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省景点导游词(5篇).docx
《2023年江西省景点导游词(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江西省景点导游词(5篇).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江西省景点导游词(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江西省景点导游词篇一 据史书记载,自唐代起先,瑶里人就依山筑窑、伐木为薪,烧制陶器了。瑶里最早兴烧瓷器的年头是南宋末期。在经验了元、明两代之后,从明朝中叶起先衰退,整整跨越了300多年时间,可见当时的旺盛之景。而为什么会在瑶里并且是在绕南这个小村庄炼制瓷器呢?经过探讨考证,烧造瓷器必需具备三个条件、丰富的瓷土资源(瑶里山中盛产制瓷原料高岭土,虽经
2、数百年开采,至今仍隐藏丰富)、足够的水资源(贯穿全境的东河是景德镇母亲河昌江的源头之一,支流布满全境,水流湍急,终年不息,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的燃料资源(瑶里境内崇山峻岭,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达82.3%,烧窑用的上等燃料黄山松遍布山间),三个条件缺一不行,而瑶里恰好具备了这三个条件。依据调查,现境内遗存的宋、元、明古窑址多达上百处,古矿洞120多条,是目前景德镇市瓷业遗迹保存最完好的地区,对探讨中国古代瓷业生产状况具有重要价值。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讨一下吧! 首先映入我们眼中的是“陶花源”三个字,制作这三个字的材料均很奇妙“陶”字用的是匣钵片,而匣钵本身就是一种陶器。“花”字是用青花
3、瓷片粘成的,它契合了“花”。而这个“源”字呢,又是用釉石粘合起来的,釉石是制瓷的原料,而这里又是景德镇瓷业的发源地。说明之后在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 陶瓷青花的原料产区及发源地。也就是咱们现在要参观的瓷之源绕南。 瓷之源牌楼旁边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由九块青石组成的九工图,这九块青石中雕刻的是制瓷的九大工序,当时有这么一说“南方有一石,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也就是说制作瓷器是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成为瓷器,但这九大工序是最主要的工序,分别为采石、粉碎、淘洗、拉坯、利胚、装底、画胚施釉、装匣钵烧窑、磨底选瓷。这些工序究竟是怎么操作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绕南瓷之源来了解始终吧. 走进瓷之源牌楼我
4、们就可以看到面前这条河流,此河就叫东河,当时的人们都是利用这条河经水路到达景德镇的,当时到景德镇须要一天半时间,一般船上都装载着茶叶和釉不子,什么叫釉呢?瓷器表面那层透亮光泽的物质就叫做釉.釉是由瓷石制作的,右边的路上这堆白色的石头就是瓷石,它们主要出产于瑶里白石塔一带,而旁边这个矿洞也是明代时期开采瓷石的矿洞,现已内部塌方.大家是不是已经听到”咚、咚”的敲打声了,发出这种声音的就是左边的这个古代大机器水碓。 水碓主要由水轮、传动轴、扳头、碓杆、碓头和碓坑等部分组成。水轮下面是排水沟,设闸板来限制水流,水轮在转动过程中通过传动轴将动力传到同步运动的扳头,扳头与碓杆的一头相搭,依靠其下压力气将碓
5、杆扳起。扳头随水轮轴转动,将碓杆扳至肯定高度后与之脱离,碓杆前端则自由下落,顶端的碓嘴落入碓坑,靠由重力作用所引起的冲击力将碓坑内的瓷石击碎。碓杆和碓头均为木制,碓嘴是套在碓头下端的,由河石制成,重约10公斤。碓臼四壁的外面三方都用石块垂直砌成,而里面一方用的是栗木板斜打入土中。木材比石材简单发生振动,碓嘴上下运动成弧线形总是向碓臼里面一方拨动石块,每舂下一次,里面一方的石块受到了反作用力,向碓臼中心推一下,就这样使石块上下翻动,最终全部被舂细。将瓷石舂成粉状大约须要12小时,陶工们称之为“熟土”。通常一天可以出两次熟土。我们还可以看到传动轴特别长,于是陶工们只要在传动轴的中间用木架限制,可是
