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表高二生物教学内容大全(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最新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表高二生物教学内容大全(五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最新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表高二生物教学内容大全(五篇) 时间消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请一起努力,写一份安排吧。优秀的安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安排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爱。 高二生物教学安排表 高二生物教学内容篇一 1.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相识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2.运用辩证思维,正确看待糖类的功能。 3.能够依据糖类的种类和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能为合理膳食,提出建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难点:糖类的功能。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老师提问:不吃早饭,简单得低血糖,怎么缓解低血糖呢
2、? (口服或注射葡萄糖。) 追问激疑:葡萄糖是糖类的一种,糖类原委具有哪些种类和功能呢? 导入课题细胞中的糖类。 (二)新课教学 1.糖类的元素组成 老师提问:糖类常常被称为“碳水化合物”,大家能说一下糖类的元素组成是什么吗? (c、h、o) 2.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老师提问: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糖类有哪些? (葡萄糖、蔗糖、淀粉。) 老师讲解:这些糖类有的是单糖、有的是二糖、有的是多糖。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单糖的相关学问。老师提问:什么是单糖?常见的单糖有哪些? (不能水解的糖类就是单糖。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 老师追问:葡萄糖的化学式如何书写?为什么常被形容为“
3、生命的燃料”? (c6h12o6;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须要的主要能源物质。) 老师提问: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糖叫二糖,而二糖必需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汲取,生活中常见的二糖有哪些?化学式如何书写? (大多数水果和蔬菜含有蔗糖;发芽的小麦等谷粒中含有麦芽糖;c12h22o11) 老师补充:人和动物乳汁中有含量丰富的乳糖,也属于二糖。 老师提问: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分子。多糖的化学式如何书写?有哪些种类? (c6h10o5)n;淀粉、糖原、纤维素等。) 组织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探讨常见的多糖在生物体中的分布位置及作用。 (淀粉是植物体内的储能
4、物质,玉米、小麦、水稻的种子中含有丰富的淀粉,还大量存在于马铃薯等植物变态的茎或根以及一些植物的果实中;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的肝脏和肌肉中,人和动物血液中葡萄糖低于正常含量时,糖原便分解产生葡萄糖刚好补充;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还可组成植物茎秆和枝叶中的纤维。) (三)巩固提高 组织学生思索哪些单糖、二糖和多糖是植物或动物特有的。 (动物特有:半乳糖、乳糖、糖原;植物特有:果糖、蔗糖、淀粉、纤维素。)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下思索二糖水解后的单糖种类是否一样。 高二生物教学安排表 高二生物教学内容篇二 一、教材分析
5、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有机化学学问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最大瓶颈,而氨基酸的结构和蛋白质的形成又属于微观学问,比较抽象,非常枯燥,所以教学时应留意联系学生的生活阅历,运用动画、故事、嬉戏和形象的比方,不仅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相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得学问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学问的学习,提高思维实力,形成相应的观点。并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 二、教学目标 1、学问方面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担当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实力方面 (1)通过
6、自主对比视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索探讨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培育视察分析实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得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育分析和处理信息的实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蛋白质的功能。 (2)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缘由。 四、教法学法及媒体选择 1、教法及媒体选择 依据新课程理念,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实行探究式教学与多媒体协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动画和图片创设情境,层层递进,解决教学难点。 2、学法 教学是老师与学生沟通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
7、点,实现教、学的统一。与探究式教学法相对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视察、探讨,使他们能用视察法、分析法、比较推理法得出结论,进行探究性学习,培育学生的自学实力、视察实力和创建思维实力,让学生能由宏观进入微观再回到宏观,形成由感性相识上升到理性相识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 问: 电影中的主子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 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他的蛛丝的强度异样的高。 荧光水母的图片 问: 这是什么生物?为什么它们能发出漂亮的荧光? 问: 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当不难发觉这些奇妙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担当的? 引出今日这节课的主题。
8、 展示: 一些食物(肉、蛋、乳等) 问: 为什么我们常常说这些食物的养分价值很高? 问: 蛋白质对人体很重要,那么人体中的蛋白质又能担当怎样的生命活动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体中去进行一次旅行? 创设情景: 三维透亮人体场景。 观看人体骨骼肌的三维动画,并问:构建肌肉的主要结构物质是什么?这又说明蛋白质可以具有怎样的功能? 接着让学生视察在人体中可以发生的4个生命活动的场景,并问:在这样的4个场景中分别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又各自具有怎样的功能呢? 总结: 蛋白质在生物体中担当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质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担当者”。 过渡: 结
9、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蛋白质们能够担当如此众多的功能,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着某种必定的联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掀开它的神奇面纱吧!探讨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困难的,可是这种困难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洁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相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需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创设情景: 利用比方,讲解并描述“4个氢兄弟”和“两个强大势力集团”的斗争故事,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羧基”、“氨基”这些基团和它们的一些书写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这种氨基酸的,为后面相识构成生物体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以及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打下铺垫。 过渡: 氨基酸会不会只有甘氨酸一种呢?告知学生
10、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问: 比一比这4种氨基酸,从4个“邻居”的角度来看,有几个“邻居”相同?几个“邻居”不同? 提问: 其实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这一规律,能否依据这一规律将约20种氨基酸用一个结构通式表示出来? 活动: 邀请两位学生主动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 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老师最终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提问: 视察结构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结构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视察结构通式,氨基酸们都拥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质呢? 再来视察结构通式,和刚才的4种氨
11、基酸,问道:假如说从氨基和羧基的角度来看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结构特点。(学生思索同时,引导学生从氨基和羧基的数量;氨基与羧基的连接方式两个方面考虑) 总结: 对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进行总结,并指出只有同时满意共同结构特点的氨基酸才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否则不是。 过渡: 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指出是“相互连接”。 活动: 请一位同学到前台来,和我做同样的一种姿态伸展双臂,两腿并拢,让学通过今日课的内容进行联想,可以想到什么?问:我和这位同学连接起来时最简洁的方式是什么?再问:那么氨基酸在相互连接时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
12、呢? 创设情景:观看flash动画(蛋白质的形成) 提问: 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虽然和手牵手有相像的地方,但又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二肽还能接着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总结: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大致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过渡: 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肯定的空间结构并指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
