调整空气的,鹤式烛台是点蜡烛照明用的。 殿外月台上东南角有日晷,它是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产生阴影
16、的位置来显示时间的。西南角有嘉量亭,它是我国古代的标准量器,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国家的统一和强盛。月台上还设有四口大缸,都盛满清水以防火灾,古代称它们是“门海”,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镇火灾,故又称“祥瑞缸”。因为北方天气寒冷,所以没到冬天要给缸船上棉衣,并在缸底点燃炭火,以防冰冻。 2、其次进院落 其次进院落,位于崇政殿后部,为凤凰楼的前庭,处于前朝后寝的中间,是一个过渡性的院落。院落的东面是师善斋、日华楼,西面是协中斋、霞绮楼,都为硬山式建筑,青步瓦顶,前有出廊。其中的师善斋和协中斋是皇帝东巡时的书房和寝所。 (1)凤凰楼 凤凰楼,建在3.8米高的青砖台基上,是一座三层歇山式建筑,原名
17、叫翔凤楼,是皇太极休息、宴会和读书之所。清入关后用以存放帝王画像、行乐图及清初皇帝玉玺。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乾隆八年(1743年)改成今名。 凤凰楼正门上方悬挂的“紫气东来”金字横匾,是乾隆皇帝御笔,意思是大清朝国力强盛的福气是从东方盛京而来,表达了清代皇帝对先祖创业之地的顶礼膜拜。下层的门洞是连接台上台下的通道,凤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又是当时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并被列为盛京八大景之一。 3、第三进院落 第三进院落,南起凤凰楼,北至清宁宫,东西各有二宫,是一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这里是皇太极的后宫,为皇太极和后妃们的居处。 整个后宫建在高台之上
18、,并高于前朝的宫殿。这种“宫高殿低”的特色反映了满族的传统和习惯。满族先人曾是一个以游猎为主的山地民族,常年生活在山林之中,渐渐形成了代代则高而居、把山寨首领的住宅建在地势最高处的生活习惯。因此,沈阳虽地处平原,但仍用人工堆砌高台,在高台上建寝宫。 另外,清入关前,后金政权始终处于烽火硝烟的战乱年头,满族作为一个弱小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威逼,使他们不论在心里上还是现实中都必需时刻保持警惕,而后宫建在高处,随时可以登高远眺,起到防卫作用。 (1)清宁宫 清宁宫,原名“正宫”,为五间硬山式建筑,是沈阳故宫最具满意住宅特色的建筑。 东一间是皇太极和孝庄文皇后博尔吉特氏的寝宫,称“暖阁”,寝宫分为
19、南北两室,各有火炕,又称“龙床”。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就在南炕“无疾端坐而终”,终年52岁,后葬于昭陵。东侧其次间的北窗下设两口大锅,南宫门旁设一口锅,是祭祀时煮肉和烧炕用的。 西侧三间通连北西南三面搭成相连的环炕,称为“万字炕”,是帝后日常隐居及会见、宴请亲眷的厅堂。 西四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就是作为宫内实行萨满教祭祀的“神堂”。萨满教是一种以信奉“万物有灵”为特点的原始宗教,也是过去满意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信仰习俗。 (2)索伦杆 索伦杆在清宁宫正门前的庭院南端,满族人称之为“神杆”。木杆下方上圆,底部镶有石座,顶端安有锡斗,全部用红漆涂染。它是满族人用来祭天的,祭天时在锡斗里
20、放上五谷杂粮或猪杂碎,以敬乌鸦。这反映了满意萨满教的灵禽崇拜观念。 (3)东西配宫 清宁宫两侧的东西配宫,都是皇太极和妃子们的居住之所。东配宫有关雎宫、衍庆宫,西配宫有麟趾宫和永福宫,每宫5间,建筑风格与清宁宫相同,只是体谅和装饰等级略低。 四宫中以永福宫最为闻名,崇德三年(1638年),清世祖福临就诞生在永福宫。崇德八年(1643年),6岁的福临走出了永福宫起先了皇帝的生涯。其次年,清军入关,福临成为清王朝统治全国的第一个皇帝。 (4)烟囱 这个平地而起的烟囱,是沈阳故宫里唯一的一个烟囱。它不是附建于山墙之上,而是在离墙不远的地方建起,似乎一座小塔。当年设计这个烟囱时,颇费一番心思,工匠们将
21、宫内的地下挖空修成地沟,上面盖方砖,叫火地,又在室外修有烧火的灶门,所以宫内即取了暖,又不受烟熏,由此可以充分体会到满意建筑的精妙之处。 宫内把这种挖有地下火道的房子称之为暖阁,清宁宫的冬暖阁就是这种结构。因为皇宫只有这一个烟囱,所以皇太极下旨,盛京城内全部烟囱都不得高于它,这就叫大清朝一统天下,这里取的是“统”的谐音。 三、沈阳故宫西路建筑 沈阳故宫西路建筑,是为了适应皇帝东巡时的须要而增设的一组建筑,套院相接,多而不乱,是文化气息较浓之处。 文溯阁,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乾隆四十八年,为西路建筑中的主体建筑,是仿照明代浙江宁波大藏书家范钦的“天一阁”修建的,特地保藏乾隆时期编纂的
22、大型图书四库全书,也是全国存放四库全书的闻名阁楼之一。 阁名是乾隆皇帝钦定的,因其位于“祖宗发祥之地”盛京,所以取“溯源求本”之意,命名为文溯阁。四库全书共7部,其中1部当年就存放在文溯阁,后因战备考虑将其移交到甘肃省图书馆保存。 文溯阁也是硬山式建筑,面阔6间,从外面看是重檐2层,从里面看则是3层,明显带有江南建筑的风格样式。与其他建筑不同,文溯阁顶盖用的是黑琉璃瓦绿剪边,这在沈阳故宫建中是独一无二的。 依据五行八卦之说,黑是代表水,书最忌火,以黑瓦为顶象征着以水克火之意。此外,文溯阁的全部门窗都漆为绿色,外檐彩画也已蓝绿白相间的冷色调为主,梁枋间彩绘“白马献书”图案,给人以古雅清爽之感。
23、阁内还悬有乾隆手书的对联“古今并入含茹,万象沧溟控大本,礼乐仰承基绪,三江天汉导洪澜”。 文溯阁东有方形碑亭1座,内立石碑一块。正面刻有乾隆帝撰写的御制文溯阁碑记,背面刻有乾隆撰写的宋孝宗论。碑文具体记录了建阁经过和四库全书的保藏状况。 文溯阁后为仰熙斋,是皇帝读书之所。阁前宫门外有嘉荫堂,左右有出廊,南面有戏台,是乾隆、嘉庆时期皇帝东巡赏戏的场所。 辽宁旅游导游词篇三 达岭景区。前面的那座山就是军都山,八达岭长城就盘踞在这座山上。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经起先修建长城了,那个时候诸侯争霸,为了爱护自己的领地不被侵扰,所以在各自的边界上纷纷修筑了长城,叫做互防长城。 而我国曾经出现了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辽宁 旅游 导游 十二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