6、木架和传动轴长期摩擦会摩擦生火,于是在用上面的竹子从水轮处引水长期滴在木架和传动轴接触的地方,一为了降温,二为了加强润滑度。这整个工序溶合了水利动力学、机械学、力学、液体力学和陶瓷工艺学等诸多学科奇妙结合的产物,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当时陶工们的聪慧才智。 工人们把“熟土”挑至对面的釉里作坊,经过淘洗池、沉淀池、稠化池和泥床制作成釉不子。说的这么简洁,究竟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位老师傅是怎么做的吧。瓷石舂细后,陶工用闸板截住水流,使水碓停止工作,然后用铲子将舂细后的瓷石粉铲入淘洗池中搅拌淘洗。由于不同大小的颗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不同,大颗粒如石英颗粒等很快沉到池底,而瓷石细颗粒则水化为乳白色的
7、悬浊液,这里要提到的是,为有利于瓷粉沉淀,在舂碎瓷石时陶工们已在碓臼中加入了0.05%的石膏。淘洗后,用木桶舀入排砂沟,其中较粗的颗粒再次沉降在排砂沟底。悬浊液流入沉淀池,经过肯定时间沉淀以后,上部清液放回淘洗池淘洗,然后把沉淀池中的浆体舀入稠化池进一步沉淀浓缩,上面的清液放回沉淀池。再将稠化池中浓缩的稠浆舀到泥床上,待水分挥发至肯定程度后,再用脚踩踏,这样做是为了解除泥料中的空气,同时进一步使泥料中的水分分布匀称。踩完泥,用铁铲将其铲切成块状,再将瓷石泥分别放入预制好的肯定规格的具有砖形内壁的木制模具内,制成形似砖状的泥块,俗称“不子”,又叫“白不”。然后放在通风架上阴干,一般至五成干就可以
8、了。每块不子约重2公斤,六面光滑,棱角分明。在这样的作坊里每天大约可以做出80个不子,即160公斤釉果。 在生产瓷器时为便于瓷器表面施釉,还要将釉果配制成釉浆,其配制方法一般是先将釉灰用水淘细,再配以釉果调和成浆状。釉灰也是一种传统的制釉原料,由石灰石与狼萁草或凤尾草烧炼而成,主要起助熔作用。俗话说:“无灰不成釉”。并且,加多少釉灰也是特别有讲究恶的,适量釉灰的加入可以使釉面透亮光滑,但过多则会使釉面发青甚至发灰,有损制品的美观;而用得过少,又会使釉面出现波浪纹等毛病。一般的十盆细泥、一盆灰称为上等釉,而七八盆泥、两三盆灰就称为中等釉了,泥灰各半或灰较多则称为下等釉。瓷石是不是制釉的唯一原料呢
9、?不是的,不同的釉须要不同的物质,有的还须要像长石,石英,高岭土这样的制釉原料。并且,釉果本身也会因环境改变而各有不同,釉果一般为石英岩风化而成,粉碎加水调制后才具有可塑性,它们因产地、种类及风化程度的差异,化学组成便不尽相同,用途也不一样。打个比方,假如一种瓷石中的氧化钾(k2o)、氧化钠(na2o)含量高,它一般用于制釉,又称釉石;而二者含量低的就会用来 制瓷胎。当然,不只是用单一的瓷石制瓷胎了,它还要加入肯定的高岭土,两者混合之后,即可做瓷了。 看完我们的古水碓跟古釉果作坊我将带大家去参观我们的古龙窑遗址,去往龙窑遗址的途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座浩大的窑柴垛,远看就象埃及金字塔。之前我已经给
10、大家介绍过烧造瓷器必需具备的三个条件,想必大家还记得吧。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有充分的燃料资源,而现在看到的就是松柴,我国古代烧窑用的燃料,主要是松柴和槎柴,统称窑柴。之所以建成这种形态,是为了使落在柴垛上面的雨水快速流走,且不渗入柴垛里面,这样柴不易湿,干燥起来也很快,烧窑时就能提高热效率。 在景德镇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里窑,十里焦。”意思是说烧一窑瓷器,要耗费十里的树林,由此可见烧窑的不易。据有关文献记载,明代窑小,一窑要用柴180担(约合9吨);清代窑大,一窑烧掉的柴竟达500担(约合25吨)。经过我们的金字塔形柴垛我们可以望见两处未经开发的龙窑遗址,它们都是元代的斜坡式龙窑。 现在我们参