13、12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 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活动: 讲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相互同学探讨,是什么缘由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缘由。 评价并总结: 结构多样性的缘由。 思索: 为什么蛋白质能担当如此众多的功能? 小结、结课: 在今日的这节课里,我们不仅获得蛋白质的基础学问,而且大家应当感受到蛋白质对生命的意义: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离开了蛋白质,这一切还存在吗?不过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担当者,可它们是生命活动“操纵者”吗?它们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化合物呢?这个问题就
14、留给下节课吧! 高二生物教学安排表 高二生物教学内容篇三 教案目标 学问与实力方面: 1、说明抗生素在限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简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列举生活中不合理运用抗生素的实例,探讨、分析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4、认同应合理运用抗生素。 过程与方法方面:本节课主要实行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过阅读网站资料来了解当前人们在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绽开激烈的探讨。了解抗生素的史话以及作用机理。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培育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实力。 情感看法、价值观方面:培育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人们健康。
15、培育他们社会责任感。 教案重点 1、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运用抗生素。 教案难点 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案方法 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案课时 1课时。 教案过程 导入新课)师: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日常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和危害。 学生:分组探讨、沟通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抗生素素用法的相识。每位学生提出自己对抗生素的运用的做法。 老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个探讨。 老师:展示电视广告中一些关于抗生素药物的一些内容,学生探讨。 课件展示:某同学患感冒后,打点滴。第一次,用的青霉素,其次次,还是用的青霉素但用量
16、比第一次的量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认为多了好得快。以此实例,学生绽开激烈的探讨。 学生分组探究学习结束后,进行沟通。解答以下问题并展示: 1、抗生素史话 1)青霉素的分子式 学生通过看课本,娴熟驾驭青霉素的分子是的详细写法。 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学生看课本探讨) a、细菌的结构 b、作用机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他们的目的。 2、合理运用抗生素 1)学生探讨细菌产生抗药性的示意图,并提出自己的相识和观点。 2)对教材中的资料进行分析,不合理运用抗生素的实例 3、对如何保健,少用药。或不用药绽开探讨。 4、日常生活中,如何
17、运用抗生素,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生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高二生物教学安排表 高二生物教学内容篇四 一、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支配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索并
18、回答。 生答师提示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干脆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像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干脆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干脆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索。 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19、 思索与探讨学生探讨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干脆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干脆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干脆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干脆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
20、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板书2.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有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
21、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整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汲取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
22、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索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供应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假如输液时运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索与探讨学生探讨后回答,师提示。 1.提示:na+和cl-等干脆来自于食物,不须要经过消化可以干脆被汲取。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
23、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需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汲取。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 h2co3 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整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具体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整的内容。参加体温调整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
24、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四周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5.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干脆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干脆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高二生物教学安排表 高二生物教学内容篇五 一、教学目标: : 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理解) 说明细
25、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理解) : 设计试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重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难点) 三、课前打算: 知道两个小组学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回顾atp的生理功能,糖类、脂肪被细胞分解后把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提出问题:有机物进入细胞后以什么方式分解的呢?在体外,有机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放出大量能量。而生物学家发觉,有机物在细胞内也是通过困难的氧化反映产生能量的。 引出
26、细胞呼吸的概念 回顾旧学问,受老师的问题所引导,进入新课。 (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对引导其他学生对参与试验的学生进行提问,并进行归纳。(问题如:为什么选用酵母菌作为试验材料,而不选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出结论: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引导学生说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产生co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对试验的设计、结果进行沟通和表达,并回答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有氧呼吸 提出问题:在学习细胞器的内容中,和细胞有氧呼吸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阐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用幻灯片展示线粒体的结构,指导学生进行视察和表述,以问题作为引导: 1、线粒体是
27、由多少层膜组成; 2、外膜和内膜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分,内膜的特点如何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 3、内膜和基质上有什么物质。 以幻灯片为协助,讲授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留意整理三个阶段发生的场所、能量的改变、产物。 提出问题:有氧呼吸与有机物在体外燃烧放能过程比较,有什么区分呢? 简洁介绍有氧呼吸能量的转化效率,可以让学生来计算。一般内燃机的效率为25%左右,而生物有氧呼吸的能量效率为40%左右,其余60%左右转变为热能。 回答问题(线粒体) 视察线粒体的结构,并回答相关问题,并把多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整合,得出线粒体适应有氧呼吸功能的结构。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填写表格,并进行分组探讨后,分别讲解并描述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比较两者的区分 分析有机物产伤的热能的生理意义。 (四)第一课时小结及练习 用幻灯片展示半成品的概念图,指导学生完成 练习略 小组探讨,完成概念图 (五)无氧呼吸 提出问题:人体全部的细胞任何时候都在进行有氧呼吸吗?师生共同列举一些无氧呼吸的例子(如马铃薯块茎,水稻的根、蛔虫、骨骼肌细胞在缺氧的状况下等无氧呼吸的场所、过程、产物、能量的改变。 以乳酸、酒为例子,讲授发酵的概念。 通过用图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者的区分,指导学生概括无氧呼吸的概念,举诞生活中遇到的无氧呼吸的例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