11、观的是一号龙窑遗址,这座龙窑为了有效爱护,还没有发掘。该窑也是南宋时期的斜坡式龙窑,从一侧的护坡和积累的物表上看说明当时的瓷业是多么的旺盛。该窑为南宋时期的斜坡式龙窑,总长19.2米,坡度18.5度,分为火膛、窑床和烟口三部分。窑床斜长18.6米,宽1.9米。窑壁厚0.3米,窑壁内面有一层厚0.05米左右的烧结窑汗,窑壁残高平均为1.3米。窑床底部用碎石块铺就而成。烟口为梯形。 龙窑的西侧是一个古窑造型的茶楼龙脉茶楼,坐在茶楼里,背后是大片的古陶瓷依存,对面是奔腾不息的瑶河,在这里所品尝的不是一般的茶,而是生长在千年窑址上的茶,这茶汲取了陶瓷的精华,饱含着悠久陶瓷文化,品这样的茶,可以充分领悟
12、古园、古窑、古风和古韵的意境。 往前走的圆亭子下面就是我们的二号龙窑遗址,它烧窑始于南宋后期,终止于明代中叶,是瑶里境内至今发觉的烧造年头最长的瓷窑之一。曾经一度被盗墓分子怀疑成宝藏古墓,因而被挖走部分瓷器,不尽完备。该窑为南宋时期的斜坡式龙窑。据了解,它总长11米,坡度20度,分为火膛、窑床和烟口三部分。窑床斜长9.5米,宽2米。窑壁残高平均为1.5米,该窑床不大的原由是龙窑向马蹄窑转型的小型龙窑。 我们可以看到龙窑四周到处都是破损的瓷片,而这些瓷片的内底部都有一个 没有上釉的圈,叫涩圈。它的形成是将器物重叠在一起装烧,其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为了防止器物之间发生粘结,于是陶工们在碗或盘的内
13、心刮去一圈釉,这样碗盘重叠的部位就不会粘在一起。才形成涩圈,涩圈叠烧法即由此得名,其缺点也恰恰在于有一个涩圈。在涩圈的中间还可以看到有“福、禄、寿”之类的字或数字,因这些窑都是几户人家共同烧用的,为知道窑内的瓷器是谁家的,而写上了这些字来区分。 明代以前我国南方各主要产瓷区广泛采纳的都是龙窑,明代以后渐渐被葫芦窑、镇窑所代替。瑶里烧制瓷器所用的就是龙窑,我们眼前所看到这座就是现今发觉中年头最久远,保存最完整,最长的一座龙窑三号龙窑遗址。它总长48.2米,坡度19.5度,分为火膛、窑床和烟口三部分。窑床斜长41.7米,宽2米。火膛有前后两个,前膛为长方形,后膛为葫芦形,直径0.7、1.3米。部分
14、床段为内外两层,窑壁厚0.3米,窑壁内面有一层厚0.05米左右的烧结窑汗,窑壁残高平均为0.95米。窑床底部用碎石块铺就而成。烟口为梯形。 它是如何进行烧制的呢?它分为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最低的一端(即山下)为火膛,最高的一端(即山上)开排烟孔。烟囱极低,只有1米高。龙窑窑背脊两侧相隔约70-75厘米距离,开一个洞,叫做鳞眼洞,是投放燃料和视察火焰温度的窗口。龙窑斜坡由下向上一个鳞眼一个鳞眼地燃烧,其原理就是火焰自然上升,热能充分利用,恰似一个卧著的大烟囱。烧下面时上面是低温,正好乾燥、去湿,完全符合陶瓷的烧成升温曲线要求。这样的龙窑有着怎样的一些优点,下面我给大家说明一下,它的优点主要在
15、于热效高,节约燃料,生产周期短,产量大,烧制成本低,建立费用低廉,因此它常被称为青瓷的摇篮。但它的缺点也是同样存在的,因为窑身长且倾斜建筑,所以装窑与出窑的劳动强度很大,也就是说很花费人工,而且较难采纳机械化和自动化。此外,因窑内升温柔降温快,不易保温,因此烧出的成品质量比较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窑址四周看到许多烧坏的瓷器的缘由。 瑶里早期的青花瓷无论胎釉质地还是装饰技法,都较为精彩,可与景德镇市区同期民窑相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青花装饰,简约质朴,在青花瓷绘史上很有光彩。其纹饰多为缠枝莲纹、云气纹、绣球纹,比如这块瓷片上画的就是缠枝莲纹,它看上去画面清爽,运笔如游龙行空,笔法娴熟,很有气概
16、,逸笔草草, 江西省景点导游词篇二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_年唐末皇帝唐宣宗的后裔孙李洞,自祁门浮溪新田迁居到此建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李坑村山环水绕景色秀丽、人杰地灵。自宋至清数百年间,先后走出了十八位进士和一个武状元,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达三十二人,并有十七位饱读经书、能文善诗的学士留下传世著作二十九部,一大批徽商高贾卓有成就,堪舆大师、名医名士更是享誉乡里、远近著名。到清朝末年,李坑村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村里有总祠一座、支祠十二座、九百十七户人家,人口达五千多人,被誉为“婺东第一村”。今日的李坑村仍是一个有着二百六十多户,一千多人
17、口的行政自然村。 至巡游入口请大家往前看:田野、古桥、石碣、牌坊、柳堤、楼阁、古树误.田园般的景致充溢了清爽、自然的乡村气息,这就是我们李坑的水口。说到水口,我要告知各位,在古徽州的每一一个村落,都有水口.水口是村落不行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落景观和风水的重要体现。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道沿着这乡间小道去探寻-下李坑水口的奇妙,感受一下李坑水口的文化魅力。 至中书桥“不嫌慢步观山景,何妨小坐听溪声”。现在我们来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桥一“中书桥”上,这座饱经风雨的古桥建于北宋末年,桥长4米,宽2.5米,高3米。桥面青石板铺就,为一座单孔砖拱桥,这座古老的桥为何取名“中书桥”呢?据李坑宗谱记载
18、,宋大观三年(公元1120_年),李氏十世祖李侃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在京城为官多年后,“逐欲上硫归养,适闻父丧弃归,继遭内艰,志隐不出”。回乡后,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破旧不堪的木桥,有摇摇欲坠之感,遂决意捐资修建了这座桥,桥落成后,村人为感谢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职称之为“中书桥”。八百多年过去了,虽饱经风雨有些破败,却依旧矗立在村外的小溪上,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因此,也成为李坑唯一的一处省级文物爱护单位。不远处的那道石坝,村里人叫它杨柳磁,传闻建立年头比“中书桥”更远。李侃归隐后,“当题理田八景”,其中“柳碣飞琼”指的就是这道景。大家看,在堤柳的映村下弯碧波,由碣顶奔腾直下,哔哗的溪水
19、,犹如一道飞泻的白玉,真是美不胜收。 至牌坊处“美景不胜收,转瞬到牌坊”。牌坊,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牌坊文化源远流长。一般牌坊有二类、一类是旌表类,还有一类是标记类,毫无疑问,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座三间四柱三楼的牌楼,就是李坑村的标记性建筑,额坊上题有“李坑二字。或许有些挚友会问,村名为什么叫“李坑”?这个问题提得好!其实李洞来此定居后,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据村里老人说,他们的远祖在尧帝时,担当大理(执掌刑法的官)因公允正直深得尧帝信任,后历经五朝,世代担当大理之职,故以大理官职命族,由赢姓改为理姓,后到商约王时,理氏商孙理徴,因直言约王的戏暴无道而被处死,其子利
20、贞与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侥幸选。选难中,算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为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贞遂改理姓为今日的“木子”李,李洞取村名为“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两岸居住,由于当地人习惯把小溪叫“坑”,故而人们把理田俗称为“李坑”,从那时起“理田”村名慢慢被渐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里还留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叫“李坑五百年”。 至文昌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八角楼阁,就是李坑的文昌阁,文昌阁属于风水建筑。过去,在古徽州的每一个村子水口处,人们为了给村里培植“文运,以求村人科举中学,出官入仕,往往建起诸如文笔、文峰塔、文昌阁之类的风水
21、建筑。这座文昌阁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在中国道教文化中,他是各路神仙中主管文运的。 大家看,这里是座门庭坊,号左春坊,对面那座号右春坊,两座对称而建的坊原委是做什么用的?有一点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竖坊是为了纪念旌表有德行的人,这两座坊旌表的是南宋末年潭州知府李坑人李芾和他的孙子。李芾和他的孙子都是翰林诞生,过去祠堂里有块,区题“祖孙翰林”指的就是他们祖孙俩,有句老话叫“翰林不开坊,开坊无抵抗”,李芾祖孙俩都是了不得的人物,李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时,元军已兵临潭州城下,李带誓死保卫潭州,战至最终,以身殉国,成为我们南宋时期与文天祥齐名的爱国名臣。李芾死后,被朝廷追赠为端明殿高校士,李
22、氏族人感念李芾尽忠报国之举,在李坑村头建了一座忠观阁,塑李芾像以祀之,其孙也不愧名臣后裔,登进士,人翰林,仕途春风,官至礼部侍郎。因礼部官员通称“春官”故这两座坊就有左春坊、右春坊的坊名。 “山村无尘神仙境,圣地有缘翰墨香。清静之地,并不清静,过去常有莘莘学子来此烧香叩拜,祷求文昌帝君保佑科举中榜,每年二月初五祭文昌,九月初九文人墨客在此赋诗作词,文昌阁是村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李坑村的文昌阁始建于南宋初年,当年李侃归隐后,在此建阁,整日读书习文,邀友讨究诗赋,归隐生活,道遥自由,以至元代文学家、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尚书的婺源太白曹门人汪泽民站在文昌阁前,睹物思人,感叹不已。“建阁区月,星阁高隐
23、”。“高隐”是对侃公的尊称,也寄予了他对归隐生活的憧憬。文昌阁修建后,曾多次修葺重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婺源大茶商、李坑人李镜明出资三千两规银,对文昌图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重建,落成后,敬邀清末婺源四大进士,潘超、赵文元、李昭炜、江峰青来文昌阁助兴捧场,并当场为文昌阁提对作诗,这些精致的“诗”、“对”惋惜都已遗失,只留下李昭炜的这幅“楼宇喜登临看两涧流清双峰峙秀;人文欣慰起愿五经共读六艺兼通”的对子,对子表达了李昭炜对家乡的酷爱和与家乡学子共勉的良好愿望。这次重建使李坑文昌阁名气大振,远近著名,于是就有了“+亩祠堂、八田阁”的说法。村里人至今还津津乐道,以此为傲慢。现在我们进文昌阁里
24、看看。 至文昌阁内现在大家看到的有关文昌阁历史变迁的简介,背面是我们李坑自宋至清担当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官宦榜和村人所著的29部传世著作书目,中堂上这幅清式魁星点斗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古老的神话传闻。传闻天上的北斗七星,每颗星都主管着我们生活的某个方面,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魁星,他面似鬼容,右手高举神笔,左手执一方墨斗,只要他这轻轻一点(叫做“魁星点斗),被他点中者就将迎来大运、金榜题名、功成名就,大家看他脚下鳏着的这条鲤鱼经他这么一点不就跳过“龙门”,成龙了吗? 这幅图除讲解并描述了一个道教文化中的神话传闻外,还是一幅隐字图,你们看!魁星右手高举的神笔,象不象“魁”字的第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江西省 景点 导游
限制150内